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和馬克思》(Mary and Max) 這部電影最感動你的是什麼?


對感情的尊重。

猶記得Mary赴了多年的約,終於抵達Max的公寓,而Max在幾個小時前,安靜離開了人世。Mary看見鏡子旁她送的那罐淚水,再抬頭看向天花板的時候,終於淚流滿面。 他們多年來的每一封信都被Max熨好,工工整整的貼滿了整個天花板。

我言語太過蒼白,但你們一定要看這個電影,周圍的大學同學看到這裡,大多哽咽。

人生很艱難,我們不完美,種種遺憾與缺失。終於養成所謂淡然的性格。對事情淡然謂之不爭,對感情淡然謂之不念。好像一開始擺脫的乾淨,失敗時就能推脫是因為不曾努力。害怕受傷所以隱藏情感,被觸碰時就反擊說,那又怎麼樣,反正我也不在乎啊。

而Max,他很胖,相貌醜陋,不能識別感情,容易激動,生命里充滿裂縫。但他依然認認真真的走下去。愛他的人很少,但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去愛護他們。不怕嘲笑,不計得失,只求尊重。哪怕Mary把他作為書中研究對象的行為使他發瘋般失控,他終於還是在不久以後,把自己珍藏的玩偶寄過去,附信告訴她,我原諒你。

Mary,她被欺負侮辱,父母早逝,丈夫與男人私奔,卻終於等到希望活了下來。她的生活即使不如Max那般險象環生,卻也是千瘡百孔,但她寧肯放棄到手的名利,也不肯背叛自己的朋友。 兩個平凡卑微,甚至被生活的黑色幽默所籠罩的人。他們很努力很努力的活著,很努力很努力的去珍惜這得之不易的感情。

You are my best friend. You are my only friend.

朋友說,也許這樣的結局是最好的結局。是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的結局。讓Mary得以見Max第一面,也是最後一面。

生命是個大大的玩笑。若你被捲入這個玩笑,願你好好活下去。


是那種對「不一樣」的人的包容。雖然本人眼窩淺,看很多電影都會哭,但這還是唯一一部讓我看得嚎啕大哭的電影。

以前【第十放映室】介紹這部電影時說,「誠然團結是偉大的,但孤獨並不可恥」

這個社會對不一樣的人是很難包容的,因為無法理解,福柯的「瘋癲與文明」里提到,自古以來,人類對於和別人不一樣的人有四種解決辦法:第一,妖魔化;第二,罪狀化;第三,神化;第四,也是現代社會最常用的一種辦法,說他有病。

PS:小細節:瑪麗原來是左撇子

後來大概是被老師或父母「掰正」了,所以寫字母有的時候會反過來,因為我以前也是以「就你一個人是左手,會給別人添麻煩」為由被掰成了右手,所以簡單的漢字,比如說「了」或者「之」,外加字母都會反著寫,(沒有被當成智障真是太好了)看到這裡簡直不能自已。

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去改變自己,卻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去愛自己。

P.P.S: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是我迄今為止最糟糕的一段時間,而這部電影就好像在你心靈擦傷的地方抹了點止痛膏,告訴你:沒關係,這樣也沒關係,孤獨不可恥,跟別人不一樣也不可恥。


【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美的,你是不完美的,我也是,沒有人是完美的。】

一直以來對所有感情都不願意將就的我,觀影時看到這話,心裡「咚」的一聲,心跳像是停頓下來了。那些因為我的美好而一直陪伴著我的人,終究也會因為忍受不了我的不完美而離開吧。很多時候,我不由得感嘆,感謝我的不完美。不完美恰恰是驗證完美感情的最佳工具。

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承認自己的弱,承認自己過不了那道坎,承認自己在失眠的黑夜裡曾經無數次痛哭。粉碎那些看起來很不錯的美好,一直奔跑實在太累太累。

感謝你,感謝你接受我的不完美。

感謝你一直默默無聞地陪伴在那個如小野獸般有著古怪脾氣的我的身邊。


自己回答一個。

整部影片灰色的色調,一開始讓人覺得枯燥。

慢慢的,發現了這灰色中的一點紅,就像瑪麗頭上那顆紅色的小花。在灰色的映襯下,那紅色愈發鮮明。

瑪麗和瑪麗和馬克思都是善良單純的人,不善言辭,不諳事故,被世人所不理解。他們過著在外人眼裡「悲慘」的生活,但他們卻一刻沒有停止對世界對生活的熱愛。只是有時,他們忘了愛自己…

他們的真誠的面對生活,面對彼此,他們沒有被生活打敗,他們積極的思考,保持著自己認為正確的對生活的態度,然後努力的去執行。

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樣貌,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當那滿天花版的信和一瓶馬克思的眼淚再次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的眼淚,每次在這時,都會不爭氣的留下來。

兩個人一輩子沒見過面也都不重要,因為他們一直,一直都在一起。

ps:善良的人上天堂

pps:愛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ppps:感動我們的永遠是生活中那些溫暖而瑣碎的美好


電影最後

Max望著天花板上Mary的信

哭了也笑了

他這輩子的願望都實現了


如果自己本來就是一個負能量的人,那就盡量不要跟同樣具有負能量的人交朋友。因為一旦從他那裡受到傷害,將是致命的,會使人開始懷疑人生。但是,話又說回來,一個負能量的人,能交到多少正能量的朋友呢,有多少人會來主動結交呢,同一性質的人,才是互相吸引的。

在這世上,不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陽光下。總有一些人,他們像夏目友人帳中生活於密林里的妖怪,他們怯弱,笨拙,不太懂人心,日復一日看著同樣的景色,沒有太深的愛恨,也沒有很多的野心,只有一種寂靜的孤獨從骨髓里散出。可是他們也同樣善良。

世上最難承受的,莫過於情債了吧。而且還是這樣的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不是因為最好,而是因為唯一,才覺得那份依賴是如此沉重。所以這樣的人,一定要善待他們。


1. 友情。

2. 對被理解的渴望。

3. 還有片尾的曲子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當我還是個小女孩,

I asked my mother, 我問媽媽,

"What will I be? 「將來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Will I be pretty? 會漂亮嗎?

Will I be rich?" 會富有嗎?」

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 她對我說:

"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強求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順其自然吧。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我們不能預見未來。

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強求,

What will be, will be." 順其自然吧。」

When I grew up and fell in love. 當我長大並戀愛了,

I asked my sweetheart, 我問我的心上人,

"What lies ahead? 「我們將來會怎麼樣呢?

Will we have rainbows day after day?" 生活每天都美好嗎?」

Heres what my sweetheart said: 我的愛人對我說:

"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強求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順其自然吧。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我們不能預見未來。

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強求,

What will be, will be." 順其自然吧。」

Now I have Children of my own. 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

They ask their mother, 他們問我,

"What will I be?" 「將來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Will I be handsome? 會英俊嗎?

Will I be rich?" 會富有嗎?」

I tell them tenderly: 我輕聲地回答:

"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強求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順其自然吧。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我們不能預見未來。

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強求,

What will be, will be. 順其自然吧。

Que Sera, Sera!" 順其自然吧。」


年輕的時候我想變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每個人的人生就像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你的人行道和我一樣,但是沒有我這麼多的裂縫。」

當我們開始遭受數不清的不盡人意時,當我們開始被世界孤立懷疑時,當我們開始被孤獨緊緊包裹時。人生啊,好像也變得那麼漫長和難捱了。

《瑪麗和馬克思》是我刷了四遍的一部很簡單很樸素的粘土動畫片,也是看一遍哭一遍的動畫片。(沒錯,就是這麼想哭。)每看一遍就像不斷不斷的把自己身上的缺點一遍遍的扯開察看。

這是一部好簡單好簡單的動畫片,兩個性格相似的人相隔一個太平洋的書信來往。瑪麗是一個生活在澳大利亞的8歲小女孩,最好的朋友是動畫片里的諾布萊一家,瑪麗沒有朋友,她羨慕諾布萊一家總是有好多朋友。瑪麗的媽媽每天都醉醺醺的躺著,爸爸喜歡在倉庫和死鳥呆在一起。瑪麗額頭上有一個胎記臉上有很多雀斑。在一個人的童年,這足以變成沒有朋友最直接的理由。

