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達到頓悟?
隨著中醫遠行學派對人類精神世界中的精神快感領域研究的深入,人類精神世界中的很多奧秘都會逐漸的揭示出來,頓悟,從佛教禪宗六祖後,已被世人所廣知,事實上,唐代後,中華文明受到佛教的廣泛影響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禪宗的頓悟所揭示的精神意境能被各界文化精英所認可和接受,這是功不可沒的。當一個人已在追尋靈感和頓悟之時,已在相關行業中浸潤多時了,已在尋求相關行的突破之時了,頓悟給人的感覺用兩個字就可以說清楚了:明了。其實頓悟也好,靈感也好,都是一種精神意境,中醫遠行學派的新神仙術法篇把這種精神意境歸納於空靈狀態(0.85-0.98性閾值),當人能處於這種狀態時,神情怡悅,思維靈敏,極易處于思維創新的狀態,古今的人類優秀的文化創作精品,大都是處於這種精神意境時創作出來的。而且人處於這種狀態時,無論是生理機能或心理機能都是非常舒適的,是對人體很有益處的一種精神狀態,是宗教修行中追求的最佳的境界。在中醫遠行學派所界定的人類精神快感三大原則中,其一的靈感的運作機理就把這種精神意境描述的很清楚的,並且能論證出來,還可以確定靈感是人類文化創意的根源。隨著對精神快感領域的了解,對其所涵含的巨大能量的明白,所以本人敢斷言,精神快感領域的研究是未來數十年最熱門的領域之一,而在這個領域的研究,目前中醫遠行學派是遙遙領先於全球的,在《人類延長壽命要論》,《利用精神快感的原理延長人類壽命要訣》等論文有相關論述。
頓悟是由小悟積累的,可以參照憨山大師修行過程。書籍參考《楞伽經白話注》
《壇經》倡「頓悟」?不是吧,它只是展示了「頓悟」的可能性。想要「頓悟」,需要因地來下種。
2013.01.19
要多看日本動畫:)這是最近最大的感受了。日本動畫的多元化,實在是非常衝擊大腦,除非大腦相當麻木不仁,否則總能打到一些你以前沒有想過的地方:)你聽到了一些道理,似懂非懂。這是第一階段。
你努力地去實踐,在實踐中慢慢不斷有小的領悟。這是第二階段。有一天,你正在干一件什麼事情,突然腦子裡面靈光一閃,原來以前聽到的那些道理彼此之間是有聯繫的啊。於是你連一些過去不明白的地方也明白了。這是第三階段。也就是頓悟。
頓悟,不是說你不經任何努力就會被上天砸中突然開竅。而是你一直在努力學習,努力思考,努力實踐,其實你已經懂了,但是你自己卻不知道,最後突然有一天發現原來我已經進步了這麼多,這些我都真的懂了。
所以,想達到頓悟,唯有持續不斷的努力,積累一個個微不足道的小進步。關係:漸悟是頓悟之必需,頓悟是漸悟之必然。方法:勤修戒定慧,寂滅諸業障;反聞聞自性,定成無上道。
積疑頓悟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這世界上肯定有頓悟這東西的,只不過因個體差異稟賦不同等等,不是每個人都能通過辛苦修行多年努力最終在某一天頓悟。
「道可道,非常道」,想通過別人的文字描述來達到頓悟,幾乎是不可能的。別人的文字充其量只是個「索引」而已,最終還是要連接到你自己的世界裡,並藉此「索引」通往頓悟之門。下面我就寫一下我所理解的「頓悟」的感覺,權且算作一個「索引」吧。「王陽明當年在龍場悟道。開悟前,他肯定在心裡這樣想:我怎麼做什麼都不行,太無用了。待到他一夕開悟,月朗風清之夜,他望著夜空,惟覺自己與天地混而為一,分不清到底自己是天地,還是天地就是自己。之後,他心裡原本的千萬隻草泥馬都已奔騰而去,只留下一句話在他心中回蕩:我他媽其實是什麼都能做,而且要比任何人都棒!」宗門之徒,約有三說: 一謂先修後悟;二謂修悟同時;三謂悟後起修。
