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統地了解西方民主政治理論?
比如說應該看哪些書(或者哪些人的書)看的順序應該是怎樣的?純粹按照時間順序可以嗎?為了便於理解這些書,還應該做些什麼準備?(本人文科高三狗打算大學看書。)
謝謝邀請。
這個問題我本來是不想回答的,因為我自己對西方民主政治的了解也算不上系統。我看過的這方面的書也不多。沒辦法說我看過的書就一定是最好的。
但是,既然有朋友確實想知道我的看法,那麼我就說一說吧。請不要認為我提的這些東西就能讓一個人真的西方政治有系統的了解。也不要認為這些書一定是同類書里最好的或較好的。
@逼頭死 的推薦很不錯,但我建議作為進階閱讀。入門時還是讀一點簡單的比較好,先有一個全局概括性的了解。然後再讀這些書,研究局部問題。
————————————————————————————————————
首先我比較反對非相關專業學生的入門者不作選擇地閱讀大量經典作品,諸如《社會契約論》、《論法的精神》,等等。對於這些經典作品,後來的思想家已經繼承和發展了他們的理論。如果要了解民主思想的源流,當然需要讀這些作品,但是如果是新手想要了解民主政治,最好還是從一些概括性的作品開始,讀一些與當前西方民主政治有直接關聯的作品比較好。
——————————————————————————————————
既然是高三學生,我假定其英文閱讀能力不足以閱讀英文作品,所以,英文書籍一概不推薦。
民主入門,可以閱讀《牛津通識讀本:政治的歷史與邊界》、《牛津通識讀本:美國總統制》。如果有《牛津通識讀本:民主》和《牛津通識讀本:美國政黨與選舉》就更好了,但不知道這兩本有沒有中文版。這些書的質量和可讀性都是有保證的。它們與當今世界的聯繫更緊密,也比經典作品容易讀。不過,《論美國民主》雖然比較老,但是我覺得可讀性還不錯。
如果只讀與美國民主相關的書籍,就會以為世界上的民主只有一種模式。建議至少了解一下英國的政治制度。不太清楚同一系列的18世紀英國、19世紀英國、20世紀英國是否有涉及,我猜測應該有講到。可以讀一讀。
入門時主要讀的是現代憲政民主是如何運作的,這樣的運作有何優勢,等等。如果有興趣,可以閱讀一些學術作品,比如《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
入門後就需要針對民主的各個細節問題進行研讀。
首先,民主本質上是一種民粹主義的體制。憲政民主把民粹與精英主義進行了妥協。要深入理解這個問題,可以閱讀《烏合之眾》與《聯邦黨人文集》中與「民主」、「共和」相關的部分。
其次,各國民主化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人們會追求民主。這可以閱讀各種關於國家民主化的著作,比如《第三波》。如果想了解一下再早一些的情況,也不妨讀一讀《民主與獨裁的社會起源》。阿西莫格魯的《獨裁與民主的經濟起源》不知道有沒有中譯本,有的話,也可以讀一下。
第三,民主不是建立了就一帆風順的,它需要很多領域的條件,否則很容易垮台。這可以閱讀《民主轉型與鞏固的問題》。
第四,即便民主維持住了,它也不意味著一定能正常運行,可以讀一讀有關庇護主義的書籍(這我實在不知道國內有什麼書了,可以讀一讀網上文章)。
第五,即便是如歐美一般成功的民主,也不是說就沒有亟待解決的問題。可以讀一讀斯蒂格利茨的《不公平的代價》。
其實關於民主的話題還有很多很多,各種著作恐怕一輩子都讀不完。我讀的書實在不夠多,也就講這些了。好書還有很多。當你有了一個大體的框架以後,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閱讀相關的書吧。當然,最好英語要強,這樣可以打開一道大門。(真是。。。第二次在寫答案的時候,問題被刪掉了。。。不想白費答案,翻找了一下,就這個問題下還比較適合貼,我講的大致算是「哪些關於民主的常識應該被了解」,要系統西方民主理論的話,不妨讀讀我那幾本引用吧)原題:民主是否真如想像中那麼好,如何避免民主的這些弊端?http://www.zhihu.com/question/37189789人民無論就智力,還是德行,大都庸常。他們有保守、愚鈍的一面,習慣站在新事物的對立面,或打擊異端,或排斥外來者,常常不辨是非,甚至助紂為虐。因此,許多時候,民主會成為一種迫害異端的合法武器。 蘇格拉底以「妖言惑眾」被定罪,人民熱烈擁護這一判決; 袁崇煥被誣通敵賣國,在北京西市問斬,市民爭食其肉; 希特勒高票當選總統,隨後民主地解散其他政黨,接著合法地通過了迫害猶太人的法令——————————————————
