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國音中只還原了一部分疑母和微母?

看1919年出版的『校改國音字典』記錄的老國音中,同為微母的「晚」和「微」,「晩」是「ㄨㄢˇ」(uǎn),「微」是「萬ㄟ」(vēi),而同為疑母的「吳」和「俄」,「吳」是「ㄨˊ」(ú)「俄」是「兀ㄛˊ」(ngó)。

為什麼老國音中有微母和疑母,卻不做到還原全部的微母和疑母呢?


先幫題主補上本人做的統計數據,校改國音字典一書中:

收微母字100個,元書注v聲母14個,佔14.0%(衹在「vei2」、「vei3」、「vei4」三音節中出現。順便吐槽下,微母不配陰平,題幹中提到的微字顯然衹能讀vei2)

收疑母合口字若干,元書注ng聲母3個,佔比若干(「nguoq」、「nguq」,字數及佔比將來補上)

收疑母撮口字67個,元書注nj聲母2個,佔2.9%(「njy3」、「njyq」)

收疑母齊齒字233個,元書注nj聲母70個,佔30.0%

收疑母開口字119個,元書注ng聲母118個,佔99.2%

數據來源於電子檔校改國音字典(分享 - 堅果雲 訪問密碼:s2QZjh)。

羅列數據後再來簡要囬答題主的問題:因為它垃圾。作為一般讀者了解這層就行了,下面是簡要分析。

首先,老國音聲母保存微疑兩母是審音委員會中復古派與今音派(主要是京音派)關於國音是否應該採取清濁對立反覆爭執的延續。起初,復古派的方案基本都要求保持清濁對立,極端的例子甚至有按韻書暴力正音至三十六聲母。若按既定的一人一票方式,人數占絕對優勢的江浙審音委員們及其他省持復古意見的委員足夠使此案通過。經王照斡旋,投票方式臨時改為各個委員按籍貫一省一票,清濁對立一案被否決。幾經周折後兩派折衷,國音中不設清濁對立,但存微疑兩母共三個濁音(微母v、疑開口ng,疑細與泥孃細音混nj,疑合口0),並另置潤音符號以記方言中的濁音。

如此,老國音的主體的每個字是通過所謂「一省一票」由各省審音委員投票產生的,本身就是各派方案妥協的結果;而由於討論效率低下、時間倉促,加之後期委員會內部矛盾激化,另一部分字是由部分委員暫擬備案,即所謂「會讀」、「音、準、讀、同」,這部分字受各人能力水平及其所持國音方案思路的影響更大,第二類字所佔比例超過字典成書一半(53.45%)。

所以老國音雖是人造語言,但由於既定思路未能嚴格執行,造成了這些問題。


疑母的問題好解決,因為合口的他認為沒有必要恢復,從歷史角度上看,疑母在合口字前脫落確實早於開口字,所以他們選擇恢復到中間階段而不是更早。事實上ng和u搭似乎是相對困難,不光官話,吳語掉疑母也是從「危」、「魏」之類的合口字開始的。而廣東話則是把合口扔了,所以瓦是ngaa,危是ngai等等。

晚的問題就稍有些詭異,理論上和「萬」除了聲調不同應該沒什麼其他區別。我隨口說一下,可能和江浙吳語區不太用「晚」,用的話文讀直接當影母處理讀uae之類的音有關係(這個需要查證一下,只是我個人臨時的想法)。


推薦閱讀:

為什麼感覺大陸配音遠不如台灣配音?
如何自學香港口音的普通話?
為什麼普通話以官話為方言基礎?粵語和閩語不是更有海外影響力么?

TAG:漢語 | 普通話 | 老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