而馬克思是美國的一個44歲的患有亞斯伯格症和肥胖症的男人。這是一個從小遭遇被父親遺棄母親自殺,沒有朋友,經常失眠,不喜歡擁擠的人群,閃亮的燈光,突如其來的噪音或者濃重的氣味的孤獨的中年男人。兩個本質孤獨的人,擁有幾乎相同經歷的人十幾年來的簡單書信交往變得治癒和溫暖。

在馬克思一如既往的平靜生活被一封大洋對面來的信打破時,故事才算是開始了。馬克思一如既往的走回家,取快遞,坐下,開電視。而那一天,瑪麗的信像一個炸彈,把馬克思的生活炸出了一個豁口。第一次收到信的馬克思很緊張,像以往排解壓力一樣,他在凳子上久久的站著,不斷顫抖著,不斷不斷的流汗。在決定給瑪麗回信的時候,他在窗外遠眺了十八個小時。

所以說可能一生真的有那麼多湊巧。

假如瑪麗不是對棕色的東西感興趣;

假如瑪麗沒有打開超市的電話本;

假如瑪麗情急之下撕下的是其他人的地址;

假如馬克思因為害怕緊張等任何因素而不去回信。

在漫長歲月里,沒有那麼多故事也沒有那麼多陪伴。瑪麗不會變得自信起來馬克思也是一生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從馬克思在寂靜的房子里一個一個字敲打給瑪麗回信時,單調而沉重響在空曠的房間里,也響在他心裡。而後的瑪麗的每封回信,都讓馬克思陷入深深緊張和恐慌里。瑪麗問他:

1,你被人戲弄過嗎?

2,你有女友嗎?你做過愛嗎?你能解釋愛嗎?你能告訴我被愛嗎?

我為馬克思恐慌。每次收到回信的他都要站在凳子上不斷不斷的顫抖不斷不斷的流汗,好像下一刻就要精神崩潰。那些44年的回憶,一點一滴每時每刻都在鬧鐘炸開了蘑菇雲。那是個被惡鳥襲擊過的小男生,是一個被同伴逼到角落打的小男孩,是一個年幼就喪失父母的小男孩,是一個無法判斷別人表情意思的小男孩。他可以用一萬種方式去回答第一個問題,也有一萬個理由回答不出第二個問題。可是在他每次都有勇氣去給瑪麗回信的時候,我不想去相信這是一個病人。

亞斯伯格症歸類為孤獨譜系障礙。在外界認為是「沒有智能障礙的自閉症」。重要特徵是社交困難,伴隨著興趣狹隘及重複特定行為。對突如其來的轉變感到不安,甚至不穩定情緒。愛因斯坦,牛頓,莫扎特也是亞斯伯格患者。

原來是這樣。

馬克思說,「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我也是,人無完人。」

馬克思說,「我們必須要接受自己,缺點和全部。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必須適應它們。

我想馬克思是真的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即使是一遍遍直視自己曾經血淋林的傷口都堅持給瑪麗回信。他接受同樣擁有古怪性格會問古怪問題的瑪麗,會去原諒瑪麗把自己當作病人來研究。他會告訴瑪麗臉上不在笑不代表腦子裡沒笑。他會說感謝上帝我們還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他告訴瑪麗希望自己能哭得恰如其時。

靈魂伴侶(soulsate),此刻我想到的是這個詞語。我想他們之間是有愛的,即使是那麼大的差距,可是上帝給人類賦予愛是那麼的神聖。愛不一定要是牽牽手滾床單生很多孩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愛可以是柏拉圖式的精神愛戀,可以是橫跨半個地球的鴻雁傳書。可以像查令街十八號,也可以像瑪麗和馬克思。如果說馬克思前44年的生活都是灰暗空白,那麼在他生命的後十多年,瑪麗變成他生活里的唯一色彩,變成馬克思帽子上的一簇橙色。

可是電影不是我們的生活,也不是我們的人生。

在我們面對人生裂縫的時候,在我們面對人情冷漠時,甚至向電影里瑪麗和馬克思的父母家人都死的離奇走的決絕時,我們可能遇不到這樣的靈魂伴侶,也不會有人隔著大洋千里迢迢的送來溫暖。看到這裡想起了《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想起《人間失格》,「對啊我有病 啊,你能不能愛我一下。」

在我們年輕時也渴望星辰大海,渴望屠龍飲血,渴望愛與被愛,渴望變成更優秀。

就像瑪麗以為自己丑才不敢追求愛然後攢錢整容還是不敢前行一樣;

就像瑪麗的鄰居始終無法戰勝荒野恐懼一樣;

就像馬克思小時候也渴望關注有很多理想渴望被愛一樣。

一個人的一生會有那麼多的遺憾,還是認真釋懷好。

最後一幕是瑪麗帶著孩子去美國見馬克思了,那是瑪麗從8歲起就夢想的一天,也是馬克思安靜去世的一天。手裡拿著畫著各種表情意義的本子準備迎接瑪麗的到來,仰著頭望著一整個天花板去世了。

在這個湧起所有悲傷的瞬間,我想起了所有溫暖的詞語。這樣就夠了,不是嗎?


嘿,那個普通女孩兒!

你有沒有時間坐下來喝一杯酸奶和我聊一聊,這裡有位帥哥買單呢!

是的是的,我爬過高加索山,潛過馬里亞納海溝,在關島曬過太陽,在潘帕斯草原聽過風吟鳥唱,但親愛的,只有你讓我駐足了。

什麼,你說我吹牛?好吧好吧也許地名不對,但是爬過山又管它是不是高加索呢?潛過水百歲泉也算吶!反正對我來說都一樣。

我願意為你付出一切,燃燒吧我的太陽!呃呃,那個有點貴,你就點個普通酸奶就好了。

噢親愛的我簡直要為你付出生命,如果你和我媽同時掉進河裡我會假裝四處看風景。

什麼你就要走了?你還說我是個瘋子?

能不能不要走我求你。

好吧好吧你要走就快走,再見!

嗨,你好啊另一個普通女孩兒!聽見了嗎?

你有沒有時間坐下來喝一杯酸奶呢?


最感動我的是馬克思和達米安(瑪麗的丈夫)看待瑪麗的差別。

達米安是在瑪麗做手術去掉了額頭的胎記,並且做了很多的改變以後才愛上瑪麗;

而馬克思不管瑪麗是什麼樣子,她的一切美好的和醜陋的他都見過;一切優點和缺點他都包容。

還有一點是這個:

(馬克思過世的時候,他的脖子上掛著這本記錄著人的表情的小本子)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本本子此前他是沒有帶在身上的,但是在他最後一次寫回信給瑪麗的時候,他很輕鬆地把這本本子帶在身邊,用裡面的「笑」的表情,去對待別人。

而他在家裡,在一個只有他一個人的地方,為了等待他唯一的朋友的到來,他選擇了把這本本子掛在脖子上,可能是為了能更好的理解他的朋友,並且向瑪麗表達自己吧。(我真是一點都不會表達自己的感想,感覺自己的文字只表達了自己感想的百分之一哭唧唧)


初中有一次迷迷糊糊看了這部電影,看完就睡著了,記得當時眼裡夢裡都是灰色的。

就在剛才,晚自習,我鼓起勇氣重新看了一遍。

我常聽說人生來就是孤獨的。看到結尾我突然想起那年看的周國平的一句"相愛的人也只能在黑暗中並肩行走,不需要注視別人的臉和探視別人的心靈"。原來深以為然,每個人都是個秘密,無法向別人全部打開。可他們倆雖然從未謀面,卻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朋友。果然存在這種毫無保留的感情吧,像抓著這世界唯一一根稻草一樣。Max仰起頭望向天花板的那一幕。

我深深地知道為何我會相信每個人都是個秘密,這令我感到羞愧和恥辱,卻無可奈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向不完美的自己屈服果然不是一回事。