應邀嚴肅臉答題吶。這個問題本身有缺陷,下面的回答也基本上看完了,沒一個說到位的,還有些高票答案純粹是嘩眾取寵。貧道從頭至尾給理一遍好了。
民主是否真如想像中那麼好,如何避免民主的這些弊端?一題兩問,先看第一個,民主是否真如想像中那麼好。繼續針對問題拆分追問:1、民主好嗎,民主能用好不好來衡量嗎?2、所謂「想像中」是誰的想像?一、民主的定義「民主」這個單詞在公元前五世紀就出現了,古希臘伯里克利斯(pericles)在《國殤演辭》(funeral oration)中就詳細描述了民主的初貌,1863年林肯蓋茨堡演說提出「民治、民有、民享(government of the people、government by the people、government for the people)」,明確了民主的政治參與實質。民主的通常定義為:在一定的階級範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我覺得題主在此首先要調整的觀念是,切不要把政治概念首先當作褒義詞來認識,說一句民主就比專制好、法治就比人治好、自由就比不自由好、正義就比不正義好、平等就比不平等好…不要先入為主又無助分析的價值判斷!這些概念描繪是一種狀態和方法,其中有抽象也有具體的的內容,它們首先是一些不完備的定義,然後作為理論指導進行社會實踐,再回到書面上加以修改解釋,循環往複。這是個不斷變化發展的、永無止境的過程,對於這些意義豐富的概念,用「好」或者「不好」去一刀切容易走極端。你說民主好,專制不好,就自然會覺得「越民主越好」,這不是笑話么?考量一個國家的民主政治水平,要的不是刷數據,否則把「民主率」(什麼鬼玩意)刷到100%就好了?騙小孩子的手段。真正要關注的,是運用民主政治的形式和手段,能否維護多數人的利益並保持社會穩定。所以不客氣的說,那種「好」的民主不過是庸眾的想像。這裡我指的庸眾,在中國甚至還不是多數派,他們只是一些有點政治意識的市民,還包括一些所謂的公知。在中國最廣大的人群中,民主不民主,他們並不關心,對於他們來說,人大選出的國家主席,也不過是皇帝換了個稱呼而已。二、民主的類別民主的實踐手段雖然被劃分的亂七八糟,但本質上並無多少類型而言。直接民主即一人一票式的民主,通過公民大會的形式決定集體政策,這種方法實在是不適用於現代國家。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例如一個村莊、一個宗族,人和人之間非常熟悉,大家對牽扯到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非常熟悉,直接民主是可行的,但是範圍一旦擴大化就會出問題,比如題主所舉蘇格拉底之例。這一點中外先賢很早就看清楚了,所以老子會推崇「小國寡民」,亞里士多德會說「社會應維持較小的規模,以適應公民有限的能力。」
代議民主是最常被採用的制度,人們不直接投票決定政府政策,而是選出民意代表來參與政府實體或議會。民意代表可能是由全體選民選出(如比例代表制)或代表特定的區域(通常是依據地理劃分的選舉區),一些制度則混合了這兩種方式。此外還有一些說法,比如精英民主,說白了就是認為「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那些受教育程度高、佔有社會資源比例大的精英分子更有責任和義務來作出合理而適當的決策;而多元民主理論看來,單一統治精英集團的存在是危險的,權力應在不同的團體之間得到廣泛的分配,決策就是具有影響力的不同團體之間開放競爭的結果。無論精英民主、多元民主、參與民主、協商民主以及理想主義民主、理性主義民主、經驗主義民主等其它分類,都是將一種特定註解的民主來等同於民主的總義,和我們的話題關聯不大。
在我看來,人生而平等的政治常識已有足夠的歷史積累,民主的大趨勢是不可阻擋的,而直接民主可能導致的多數人暴政是極其混亂而難以通過制度調諧的,代議制是現代國家政治大策的不二選擇。所以要思考的重點應是如何篩選代議群體並對其代議過程進行監督。代議的目標就是民主,然而這個抽象的概念如何去衡量呢?在此我謹引用羅伯特·達爾的民主建構方法,他提出了八項重要的表述特徵如下:
(1) 公民有結社的自由;
(2) 公民有表達意見的自由;
(3) 公民擁有投票權;
(4) 公民有在政權機構中擔任公職的權利;
(5) 國家進行自由而公平的定期選舉;
(6) 諸領導人的角逐需爭取公民的支持;
(7) 政策依賴於選票與其它公民偏好;
(8) 公民所得資訊可在精英控制之外[1]。
