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習經濟學給你帶來什麼好處?

可以是系統接受過經濟學訓練的,也可以是自學。


身為一名曾經的經濟學學渣談談體會好了,算是紀念自己四年的本科學習……

知乎體:學習經濟學是怎樣的體驗

高考填志願的時候,父母為了慫恿我學經濟跟我說了很多冠冕堂皇的道理,什麼經濟這種綜合性強的科目最培養人的素養,什麼經濟人才正是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等等等等……當然我覺得他們實際的理由無非是經濟學熱門和經濟學分數線高。正好當時自己也沒想好學什麼,經濟學看起來也挺高大上的,於是我就稀里糊塗地上了賊船……

相信像我這種情況的孩子也不在少數。高考志願敢填考古啊哲學啊歷史啊,大多還是有自己想法的,即便是看了宮斗劇就對清史感興趣或者看了盜墓筆記就對考古感興趣,你也還是能感到一種真愛在其中。相比之下,經濟這種萬金油學科,真要問起來,恐怕就沒多少人說得上來自己究竟是看上經濟學的哪一點。

「你為什麼學經濟」大概是除了「用經濟學分析一下股市樓市國家大勢」之外最讓經濟學小夥伴們感到棘手的問題了。我聽過某人的回答是「為國為民為中華之崛起……」

好在前一個問題一般只會出現在大一時候,被還沒法問「有沒有找女朋友」的親戚們和不知道該以什麼話題開頭的同學們問起,很快就會消失在生命中連註腳都算不上。但是後一個問題,卻會陪伴著每個不幸讓親戚知道了自己專業的經濟學學生一輩子,而且會讓人回過頭來開始翻來覆去地思考第一個問題,到底自己為什麼要學經濟。

在父母親戚甚至沒上大學之前的我們眼裡,學經濟的要麼是縱橫捭闔的商界巨子金融大鱷,要麼是指點江山的政界精英學界領袖,總之學的就是權錢之術最後要麼有權要麼有錢。

當然,等真入了坑之後,我們發現自己學的其實是數學最後做的其實是搬磚工。

在我們學校商學院,財政金融學院和經濟學院這三個大院中,經濟學院永遠處在鄙視鏈的最底端。商學院和財政金融學院對於誰才是老大永遠沒有定論,但是三個院包括我們經院自己都一致表示經濟學院的屌絲地位無人可以撼動,即便從學術水平上講我們經濟學院的專業排名還是全國第一比他們不知道高到哪裡去。

說白了,還是因為經院窮。其它學院總有土豪校友贊助,老師也多是千百萬身家高富帥白富美,辦活動用的費用是以萬做單位的,我們院反正是找不到什麼校友的身影,老師雖然也有闊氣的,但還是屌絲居多,辦個千八百的活動也沒人報銷,根本比不上會玩的有錢人。有一次我跟小夥伴們去商院的學生活動中心,看著他們擺滿四面牆的獎盃和紀念品,想起經院學生活動中心裏面連一個柜子都塞不滿的安慰獎,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啊」的小聲一點,別太丟人……

經濟學院的窮困潦倒也並非中國特色,在歐洲讀博的同學表示她們經院窮到付不起學生的補貼臨時要砍掉一半的博士生名額,雇不起保安讓學生幫忙看門,樓道裡面不開暖氣建議學生們穿的暖和點……別說歐洲現在債務危機還沒走出來,就連經濟復甦的美帝也是一樣。在匹大經濟系讀博的同學有一天跟我說她交了個商院的朋友特別高興:「她們商院可土豪了,你一進商院就能感受得到,特別不一樣!她們那兒列印都是免費的,所以我就偷偷讓她幫我把一學期的文獻都列印出來。她們還免費發文件夾,拿了好幾個讓我隨便挑,我就不客氣地帶了兩個換掉我自己破了的夾子……」這同學說得越興奮,我聽得越心酸(不過我很快就告訴她,我們政治系比你們經濟系還窮,你們的博士生好歹還有辦公室,我們連辦公室都沒有還得四個人擠一個格子間……)

