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粵語歌可以自成一派?
國語歌,可以理解,普通話嘛。
那為什麼粵語歌也可以自成一派?中國各省市的方言不再少數罷?
這個問題要講講許冠傑了,粵語歌的開山鼻祖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hkmusicmovie
----------------------------------------------------------------------------------
許冠傑對於香港樂壇、粵語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香港樂壇,他被尊稱為「歌神」、「香港歌王」、「香港流行音樂祖師」和「廣東歌鼻祖」。香港著名音樂人顧嘉輝說,如果要給香港流行曲寫歷史的話,那麼要把許冠傑寫在榜首。
1972年,創作了香港樂壇第一首正式的粵語流行曲《鐵塔凌雲》,大受歡迎,那個年代,唱粵語歌是很「土」的事,但許冠傑扭轉了大家的觀念。該歌曲描述的了一個香港人遊歷世界回歸故地的心態,喚起大家對香港這片家園的重視,因此成為代表香港文化的標誌性時代曲,此後,許冠傑開始創作更多的粵語歌曲,並將一些日常俚語寫入歌詞,歌曲主要表現的是香港人日常的一些生活現狀,針砭時弊,故得到廣泛的流傳,至此,粵語流行曲如雨後春筍般在香港興起。
1973年9月,在香港大會堂舉行演唱會,成為第一個開個人演唱會的香港歌手,並且在此後的74,75,76,77,78 每年都在香港大會堂舉辦,開創了香港藝人開演唱會的先河,後來眾多明星也紛紛效仿。
1974年,粵語專輯《鬼馬雙星》在東南亞的總銷量達15萬張,專輯同名主打歌《鬼馬雙星》成為第一首在英國BBC電台以及香港電台英文台播放的中文歌曲。在此後的兩年,更是推出了《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這兩張非常經典的專輯,銷量一張比一張好,表明了香港粵語流行歌的市場正式形成,這跟許冠傑的推動有很大的關係。
1977年,憑藉《半斤八兩》獲得第1屆金唱片獎百年紀念獎;
1978年,憑藉《財神到》獲得第2屆金唱片獎百年紀念獎;
1979年,憑藉《許冠傑精選》以及《賣身契》獲得第3屆金唱片獎白金唱片獎;
1979年,在第1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上,憑藉《賣身契》獲得十大中文金曲獎;
1980年,憑藉專輯《79夏日之歌集》獲得第4屆白金唱片獎;
1981年,在第4屆十大中文金曲獎頒獎禮上,歌曲《印象》獲得十大中文金曲獎獎;
1982年,憑藉《難忘你·紙船》獲得第6屆金唱片獎白金唱片獎;
1985年,憑藉《最緊要好玩》獲得十大中文金曲獎,另一首歌曲《日本娃娃》獲得十大勁歌金曲獎;
1988年,憑藉《沉默是金》獲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獎;
1991年,憑藉電影《笑傲江湖》的主題曲《滄海一聲笑》獲得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獎;
1985年,獲得第8屆十大中文金曲獎金針獎,成為首位獲得這項榮譽的香港歌手;
1986年,獲得勁歌金曲榮譽大獎;
1992年,宣布退出歌壇,在香港紅館舉行41場「告別樂壇演唱會」,打破香港歌手在紅館舉行演唱會的場次紀錄;
2005年,獲得CASH金帆音樂獎音樂成就大獎。
許冠傑在香港樂壇擁有崇高的低位,也得到了很多巨星的尊重和認同,在他92年退出歌壇時,無線電視台在麗晶酒店為他舉辦了一場「光榮引退匯群星」的晚會,當晚,香港樂壇知名的歌手悉數到場,還有很多製片人和電影導演,這在當年引起了全城的轟動,時至今日,還沒有一位藝人引退時,有如此大的規格,只有許冠傑有這樣的地位和號召力。
曾有歌迷這麼評價這場晚會,「《許冠傑光榮引退匯群星》是許冠傑即將告別樂壇時朋友替他開的一次晚會,這一次晚會宴請了許多在當時香港樂壇數一數二的歌星,影星,他們都輪流翻唱許冠傑的歌。當時,我真有點感動,但此感動並不能用言語表達出來,就用他的歌詞「告別此際不勝感慨」來輕描一下吧。看著許冠傑他自己一手打出來的粵語市場,而創造者即將退出,心中有千萬分不舍。」
這場晚會,港樂君也看了好幾遍,這是一段值得珍藏的視頻,是香港樂壇最輝煌時期的見證。
許冠傑光榮引退匯群星完整版_騰訊視頻v.qq.com視頻關注港樂清單,發送以下關鍵字,即可查看相關內容(微信號:hkmusicmovie)
張國榮、張敬軒、張學友、陳奕迅、黃家駒、麥浚龍、謝安琪、林子祥、楊千嬅、容祖兒 、周柏豪、吳雨霏、鄭秀文、衛蘭、盧冠廷、陳百強、許冠傑、twins、李克勤、謝霆鋒、林夕、黃偉文、鄭中基、側田、古巨基、何韻詩
瀉藥。在知乎好像看到過很多次說粵語和普通話語音不同導致唱歌更有感情的說法,莫非是因為這個?
