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部電影的下映時間如何確定?

1時間由誰如何確定?

2是否需要審批?


(被發到新浪微博了。諮詢了一下發行業內人士,修改了一下回答,相對更嚴謹一些。)

現在電影放映用的數字拷貝在製作時都帶有密鑰,期限一般是30天。個別熱映電影的發行方可以申請延期,每次一個月。極個別的例子,如《阿凡達》,我所知的是在主流商業院線大規模放映了最少90天。只要影院能掙錢,影院當然願意繼續放映。

電影的上映期限一般由發行公司決定。進口電影的上映期限由中影決定。所有的密鑰都是由數字拷貝的製作方中影數字來負責發放的。如果需要延期,就由片方向中影數字申請延期。

具體的上映時間由影院決定。什麼時候影院覺得不掙錢了就下片。新片上映的頭三天影院基本都會有排片,但每周都有很多新片上映,而影院的放映廳數量有限,那就只能哪部電影的上座率高就放映哪部。現在有很多電影號稱「影院三日游」,就是只放三天就銷聲匿跡了。

膠片拷貝分為國產片和引進片兩種。引進片的膠片拷貝按照合同到期後,影院要將膠片拷貝交回發行公司,有些被銷毀,有些就庫存了。(因為合同限制,涉及票房分成等原因,進口片不可能無期限地放映,否則票房不好結算。)

國產片的膠片拷貝一般可以一直放映,但膠片拷貝因為磨損等原因,會有放映壽命。很少有國產電影會放到膠片拷貝壽命結束的。也會有一些片方在大規模放映結束後,將拷貝賣給影院。影院可以一直放映,但如果沒人看,這种放映也沒什麼商業價值。

由於國內影院基本都數字化了,現在能放膠片拷貝的影院越來越少了。


現在基本沒有什麼膠片拷貝了,我估計以後數字拷貝都沒有實體了,因為都會網路傳輸,直接在線4K播放,影院就是提供一個社交場所而已。

目前數字拷貝,就是一個密鑰管理問題。

下映時間,沒有統一規定(特別情況除外),只要上座率達到影院自行規定的一個值,這個上座率是波動的,要看當時還有什麼其他電影上映,只要不持續落在最後,幹嘛要下映呢?

所以,影院對影片的下映,如果理論起來,就是末位淘汰制。

而因為每家影院經營水平或許有差異,地區影院有差異,比如《大笑江湖》在東北市場就是比南方市場下映得晚一兩周,或者翻過來粵語版的《春嬌與志明》南方市場就是比東北市場要晚下映幾天,這樣籠統的講,應該都是成立的。

所以所謂下映時間,不是一個固定的時間。

如果遇到密鑰到期,還不斷有人看,那就要求申請密鑰增加期限,或者下發新的密鑰。

這個具體操作,我還不太清楚,還需要具體做發行的朋友來說明了。

有一種情況,是規定在幾月幾號甚至具體到幾點鐘,必須下映的片子。

舉個例子,《達芬奇密碼》上映時,因為國內相關宗教團隊抗議得厲害,估計電影局扛不住了,最後全國院線發通知,要求幾月幾號幾點前,所有的拷貝必須送上火車,統一回收,而起以發貨單傳真件確認,如果延遲一分鐘,就罰款多少云云,當時我還真看過這個文件。

再比如當年《蘋果》「經典」的被追斃,也算一種「被下映」吧。

至於幾日游的那種國產電影,絕大多數本來就不該被拍出來,拍出來也不該進影院,跟什麼時候下映,還真沒多大關係。


我覺得這個應該是由電影院做主的吧,因為拍片計劃都是電影院在做的,電影院有權讓一部電影排片多,也有權讓一部電影排片少,也應該有權讓一部電影沒有排片,當然這都是市場決定的,如果一部電影看得人多,比如泰坦尼克號,他的上映周期就比較長,如果一部電影上座率非常低,那麼它很快就會下線的。所以應該是不需要審批的。當然以上都是個人理解。。。。


對於自己的作品沒得到認可,自然不服,但那只是他自己一廂情願


沒有「完全由電影院做主」那麼簡單,對發行方來說,電影院只是一個環節,發行方追求利益最大化,電影院利潤到位了就該互聯網版權了,要知道互聯網版權也很貴,所以電影院的時間需要跟發行方協商的


肯定不需要審批


推薦閱讀:

抵制3D的你買了多少單?站在供給方想原因,跳出看影市反饋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