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大部頭的書是如果上大學時沒有抓緊時間讀,工作以後由於時間和精力的限制讀完的可能性基本為零的?
01-29
比如在計算機領域,《TAOCP》被比作武力秘笈,但有人說得花上幾年時間才能看完。大學時間比較充沛的情況下都沒有能讀好,工作以後沒有這樣的條件,再加上數學知識的遺忘等等讀完這個大部頭是不是更不可能呢?在其他領域呢有沒有類似的情形?怎麼樣才能不留遺憾呢?
沒有系統性的想法,閑侃兩句個人感覺。
最重要的一點我認為是一本書,大部頭也好,小簿冊也罷,它所呈現的內容是否是有較強的獨立性,或者說各個章節的關聯性較淺。例如前一段讀的《津巴多普通心理學》,500多頁大部頭,但我認為任何時間讀都是可以的,每個章節的獨立性很強,關聯很少,40頁左右一個章節,可以使用一小段零散的時間來完成一章,收益即時獲取,當然這也和這本書是入門作品有關。
另一本只能算是舉例了,因為並非學術著作。
《羅馬人的故事3:勝利者的迷思》,雖然很薄230頁,我則認為必須一氣呵成,不能做任何中斷,因為全書的脈絡在於羅馬在布匿戰爭之後遇到的問題,各種矛盾的發展與演化,連續的幾個歷史人物解決問題的思路,格拉古兄弟,馬略和蘇拉,龐培,他們在改革中交付的答卷,造成的影響等。隨著時間的推進,政治、經濟、軍事相互影響,衍生問題,閱讀時這都需要讓每一個信息都處於一種激活的狀態,去體會整體的變化過程,感知前一個時期,探尋後一個時期……倘若零散化閱讀,前一個時期的政治形勢,內外環境的信息都有所淡忘,那麼對於新的閱讀內容的把握自然也就要打折扣了。引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一句話「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哲學的書。
保持一個合理有序的生活節奏,制定一個適宜的計劃,然後就看你的毅力和興趣高低了。舉例說明:我老爸在每天朝九晚五迎來送往打球游泳吃喝應酬之餘,跟我這兒較勁地讀資治通鑒,聲稱要追上我的進度……淚目,五十歲的人了還不消停,欺負我要考英語吧,讓不讓人活了。
能否讀完大部頭和在上學還是在工作沒有關係,和你是否是一個讀書人有關係
教科書
善於利用碎片時間,什麼書都可以在工作的時候讀完。
真要讀書建議隨身帶一個kindle,那只有看書的功能,再把手機、PDA之類的電子產品換成最簡單最爛功能最單一的那種,然後空下來也發現啥都做不了,就只好讀書了。話說家裡電腦壞掉的那2個星期,我看的書比平時一年都多。。。有些書我也以為自己一輩子都看不完,後來都在北京的地鐵上看完了。
按需閱讀 + 定量計劃閱讀,結合起來,是可以在工作後啃掉大骨頭的。
其實更多情況是上學的時候由於課業繁多加上大學氛圍普遍寬鬆,除了讀書,多數人不自主的會傾向於選擇很多其他事情,甚至無聊而荒廢青春的事情去做;相反,工作後緊湊的節奏和規律的作息以及對自己未來發展更深刻的認識卻會讓一個人學會用更零散的時間去讀書,長此以往,讀完一本曾經未能讀完的大部頭的機會更多(個人見解)。
KK的《失控》,我舉個自己的例子= =
把電腦手機神馬的扔了就行
堅持把書看完,享受這種成就感,培養讀書的興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慢慢的把自己想看的書一本一本的啃掉。
每天下班回家沒有網路,只能看書的說。
學到老讀到老,最重要是保持求知心。
在關於自己專業領域的書籍永遠都是看不完的,每讀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
要看讀書的動力室什麼,有了目標才能真正地讀到需要的東西。《怎麼閱讀一本書》書中就是圍繞讀書的目標來寫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