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如果德軍在基輔殲滅蘇軍後,即向南突進,中部頂住蘇軍,蘇聯是不是必敗?
01-30
二戰期間,如果德軍在基輔殲滅蘇軍後,即向南突進,中部頂住蘇軍,南路突破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蘇聯是不是必敗?我覺得這是唯一致勝的機會。
先說1941年基輔圍殲戰後德軍不是沒有向南突進,只不過沒集中主力突進,德軍是集中北方和中央集團軍群的主力打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偏師突進,先後攻佔哈爾科夫和羅斯托夫,但在羅斯托夫遭蘇軍反攻而敗退。再說蘇聯未必會敗。
蘇聯是一碗不能一口吞下的飯,滅亡蘇聯無非兩條道路,一是佔領莫斯科,摧毀其士氣,切割蘇聯各戰區,方便日後繼續深入內地剿滅蘇軍殘餘勢力;二是佔領南方的頓涅茨盆地和高加索油田,摧毀蘇聯的進行戰爭的工業潛力再徐圖緩進。
第二條道路看似有些道理但存在問題,那就是德國是一個進行著兩場戰爭的國家,而且與蘇聯相比德國戰爭潛力不行,一是人口相對少(工業生產可以抓別國的壯丁但打仗必須靠本國人),二是能源資源不足(鐵礦靠瑞典,石油靠羅馬尼亞),如此看來不是更應該選擇第二條道路以戰養戰嗎?不,德國耗不起,因為第二條道路是消耗戰,看似釜底抽薪卻不能一劍封喉,因為蘇聯有遠東地區的資源可以與德國周旋,雖然開發不深不能與烏克蘭、高加索相比但耗上幾年不成問題,即使高加索被占仍有能力依靠龐大的人力資源堅持作戰,德軍除了要與蘇軍打消耗戰還要保障龐大的新佔領區,兵力更顯不足,而德國只有兩三年時間享受『』單線『』作戰,一旦英美開闢第二戰場德軍到時只會更難以解決蘇聯(未解決英國而搞蘇聯是個戰略性錯誤,使得德國始終不能傾全力而戰);再有,南方資源區縱深極大,遠大於德軍前鋒到莫斯科的距離,在如此廣闊的地域作戰德軍兵力並不足以應付;但佔領莫斯科就不一樣了,政治影響力自然不用說,更重要的是這是全國鐵路之心臟,佔領它等於把蘇聯南方、北方、莫斯科東部的聯繫切斷,北邊外援物資進不來,南邊資源和能源送不進去,到時候蘇軍是各自為戰就不足為懼了,即使不能完全消滅也使之失去反攻復國的能力。但是在1941年攻佔莫斯科這是與時間賽跑的賭博,德國人沒能在嚴冬前(其實真正阻礙德軍的氣候因素還不是嚴冬而是秋雨)完事,結果大敗,但很遺憾,希特勒因此不再堅持攻打莫斯科的道路而選擇攻打南方資源區以圖通過掐斷蘇聯的能源生命線來耗死蘇聯,結果卻因為戰線太長導致主力第6集團軍被圍殲。其實以德軍的實力在42年繼續集中主力攻打莫斯科即使沒有突然性即使蘇軍已經是重兵把守但是攻擊距離短,而且中央蘇軍在冬季攻勢中受挫此時依然相當虛弱,一旦獲得成功便可致命,而打南方資源區路途遙遠,也不能立即對蘇聯產生什麼致命性的影響。如果德國真的這麼做了,你這問題又要改成,如果基輔會戰後德軍不向南而是直奔莫斯科,蘇軍是不是必敗
要佔領蘇聯,必須要先滅英國。
不一定,德國打不起消耗戰
元首拍斷大腿
不攻入莫斯科在當時看來幾乎沒有獲勝的可能了,頓河沿岸依舊可以布設防線,蘇聯中部的山區對於以裝甲部隊為主力的德軍有極大阻礙,即便德軍攻破山區及頓河防線,英國與美國在西線的威懾力足以讓德國無法將更多的部隊派往東線補充部隊與鞏固防禦。補給問題的嚴重斷帶,不僅會導致摩托化部隊和裝甲部隊實效,進入冬季山區的士兵無非面臨撤退活著,留守(不然進攻了)凍死餓死……當時只能寄希望於攻佔莫斯科……
中集佯動,機動兵力悄悄南下匯合南集 又是一波風馳電掣 但是有用嗎 這個問題在於你是輕視敵人還是重視敵人 但你所提的更改主攻方向依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德國還是輕視蘇聯 在我們上帝視角來看 輕視就意味著戰敗 重視才有贏得可能 (比如說AB兩個人打架 B君看起來很菜 所以A使了五成力 他覺得已經夠重視B了 結果被反殺 我們這些後來人就會說A不重視B 但其實A需要使十成力才能幹掉B 而你提了一個問題問A使六成力能不能幹掉B)如果德國打完基輔停下來 鞏固戰線和後勤線 跟蘇聯打伸縮 那蘇聯把全國青壯年全投進去也不夠 或者直接跟蘇聯講和 胃口不要那麼大 這種戰略才從根本上重視了蘇聯 也就有了勝利的可能
推薦閱讀:
※《血戰鋼鋸嶺》:也許是史上最真實血腥的戰爭片
※艾澤拉斯的將軍在布陣時會把法師放在什麼位置?
※如何評價電影《鳴梁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