別說現在了,古往今來,搞經濟學的也都是窮苦人居多(還是經濟學比較容易把人搞成窮苦人?)。高富帥經濟學家不是沒有,但也算是稀有品質,而且一般都得過得比較拼,所以死得早,比如凱恩斯這樣的天才人物。一般的經濟學家基本上都過著放進人堆里就認不出來的普通屌絲生活,比如亞當斯密,雖說不是窮困潦倒但反正跟富裕是一點不沾邊。像馬克思就更明顯了,基本是靠純潔的革命友誼大過天的恩格斯包養才能過日子,不然怕是得窮死……

所以我們,那群窮文人的繼承者們,大學四年基本是這樣度過的:別的院還沒開學的時候我們就在預習,別的院搞活動的時候我們在學習,別的院早就考完試放假回家的時候我們還在複習最後N門考試……我們私下覺得學院給我們的安排不光是出於學術考慮,同時也是出於財務考慮:還有比學習更省錢的活動嗎?

地攤體:經濟學是個什麼玩意兒

說到這裡,有人肯定要疑惑了,同樣都是跟錢打交道的專業,怎麼差距就這麼大呢?經濟這門學問的起源不就是管錢嗎,怎麼錢還成了問題了?早知道走不上人生巔峰幹嘛來這窮逼學院?

打幾個不是非常恰當的比方,你覺得是呆在寺裡面研究佛法的法師收的香火多,還是走出去應用佛法去給人做法事的朝陽區仁波切賺的香火多?

的確,我們經濟學院也會學習金融、會計、商學的課程,商學院和財政金融學院也會學習經濟學。不過,雖然基礎的知識是類似的,再深入學下去,發展的方向就很不一樣了。相比之下,經院所學的內容更加「出世」,更加偏向理論化,是走學術道路,而其他學院則更偏向實際應用。打個比方吧,我們這一屆經濟學班大概八十多人,就有十幾個讀到博士的,其中還有五個女生,這樣高的比例,我是沒有在其它學院見到過的。

同樣是研究市場,商院可能琢磨的是如何讓市場上的一個公司利潤最大化,財金可能考慮的是如何投資那些公司讓自己的收益最大化,而經院研究的可能就是如何讓整個市場最有效率使得每個參與者不管買方賣方投資者經營者企業政府都能夠利益最大化。我們還在研究錢的性質錢的來源錢的分配錢怎樣是一個好東西的時候,財金和商院的人已經開始去花錢了……所以我們雖然並非對股票房價這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題一無所知,但我們一般不敢自稱專業人士,除非真的是研究相關領域的學者。術業有專攻嘛,大家既然不指望一個生物學家教我們直鉤釣魚的技巧或者一個遺傳學家教我們秋褲的穿法,也就不要對經濟學家的股市分析抱太大期望,在股市裡哭的經濟學家可不一定比一般人少。

好吧,既然搞經濟的是走理論路線,那是不是意味著可以聊聊一帶一路談談十三五規劃講講中國經濟新常態……可以,但是我們對這些問題恐怕並不能像大眾所期望的那樣給出明確肯定的答覆。不是俗話說嘛,知道的越多,就感覺自己懂的越少。沒學經濟的時候,小夥伴們聊起經濟形勢都是一套一套的,學了之後,反而越聊越謹慎了。其實這也是所有學術的特點,我們總是要認識到自身知識的局限性,對結論保持著開放和懷疑態度。

