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醫務工作者在親人臨終之時忙於工作無暇探望一事被大力報道?

http://m.henan100.com/news/2017/682964.shtml

這位護士盡職敬業,忙於完成醫務工作者的天職,所作所為無可厚非,但媒體這樣大肆報道,會不會對民眾對醫務工作者的看法有著負面影響?這樣的報道又是否有作秀之嫌?


蟹妖。

作為醫學生,讓我感到很失望的是中國的政府和媒體在需要宣揚優秀醫務工作者的時候總是把他們塑造成忙得家裡人都顧不上,窮得車都買不起,累到昏倒在手術台上的「無私形象」。


事實上,在現實的生活中,一個受到了正常而完備的教育的醫務工作者根本不可能做到這些——有著基本品行修養的醫生會先照顧好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在一個正常的國度里醫生應該擁有著不低的收入,有長遠目光的醫生會知道只有愛護自己的身體才能更好更長久地救死扶傷。


政府和媒體在塑造醫務工作者形象的時候不選擇去強調醫務工作者在專業技術和科學研究上的成就,而將民眾的眼光聚焦在醫生本職以外的無足輕重的貢獻上,這樣的做法是相當目光短淺的。民眾在受到政府和媒體潛移默化的影響後,往往極大地抬高了對醫生道德標準的要求,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名兢兢業業的普通醫生沒能做到「不顧家人」,「一文不名」,「累倒術台」,便會讓民眾感受到本不該有的心理落差,進而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醫生橫加指責,惡化中國本已並不和諧的醫患關係。政府和媒體為了修復醫患關係又會編造導演出更多畸形的「優秀醫務工作者」形象,進而產生一個難以逃出惡性循環。


魯迅說學醫救不了中國,我並不奢望自己做出什麼能夠改變社會的了不起的大事,能在醫學生涯中靠醫術解決一些人的病痛,用語言緩和目前水深火熱的醫患關係,用文字改變當今中國醫生不容樂觀的處境,也就足夠了。

中國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選擇一直努力前進。


謝邀。


謝邀。

我個人認為媒體的類似舉措,在傳播正能量,頌歌奉獻之外,對我們醫務工作者在部分老百姓心裡有一個比較大的負面影響,那就是過度地神化了醫務工作者。從服務態度到疾病診治,患方所期望與事實之間產生的落差加大,醫患關係矛盾只會進一步尖銳。醫療服務質量是在不斷提高,但若患者以如此神化的要求為標準來想像的話,恐怕是大失所望。

對醫療工作者,對醫學,不可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醫學的人文屬性要求並驅使每個醫生精益求精,但在很多很多疾病面前,我們大多時候是個探索者,很多疾病的治癒,或只是醫者永生的追求。從事這個行業,是神聖的,但也不能拋開人的社會性去認知醫學工作者,我們並非神人,聖人,我們一樣平凡樸素,也需為了生計而奔波勞碌,也需面對親人的生老病死,也許只是在某些輕重面前,我們的選擇比其他行業要無奈很多。

施行仁心仁術,從善如登,想來以德報怨也歷歷在目,但目前的我,未亂始終,個人價值與成就並非所圖,我只是享受和滿足自己救助他人後內心深處的那個癮。

最後想起一句或許相關名言:

特魯多的墓志銘,中文較貼切的譯文: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原意是告誡我們醫學工作者「該做什麼」,

但在這裡提到,只是讓大夥知道,我們「能做什」。

以上只是一個杏林後生此時此刻的想法,僅是個人見解,拋磚引玉。


呵呵。

其實中國醫患關係緊張,媒體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我相信有很無私奉獻的醫護人員。

比例可能1:100?甚至更少。

說到底大家都是普通人找份工作養家糊口罷了誰不希望錢多點日子快活點。

一味談付出就沒什麼意思了。

誰想打白工不求回報啊?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為了孩子而偷東西?
客觀的講,人類社會上還是弱肉強食各種潛規則,那到處宣揚的道德對個人而言還有什麼意義?僅僅是謊言嗎?
依靠法律,拯救不了「道德」
小伙未給抱小孩女子讓座被連扇5個耳光,你怎麼看?
【認真想】《蘇格拉底》——經過反思的生活

TAG:媒體 | 道德 | 醫生 | 護士 | 孝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