地震力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Part.8]
把這兩個矩陣的三個數值分別一一對應起來,0.552質量對應72.933剛度、0.859質量對應890.34剛度……剛度除以質量,然後再開平方,得到的就是頻率。
發現了什麼沒有?沒錯,我們得到的就是房子的三個自振頻率。我們再回過來看我們的特徵矩陣是如何得到的。
注意到,我們人為規定了的特徵矩陣的第三行等於1。事實上,這只是一個人為規定,並沒有特別的意義。我們完全可以規定讓第一行都等於1,或者第二行都等於1,或者某一行都等於0.5。比如說,我讓第二行都等於1,此時特徵矩陣和 principal 質量矩陣、剛度矩陣就變成了這樣。
這時候,principal 矩陣還是只有主對角線上不為零,但與上面相比,數都變了。但是,數變了不要緊,把它們一一對應起來,得到的還是自振頻率。也就是說,單純的縮放特徵矩陣的某一列或者某幾列,並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結果。那問題就來了,對於特徵矩陣來說,任意的縮放某一列或者某幾列,可以得到無數的結果。我們如何給出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呢?換言之,我們 normalize 特徵矩陣的時候,比較合理的目標是什麼呢?
比如說,我們可以讓目標是主質量矩陣的對角線都是單位質量,也就是都是1。換言之,我們要讓上面主質量矩陣里的 0.859、2.789、0.552 這些數都變成 1。怎麼做到呢?其實也很簡單,特徵矩陣的第一列除以主質量矩陣的第一項的平方根,第二列除以主質量矩陣第二項的平方根……
把特徵矩陣的各列分別縮放,我們就得到了這個新的特徵矩陣。
用這個新的特徵矩陣,我們就得到了 normalize 之後的質量矩陣和剛度矩陣。這種 normalize 的方法,一般叫做 mass orthonormal set。注意到,得到的質量矩陣 Mn,主對角線都為1,而剛度矩陣 Kn,主對角線的值都是自振頻率的平方,比如132.042是第一頻率11.491的平方,1036.639是第二頻率32.197的平方。接下來,我們還得再定義一個叫做 influence vector 的向量。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當地面發生靜態的單位位移的時候,各個樓層會發生多少位移?有看官說了,這不是廢話嗎,地面發生1的單位位移,不就是整個房子平移了嘛,每一層都是1唄。不錯,因為我們只考慮水平方向的地震,暫時還沒有考慮豎直方向的地震,所以對於絕大多數房子來說都是如此。
所以呢,我們這個三層房子的 influence vector 就是 1、1、1。
把我們的初始的質量矩陣跟這個影響向量相乘,我們就得到了一個質量的向量。什麼意思呢?這個向量表示的就是當房子整體平移的時候,每個樓層處發生平移的質量。對於絕大多數情況來說,其實很簡單,得到的就是每一層的質量。說了半天,我們終於快說到振型分解了。我們上一篇說道,所謂的振型分解,就是把房子分解成三個基本振型的疊加。到底分解的是什麼呢?答案就在這裡,我們其實分解的是質量。也就是說,整個房子的質量是一層0.3、二層0.3、三層0.3。我把這些質量合理的分配到三個振型里去,比如對於一層來說,第一振型0.2、第二振型0.07、第三振型0.03,加起來等於總的0.3。對於二層也是如此,只不過可能分配的比例有所不同,三層也是一樣。
這樣一來,我們就得到了每種振型對應的質量,進而我們就能知道每種振型在地震下的反應了。問題就又來了,到底如何分配呢?
對於每個振型,我們定義兩個參數,一個是 Lh,一個是 M。
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每一層的質量都一樣,所謂的 Lh 就是把 normalize 之後的特徵矩陣的每一列加起來,再乘以單層的質量 0.3。
而參數M其實也就是 principal 的振型質量,也就是都是1。或者,也可以驗證計算一下,跟上面的過程一樣,只不過需要再平方一下。把這兩個參數相除,我們就得到了各振型的地震參與係數。
地震參與係數有什麼用呢?根據這個參與係數,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到各個振型對位移、地震力的貢獻。換言之,也就是把每一層的有效質量 0.3 分配到每個振型。
雖然看上去很複雜,其實是這麼算的:或者,我們以300噸為單位質量,把質量在振型中的分配也 normalize。
圖像化表示的話,有效質量在振型中的分配是這樣的:把每個振型的各層有效質量加起來,就得到了每個振型的有效質量。比如對於第一振型,0.54加0.98加1.22等於2.74,對於第二振型,0.35加0.16加-0.28等於0.23,第三振型的0.11加-0.13加0.06等於0.04。
三層房子,每層質量為1,總質量為3。而我們的第一振型的有效質量是2.74,第二振型是0.22,第三振型是0.03,加起來等於總質量3。也就是說,第一振型佔到了總質量的91.4%,第二振型佔7.5%,第三振型只佔1.1%。從上面的圖像也能很直觀的看出,第一振型佔了絕大多數有效質量,第二振型所佔很少,第三振型更是可以忽略。
在我們 part.6 的底部剪力法里,我們說近似可以用第一周期來代表房子的自振特性。換言之,我們認為整個房子的有效質量都分配到第一振型,忽略第二振型和第三振型的存在。我們今天的振型分解結果表明,第一振型佔到了91.4%,作為近似計算,可以近似認為約等於 100%。這也就是底部剪力法的合理性所在。儘管不夠精確,但是底部剪力法可以快速的近似估算地震反應的大小,為設計和分析提供了一種合理的近似方法。
得到各個振型的參與係數和有效質量之後,下一步我們就能確定地震下每種振型的反應情況了,進而將它們組合疊加成為整個房子的地震響應。欲知詳情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題圖來源:Dynamics of Structures: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Engineering,Anil K. Chopra
推薦閱讀:
※地震力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Part.4]
※沒有剪力牆的高層結構?
※超高層建築結構是如何抗風的?——結構風工程入門參考
※如果這都不算愛
※【工程案例】已有網架下面新增吊頂怎麼辦?網架吊頂怎樣與已有網架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