Mary的絨球和每個人嘴唇舌頭的顏色竟然是裡面唯一的彩色。

我想找尋內心的一些東西,讓我執著又不得的東西。讓我能夠接受自己和親密的人,讓我能夠不再逃避和苟且地終日渾渾噩噩,讓我能夠滿懷憧憬去追尋。

我從未見過一個孤島一般的人,卻以為見過點亮了我帽子上紅絨球的人。我以為我從未有過恐曠症,但其實我根本沒有伸手打開過家門。

何其幸運。我不是一座孤島,所以註定是一個秘密,不會有人在黑暗中艱難地與我同行。

原來看電影看到最後看的還是自己啊。

ps.不知道自己寫的是什麼意思

pps.我也想擁有那樣的天花板

ppps.我好幸運 可這真夠無恥的:D


這是個關於孤獨的故事,兩個奇怪的小世界好像找到一個缺口,要把脹在心上的每個字都吐出來。

全篇都是灰灰的鏡頭,可是美好的東西都是紅色的,Mary的髮夾,Max的帽子裝飾,路邊的花,還有最重要的,Mary寄信的郵筒。壓抑了好久,然後有個人懂你,然後發現他比你還孤獨,兩個同病相憐的人隔了好遠好遠,互相救贖。Max想要原諒Mary的時候鍵盤壞了m鍵,就連you』re welcome也打不出來,他好傷心。Max說過會把每封信熨好,放在一個特別的地方。當Mary揚起頭的時候,她的眼淚就掉下來了,整壁牆都是她的字跡,所有的傾訴都粘在上面,直到Max的最後一眼,看到的都是她的話。

我曾經一個人去過一些地方,不擅長告別,卻常常後知後覺,不舍總是離開一段時間才清晰又具體的。可是現在偶爾小別,卻也會事前在心裡彆扭一下。

我回微信很懶,常常在推送看過以後就忘記了,一放可能又到第二天了,這樣應該很不招人喜歡。好友常常念我,我卻很難改掉這個壞習慣。最好的閨蜜難得和我有一樣的節奏,她準備司考兩個多月沒用手機,然而我沒有發現,因為我也閉關了兩個月,事前我們也沒有互相囑咐一聲。我們偶爾視頻,可以直接切到最近最煩的話題。昨天看完電影,去搜熊頓的故事,看見以前她在常住的城市有三個交心好友,在她最痛苦的時候也相伴左右,覺得真好。

有空的時候我偶爾參加同事朋友的聚會,但我很少是主動聯繫的那個人。心情好的時候我喜歡和陌生人,初次見面的人聊天,但我不會主動挑起話題。在澳門的時候我會一個人散步,每次帶上相機,我會不好意思讓朋友等我換著角度拍街道,賴著不走。

那天鄒先生和我說,有一類人和別人分享的時候自己會吸收能量,越聊越興奮,聚會完可以精神飽滿地去做下一件事;有一類人聚會的時候會消耗能量,聊久了需要自己待在不被人打擾的空間緩一緩,充上電。

那年airbnb還不流行,我在歐洲旅行用couchsurfing。回來別人問我做沙發客好不好的時候,我常常會說這是看性格的事。沙發主免費提供住宿,幾乎不需要回報,旅途窘迫的時候,最容易的回報是分享,聊天或者簡單地做伴。旅程剛開始的幾個星期,我每兩三天換一次屋主,每次別人誠心或者只是客套地問起我的旅途,我的故事的時候,我都會從頭開始講起,絮絮叨叨,巴不得把旅途像電影一樣給別人一一回放。旅途過半的時候,有時前一晚很疲憊,又跟著屋主早起出門,再遇到陌生人的時候,我只會回答他的問題,卻再不想展開說什麼。

我遇過話很多的屋主,他們滔滔不絕,熱情又熱心,有時候想早早洗澡躲起來自己看看書,也會不好意思開口,和他們一聊又到深夜。也有屋主很有自己的節奏,住在他們家,他歡迎你,他的生活習慣卻不會因為你而改變,他們照例做自己要做的事,只是在吃飯的時候和你聊天,在你需要的時候,開口了他就會幫助。更多的時候,他們友善地提供我一個睡覺的地方,卻不期待我分享什麼,省力又省心。

科隆的沙發主是個同性戀女生,她把鑰匙放在門口信箱里讓我自由出入,我只在吃飯的時候見過她和她的女朋友,在reference里第一次見到有人用great low-maintenance guest形容我。

也遇過把沙發客當事業經營的人,他記錄每個到過他家的人的日期,國籍,名字,每天更新到自己cs的profile上。他家在巴黎近郊,很漂亮,一個人帶兩個可愛的小女兒,卻有五間卧室。他給我準備很精緻的法國住家飯,從頭盤到甜品,我感激地不知所措,極力想從行李里找到什麼留下來。他卻幾乎不說話,只問我想吃什麼需要什麼,吃完飯他安頓兩個女兒去睡覺,自己就回房了,也不再交待什麼。

有一次接連遇到航班取消和工人罷工以後,我婉拒了里斯本一個host的邀請,在地圖上找了一間臨近的hostel,和老闆要求只要單人間(旅途中我幾乎都住的多人間),然後捂著頭睡足了二十幾個小時,醒來覺得全身每個毛孔都很舒服。然而我再背起包往外走的時候,卻有了前所未有的空虛感。

後來想,好像大部分人都不是絕對孤僻或者絕對開朗的人。我離開家才第五年,搬過五六次長短期住的地方。一個人住的時候,不去廣州順德,我會待在自習室或者房間一整天,很久不開口說話的時候,我隨手寫點什麼發出去又會精神滿滿。每次做完event回來,我習慣把手機放在一邊,看一場電影看一本書,很久不說話,舍友見我不開口,也就靜靜地坐在我身後看她的。

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鄒先生經常說我搶著他的話說,其實我們常常有契合的想法,這時候我們的話會很多。之前的幾篇文章有些是我們聊天的時候談到,然後記錄下來的。除他以外,好像很少能和誰毫無保留地表達想法,甚至是天馬行空的,沒有邏輯的。這樣看來,好像孤獨確實是件小事,因為你不會一直孤獨下去。

我也是眼淺的人,可是我的朋友幾乎不知道,他體會最深。一個自己待著也很自在的人,卻越來越不習慣自己約束自己,好像有了陪伴以後就更害怕孤獨這個討厭鬼。但是就像Mary握在手心裡的,love yourself first, 自己不害怕了就會覺得Max也一直在鼓勵他呀,一點都不孤單。

這是我看完電影順手寫的,感覺可以回答你的問題,這部電影確實很久以後還能擊在心上。


要容忍你的缺點,人無完人,你路上的裂縫肯定比我少。

我曾經想做任何人,但唯一沒做過的就是自己。

漿黃色就是我喜歡的顏色。


最後一封信

----------------------------------------------

We dont get to choose our warts. They are part of us and we have to live with them.

The everyone』s lives and like a very long sidewalk.

Some are well paved.

Others,like mine,have cracks,banana skins and cigarette butts.

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必須適應它們

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平坦,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差不多,但是沒有我的這麼多裂縫

-------------------------------------------

你看到了MAX最終掛著那本識別表情的冊子了嗎?其實也是Mary讓他開始與世界和解了。

--------------------------------------------------

Those people who got born on the this wrong planet are the most sweet people Ive ever known.

Yes, I am one of them.

