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即使是受涼引起的感冒或咽炎,許多醫生也會開清熱解毒的葯?

最近我受涼了,咽喉腫痛,然而醫生還是給我開了一清膠囊、魚腥草片等治療風熱感冒的葯,這是為什麼?

更新: 吃藥一天,癥狀加重了。


因為主流醫學是以數據論文實驗為主的醫學

簡單講:如果一個葯能夠治療90%以上的疾病,那麼剩下的10%只能算你命不好


這個醫生辯證錯誤了。

世面上一些開業中醫的慣性思維就是,看到有發炎就用寒涼葯。這是西化了的思維模式,並不是古典中醫思維模式。

不是一定受寒了就是風寒感冒,受熱了就一定是風熱感冒的。重點是看病人本身呈現的排病反應模式是怎樣的,病因只是參考因素。

感冒是人體表現在體表的抗病反應,就像打架一樣。能量足正氣強的,病邪不重的,很快就好。癥狀重,咽痛高燒,那也是楊過斗小龍女,打得起來。這種適當降溫就可以了,不可以急著馬上退燒、消炎、用冰袋,這樣會切斷身體正常的排病反應,導致很多該排的病邪排不順暢,或熱或寒或瘀血或別的什麼東西留在體內,會成為引發新一波感冒的伏邪,平素正氣足的可能會出現皮膚過敏,正氣再弱一些就可能是血液系統方面的問題。不僅如此,過度使用抗生素、寒涼葯會損壞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

所以作為醫生一定要分清風寒還是風熱,不要吃很多葯去壓住癥狀,給身體一個機會自我調節,自己決定怎麼就打鬥。

樓主這種癥狀如果是出現在小兒身上或者是古人身上(體質普遍很強,神定),那用一點點銀翹片沒有問題,但是用在現代人身上就夠嗆。現代城市人體質普遍是下焦不足,這樣的話打起仗來很麻煩。一用寒葯當然癥狀更重。


寒極生熱


中醫西醫?現在批量化生產的中醫有一部分只會開中成藥


表現出的病證是寒是熱與外邪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不是一定說受寒,病人就一定會表現寒證,辯證出來的寒熱應該是與病人自身體質也有很大一部分關係的


很簡單的問題啊,就是治錯了唄。

因為很多醫生認為嗓子疼是風熱,僅此而已。


這也是中醫內部好多搞經方的瞧不起搞溫病的原因。其實還是自己沒把那點東西弄明白。


相信醫生,相信即使一般的醫務工作者,也會區分風寒風熱。

別太過把自己從街邊書檔的小攤上看的,食療,醫務的書所講的太當一回事。

但凡正規的醫生,在開藥,診斷的時候,都有病歷,或者是檢驗單作為依據。

PS。相信醫生的,就去看病。不相信的,你看了也是不相信。能夠治好你的病的,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哈哈哈,開錯了唄。

現在的中醫治感冒,不看寒熱,基本上都是銀翹散,或者敗毒散。

偶見一兩個,經過辯證後用桂枝湯的大夫,那都是國寶,將來中醫界的領軍人。

感謝同行的襯托。


要看給你開藥的人是中醫師還是西醫師?

目前國內的現狀是除了抗生素被不懂辯證的醫師濫用外,還有中成藥被西醫大夫廣泛的不辯證的濫用。而且這些西醫大夫中有相當數量的中醫黑!


那些醫生水平不夠,當然就隨隨便便給病人用清熱的葯。沒學好的中醫如此,不懂中醫的西醫更是如此,只知癥狀不知證型,那麼被他們掌握的中醫吃棗藥丸。其實你受涼了咽喉不適確實首先應該考慮是風熱,疏風解表為主而非清熱解毒為主。哪來的那麼多熱毒?但肯定不能排除有沒有其他的證型比如氣鬱(鬱熱),陰虛,或者表寒化熱等。風熱感冒證會考慮用銀翹散,桑菊飲,銀翹馬勃散,桔梗湯等等,而表寒里熱證及其他又應該用其他的組方辨證使用,為何一來就用三黃來清熱解毒,把邪氣往裡面逼?舌脈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內容。離開舌脈等四診合參隨意建議感冒藥確實有點耍流氓。


不管受涼受熱,關鍵還是看癥狀開藥。如果是發燒怕冷,就用桂枝麻黃之類,如果喉嚨痛,就開銀翹,桔梗之類。身體產生什麼癥狀,藥物可以治療什麼癥狀,對症即可。中醫理論大多表述模稜兩可,用藥全憑經驗和運氣,不足為信。


推薦閱讀:

為什麼生活幸福感提高了,醫療幸福感卻下降了呢?
綁架不了的醫療資源
拯救大兵瑞恩里,嗎啡的原理?
近現代戰爭中戰地醫療和急救有哪些改變?有哪些更加有效的發明?
泰和誠醫療(CCM)私有化,滿滿的都是套路

TAG:中醫 | 醫療 | 感冒 | 醫學 | 健康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