那麼達到這八點要求,我們就可以說,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民主建構,但這只是個基礎。接下來需要注意的是,代議民主容易造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一般公民政治參與數量歷來偏向於高社會經濟地位;
(2) 壟斷性限定了民主政治的選項;
(3) 造成一般公民的政治疏離;
(4) 破壞政治參與的公平性,常常為效益犧牲公民權利;
(5) 投票者不能很好的基於公共利益進行判斷[2]。
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理論上也是一種典型的代議制,那麼對照以下以上標準思考,可以發現很多問題,我就不贅述了。值得提醒的是,在政治學理論中,須談及「公民」才有意義,而我們用的概念是「人民」,那就有兩個關鍵的問題:「人民」如何界定?怎麼當家作主?前者要明確權力歸屬的範圍,後者要明確權力行使的方式。
盧梭認為,為了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個個體的人身和財富,人們通過社會契約將每個結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權利全部轉讓給整個集體。人們的結合行為產生了一個道德的與集體的共同體,以代替每個訂約者的個人[3]。他把結合者組成的集體被稱為「人民」,每個單個結合者作為主權權威的參與者時就叫做「公民」;潘恩則把「人民」理解成所有公民的集合體,是一個抽象概念;在托克維爾眼裡,「人民」是每一個具體的人;而到了馬克思那兒,「人民」成了受苦受難的大多數,資產階級被扔到了對立面。在我看來,階級分析和價值判斷都無釐清「人民」的決定權,「人民」應同時作為抽象整體和具體個人的完整存在,否則就會遭遇一種專制者屢試不爽的政治詭辯術:言必談人民,然不見人之權利如何伸張。
所以當一個政黨說:代表人民的利益,那就認定了人民的利益訴求是一致的,然而真的能一致嗎?這樣一來人民就被虛無化、原子化,諸個體就無法建立政治社群,公民權利的實現完全寄予政黨,各種群體都很難為一己的利益確立絕對的合理性,來行使政治主張。四、公眾力量對民主的意義
理論上說,在一個視個人為公民的民主國家,國家、地方政府或社區的所有政治舉措,個人都有了解、質疑和否決的權力。因為在整個社會運轉中,負責處理公共事務的這一部分人不負責生產只負責分配,是誰給他們分配的權力?是誰納稅給他們讓其運作資源?是全體公民。既然是授權執行公共事務,就應受到有效的監督和控制,否則就會反過來妨害公民的權益。
舉個例子來說,我國某二線城市準備興建一條高速公路,通過便利交通來發展經濟。這顯然是個積極上進的好想法,行政部門提案後,市人大審議通過,資金投入工程啟動,完全按照代議民主的辦事程序開展。但結果並不理想,該市既非交通要津,又無優勢資源,公路的運營量一直上不去,成本無法回收,財政可能赤字,怎麼辦?加設收費站。政府的錢一分不少的回來了,但運輸的成本提高了,普通旅客和商戶的支出就增加了。在這個例子中,民主的效益就沒有發揮出來。首先,政策從提議到實施,普通公民能否掌握主動完全基於代議制是否有效表達公共意志,如果制度設計不合理,那麼公民進行政治參與的權利就被剝奪了;其次,政府通過強制行為與民爭利,變相佔有了私有財產,公民作為納稅人所交納的一部分財富也被浪費了。
前面提到了代議制民主容易產生的五個問題,那麼這個例子主要說明的是第四條: 破壞政治參與的公平性,常常為效益犧牲公民權利。民主程序和制度設計只要存在缺陷,那麼所謂的民主總是不能盡如人意。
那麼如果制度設計非常好的話,公眾的意願可以被更完善的貫徹,這樣的民主就可以千秋萬代了?當然不會。問題的本質在於,這世界的發展進化系統有無數個,它們彼此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每個系統都在按照自己的步調和規律進行演化,因此現行的制度永遠要落後於公民的訴求,永遠都會有不和諧的事件產生。在人類利益意圖、願望主宰的世界裡,其實和諧標準更為狹窄,在談及社會問題解決方案,只要找到利益衝突的妥協方式(modus vivendi)即可。
公眾的力量,不討論被煽動而驅使的話題,那麼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公眾輿論。在現行政治已成體系的情況下,公眾力量對民主的意義就是對規則的修正。必須要強調的一點是:公眾輿論(哪怕是道德的、正確的)距離能具體介入政治事務的規則非常之遙遠。因為實質上社會治理是由專門的機構和行政人員構成,他們對大量具體問題的安排和處理,沒有經過系統訓練的公民既接觸不到,也完成不了。他們既無法具體執行,也不能洞察問題的內在價值,更不能掌握解決問題所需的特殊技術標準。他們只能從外圍介入,對民主政治在運作中產生的問題進行預測、分析和判定,基於以下兩點維護自身權益:
