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杏仁醫生運營模式?


熟人醫患模式在中國的軟肋

隨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遇到挑戰,特別是陌生人醫患關係為主的模式在線上無法大規模的展開,越來越多的項目偏向熟人醫患關係。但在分級診療沒有實質性發展和支付剛性約束匱乏的前提下,線下熟人醫患體系的構建還遠未展開,意圖通過線上來撬動熟人醫患是非常困難的。

熟人醫患關係確實是未來醫療服務發展的趨勢。通過熟人醫患模式,不僅醫患之間可以通過長期和充分的交流,來跟蹤和及早介入疾病的發生,從而在整體上降低醫療費用的支出。而且,由於熟人醫患能更好的為病人提供服務,減少醫患矛盾的發生。通過目前的互聯網技術,熟人醫患模式能更為便捷和優質的為醫生提供工具去服務病人。但是,熟人醫患在中國目前的展開並不容易,這導致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模式都面臨巨大的挑戰。

首先,熟人醫患到底是誰來提供服務。熟人醫患並不是一個新鮮的事物,古今中外的醫患關係都是以熟人為主的。只是因為近幾十年的市場扭曲,陌生人醫患才佔據了主要形態。在一個層級分工很明確的體系內,熟人醫患更多是以基礎全科醫生為服務的主力,而不是以大醫院的醫生為主。這是因為,大醫院醫生的主要任務是看疑難雜症和重症並進行科研和培訓,而全科醫生則針對病人的診前、診中和診後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因此,所謂的熟人醫患不是靠大醫院的醫生來完成的,即使在分層明確的體系內,大醫院的醫生更多面對的還是陌生人,而非熟人。

在中國這樣一個小病就上大醫院的體系,熟人醫患難以展開。大醫院的醫生過於忙碌,也沒有經濟動力來對病人進行管理,而基礎醫療體系的醫生又經常不被信任。要真正去推動熟人醫患的發展,就必須加固基層的醫療服務體系,但基層的機制不改變,人才就無法獲得並留住,即使配上一系列的物質措施也無濟於事。因此,如何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全科醫生激勵機制是公立醫療機構構建熟人醫患必須去做到的。而民營醫療機構在機制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有助於其真正去推動市場的發展。

其次,服務的方式是什麼樣的?互聯網時代的熟人醫患不是像原來醫生的被動問診那麼簡單,而是需要醫生主動為病人提供服務,是一個以病人為中心的體系。在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體系下,醫療服務也不再是由一個醫生來完成,而是由一整個團隊來進行。團隊醫療的好處是可以對病人進行較為完善的服務。在較為複雜的病例中,這種服務還需要多個醫療機構來協同。在原先的技術手段下,這樣的服務是較難去無縫對接的,但隨著技術的成熟,使得這樣的服務成為醫療中的標配。

但在中國市場,這樣的服務還較為困難,這不僅源於市場的割裂,也源於醫療服務能力和意識差距的過於懸殊。在缺乏一套完整的獎懲措施下,醫療機構之間的合作較難真正的發展。而且,各個機構之間的對於醫療服務的理念有著很大的不同,對服務的定價和分成機制也沒有制度性的安排,如何有效銜接就成為了很大的挑戰。而且,在總體醫療資源匱乏的現狀下,要求醫生轉變思維來以病人為中心還有著較大的難度。

最後,服務的內容是關鍵。熟人醫患主要依靠全科醫生,所服務的核心是小病和慢病的問診以及診前和診後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因此,熟人醫患模式的服務還是在小病和慢病上,疑難雜症和重症更多的還是要依靠大醫院的專科醫生,最多是重症的術後康復由全科醫生提供服務。以健康管理為核心的熟人醫患是不可能由大醫院的專科醫生來完成的。在小病和慢病上主要是由全科醫生來進行健康管理,而在大病上,則應該由專科+基層的模式來運轉,這就需要多機構的協同了。

在中國市場,健康管理還未納入支付範圍,熟人醫患的服務內容對醫患雙方和降低整體醫療費用都有好處,但以治療為核心的醫療服務體系如果不扭轉,熟人醫患的發展仍將步履維艱。

因此,熟人醫患模式在中國的發展是有著巨大的挑戰。如果整體醫療體系不進行大變革,只能寄希望與體制外的體系重構,但這些都需要時間和耐心,中間不排除還有倒退。熟人醫患模式最終的發展仍取決於體制和市場的發展。

熟人醫患模式在中國的軟肋


推薦閱讀:

圖說智慧醫療:打造健康生態, 贏在創新協作
經驗之談!移動醫療用戶運營中的四點感悟
「醫信」智慧醫療開放創新平台
洪論:平安好醫生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回學生關於「入世影響」

TAG:移動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