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光耀的「家長式政府」在打造「新加坡模式」時,進行了哪些「頂層設計」?


謝邀。

先說明一下,本人的專業背景是國際政治,對新加坡稍有了解是因為讀過李光耀的一些著作以及一些論述新加坡發展模式的書籍,對於政治的了解可能要比對於經濟和社會制度方面要多。歡迎真正了解新加坡發展歷史的朋友補充。

「頂層設計」是這些年比較火的一個詞,其實就是指制度設計,特別是重要的宏觀性的制度規劃和設計。如果談新加坡的「頂層設計」,其實可說的並不算是太豐富,因為李光耀的理念是實用主義型的,不會有過多的規劃,一切均以能服務新加坡發展為目的。

我的回答就只介紹一個名詞:集選區。

這是新加坡獨特的選舉制度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新加坡政治制度中一個鮮明的特點。這個制度除新加坡外也就部分小國採用。眾所周知,新加坡的制度是承襲英國的威斯敏斯特製,核心是議會。這也就意味著新加坡長期的執政黨人民行動黨每隔幾年就要接受選舉的考驗。李光耀是篤信精英主義的,為了保證人民行動黨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的掌權,人民行動黨就要想方設法拿下每一次選舉,以保證在議會的絕對多數優勢,這個優勢不僅能保障執政,更能保障執政黨在立法上的權威。

集選區制度就是在這樣的需求下誕生的,上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歷屆新加坡國會大選,反對黨曾有議員挑戰成功,而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一度回落至百分之六十多的水平,雖然長久都能保障執政權,但是這樣的趨勢顯然對於李來說不是好事。他於是在八十年代後期提出了集選區概念,之後不久通過執政黨在國會的絕對優勢落實為選舉制度。

這個集選區,就是一個選區里是由幾個人組成一個團體代表政党參選。如此一來,在具體選區的競爭就變成了候選人團體之間的較量而不是個人之間的較量。這個制度表面上是確保每個選區都至少有一個少數族裔人士有機會當選議員(指馬來人、印度裔人士以及其他族裔),實際上是確保執政黨能以穩定的票數獲得最多的席位。因為這個的當選原則是first-pass-the-post,就是誰過關誰當選,落實到選區里就是誰得票過半誰當選。而且,這個制度還能讓執政黨每次選舉都推出些新人,分配到集選區里讓名聲高的議員帶著參選,這樣,新人不至於成為反對黨容易攻破的缺口,而新生力量正好又確保人民行動黨總是能吸納社會精英進入管治體系。

這個制度的結果,就是反對黨只能在每個只分配一個議員名額的單選區里尋找機會了,然而單選區相對於集選區總是少的,所以人民行動黨依然能保持優勢。加上每次選舉前,人民行動黨都會修改選舉制度,改的就是選區劃分,龍門搬一搬,讓反對黨疲於應對。這個制度由於沒有搭配比例代表制,因此使得反對黨即使得票較多,也不能把得票轉化為國會席次,而人民行動黨則保證了不管得票率高或低,總是能拿下足夠議會絕對多數的席次。

如果有新加坡模式,那麼確保新加坡模式產生的重要因素就是李光耀以及人民行動黨的執政,這就意味著李光耀和他不斷吸收社會精英產生的管治團隊要長期握住政權,那麼這也算是一種「頂層設計」了吧。不過,這個設計,在2011年被反對黨成功撬開了一點縫隙,因為有一整個集選區被工人黨拿下了,直接導致身為內閣閣員之一的外長楊榮文不得不下台。

其他方面的設計可能還包括經濟方面的國家資本主義制度(因此新加坡得名「李家坡」,也有說法指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企業),社會福利政策特別是建屋發展局和其世界聞名的組屋制度,等等。但是正如我在其他回答中所提到的,李光耀和他的戰略,或者說是新加坡的發展模式,只有借鑒意義,而不可複製。所以談頂層設計,最多,也就是介紹一番新加坡各方面的制度而已,這些制度,其實是促進了新加坡的發展,而不是決定了新加坡的發展。

為什麼呢?實用主義不講那麼多規劃的,有用就行。沒什麼打造不打造模式的,新加坡這個國家的根本任務,就是得在國際社會中存活下來,存活下來了,當然就得稍微講究點質量,過日子過得安定些,僅此而已。


謝邀

新加坡作為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現在的發展遠超當時同為四小龍的香港和台灣,2015年世界銀行公布新加坡的人均GDP是52888美金,世界排名第七位,被作為非民主模式(雖然有民主選舉,但是李家及其人民行動黨具有絕對統治地位,所以也被人調侃為李家坡)成功的典範,常常被作為集權政府的力證。

新加坡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此外,李光耀的改革也非常有效。新加坡屬於微型城市經濟體,國土面積只有714平方千米,相當於上海的六分之一,香港的五分之三,人口只有508萬。新加坡經常被用來和香港,台灣比較,因為都是華人佔主導的經濟體。

何為頂層設計?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就是政治,法律,經濟,外交四方面的設計:

1.打造高效廉潔的政府。

李光耀是信奉精英主義的。最極端的表現就是曾經獎勵有大學學歷的女性多生孩子,希望下一代的基因更好,並對那些娶高顏值低學歷的男性說,「你們就不怕你們的下一代長相像你們,智商像你老婆嗎?」這句話當時還引起了社會極大的批評,甚至是獲益的高知女性都舉得這對於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的不公平對待。