1、有規則可依,而且規則被強制執行;
2、非強制性的規則應按規則加以調整。[4]
公眾參與民主政治的過程是:發現規則運作中產生的問題——確定規則的缺陷和修訂意見——選擇權威的發言者——判斷反對意見的形成——介入遵從檢驗和認同檢驗——尋求代理人
比如孫志剛事件_百度百科,事件發生後被披露出來,社會上、媒體上形成的意見是比較一致的,這個收容制度是不合理的,應予以廢除,多名學者上書全國人大,要求就此對收容遣送制度進行違憲審查,最終國務院出台了新的管理辦法。這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公眾參與。再比如麻旦旦_百度百科 ,社會影響還不夠,公眾止步於討論規則的荒謬,而沒有統一、權威的意見,最終沒能使國家賠償法得到根本性的改良。還有許許多多的事件,僅僅只是熱點性質的存在,已經被遺忘了。
目前公眾輿論的平台主要在網上,然而網路本身就是一個準入門檻,因此「網民」不等於公眾。很明顯,就算是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網民,在對社會事件的討論中,往往到第二步:確定規則的缺陷和修訂意見,就開始亂的不像話了。所以我覺得,民主的最大弊端就在於這種混亂無序:破壞規則的事件總存在於界定模糊的領域之間,缺乏清楚的定義,多樣的目標追求被掩蓋和混淆,虛假的統一性受到推崇,每一特定利益都宣稱自己代表多數人利益和正確抉擇。這樣一來,公眾力量就停留在政治事務的外圍,不可能介入具體操作產生效果。
[1] 羅伯特·達爾:《民主理論芻議》。
[2] 本傑明·巴伯:《強勢民主》。
[3] 盧梭:《社會契約論》。
[4]沃爾特·李普曼:《幻影公眾》。
根據你的閱讀需求和我個人的閱讀經歷所限,我只給你推薦一本——劉軍寧的《民主教程》相信我,這本書不會比這裡面所有答案推薦的要「好」,但是絕對比所有的推薦都要「適合你的需求」。手頭只有電子版的,目錄截圖給你感受一下——
然後是內容,你再感受一下——
下面我來說說為什麼「對於題主來說」(注意這個限制),這本書比上面所有的書都要「適合」。我的觀點一向是這樣的,有人需要一本書或者一個體系的書來讀,想要得到一個好的結果,一定是雙方面的合作——1,提出需要的人要明確的自己的情況——想要解決什麼問題?自身的水平、階段、時間、緊迫性都是什麼情況?一定要說清楚,別人才能有的放矢。2,推薦人要明確需求者的情況,再根據Ta的需求,在自己的「閱讀經歷」中選擇自己認為最優的推薦給他。題主的情況——1,需求:系統地了解西方民主政治理論2,打算在高三結束的暑假和答疑看入門書——本人的大致水平和英文水平(如果要讀原版)都有個範圍了。先說劉軍寧先生的書好在哪裡,然後再說為什麼那些書不合適——其他的書,不管是比較簡單的,比如洛克的《政府論》,還是結構精巧體系龐大的,比如羅爾斯的《正義論》,它們都是「學術著作」,它們相比學科教材的缺點就是 (1)不全面。 (2)無反饋。比如羅爾斯的曠世經典《正義論》討論的是社會體制分配基本權利與義務和確定社會合作所產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而諾齊克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更是和羅爾斯爭鋒相對的,不看羅爾斯,看諾齊克白費一大半功夫……但是我要了解現代主要的民主形式?民主的發展歷程?對不起,那麼簡單的玩應我們兩個大師可沒有興趣來寫。政治哲學入門就看羅爾斯?等著哭吧!而《民主教程》的全面簡潔,大家可以參考上面的截圖。劉先生的《民主教程》還具有教材的另一個優點,就是有反饋——這章節的內容的回顧,一些趣味的,或者現實性的思考題目,可以主動幫大家反思自己對於理論的理解,加深對現實的認識。這是什麼學術著作都不具備的。至於上面的推薦……我再說點題外話,對事不對人啊~@小馬知友的答案,我掃一眼只有書名沒有介紹我就大致心中有數了,定睛一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在開頭……我就一捂眼……果然是那種最不靠譜的書單特點。我認為,推薦入門者,建立學科思想脈絡,最好的推薦是本學科經典教材,第二等推薦是靠譜的學科史教材(經濟史,金融史,哲學史……),最消磨人興趣效率最低的推薦就是推薦給「入門者」的本學科開山之作!至於完全沒有任何誠意的,給入門者推薦本學科的高深著作,我一向把這種行為看成開玩笑,而不是薦書。
為什麼?