自然科學經歷了無數的顛覆和進步也不能完全確定自己就掌握了真理,更何況是經濟學這樣的社會科學了。自然科學下我們還有很多能夠確定的事情,比如一般來說蘋果會從樹上往下落而不是飛到天上。但是對於社會科學這種涉及到人的科學,事情就要複雜得多了。人的行為不像非生命的物體那樣嚴格遵循某種規律,而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又是如此龐雜,更不用說我們對人類行為的認識和觀察本身就充滿了爭議……就拿經濟學來說,經濟學家對人的本質就爭論了上千年:人到底應被視為自利的理性個體還是被視為有利他行為的社會性動物?人的理性究竟限度在哪裡,哪些情況下人的思考和行為符合理性而哪些時候並非如此?……即便在基本的假設上達成了一致,現實的複雜仍然制約著經濟學家的認識。貨幣、利率、投資、結構、預期……我們難以全面考量所有那些影響經濟的因素,而且有些因素還沒法準確觀測,更不用說把那些因素分離出來準確考察每個因素都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在這樣的狀況下,經濟學家不可能像物理學家那樣做出A因素一定導致B結果這樣的結論,只能說在A假設下的B情境中如果滿足C條件會有D概率導致E結果……當然我們平時說話不會這麼啰嗦,但是每個經濟學結論背後實際上隱含了無數的假設、前提、條件、爭議、不確定性,所以如果我們像某些專家學者那樣上來就給出驚悚的結論擺出「XX學派」「XX主義」也不管聽眾知不知道這些結論背後的邏輯,那就太不負責了。舉個例子,比如說爭議了多少年的最低工資問題。政府說要提高最低工資,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是好事兒啊,勞動人民的錢變多了啊。但是隨後可能就會有人反對了,告訴大家提高了最低工資,企業用工成本上升了,就會少僱人,那就有更多人失業,這樣子反而對勞動人民不利啊。大家可能一聽覺得也有道理啊,不能要政府瞎干預,還是讓市場決定吧。但是很可能又有實證研究表明,提高工資不一定會減少就業,因為勞動力市場可能是買方壟斷的,買方強行壓低了工資導致就業本身就低於應有的水平,提高工資反而有助於吸引更多就業……所以說,儘管經濟學的確在不斷地精確和嚴謹,但希望經濟學家們能夠預測經濟形勢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天文學家們是可以像以前的巫師那樣告訴人們哪天會有日食了,但經濟學家們還遠沒有預言家那種占卜天下大事的本事。當然,實在不行我們也可以放大招做出些幾乎百分百準確的預測,比如每年都去預測「XX危機」「XX崩潰」,過個幾十年總是可以中獎那麼一次用來體現自己的先見之明……

雞湯體:學經濟的孩子,運氣都不會太差

這裡有人可能會問了,你們這些學經濟的,這也不會那也不行,要你們何用?別說別人了,其實有的時候我們自己就經常開始學不下去然後懷疑人生了。

從某種程度上講,學習經濟學並非是像其它科目那樣學習某種特定的技能或方法用來得到答案,而是比較類似於哲學或者數學。學習經濟學實際上是在學習解答所有問題所需要的那種理性。

什麼算是經濟學的理性呢,舉個例子,就拿自助餐來說吧。很多人可能會希望儘可能吃到撐並且儘可能吃貴的食物以彌補回自助餐的票價。但是從經濟學看來,自助餐的票價在你付錢之後就已經變成了沉沒成本,跟你之後的行為不再有關係了,你吃少了也不會補給你錢,吃多了也不會多扣你錢。經濟學關注的是邊際成本,是你在吃自助餐時每多吃一口所要付出的成本,比如飽腹感和暴食帶來的健康威脅。所以,真正理性的做法是不管自助餐票價到底多少,吃的時候就考慮哪些好吃而且不要吃撐就好了,這才是效用最大化。當然有人就喜歡扶牆進去扶牆出來的快感那就另說了……

上述只是一個極其簡單的例子(估計大家在隨便哪個雜誌上都能見得到)用來展示經濟學最簡單邏輯,真正的經濟學學習要複雜得多。高中的時候我們所接觸到的那些政治課本中的經濟可能就是死記硬背,但是等本科的時候真學起來,我們所得到的其實就是數學和邏輯的訓練。我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建立數學模型來簡化並推導實際中的問題或者用數據分析來證實某個模型的結論。目前的主流經濟學,基本可以被視為科學化、數理化的代名詞了。所以很多原先從事物理、數學這些方向的人轉而從事經濟就會如魚得水,而像我這種北京文科男生——可能是全國數學最差的一群人——學習經濟就都是血和淚了。

雖說過於重視數理從而忽視人文一直是所有社會科學的擔憂,也是學者們長久以來的爭論焦點,但不可否認的是,經濟學所代表的數理化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也是學科的進步所必須的。絕大部分的社會科學問題,最終都可以被轉化成經濟學問題,比如歷史學或者政治學研究朝代更替制度變遷,如果光從主觀的人文視角入手可能爭論起來永遠也判斷不了誰是誰非,但是如果應用制度經濟學的視角,用精確和理性的分析來解讀制度的起因和影響,就能夠得出很多重要的啟示。不管什麼問題,只要能夠量化,能夠建立模型,甚至只要能夠用理性進行分析,就都能劃入到經濟學的範疇。經濟學這種強大的滲透力使得學界有一種「經濟學帝國主義」的說法。所以假如一個人學好了經濟學,那自然就可以搭上這帝國主義的順風車在學術的康庄大道上一往無前。比如我碩士階段學習歷史,博士階段在美帝學習政治學,就發現經濟學的思維和方法早已統治了這些領域(或者說,統治這些領域的前沿學者根本就是經濟學家,把他們的研究發在經濟學期刊上毫無違和感),以至於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想的並不是本學科有沒有學好,而是「要是本科時候經濟學得再認眞一點就好了……」