------------------------------------------


清明節,用了一上午的時間看完了瑪麗和馬克思的書信。兩個同樣孤獨的人相互取暖,相互鼓勵,在生活中的不理解和不如意,在書信的另一頭有人懂得。

馬克思說他沒有辦法流眼淚,小瑪麗看到書信就用玻璃瓶裝上自己的眼淚給馬克思郵了過去,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內心是暖暖的。記得那時候我腳冷,你一把抓住就把腳暖在自己的懷中。

當故事的最後瑪麗帶著自己的baby,來到馬克思的公寓,馬克思已經安然與世長辭,她握住他的手,抬頭的瞬間看到馬克思把他們所有的書信裱在牆上,滿滿都是她的字跡與照片。

每個人在這個時間都是獨一無二的,馬克思理解不了常人的世界,他讀不懂別人的表情,後來,他學著去接納去理解。其實,誰有何嘗不是如此。


「The reason I forgive you is because you are not perfect. You are imperfect, and so am I.」

節選自Mary寫給Max的最後一封信。


接納自己的不一樣,接納自己的追求不一樣。

生活從來沒有所謂的公平。生活中不能決定的因素,荒謬公平的就好比玩遊戲擲骰子選人設。有些人體格健全,貌美如花,智商超群還含著著金湯匙,你說氣人不氣人。同時,在世界上的一些角落裡,還有著這樣一群人,可能先天不足,或是家境貧寒,父母變態,生活在他們手無縛雞之力時,已經對他們進行連續的暴擊。這可能就是《滾雪球》里所謂的「卵巢彩票」。你甩不脫父母賜予的含氮鹼基的組合,身為一隻生物科研狗只能鄭重而一臉嚴肅的說,天賦這件事不相信遺傳是反科學的。你也逃不掉周圍環境周圍人在你小時候對你的影響。我接觸到的心理學範疇內,一個很基礎的被大家接受的觀點是人幼時的經歷會影響他的一生,如原生家庭,依賴模式之類的。一開始我並不是很接受這個觀點,後來想想進化中的奠基者效應,便也可類比接受。舉個粗淺且大眾喜聞樂見的例子吧。小象在進入馬戲團之時便被一根繩子所束縛,它掙扎了幾次掙不脫便放棄了抵抗,後來小象變成了大象,還是那根繩子,那根對於大象來說渺小的可笑的繩子,依然可以牢牢管束住它。這根繩子便是人幼時的經歷,是種思維心智的可怕習慣。

其實,接納初始值不同已經非常困難了。更難於接受的是,這個社會價值取向之單一,凡是不符合社會群體心理期望的都是有問題,眼裡不僅揉不得個體的多態性,也揉不得個體追求的多態性。1和10000要在同一個公式下得到一個相同的結果,有點常識的人看到這裡都會因為其違背常理而發笑。在社會大部分事情運行規律基本不變的大前提下,我們自己就在參與這個運算,並憑藉運算結果,對,就是只看運算結果根本不看初始值,被周遭評判著。社會上所謂成功的範例更是對我們荼毒不淺,要考上重點,要做醫生律師公務員,要在30歲之前成家立業,要和所有人一樣,付首付還房貸等等。我們稍微偏離點所謂「正常值」,便會有七大姑八大姨,朋友同事的道德脅迫及邊緣化,到最後甚至連我們自己都懷疑自己犯了什麼滔天大罪。對於處於正態曲線中間的我們來說,代價是不能發揮自己的潛質按自己的意願酷霸狂炫拽的過一生。說起來非常恐怖,好在我們被洗腦的夠徹底夠麻木,這個過程大部分是無痛的。可是對另一些人來說(這些人只是比例少但是人數並不少),生命在早期便決定了他的道路不可能和大多數人相同,他必須帶著他的稟賦與早期經歷過完這一生。就像Max在信里寫道的一樣,「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樣,但是沒有我的這麼多裂縫。」。MAX要帶著自閉症與暴食症;Marry要帶著中等偏下的長相,貧窮的家境,酗酒偷竊的母親以及後來的父母早逝的經歷。

人們總傾向於給生活中發生的一切給一個自認為合理的解釋,使自己有個自洽的三觀。而當這個解釋,並不符合現實世界的運行規律時,就會出現認知偏差,心理學家說很多心理疾病都是由於認知偏差造成的,深以為然。有的人會通過實踐,通過自己與社會的不斷互動矯正自己的邏輯鏈。而更多人只能生活在過去建立的脫離現實的三觀的巨大慣性中。脫節的三觀與現實中的不斷碰壁簡直就是心理問題的超級助推器。Mary和Max如此,而你,是不是也看到了某一面無助的自己。

我是二八法則的忠實擁躉,一方面因為我懶,而且我得給自己懶找個科學依據;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它確實十分給力的指導著我的生活。但最令我顛覆的一個二八分布是,生活內容是由兩部分構成的,20%是你無法控制的事情,80%是你對那20%事情的反應。(據說是出自《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我讀的時候太糙了沒有看到,是二級引用李笑來老師的文章。順推李笑來老師的公號「新生大學」。)在我腦中掀起的風波主要有以下兩點:一、總認為自己人定勝天是十分愚蠢的,我們應當坦然接納自己生命中的常數。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的錯,比如父母皆禍害小組中的悲慘經歷,和孩子們一點點關係都沒有。或者是一些心理疾病,比如憂鬱症什麼的,基因里寫著你更加敏感天生多巴胺分泌低於常人,卻非要要求自己歡脫的像個甲亢病人一樣,這樣不切實際的預期只會讓自己越來越脫節。二、握緊那80%的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能分清影響圈和關注圈的事情。就算拿到一手爛牌,也要打得漂亮。不要被集體意志所綁架,Max做的很好,我並不覺得他是個loser,loser只是我們世俗的定義。他的人生理想,有吃不完的巧克力,有一個朋友,和全套的noblet。他都做到了,而且他是個偉大的勝利者,在一個人對抗世俗定義的正常人的戰役中,他最終接納了自己。


The reason i forgive you is because you are not perfect.

You are imperfect,and so am i.

All humans are imperfect,even the man outside my apartment who litters.

When i was young,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Dr Bernard Hazelhof said if i was on a desert island then i would have to get used to my own company – just me and the coconuts.

He said i would have to accept myself,my warts and all,and that we don』t get to choose our warts.

They are a part of us and we have to live with them.

We can,however,choose our friends and i glad i have chosen you.

Dr Bernard Hazelhof also said the everyone』s lives and like a very long sidewalk.

Some are well paved.

Others,like mine,have cracks,banana skins and cigarette butts.

Your sidewalk is like mine but probably not as many cracks.

Hopefully,one day our sidewalks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You are my best friend.

You are my only friend.

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並非完美而我一樣,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

我年輕時想變成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一個人,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麼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

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

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還說,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平坦,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差不多,但是沒有我的這麼多裂縫。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會相交在一起,到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一罐煉乳。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

我是在很迷茫很無助的一段時間裡看的這部動畫電影,迄今過去了差不多5年的時光,仍舊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沒有之一。平板換了兩個,包括家裡的筆記本,辦公的台式機,都將這部動畫保存著,甚至在手機里錄下了這一段。


對友誼的渴求和全心全意地付出……即使畫面有點陰沉,故事總向壞的方向發展,卻總讓人感覺到善良的人還有希望。


Mary可以因為Max一封生氣的信將自己美好的前程粉碎,Max可以將自己人生的夢想之一,一套完整的小木偶送給Mary做為原諒。好朋友,就是那個你願意為了她或他放棄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打心底里認為,友誼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東西。


脫下西裝,誰沒有幾道傷痕


被最後幾個畫面戳中淚點

還有一個讓我反思的畫面


學會接受自己。

最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的缺陷。

要學會怎樣和自己相處,才能好好的和世界相處。


在這個無情而冷漠的世界裡,互相溫暖。在最深的黑夜裡,互相扶持,蹣跚前行。


孤獨!

和你和我們一樣的孤獨的人,找到了一個可以分享彼此孤獨痛苦的可信任依賴的人,而這個人在長久的歲月里始終都在,沒有離開。

我們的痛苦,我們的不被理解的怪異壓抑,是有原因的,是可以被理解的,是可以被溫柔的撫慰的!

謝謝這部電影安慰了我!