大家可以去知乎經濟學入門推薦領域看看,只要學過經濟學的,大家的推薦基本都集中在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薩繆爾森的《微宏觀經濟學》兩本和保羅海恩的《經濟學思維》這幾套上面了,零星有人推薦經濟史,還有沒有人推薦上來就推薦《國富論》和《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的?
系統學習理論的工作交給教材來做,梳理學科脈絡的工作交給學科史來做。本學科經典不是不好,而是「沒效率」,讀書最大的成本付出就是你的時間,而教材就是最高效最精鍊的總結,如果一個學者的理論真的那麼經典且不可錯過,那麼放心,你會在教材中處處看到他的影子的。對入門者來說,快速梳理學科概貌,然後深化自己的興趣領域才是正途。
如果有人需要經濟學入門,有人在底下推薦布坎南的《價格、收入與公共政策》或者阿瑪蒂亞森的《集體選擇與社會福利》,你看到是什麼感覺?大家都會感覺這是在搞笑呢吧?那為什麼有人在「民主理論」領域入門下推薦《美洲三書》,《自由史論》,《超驗正義:憲政的宗教之維》,《美國聯邦主義》,《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行政官僚與現代社會》《多頭政治》呢………………
系統地了解「民主政治」,這個太難了。。。這屬於進階技能
首先要系統地了解「政治」,就要閱讀大量的理論書籍和歷史材料
然後要對「民主」有系統認識,就涉及到政治哲學、啟蒙傳統等等。。。
再加上前面長答案裡頭提到的在民主社會裡的體驗。。。
其實不建議初學者一上來就從這麼大題目入手啊。。。看完可以直接讀研究生了公共行政學科閱讀書目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商務印書館。
2、[法]盧梭:《社會契約論》,商務印書館。
3、[英]洛克:《政府論》,商務印書館。
4、[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商務印書館。
5、[意]馬基雅維里:《君主論》,商務印書館。
6、[英]霍布斯:《利維坦》,商務印書館。
7、[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商務印書館。
8、[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商務印書館。
9、[美]漢密爾頓 麥迪遜 傑伊:《聯邦黨人文集》,商務印書館。
10、[美]麥迪遜:《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11、[英]伯克:《法國革命論》,商務印書館。
12、[英]伯克:《自由與傳統》,商務印書館。
13、[英]伯克:《美洲三書》,商務印書館。
14、[英]密爾:《論自由》,商務印書館。
15、[英]密爾:《論代議制政府》,商務印書館。
16、[美]羅爾斯:《正義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7、[美]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18、[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聯書店。
20、[英]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1、[英]阿克頓:《自由史論》,譯林出版社。
22、[英]阿克頓:《自由與權利》,商務印書館。
23、[英]伊塞亞.柏林:《自由論》,譯林出版社。
24、[法]貢斯當:《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上海人民出版社。
25、[德]M.韋伯:《經濟與社會》,商務印書館,1997。
26、[德]M.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三聯書店,1987。
27、[德]M.韋伯:《儒教與道教》,商務印書館,1995。
28、[英]維爾:《憲政與分權》,三聯書店。
29、[美]弗里德里希:《超驗正義:憲政的宗教之維》,三聯書店。
30、[美]列奧.施特勞斯:《自然權利與歷史》,三聯書店。
31、[英]歐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義》,上海三聯書店,2003。
32、[美]拉斯維爾:《政治學》,商務印書館。
