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啟示錄--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作者說要在需求階段做好高保真原型,在實踐中的若干疑惑?

閱讀《啟示錄--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作者說要在需求階段做好高保真原型,然後針對原型進行各種測試。這個道理我明白,要在開始的階段對各種不可控的因素進行最大限度的控制,而在後期大大的節省修改帶來的時間和人力成本,然而在實際的工作中似乎根本沒有時間去做詳盡的高保真原型,開發人員在拿到低保真之後也就開始進行相應的軟體設計工作。我想請問一下各位在實際的工作中都是在哪個環節對「不可控」進行有效地控制,本人產品新人一枚,望各位大神賜教。


昨天和產品解決方案中心的總經理中午吃飯的時候聊這麼幾個事情:

1、中國人做開發的時候,總是接到需求就開始做編碼準備,需求都沒整理完就開始做開發,需求細化與開發同步進行,結果工作經常推倒重來,開發模塊沒法細分,工作量難以分解,出來的東西經常都和一坨屎一樣。

2、國外的大型軟體公司(指歐美的),接到需求後,先花超過20%的事件細化需求,確認產品原型後再進行開發分解,然後再把分解後的工作量轉包給中國和印度公司編碼。

3、我有一個同學去了加拿大做PM,第一次接到項目預估開發量的時候,按照在國內的習慣加30%的事件估算出兩周左右的工作量,結果被PMO直接打回,要求調成1個月。

我只是想說,中國的軟體環境就是這樣了,這是甲乙雙方的問題:超低的預算、人力的限制、甲方工期預計上的不專業,導致了這麼一系列的問題的產生。即使,我們在開發初期把全部模塊的需求都確定並完成高保真,都很難保證在開發中期的時候甲方會不會進行改動,你的部門老大會不會改。在國外,這樣的改動要麼就是因為需求凍結的原因被打回,要麼就是另外再立一個附加項目把原來項目的資源重新調整;在中國,他們會要求你在原有資源進度的情況下進行改動,這不就是逼人加班么?

問題是,現實就是這樣,如果你先把東西都準備好了再進行編碼,事件100%來不及,所以只能需求細化與編碼同步進行,這就是殘酷的解決方案。


根據我一年經驗的專業畫圖仔的經驗:

1、在公司裡面,往往老闆早上丟了個需求過來,下午就又改變主意了;

2、往往開完評審會,又要各種修改需求;

3、往往開發過程中,發現我擦這個場景沒考慮到有問題,又要改需求;

綜上所述...原型圖能講明白想法流程就好..沒必要過分追求高保真


很多時候解決的不是需求而是領導的要求


推薦閱讀:

產品新人總被說交互能力不行怎麼辦?
如何做好團隊的引領者
「一起學」Udaicty 數據分析(入門)P2 項目總結
怎樣發揮你在團隊中的優勢?
To Be A Product Manager | Week 46

TAG:產品經理 | 產品 | 界面原型設計 | 高保真原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