好吧,其實我覺得和所在地區脫不了關係。畢竟香港作為經濟特區,環境是不同的,回顧上世紀,香港娛樂圈,巨星天后成堆,誰敢說粵語歌的流行和他們沒有關係?而且那時候看粵語電影電視好像不能跳過片頭片尾曲吧?百度了一下,粵語歌70年代開始流行70年代才剛剛開始改革開放
而80年代正忙著搞經濟建設那些年,中國娛樂圈基本被香港承包了,你叫粵語歌如何不火。一個小話題。近幾年老有人說粵語歌沒落了。還是有很多好聽的歌的。說來說去還是時代的變遷罷了。如果當年如上海,成都,西安或者我大長沙之類的城市有如香港一般的條件,是不是可以湊個九大歌系?不好意思,我平時不太聽粵語歌,因為我想唱學不會!很生氣!所以我決定不聽。
別扯沒用的,不止這些地區,廣東也連個蛋也沒有。
經營樂壇需要一個獨立的,自由,發達的經濟體,在共產主義下根本不可能獨當一面(對,兩個三角洲就特么是中國的印鈔機,為中國無條件犧牲)。況且推普還沒過去而且,腦袋清醒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廣東話跟內地的方言甚至是普通話根本不是一個事,一個是磁鐵,一個是棉花。方言最成功的莫過於閩南歌,多有時代氣息,朝氣蓬勃,很多廣東人都能唱兩嘴,音樂無區域,只要填詞合適,所以你這題目並不準確可惜後繼無能,內容也乏善,停留在7080年代——因為中國一直被霸權攻擊,根本沒有條件為文化打開世界的窗口。如果有搖滾閩南歌,爵士閩南歌,我想像著也很exciting,《你是我心裡的一首歌》響起還有五月天的,內容還是奮鬥( ? )我也會唱一點最後一點:翹舌的還想唱歌,唱歌劇去吧(比尾指)不光粵語歌曲,香港電影也是自稱一派。
如果按照電影追根溯源,最早的香港電影是上海早期電影人赴港而孵化的,那時候的電影還是標準的好萊塢白光風格,電影是觸摸不到的珠光寶氣,是夢幻,後來才慢慢的現實主義。
香港歌曲和香港電影都有一個標誌性的本色,那就是活靈活現的市井生活,脫離了這個,都無法成功。早起的香港歌曲是不如台灣流行音樂的,那會的鄧麗君劉文正,四大天王時期香港有多少名曲是改編的日語歌曲,太多太多了。重原創,原本不是香港歌曲的風骨,那是早先的台灣和後期的大陸。
粵語歌曲現在還能在一定範圍內流行,一部分人是在懷舊,一部分人更多的集中在二三線城市或者二三線城市的移民中,因為這些淺顯易懂的歌詞和曲風很容易被接受,並不高級,但夠用。
現階段粵語歌曲確實還可以自成一派,但影響力早已大不如前,等7-80後的人慢慢的推出歷史舞台,如果粵語歌曲還在重複80-90年代的老套路,一成不變的MV拍攝,老套的港台式包裝,很難再獲得主流消費群體的認同。
推薦閱讀:
※鳳凰傳奇的那兩個人如何分錢?
※樂理背後的道理(二):為什麼是七個音符?
※吉他的古典和指彈有什麼區別?
※【知樂】永遠慢條斯理,永遠冷萌的林宥嘉
※肖斯塔科維奇:24首前奏曲與賦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