33、[法]福柯:《規訓與懲罰》,三聯書店。
34、[法]福柯:《瘋顛與文明》,三聯書店。
35、[美]羅伯特.達爾:《論民主》,商務印書館,1999。
36、[美]羅伯特.達爾:《民主理論的前言》,三聯書店,1999。
37、[美]丹尼爾.艾拉扎:《聯邦主義探索》,上海三聯書店,2003。
38、[美]文森特.奧斯特羅姆:《複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論》,上海三聯書店,1999。
39、[美]文森特.奧斯特羅姆:《美國聯邦主義》,上海三聯書店,2004。
40、[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三聯書店。
41、[美]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
42、[美]福山:《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3、[美]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三聯書店,1997。
44、[美]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三聯書店,1997。
45、[美]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三聯書店,1999。
46、[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後果》,譯林出版社,2000。
47、[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譯林出版社。
48、[美]古德諾:《政治與行政》,華夏出版社。
49、[美]奧斯特羅姆:《美國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機》,上海三聯書店,1999。
50、[美]戴維.奧斯本 特德.蓋布勒:《改革政府:企業家精神如何影響公營部門》,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51、[美]藍志勇:《行政官僚與現代社會》,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3。
52、[美]文森特.奧斯特羅姆 羅伯特.比什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美國地方政府》,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53、[美] 邁克爾.麥金尼斯主編. 《多中心與地方公共經濟》.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0.
54、[美] 邁克爾?麥金尼斯主編.《多中心治道與發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55、[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帕克斯、惠特克. 《公共服務的制度建構——都市警察服務的制度建構》.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56、[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0.
57、[美]詹姆斯.M.布坎南 戈登.塔洛克. 《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58、[美] 赫伯特 A. 西蒙. 《管理行為》. 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
59、張康之.《尋找公共行政的倫理視角》.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60、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61、馬駿 葉娟麗. 《西方公共行政學理論前沿》.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62、黃仁宇. 《中國大歷史》.北京:三聯書店, 1997.