第一說者:主不做工夫,縱有所悟,皆是狂見,工夫到處,大悟自易矣。第二說者:主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既行即悟,事至理圓,方為穩定。第三說者:主《楞嚴經》所謂:「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凡此三說,各主一理。五祖所謂:「不悟本性,修法無益。」如欲發心求悟,自然已入薰修之林,既入門矣,漸漸薰習,必有所益,漸至「開佛知見」,日久工深,一旦豁然,了了無物;然後不修而修,修而不修,乃「入佛知見」。到得此時,若欲不修,自不能已也。故曰:「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 當人到此自知,必於其平常心行習氣上,痛下針砭,自知轉處。從朝到暮,自夜達旦,三說雖異,通途是一,根器各異,自知適應,何有立說差途,反生諍論哉!或謂此既三關之旨耶?曰:未敢下斷語也!宗門之禪,並非修定之「禪那」。孰知古人之頓悟去者,在彼未悟以前,都已修習禪定已久矣。
但觀諸位禪師之公案,如四祖道信、南嶽二師之所示者,皆於其久熏習禪定深處,拔機一點,透出重圍。既已悟去,故能得之而休去,休者,一切都息,非泛泛之辭也。
須知古人言下之頓悟者,皆積數十年修持之力,如永明壽禪師所言:「靈丹九轉,點鐵成金。至理一言,轉凡成聖」。即或偶有上根利器之人,一日之禪定未修,言下頓悟者,亦其宿根深厚,多劫薰修,因緣時熟,立地頓悟,安可以泛泛視之?當人於己,是否為上根利器,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德行未圓,切毋自誤。
古德禪師,如長慶二十年內坐破七個蒲團,方得一悟。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此外數十年脅不至席者,如麻如栗。
故凈土者曰:眾生自無始以來,業習深重,功未齊於諸聖,云何能得頓悟成佛?真正自信的時候就是頓悟的時候
你想悟什麼?
你心裡有頓悟的概念你就無法頓悟,等哪天你心裡沒有頓悟的概念,你也就頓悟了。也就是一念的事,但一念或許會需要很長時間的等待,也或許就在你吸入下一口空氣的時候,說不好,頓悟了的不知道怎麼說,沒頓悟的不知道說什麼。
先說兩點,
第一,明確和清晰抽象概念。先給出一個抽象概念,然後一步步具體化。比如說,我給出一個抽象概念,「人不能極端化思維」。你肯定會贊同,然後我一步步給你細化,地域偏見,暈輪效應等等,其實就是屬於一種變體的「極端化思維」。在仔細思考具體化的過程中,你可能會出現頓悟的感覺。
第二,識別自己原有思維方式的時候。當一個人真正感受到自己原有思維方式的時候,也會出現頓悟的體驗。在進行反思自我的時候,頓悟現象其實會比較頻繁發生,這在佛教里叫「覺醒」或者「覺知」。可能會有人說,當我對一個問題一直想不通時,然後突然想通的時候,也會有啊!你仔細體會,其實這個時候,你就是在識別自己的「原有思維模式」。
點贊數高的話,繼續往後面寫喲~~~
不求頓悟是頓悟!
所謂的修行或許就是個偽命題,就像爬山,然而這座山爬到山頂你會發現還要一座更高的山,也就是說隨著修行的果位加大,你的障礙也會更大,無休無止..和諧才是生命的本質,也就是通過自悟或者學習來更好的去領悟上天對你的指引,也就是自力加他力。人追求兩極化:慾望的無限釋放 沉迷於享樂或者是反過去追求無欲。這或許引來更大的痛苦。總得來說,這也是反映了人的軟弱一面,要麼通過物質滿足慾望得到所謂幸福,要麼修鍊絕欲的功夫。兩條路都是不歸路。我讀《龔鵬程講佛》時發現有句話他說的特別好——佛說人人皆有佛性,但未必能成佛。所謂的佛性就是領悟力,這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完全靠自己小我的領悟力達到生命的和諧還是不夠的。
色唔同一,大慈大悲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