當然,並不是每個學經濟的人都要像我們這些博士一樣最後走上苦逼的學術道路,雖然我們的學科偏重理論,但不代表與現實隔離。如前所述,經濟學培養的是理性,而理性,在任何場合任何時候都是必不可少的。相比於其它學科專註於培養一門厲害的學問,經濟學的教育傾向於培養一個厲害的人。雖然這樣的教育很可能導致很多人最後學下來有一種「大學四年什麼都沒學到」的感受,但是學的透的人卻會有一種「大學四年什麼都學到了」的自信。所以我的同學們不止是在經濟金融領域發光發熱,在別的領域——不管是媒體還是政界——也都大放異彩,畢竟,誰不喜歡思路清晰邏輯明確的人呢?

事實上,上述我說的內容,百年之前的凱恩斯大神早就有了精闢的概括,我就用他的名(zhuang)言(bi)來做本文的結尾吧:「學習經濟學,似乎不需要有什麼高度特有的天資(學神自謙的話,學渣們聽聽就好了不要全信)……這門學科看起來容易,但是能學得出人頭地的卻很少(這倒是大實話)。這一令人難以理解的現象似乎是在於,作為一個傑出的經濟學家,必須具有種種才能的結合,這一點是很難能可貴的。他必須是在某種程度上是個數學家,又是歷史學家、政治家和哲學家(現在可能只剩下數學家了)……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的思想,不論是對是錯,其力量都比人們通常理解的要大得多。實際上,世界就是由這些思想統治著。那些自認為能夠免於受經濟學家思想影響的實幹家往往是那些已經過世的經濟學家的奴隸。那些當權狂人信奉的其實也不過是若干年前某些末流經濟文人狂妄思想的零碎而已(雖然並不清楚凱恩斯想黑誰)……」

希望以後也有人可以像凱恩斯一樣,有這種滿分的逼格。


可以讓我在專家們大放厥詞的時候知道他們又在扯淡了。


非經濟專業學生,只是分享一篇文章。

經濟學為什麼發生呢?因為資源『稀少』,不單物質『稀少』,時間也『稀少』,——而『稀少』又是為什麼?因為,相對於『慾望』,一切就顯得『稀少』了……」

「所以,」經濟學教授又說話了,「有位文學家卡萊亞這樣形容:經濟學是門『憂?郁的科學』……」

張曉風經濟學的旁聽生


經濟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在不斷的試錯中自我完善。

「理性人假設」相當於物理學中把物體抽象為「質點」

「有效市場」相當於「無摩擦環境」

「市場出清」相當於「勻速直線運動」

那麼古典經濟學的最終結論相當於「不同質量的物體下落速度是一樣的」

但是實際上鐵塊和羽毛不可能同時落地

於是引入修正.......

經濟學永遠不可能對個人做出精確指示,正如物理學不能提供每一個基本粒子的精確位置

但是學習了經濟學基本原理,就掌握了一定的常識,不會糾結於「一斤鐵和一斤棉花哪個重」這樣的問題

so,經濟學能給人帶來知識,提供一個工具讓人認識經濟社會,提供一個角度讓人了解社會現象背後的本質,不懂經濟學而妄言經濟,就像在今天還認為地球是平的一樣,是落後於時代的愚蠢。