63、任爽 石慶環. 《科舉制度與公務員制度——中西官僚政治比較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64、王亞南. 《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65、《國外公共行政理論精選》. 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
66、張夢中 馬克?霍哲主編. 《探索中的中國公共管理》.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67、潘小娟 張辰龍主編. 《當代西方政治學新詞典》.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68、任劍濤.《中國現代思想脈絡中的自由主義》.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9、何卓恩. 《殷海光與近代中國自由主義》.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70、費孝通:《鄉土中國》,《江村經濟》。
71、錢穆:《歷代中國政治得失》。
72、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
73、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74、瞿同祖:《中國的法律與社會》。
75、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
76、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
77、張蔭霖:《中國史綱》。
78、袁偉時:《帝國斜陽》。
79、吳思:《潛規則》
80、吳思:《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中的生存遊戲》。
怎麼沒人提到達爾《論民主》?達爾是民主理論方面的大家,這本小書也寫得較為通俗,也嚴謹
政治學的一個經典命題是:Who Should Rule?
「Who」 涉及權利、義務和公民身份的界定;「Should」涉及權力來源、合法性、及什麼是公正、正義、幸福的哲學/意識形態層面探討;「Rule」 則涉及國家治理、政府、政治制度、法律等內容。
而「民主」只是該命題眾多回應中的一個。所以如果你只想了解西方的民主理論,其實並沒有大量的晦澀經典需要啃,我認為只需精讀以下幾本:
Robert Dahl 《多頭政體》
Seymour Martin Lipset 《政治人》Samuel Huntington 《第三波》Juan Linz Alfred Stepan《民主轉型與鞏固的問題》Francis Fukuyama《歷史的終結及最後之人》好好學英語,盡量讀原文。張千帆的憲法學課本。我覺得沒有比這個更實用的了 ,從歷史到理論到各種學說都有介紹。一定記住買張千帆的版本,其他我看過的教材都太「社會主義法學了」。
我就是看了這個教材才考的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教材誤我。
建議先看看西方政治思想史,有個主線,理清脈絡。
本科時在政治哲學方面讀過一些書,不那麼全面。但是針對LZ的水平應該是比較適合的。柏拉圖《理想國》,這本書讓你了解柏拉圖對雅典民主的反叛和對哲學王的推崇。亞里士多德《政治學》政治哲學入門基本書籍。密尓《論自由》可以了解自由最精髓的見解定義。特別是LZ有興趣可以看看最早的中譯本,也就是嚴復先生所翻譯的《群己權界說》,「群己權界」四個字可以說是完全說出了自由的精髓,至今無人能出其右。盧梭,孟德斯鳩,洛克的代表作。他們的思想奠定了現代西方民主理論的基礎。以上的書都推薦商務印書館的版本。另,推薦林達的「近距離看美國」系列書籍。可以增加對西方民主制度的感性認識。
我很認真負責任的告訴你!你把高中歷史書講政治體系那一本看完就知道個輪廓框架了!(重點是有圖彩色版好好看啊,最核心的重點都簡短的寫出來了,因為是考點嘛 哈哈) 歷史課本基本順序都跟你排好了,你只用按照順序 深入每個模塊,拓展就好了。
推薦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盧梭《社會契約論》林達《歷史深處的憂慮》
先看看《極簡歐洲史》吧,不了解他們的歷史演變就看純粹理論的書籍,很難有深入的理解。
柏拉圖,《理想國》亨廷頓,《第三波》薩托利,《民主新論》蒂利,《民主》
是這樣的 你可以首先看初步入門的書 確定一些你敢興趣的話題 再深入看 最後看當代的民主理論。
樓上回答信息量很大。學習這個建議先把西方政治民主發展史看一遍,這樣可以在縱向上形成一個大致的思路,進而開始以具體的民主背景為坐標,限定某段時期的民主政治生活,以此類推,進而把整個理論貫穿下來看。
我可以來推薦劉瑜老師的《民主的細節》嗎?哈哈哈哈絕對適合打發大學無聊時光的同時了解點民主八卦