電影看到最後不免有些許遺憾,Max至死都沒能親眼看一看他唯一的朋友Marry,但仔細想想Max又是幸福的,他望著天花板上Marry寫給他的每一封信安詳的離開對他來說是最好的結局,不用再焦慮、更不用再覺得自己不夠正常,有朋友為他流淚已經是最好不過的事了。

當然,Marry也是幸福的,有人待她如此認真,也不妄她為Max付出的真心和遺失了前程。願他們在生命的輪迴里能夠像Max期望的那樣,在同一條路上相遇,然後開心的分享一杯甜煉乳。

我們都是孤獨前行之人,卻因為彼此的真誠對待,而像是獲得了整個世界的愛。

「謝謝你,給了我好好生活下去的力量。」


在我沒看這部電影之前,光看名字我覺得太奇怪了,我是絕對不會對馬克思感興趣的(??д?? )

可是我看各大影視網站給它的評分很高,我就下載了,在一個午後,我看了這部電影,OMG,真的很好看,很感動T^T

ps:自從在小學英語課本裡面學了pen-pal這個單詞之後我也一直期盼有一個筆友(*′▽`*)


孤獨的人 一份孤獨的人的感情


我是個很難真正融入得人,看到這個片子的時候真的很感動,片子很無聊,但是也就只有走過這樣孤獨的路的人才會明白,任何語言都不能表達。當我看完,熱淚盈眶,知道有人拍出了我的孤獨,也就驚喜於這個世界我雖然孤獨但是也有很多的人與我一樣的感受,就好像跟導演聊天過一樣,被安慰,這個世界上不止你一個人這樣孤獨。

這麼想莫名被治癒。

雖然還會孤獨,但是沒有那麼恐懼了。

很贊的作品,希望你們也能從中獲得力量。


Mary終於決定去找Max,但是當她找到的Max時Max已然死去,她流著眼淚看著Max,Max身體坐在沙發里,頭卻沒有因為死亡而低垂,反而直直的仰望著天花板,Mary一抬頭,天花板上滿滿的貼著自己寄給Max的信件和照片……


簡介是搞笑,一點都不搞笑好嗎,整個畫面沉悶灰暗,人物很少有笑的表情,稀疏平淡的筆友間的故事。滿屏溢出來的都是壓抑,無可訴說的壓抑;孤獨,放縱狂吃巧克力的眼淚溢滿眼眶的孤獨;絕望,那種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疲憊無力;歧視,對長相外貌疤痕的嘲笑,對人種肥胖尊嚴的踐踏;無助,明明有規定不能亂扔煙頭,浪費事物,可是只是形式口號罷了,你去制止去寫信呼籲就像是個精明世界裡的傻子別人對你不屑不管不理還嘲弄一番;生命的無常,馬克思不知道養了多少條魚最終還是衝進了馬桶里,常年就押一個號碼,居然多年後孤注一擲的就中了,酗酒的媽媽維拉誤把毒藥當酒結束了自己不想結束的生命……所以明明不搞笑,是人物外表搞笑嗎?還是荒誕的某些劇情?只是悲情中的無能為力的搞笑罷了。

標籤是愛情,我也沒有感受到,我只想到一個單詞soulmate,8歲的瑪麗與44歲的馬克思忘年之交,多年中一直寫信傾訴生活的煩惱,雖然中間有誤會,有中斷,但他們確確實實陪伴了彼此多年。尤其是他們在外人看來都那麼怪異,他們沒有朋友,彼此就是唯一的朋友,彌足珍貴。

這就會想到《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leon與mathilda,這是忘年之戀,對,是愛情。

還有對自己獨特性的認可,不因外在的評價而妥協,這在現在真是難啊。

對人性的理解與寬容


大概是這裡

看到這裡的時候,女主沒有自殺,雷恩送來了禮物,有一種終於所有苦難都已成為過去的感覺。還有這一幕我始終無法釋懷

老人眼中突然湧出的眼淚,還有那一句對不起


你的人生有過裂縫嗎?


最直擊我心的是發現Que Sera Sera好悲傷; 然後是「you are my best friend, you are my only friend 」和那一牆的信,也是五味陳雜欣喜、難過、孤單、害怕;然後是「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馬克思對瑪麗那本書的態度。還有貫穿整個電影的他們的共同成長。

  • Que Sera Sera: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是看的文字版的這首歌,當時感覺這首詩真好,然後聽了活潑輕快的歌,真好聽,生活就該這樣順其自然、這麼樂觀向上,電影音樂響起,歌聲放送,看著瑪麗站在凳子上,感覺好悲傷。順其自然的生活也難免悲傷,不總是歡快樂觀。
  • 最好的朋友和唯一的朋友:雖說這朋友確實有分量,但這是多麼的孤單啊。如果身邊的生活豐富多彩、好朋友就在身邊是不會有這樣的筆友的。整的我都想要個筆友了。
  • 年輕時我想成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我也這樣啊。
  • 沒想到馬克思那麼反對瑪麗研究他的病:友誼的純粹,自我的喜愛
  • 每個人路不通有些人的好走,有些人的不,相遇時分享同意杯煉乳也是幸事。
  • 然後發現各種細節很好,畫風雖然不美型,表情細膩傳神,尤其眼睛和嘴既誇張又直觀;馬克思緊張呼吸時腰上的繫繩一松一緊;門牌號99和96,老梗兒啊;瑪麗自殺時肚子里的小胎兒亮亮的一動一動的,馬克思打第一封信的配樂和動作好棒,等等。還有很多。
  • 他們之間的情誼,高於友情又沒機會上升到愛情。如果有時間也許他們就變成情侶了。那麼久的交心、妥協。不知怎麼就想起看過的一個故事中的一句話「女人的秘密在哪裡,她的愛情就在哪裡」,好像有點兒風馬牛不相及,但我就是想起來了。女人偷竊強迫症,男人送她一手鐲警醒她,她就不再偷了,他們沒在一起。
  • 馬克思的措辭很好。尤其那封原諒信,尤其對心碎的形容。
  • 去年還是前年第一次看的這個電影,感覺還好,一開始感覺畫風太太不美型了,真是受不了,要不是看那麼多人推薦估計我就不探秘了。當時沒好好看,這兩天想聽下電影版的Que Sera Sera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又把這個電影看了幾遍。


You are my only friend.You are my best friend.

I have to accept myself,my warts and all.



轉的

親愛的陌生人,我可以用一瓶眼淚和你交換巧克力熱狗嗎?


機緣巧合中,來自陌生世界 陌生人的溫暖理解 愛。

這種感覺讓你知道原來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的孤獨 卻又慶幸自己無時不刻不與這個世界的溫度相連


我靈魂的另一半,不是我的丈夫也不是家人,而是在大腦中與我攜手共進的Max。

在看完這部電影后,第一個在腦力里出現的是樹洞先生,樹洞先生是我在年少時的一個虛幻的朋友,每當我受委屈或者開心的時候,他就會出現然後傾聽那些大人們不願意聽我說的故事。12歲那年,荷爾蒙像噴泉一樣開始爆發,女生們紛紛開始玩心理測驗了解初戀的感覺,一些稍有經驗的姑娘會裝出一臉成人的表情來告訴我們什麼是愛。阿雅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們幾乎能穿同一條褲子去上學,下課後一起去縣裡的每個攤位吃香酥雞加醋,雞肉伴隨著醋的刺激,攪和了我們整個青春期。

某天阿雅興奮的告訴我,她戀愛了!我一點也不高興,因為阿雅不再是我一個人的夥伴了,她一邊吃著香酥雞一邊約我周日在廣場的噴水池介紹他給我認識,除了懵逼以外,我忽然找不到其他形容詞來呈現現在的感覺。回家後,樹洞先生出現了,我把故事告訴了他,樹洞先生不會說話他只會安靜的聽完然後消失,看著空蕩蕩的房間,有一種無力的感覺。

周日比想像中來的更快,我穿上了短裙高跟鞋扮演著抓姦般的角色去了噴水池。阿雅帶著他走來,當那個身影漸漸走來的時候我卻聞到了一股春天的微風。一米八的身高,隱約可見的肌肉線條,頭髮好像刻意有模仿過某個偶像劇主角,這股春意暖流瞬間把我原本的怨婦心情轉換成了蕩婦,只恨自己裙子穿的不夠短。阿雅幸福的跑來說:「他叫家明,已經不讀書了,現在在xx網吧做網管,每個月可以賺1500,你看這是他新給我買的手鏈。」我看著那個銀晃晃的鏈子,只能默默的點點頭。

之後為了考上城裡的高中,大家都在初三那年使出了洪荒之力,樹洞先生也沒有再出現,阿雅忙著戀愛,而我把自己埋葬進了真題本中。中考過後,我如願進了高中,阿雅留在了本地的職校。臨別去高中的那晚,我和阿雅出來喝酒了,我們喝的茫了以後抱著痛哭,有一種不知道為什麼可就是從此我們一定是天各一方的預感。樹洞先生也出現抱著我們,天漸漸泛出了魚肚白,我忘了我是怎麼回家的,可從那一刻起樹洞先生不再出現了,阿雅也慢慢淡忘再生活的某個角落。

再後來大學去了上海,很偶爾才會回老家,在某個秋天遇到了阿雅,她身材變得肥膩,自行車後坐著一個可愛的小孩。相見不如懷念,我沒有叫她,看著她遠去的背影,一起走的還有樹洞先生,愛的萌芽,青春,伴著醋的香酥雞。


即使是在生活這座孤島上如此的孤單無力,卻依然嘗試著去互相取暖的勇氣,去接納對方,去接納自己。


最讓我感動的是Max對Mary胎記的解釋

電影剛開篇就說 Mary臉上的胎記是便便的顏色

但是Max卻解釋是巧克力變的並且Mary是天上掌管巧克力的神 簡直太棒了吧!!!