非專業,說點個人感受。個人覺得給我帶來的最大感觸是辨別能力和對人性的認識;當別人說「實現物質極大豐富,按需分配」的時候,我會想:別扯犢子了,資源的屬性就是稀缺性!當別人說「股市2014年要漲」的時候,我在想的是:扯淡,資金(貨幣)都跑房市去了,誰這時候會賣房買股啊?(個人觀點)。當然更深刻的在於,通過對經濟學的學習,去了解人性!每個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決定了人性具有自私的一面,決定了團體具有自私的一面,決定了政黨具有自私的一面,決定了政府具有自私的一面。當然在這裡我認為「自私」是個中性詞,沒有對錯,這個前提很重要,同樣重要的是,「自私」可能產生非常糟糕的後果!我們應該避免的不是人性的自私,而應該是這種「非常糟糕的後果」。這種人性的自私,不能通過道德來約束,畢竟我們不能強求每個人都成為聖人,自私只能通過健全的法律機制去約束,這也恰恰是經濟學裡「機會成本」的再現。


對我而言,學點經濟學常識對於我的世界觀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機會成本理論,這讓我明白,任何東西都有成本,但成本不是你為之付出的金錢或努力,而是你為之放棄的選擇。

我有時候買了一本貴且難看的書,以前老想著,不看浪費了,怎麼都要看完。現在知道,書已經買了,錢已經花了,這個是過去式了,如果繼續看只會讓我損失更多時間去追求或做其他事情。所以最好是扔掉它或送給需要它的人。


以前我們小地方的孩子都很單純,沒見過外面的世界,受的小學初高中教育都是教人向善,不知道人也有自私的一面,我們的道德觀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利他的高尚的人,讀書最大的境界就是做一個謙謙君子。學了經濟學之後才知道,原來資源是稀缺的,理性人假設是利己的。經濟學教我們談論利害關係,以理性思考,而不是感性的人情、道德等。這種思維框架是經濟學最大的一個好處。


「我學習經濟學是為了不受經濟學家們的騙。」

英國著名經濟學/被認為最偉大經濟學家中/惟一沒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家瓊·羅賓遜夫人說。


跟老闆談待遇的時候,主題不是自己,而是他的成本和收益.


你可以明白一些事情為什麼發生。

你可以在一堆人云亦云的觀點中有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明白哪些人在扯淡哪些人說了實話。

最重要的還是能以經濟學的思維,從雞湯的世界裡走出來,理解這個理性世界。

於己,與他人,都好。


當年一個燥熱的夏夜,我坐在周其仁的腳邊。他說:學習經濟學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建立經濟學的品味。你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胡說八道。

深以為然。


才考完財政學,心中頗有不平靜,於是乎將未能在試捲髮泄的在這吐吐。

1.學經濟讓我更願意去了解部分歷史。 經常在學習中我們會遇到「黑色星期一」 「鬱金香泡沫」」檸檬市場 等名詞概念,通常我會去查詢與之相關的文獻和資料,溫故了歷史。其次在講通貨膨脹時,提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通貨膨脹危機,於是我知道了關於一戰的前前後後,以及它對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類似的還有很多,可以說很多東西都是因為經濟從而讓我更有興趣去了解。

2.學經濟讓我理解了很多生活中的小事兒。比如 @刺客提到的外部性問題, 讓我對增收燃油附加稅機場建設費用等有了些許的認同;理解了為什麼中國開始放開第二胎政策的開放,工作退休年限推遲、養老產業的創新、以房養老的可行性;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準備金、M2、套利行為、做空等日常中提及率比較高的經濟學基礎概念。

3.讓自己變得更加的理性。經濟學講究MR=MC達到平衡和資源的有效率分配,於是做一件事兒時會去考慮自己的預期回報、機會成本和風險,會去很認真的去對待一些選擇。

4.嚴謹的思維模式和邏輯性。學過計量經濟學的應該有感觸。

5.對現狀的憂愁。但這個貌似不應該是我考慮的問題......

暫時就想到這些了。


讓我懂得如果我想借一塊錢,可以跟十個人一人借一毛,然後就不用還了


單純很喜歡,所以收穫知識以後就很幸福,特別是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以後,一個字,爽。


1. 思考問題更加深入,更容易看到本質(感覺變聰明了許多)

2. 對人性更加接納和理解(其實就是下限更低了……)

3. 感覺世界更加有趣了,尤其看到理論驚人的解釋力時~


為被改變的觀念提供了理論支持,它的鼻祖可是寫《道德情操論》的那個人

被改變的觀念是「人性本善」,現在相信「人性本惡」

從這個出發,此後看待這個世界的觀念不一樣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