上面推薦的書已經很全了,都是專著大作。
我來推薦一本書,就一本哦,劉瑜的《民主的細節》,不解釋,自己體會。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西方人也是人,別想的那麼神秘兮兮的。就偷懶的借用別人寫的話,自己看了感覺一下,所謂西方民主政體的鼓吹的那些看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玩意的由來吧。
資產階級崛起的時代,作為第三等級的商人,在一個時期。資產階級法學家,基於自然法基本原理,從神學上的上帝之城靈魂不朽概念中抽象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進而發展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現代法律基礎理論。以此對抗王權的君授神權。並在此之上發展出,基於三位一體理論衍生出的三權分立法律關係。在這裡,美國走的比較遠,他們是徹底的三權分立,世界獨此一家。其他歐洲各國基本還是遵從孟德斯鳩三位一體理論,衍生出王權或者代表國家主權的國家元首之下的三權分立。在資產階級實現革命成功後,資產階級隨即基於自身需要拋棄了自然法原則。在圈地運動影響下,發展出了限制自古代社會以來就存在的資本自由流動,物質自由流動和人員自由流動的國家主權與國籍範疇,這才有了今天繁雜的國家體系及基於國家主權而產生的現代國際法律關係。說到這裡,在資本全球化的時代。基於資本無限制擴張的需要,自然法基本又一次改頭換面出現。是的,這個就是教會與所謂民主政體開始鼓吹的普世概念。進而衍生出的是無限人權對抗國家主權的影響。
基於上面的簡述,我們可以看到今天西方法律重要基礎不僅是基於財產分配的有關物權的法律體系。在此之前,首先從第三等級基於對抗王權與教權的需要而衍生出來的人權理念。既,沒有獨立與自由的人的個體,就不存在依附於個體之上的財產。
既然樓主想考慮制度問題。樓主要知道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或者說任何制度都是有時限性的。舉一個例子吧,秦國有客卿,漢武帝創孝廉,只知其一;為何這麼干呢?前者是因為當時公族勢力太大,後者是因為官僚世襲趨勢可憂,平民人才難以選拔,上下溝通不暢,這就因事因人因勢,有所針對創製了。凡為解決問題而設的制度,若干年後,可能博弈輸掉,背離宗旨;也可能解決了這個問題,又引入了新的麻煩;當然最好的情況是解決了問題又沒什麼後遺症,只是這實在是小概率事件。舉孝廉保證優秀人才暢通線的方法東漢後就慢慢衰敗了,末期尤甚。孝廉這時又變成名門二代利益交換了,魏晉門第盛行,出生論主宰幾代人、整個社會。不察內情,不察流變,就名目說名目,那隻能是空泛的印象主義;倘若機械做些「論孝廉制優劣」的大文章,再華麗,可到底是無用空洞的。說到客卿,秦國公族勢力盛而引入客卿做必要制衡。而晉獻公大屠公族,其後晉國公族頗弱;這也絕非安穩無虞,異姓六卿們和國君斗,也互相內鬥,最後強大的晉國終於三分而亡。有壓迫有反抗,有越界有博弈,人類的歷史,一直是激烈的制衡史。三權分立絕非是民主美國的特權,在人類歷史上一直因時因地出現;也絕非終結態,一旦條件變了,這種平衡也可能被打破。歸根到底,力量平衡,便暫時穩定;不平,便有變數,直到達成新的穩定。但到底是一元、雙雄還是三國,也是由博弈力量比決定的。
樓主可知老外最愛的吹牛逼的方法就是給你整一堆莫名其妙的定義,其實就是一些很簡單的東西,俗稱的,把人能聽懂的話整的連鬼都看不懂。少定義,多事實,官方吹牛逼的東西少信為妙。90%的真話+10%的假話,騙人的成功率很高滴。
1. A New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 Robert E. Goodin2.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welfth Edition - Michael G. Roskin3. Analyzing Politics - Ellen Grisby這三本書啃下來,不會作詩也會吟。
推薦閱讀:
※為什麼西方既有早期的希臘哲學又有近代的啟蒙運動,而中國在經歷百家爭鳴後就沒有然後了?
※方以智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但是為什麼方以智全集不正式出版呢?
※如何理解金觀濤提出的「常識理性」?
※俄羅斯19世紀興起的民粹主義與泛斯拉夫主義間有何流變關係?泛斯拉夫主義對一戰的爆發真的有決定性的影響嗎?
※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產生很大影響,可否說是因為當時大眾的文化水平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傳播和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