知道為什麼很感動我嗎

因為我臉上就有胎記呀w

我也是掌管巧克力的番薯神嘻嘻嘻www

—————————————————————————以及沒有人和我一樣期待世界上真的存在肥仙嘛!!(@゜Д゜@;


正因為這部電影,我對人生突然多了很多期待,我也想有一個像馬克思這樣的朋友,一個很善良的朋友!


你不是我,卻像世界上另一個我。

You are my friend .You are my only friend


是每一個人被接納的可能。


我原諒你,因為你不是完美的,我也不是,我們都不是完美的。

(但我們都值得被原諒,被愛)

劇情平淡而有張力,憂傷而溫暖。

最後在心裡,留下的仍是馬克思的公寓里的兩位老友,在永遠地錯過之後,肩並肩卧在沙發里,安詳舒心地,抬頭微笑。


看完電影,讓我感觸最大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心真情。

MAX從一開始出場就是黑灰色的畫面,他的世界是充滿陰鬱的。有些人可能覺得,精神病人就是這樣,沒有原因,他們抗拒這個世界,他們只能活在自己的陰鬱的世界中。可是看完這個電影,我卻覺得MAX作為一名精神病人,他的陰鬱更多的是外界的人或事帶來的。很多時候,不是MAX在抗拒這個世界,而是這個世界將MAX隔離開來。

MAX的成長經歷是悲慘的,這直接導致了他內向,自閉的性格。但他並沒有放棄去融入這個世界。他積極工作,做過的每一份工作都記得清清楚楚;他努力聽從心理導師的話,甚至嘗試減肥;他最大的夢想是交到朋友,他想成為一個正常的社會人。反而,外界因為他的不同而拒絕他的融入,無論在哪裡他都被視作格格不入的精神病人,甚至在車站都無法給小女孩巧克力。社會在不斷拒絕他。看到這裡我心裡已經充滿了同情與悲哀。我們的社會難有真情,尤其是對一些不同人群,特殊人群的真情。我們沒必要人人都成為MAX的朋友,但至少,應該對他給予尊重。我們難以對特殊人群交以真心,總是以「特殊」的方式對待特殊的人,這導致了MAX的悲劇。

再說MARY,她的世界是彩色的,她擁有一個不完美的家庭,但至少這個家庭很完整,她的童年得到了家庭的溫暖,過生日時母親會準備蛋糕;有寵物,動畫和甜食讓她開心。雖然她因為其貌不揚而沒有什麼朋友,但她樂於去結交朋友,並幻想愛情。

MARY和MAX成為朋友,這是在MARY小時候,她擁有真心,她不明白精神病人與普通人的不同,所以她願意與一位精神病人做朋友。可當她成為成人,漸漸明白什麼是精神病人,她的真心漸漸消失,被社會同化,所以她會將MAX當成案例研究。而MAX的生氣,難過也正因為此。他好不容易找到了能夠平等看待他的朋友,卻又一次失去。這令人難過。

總而言之。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著不同的人群,我們可以不去與他們做朋友,但至少應該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他們。用真心真情去讓陌生人感到自己應該收穫到的尊重與認同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我是哭著打開這部電影的,當時的我孤獨,傷心,不知所措,心情一團糟。

本來想看個陽光的電影,不湊巧的是這部灰色的電影,然後整個過程都在哭,大顆大顆的眼淚把腳下的地板砸濕一片。

我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了孤獨、自我懷疑、死亡、絕望、失去對自己生活的掌控,還有一個人居然要靠另一個人被救贖,一個人甚至能被另一個人摧毀。

唯一感動我的是,在這個孤獨的世界裡,有人陪伴真好。


馬克思的原諒。

馬克思的真心。

馬克思的用心。

還有,馬克思和瑪麗經歷過各種人生不幸卻依然保持的那顆努力生活的心。

ps:2017年5月17日凌晨觀

pps:這個動畫前部分致郁,後面治癒

ppps:希望每個人都能有這樣一個朋友。即使整個世界充滿陰霾,也能有一個人送你小紅絨球。


坐地鐵時困得坐過了站

匆忙陌生人經過時手中飲料灑在新買襯衫上

……

我以為這些瑣碎永遠將在深夜時化為自我吐槽粉末

直到發現大洋彼岸有個人願意傾聽

於是它們不再孤獨。


Sherry 因飲酒過度而誤喝防腐劑致死。

這件事最讓我無法釋懷。

也許不少人揪心的是mary因為max「不再回信」變得消沉。

也許有人難過的是max的一生,雖然在紐約,但是他的世界極其簡單。

漂洋過海的巧克力帶來了朋友的問候。

也許我需要看第三遍了,因為我忘了很多內容了...


我們都曾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面對恐懼,面對離別,面對無法接受的自己

面對看不懂的人事物,看不懂的表情臉譜,面對總是與無視規則的路人,面對不完美的自己

我們都獲得歡樂,也都經歷煩惱不安

然而我們並不總能找到一個誰誰可以分享生活的一切悲喜

瑪麗與馬克思最感動我的 或許是在我平凡又孤獨的一生里能找到一個人 我可以告訴他我所經歷的一切。

瑪麗與馬克思最感動我的 或許是那漫長的陪伴

是有一個人可以陪你從孩童到某日你擁有孩童

是有一個人可以陪你直到你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 身上帶著甘草和舊書的味道

瑪麗與馬克思最感動我的 或許是珍惜珍視

你是我的朋友 是我唯一的朋友 所以我要把所有你的來信熨燙裝裱 收藏滿我的整個屋子

你是我的朋友 所以在我犯了錯惹你憤怒的時候 我錐心般痛苦 我可以親手毀滅那些可以帶來我名利的東西

......

還好 我的生命有你在。


除了主線,不知道為什麼記住了一句話:他們發現我與人無害,除了對自己。


或許,有一天,也會有一封信、一個包裹,夾帶著紐約的巧克力和煉乳的氣息,穿越澳大利亞溫暖的雨,落到飄著雪莉酒的我的門前。


最後的鏡頭是淚點

最難過的是一段真摯感情的遺憾

當瑪麗試著研究馬克思的病時

馬克思的那種痛苦 是啊他是不需要改變的

瑪麗信中的理解兩個孤獨的人的交流已經是最滿足美好的事情了

既然有了知己 又何須改變

他眼中的別人又何嘗不是異類 本無需改變

love yourself first

請學會愛自己。


兩個孤獨的靈魂,在現實中歷經磨難,卻在虛幻的精神世界相遇,相互慰藉。整個故事的最後,馬克思戲劇性的在瑪麗到來前幾個小時安然去世,當然應該也是有意為之,不僅僅是因為缺憾是美,更因為他們就應該在屬於他們的那個空間里相知就好,就足夠了。馬克思說,希望有一天能在各自人生路口的交匯處相遇,然後一起喝一杯凍酸奶。從瑪麗抱著孩子在去世的馬克思身邊坐下,輕輕的握住他的手,那麼輕,又是那麼重。這一切,都是我所嚮往的。


最最感動的還是瑪麗來到馬克思家裡,卻發現馬克思已經去世,看到了那瓶眼淚,最後看到了一天花板的信。看到那裡我就直在哭一直在哭,心裡是鈍痛的。

然後我翻回去看馬克思給瑪麗寫的最後一封信,「每個人的生命就像很長的人行道,有些很整潔,還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你的人行道像我樣,但是大概沒有我這麼多裂縫。令人欣慰的是有朝一日我們的人行道會相交,我們可以分享同一罐煉乳。」

馬克思真是太溫柔了!他有比瑪麗更痛苦的童年——種族歧視,他有心理疾病——亞斯伯格綜合征。可他想著法子安慰瑪麗,幫助她走出困境,"love youself first"他們互相寄巧克力,又苦澀又甜蜜。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


馬克斯說,雖然我不喜歡撒謊,但在那種情況下是管用的。

馬克斯說,別擔心不笑,嘴上不笑不代表心裡不笑。那個微笑的大腦。

還有love youself first.