為了打造高效廉潔的政府,新加坡設計了一套「市場指導定價的公務員薪酬體系,新加坡大部分職位的公務員工資是根據人才的市場價值制定的,公務員的薪金由「市場指導價」決定。如何評定也交由第三方機構,首先從市場中抽一些樣本公司,然後從這些公司中找尋類似職位的員工,計算他們大概的平均工資,然後按照這個平均值的80%左右支付給這類職位的公務員。因此對於同等學歷、同等工齡、能力相近、工作相似的一群人來說,他們當中做公務員的收入往往低於平均值。考慮到公務員這個職業比其他職業更加穩定,所以工資稍微低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增加了穩定性,就降低收入性。既能保證公務員系統能夠吸納一批精英,又不至於所有的大學生都扎堆去考公務員。

去過新加坡的人應該都去過移民局辦簽證,到了那裡很意外的是你竟然會發現有人就像服務員一樣站在門口,指導你辦事流程。這才是服務型政府啊,當時給了我很大的震驚,在某些國家是難以想像的。

2.建設法制化的社會。

雖然新加坡實行普選,但是基本上是人民行動黨控制(前面有答案提到集選區制度,可以參考)。不一定要民主,但是一定要法制。中國的仁人志士一直在尋求國家的發展之道,曾經以為「德先生」和「賽先生」是出路。現在對於國家強盛是否要民主存在很大爭議,因為很多民主國家,如菲律賓、柬埔寨、泰國,也還是貧窮落後。在國家經濟發展沒有到一定階段就實行民主選舉不一定是有好處的,集權制也有其好處,比如我們經常說的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法制卻是必須的,沒有哪個發達國家不是法制的。

作為大陸人,我在新加坡的時候有個大陸過去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學的女副教授由於和二房東的租房糾紛,報了警,我們也按照國內的思維模式,人多力量大,去了四個人(本來會去更多的,四個人正好一計程車)。在計程車上的時候跟司機說了下我們的事情,他說你們不用去這麼多人啦,我們說女老師擔心二房東會打人啦,司機說:「新加坡是法制社會啦,他要是打你最好啦,你就讓他打,打了人他就麻煩大了啦!」我們頓時感覺到了社會環境的不一樣,後來就我陪著那個老師去了,我們到那裡的時候警察為了下誰是當事人,女老師說我是,然後警察就對我說,「那你來幹嘛呢?想打架嗎?」我說:「不是,這位女老師以前從來沒有跟人衝突過,膽小,我過來給她作伴。」後來在警察的調解下,老師順利退房並拿回了押金。想想現在國內很多租房的糾紛,很多時候租客都是忍氣吞聲,吃一塹長一智。看了香港電影寒戰,裡面警察說道,香港是法制社會。法制對於香港當初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的。

3. 發展適合自己的經濟結構

新加坡的特點是地方小,沒有資源,但是人力資源還不錯,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海上咽喉---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處。新加坡的三大支柱產業是煉油業、電子電器工業和航運業。煉油產業和航運業都發揮了他的地理優勢。電子電器產業發揮了他的高端人力資源和資本優勢。

經濟方面還有一點不得不說,就是房地產。很多人都知道新加坡的租屋制度。我們反過來想,如果政府放開了房地產,那麼真的是躺著掙錢啊。但是政府沒有放開,保證了居者有其屋。如果放開了的話,那就非常像香港了,房價就是天價,對實體經濟和中產階級是莫大的打擊,最後也會反過來打擊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4. 穿梭於大國之間的小國外交政策。

不論新加坡有多麼好的政府治理和產業結構,都不能否認它只是一個小國。因此新加坡這個國家的根本任務是在國際社會存活下來。新加坡沒有意識形態的問題,實行實用主義外交政策,誰能給他好處就幫誰說話。我們也可以看出它經常平衡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大陸和台灣之間。我們都很熟悉的汪辜會談就是在新加坡進行的。大陸人不願意去台灣談,台灣人不願意去大陸談,那就正好新加坡可以充當這樣一個角色。

最近大家對於李顯龍對美國,南海仲裁的表態非常不滿。原因就是大陸覺得新加坡得了我們很多好處竟然跟美國眉來眼去。就有點像這兩天非常熱門的寶寶事件,本質上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新加坡還是跟美國混的,跟中國的交好只是為了得好處,拿了中國很多好處,又替美國陣容說話,中國人就要罵他忘恩負義了。

綜上,新加坡在政治、法律、經濟、外交方面的設計都是從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出發,也是非常有創新的,在國家發展上也被證明是卓有成效的。

隨著國家的發展,本地人也越來越排斥外地人,政府為了迎合選民,移民政策一次次收緊,這會讓新加坡人力資源的優勢減弱。外部來看,北冰洋航線的一步步發展,泰國運河的熱議,也讓新加坡這個島國非常緊張,畢竟是小國,外面的一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對國家影響很大。

不過,新加坡還是非常有憂患意識的,對於外部的這些變化也早有研究,未來發展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補充一條:公積金制度

高薪養廉不知算不算

.


推薦閱讀:

李光耀是怎麼樣把新加坡打造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TAG:新加坡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