灰頭土臉的畫面卻拍的溫暖美好。


剛看完這部電影。最後看到瑪麗去找馬克思。看到坐在沙發上的馬克思已經離開人世,看到滿滿的天花板上瑪麗的信件。淚目。

人生難得一知己。找到一個真正的朋友是何等的難。我曾經也是那麼渴望,渴望找到一個能夠理解我的朋友。在那段難過的日子,我希望有人理解我有人幫我。但是又害怕訴說,怕別人不理解。渴望友情,又害怕。

如果在將來的一天自己也可以找到一個知己那便足夠了。我也曾想有個知心朋友,淡淡之交卻又無話不談。

不會因為我的不完美拋棄我。

人無完人。是這樣沒錯。


最感動的是,瑪麗知道馬克思生氣了以後,把所有以印刷的書全部銷毀。他們是互相懂對方的,能包容接納。世間缺的就是對不一樣的人包容,所以馬克思才是所謂的「精神病」。如果沒有遇見馬克思,沒有他的鼓勵,那麼瑪麗會不會也是一個患有同樣名稱的精神病患者呢?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 正好是我在焦慮的等考研成績的寒假。內心非常脆弱。看完之後,我一個人大哭。我一個人默默的複習了兩年,嘗盡了孤獨的滋味,不好受。也許是移情吧


看了這個電影,就覺得要寫些什麼,我就是marry,相信很多人的都是,可能這部電影也是處在孤獨的人看了之後都會有所感觸的電影,真的讓我感動的是,讓我明白了我不孤獨沒什麼的,不用太過於在意別人的眼光,要愛自己,以及珍惜自己的朋友,真的很感謝製作這部電影的導演,花了五年時間,給處在孤獨的人帶來些許溫暖,這像是馬克思給我的一封長長的信,謝謝馬克思,you are my best friend


愛與包容。

Mary和Max在大洋兩端,Max患有精神疾病,對世界是極度敏感的,因為不理解人類的情感使他對這個世界永遠充滿疑惑,像個永遠不懂遊戲規則的人卻被困在遊戲循環里,小心翼翼,傷痕遍體。Mary的信像是一個bug般,闖入了Max的生活。當然,Max又焦慮了一番。他讀了這份信四遍,一遍遍讀信一遍遍體會,也許是一個孩子的簡單與真誠使Max沒有拒絕這份意外,他邁出了勇敢的一步,對於一個不懂情感不懂世界的人他勇敢的接納了一個陌生人。

兩個受傷的靈魂沒有因為傷痛拒絕愛的本能,這是我感動的第一個點。

Mary在學校里收到嘲笑,因為她的額頭上有個棕色的胎記。她把苦惱告訴Max。Max告訴Mary一個說法:擁有棕色的胎記以後在天堂會負責掌管巧克力。這撫慰了Mary成長的傷痛,Mary學會面對自己的外表缺陷,開始變得自信。這是Max給Mary的幫助,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上都會遇到這樣的時間段,青春讓我們敏感,自卑。Max用兩人都喜歡的巧克力,用一種積極的態度溫暖了Mary的不安,讓她成長為更加陽光積極的人。

用包容豁達的方式看待自己成長道路的不完美

Max從小confuse人類的感情,他從來沒有流過眼淚,於是Mary寄給她一份tears for Max。Max收到滴在臉上,這是第一次,Max直觀感到別人對他的感情。不是成人間的暗示,不是隱晦的話語。而是簡單的,真誠的一份感情,一杯淚水,特別的for Max。

最溫暖的感情往往不需要複雜的修飾。

Max的脆弱,Mary的極度要求完美讓這段友誼幾度中斷。Mary和Max彼此有過矛盾,誤解。但最讓人感動的是他們沒有彼此放棄,總是願意再度勇敢接納彼此。是的,也許這在我們生活中是特別容易的老友和好的戲碼,但Mary和Max扮演著這個世界的弱者,永遠承受著傷痛和不幸比幸福更多,兩個傷痕纍纍的靈魂沒有在一起抱怨世界,怨天尤人(現實生活中這種人真的太多了)而是互相溫暖,讓彼此成為更好的人。

Mary和Max是愛里的勇者。

儘管我不懂這個世界,但還好我遇見了你。You are my best friend,You are my only friend.


浮躁的時候看了這部影片一遍又半遍

結尾半小時看了2遍。

感觸很多

對『年紀越小的時候,生活越有無限的可能』這句話有了新的認識。

年紀越小的時候你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什麼也不怕,可是慢慢成長了,你其實也還會想起那些奇奇怪怪的理想,只是你心裡越來越明白,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了,就朝著你認為的理所當然奔去、

關於朋友,Mary and Max 告訴我

朋友2個字的意義:

告訴ta我最最真實的想法。

ta就是我內心的另一個我

我不會向我自己秀優越感

我更不會背叛自己,也不會拿自己做精神病研究

我們是一類人,不一樣卻又是一樣的人。

再來看Max說出:你是我的朋友,唯一的朋友。時

很容易鼻酸流淚。

世界上另一個我啊,你到底在哪裡


我也有一個虛擬的朋友,像馬克思一樣。

我很難過。


1976年的澳大利亞和美國開始,兩個看似絕不可能有任何關聯的人,一個是住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略胖的8歲小女孩,Mary,另一個是住在美國紐約的44歲的患有自閉症和抑鬱症的中年獨身男人,Max。這兩個人成為了筆友,跨越了太平洋和兩個大洲,而且延續了20多年。

兩個人都一樣的沒有朋友,一樣的不受歡迎,一樣的喜歡吃巧克力,一樣的喜歡看《The Noblets》這個卡通節目。只是因為Mary無聊好奇中從美國電話簿上撕下了一條通信地址,兩人就開始了20多年的紙上交流,並且發現了如此多的共同點,互相幫助彼此解決各自的問題。Max幫Mary解決被男生欺負和臉上便便色的胎記的問題,解答小孩是如何出生的問題。Mary幫Max解決如何減肥的問題。在她上大學後,也致力於如何治癒Max的精神病問題,並發表了著作。Mary每次天真的問題總會觸發Max的精神焦慮症,但經過站在牆角凳子上發抖,流汗,狂吃巧克力熱狗(Max自創的食物,其實就是麵包夾巧克力…呃.…突然想起『多菲角』了.…汗…)等一系列鎮定措施後,Max總會在打字機前認真回信,訴說自己的境遇,和對現實的困惑。

雖然這個精神病患者的困惑讓現實中正常人覺得他是異類,但其實他的困惑卻是最正常的問題,比如,為什麼人們總是在禁煙區吸煙而且亂扔煙頭,即便有罰款的條例。簡單的情節,卻非常諷刺,諸如此類的問題,在3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是個問題,或者說,至少在中國,這已經不是問題了。因為大家都是茶几上的杯具,沒有杯具會去管茶几上是否還需要有扔煙頭的煙灰缸。或者說即使有煙灰缸,煙頭依然會遍布茶几上,也沒有杯具會和Max一樣,每天自己撿二三十個煙頭。在現在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本應是少數正常人的真正的環保主義者以及其他堅持自己原則的人才是異類,有誰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日本漁村偷拍被屠殺的海豚呢?有誰會不顧一切的吃一個月麥當勞呢?有誰會冒著「被消失」的危險去調查建築質量問題呢?在我們這些「正常人」眼裡,只有那些「異類」會去。這又讓我想起《我是傳奇》那個未公開的結局,威爾史密斯又把已經治好的人變回殭屍送還給那個怪物,然後這些怪物和平的離開了。在那樣荒蕪的紐約城裡,男主角驀然間發現,異類不是那些被感染的怪物,而是自己,這個唯一正常的人。這個有點反人類,反社會的結局必然不能登上大熒幕,所以結局便是大家看到的男主角與殭屍同歸於盡,女主角帶著解藥離開這充滿希望的美好結局。

兩人及其他們身邊的人20多年的生活中充滿了平凡的簡單的小細節,代表了社會中相當多的小人物的經歷。很細小,很單純的事情,細節,動機,總會讓我們會心一笑,或者被諷刺的汗顏,或者共鳴的感動。比如Max苦惱自己無法表達情感,甚至哭不出眼淚,Mary就自己用瓶子盛滿了自己的淚水,貼上:Tears For Max的標籤,寄給他,Max對這貼有Mary自畫像的鏡子,用棉簽蘸著她的淚水滴在自己的臉上……非常感人,讓人驚嘆震撼於年齡相差30多歲的兩人之間友誼的堅強與偉大。類似的還有很多,在此不再過多劇透了。

情竇初開的Mary問Max什麼是愛,結果使得對愛一樣一無所知也毫無經歷的Max又發作的焦慮症,線性的邏輯的他完全應付不了這麼複雜的問題。他抬頭仰望紐約的夜空:The stars make more sense.是啊,還是星星更有意義。不禁想起自己有多少年沒有凝望過天空的雲或夜空的星了,也許這就是20歲和10歲的區別?或者說,老了…記得兒時在故鄉,作為古都之一的城市雖然破敗,但晚上的夜空確實可以用「繁星」來形容。可之後的鄭州,現在的北京,卻很少見到這種景緻了。但只是市區,有時獨行在華電的校園,或者在寢室的陽台,驀然發現天空中的星星還確實不少,可能,這就是坐落在昌平郊區的華電相比京城裡熱鬧的大學所獨有的一點東西吧。

影片的結局,堪稱09年電影最感人最出乎意料最震撼結局之一。Mary終於不遠千里來到紐約與風燭殘年的Max相見,才發現就在今天早上,Max已經安靜地坐在沙發上,仰望著天花板,嘴角帶著一絲安詳的微笑,死去了。她悄然坐在他身旁,握緊他的手,環視屋子,向前看到了那個曾經盛滿自己眼淚的瓶子,向上看到了鏡子,鏡子上貼有她20年前第一次寫信時畫的自畫像,順著鏡子向上看去…向上…向上…再向上…(音樂漸強…)直到和Max一樣的仰視,看到了這20年來她寫的信,被仔細熨平,整齊地貼滿了整個天花板……頓時,淚流滿面……

這樣的友誼,讓人震撼,讓人汗顏,讓人感動,已無需再贅述。

本片居然沒有入圍OSCAR最佳動畫長片,無語了。可能是因為,已經有兩部品質上佳,投資大且大範圍上映的同為黏土定格動畫的電影了,《卡羅琳》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同樣的畫風和創作方式,導致分票。但這麼小預算,而影片效果依然精彩,雖然看上去老舊,復古,簡單,質樸,色彩並不鮮明,但給人感覺很舒服。配樂也很好聽,輕快,愉悅,溫柔,略帶些許感傷,尤其是兩人通信時反覆重複的段落,還有結尾時的歌曲,相當不錯。最值得敬佩的是電影的創作者們,在3D風靡全球的時代,還能堅持不懈用黏土一點一點地做出一個一個人物,場景,模型,一張一張定格畫面,拍攝出這樣溫馨的電影。

最後,引用影片的結束語:

God gave us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


馬克思的身上有舊書和甘草混合味道。


有很多都和已有的回答一樣

獨獨有一點覺得也很重要。 戴米恩離開的時候留下了一封信 他講親愛的瑪麗 你要承認你不是那個可以使世界容光煥發的雪花膏

而馬克斯給瑪麗的信中寫 我原諒你 只因你不是完美的人 我也是一樣不完美 沒有人是完美的 而我很幸運的選擇了你作為我的朋友

我們和不同人的在一起 那個沒那麼喜歡我的人總是覺得我這也不好 那也很差。而那個喜歡我的人 總覺得我就算做錯事也是可愛的一件事 一個不斷挑剔你的缺點 一個不斷寬容你的缺點


我的電腦桌面,圖源網路

Love yourself first.愛自己,接納自己,善待自己。即使猜不到別人的心思也不必隨著攜帶一個指示情緒的小本子用來交際和討好,神經大條不管不顧又怎麼樣呢,被人嘲笑胎記傷疤又怎麼樣呢,不要討好,不要恐懼!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結尾Max的獨白被我整段寫在日記里。那麼多人互相羨慕,得不到的卻成了最想要的最好的,可是那些光鮮都有代價啊。我也曾總想成為別人,幻想有一大群隨叫隨到的無敵好友,幻想可以發paper與大佬談笑風生,要唱歌好聽,要有氣場,要會打扮。可是,這些統統都不是我啊。我就是這樣活生生的,好或不好的一個人啊。很多事情我無法選擇,也很難做出巨大的改變,但是什麼都不妨礙我愛這一個不完美的自己。

說不清,就是很觸動,就只有這部電影一遍一遍地看,還跑來回答問題。這部電影拍拍我的肩膀告訴我說,親愛的,你要愛自己。


這部電影展示了細節的力量


剛開始的音樂,聽了八九年了吧現在還覺得很好聽~~


瑪麗在吞下一瓶安眠藥,準備放棄生命的時候。

她的世界漸漸黑暗下來,只有一生中愛過的人在眼前閃現。

背景音樂響起。

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I asked my mother what will I be.

will I Be pretty?will I be rich?

小時候我們總有以為生命有無限可能,我們會成為更優秀,更讓人喜歡的人。

這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小小幻想。

這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


衝破曠野恐懼症

--------------

我們不是Mary 或Max, 但總有他們的影子

不喜歡自己

不理解世界

與社會的尷尬相處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漫長的單行道

一個交錯的路口

為灰暗中帶來一抹亮色

學習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不完美的世界

衝破自己的「曠野恐懼症」

從爛泥中爬出

繼續跌跌撞撞的人生

然後發現有個人

把你一生的點滴

裝滿他的整個房子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望著結局裡仰頭微笑的兩位摯友,

卻為這句話淚如泉湧。

作為彼此的支柱,

卻仍未在真正的意義上見過一面。

而在這幸福又遺憾的場景里,

我願意與不完美卻又最完美的你,

分享這最後一罐巧克力煉乳。


嗯,製作簡單的黏土動畫,人物都不漂亮,像是雜誌上被醜化的漫畫人物,整個片子色調昏暗,視覺能帶來的過分衝擊幾乎為零,但它講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馬克思頭上的紅帽子,瑪麗的紅寶石戒指,電影里唯一的鮮亮。有種對照的意思,瑪麗和馬克思兩個人的人生在外人看來都灰撲撲的,糟糕的家庭,煩人的胎記,無法微笑的臉,一切都那麼的灰暗。

他們兩個的相遇是他們人生彩色的開始,儘管很少,但足以撫慰人心。

馬克思對瑪麗的友情有著近乎卑微的誠摯,最重要的東西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日常無法訴說的瑣碎小事,無人傾聽的內心想法終於有了接收者,這是馬克思唯一能夠透氣的窗口,所以儘管你傷害了我,但我會原諒你,因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瑪麗意識到自己傷害了馬克思,她的朋友,她陷入劇烈的自責,原本她可以不用這樣的,看!她早已脫離了那個布滿烏雲的人生,愛人、名氣還有財富,她都得到了,她大可以放下那個不太『成功』的朋友,繼續她的鮮亮生活。

但她感到了無比的自責,她陷入痛苦,她覺得自己做錯了,於是名利、愛人離去,她還是那個灰撲撲的瑪麗。

馬克思原諒了她,她也得到解脫,儘管相見已遲,美好卻未曾離開。

不太完美的友誼,有人接受並付出同等的愛,多好。


台詞:「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唯一的朋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甄子丹的動作設計風格?從他年輕到現在的轉變又怎麼體現在電影的武打上?
求「相愛相親」這樣的電影別被埋沒
如何評價《夏洛特煩惱》中的秋雅?
歐美女神群像丨沒有纏綿悱惻的場景,燈光再亮也抱住你

TAG:電影 | 調查類問題 | 瑪麗和馬克思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