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李鴻章是「已一人敵一國」?

中日戰爭,為什麼說李鴻章是「已一人敵一國」?


明明是兩國


沒有李鴻章,大清1880年左右就完蛋了


謝邀

首先先說一下李中堂這個人: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男子漢大丈夫當亦如此,李鴻章一生都在致力於為國奮發圖強,但結局卻是在晚年簽了《辛丑條約》之後的兩個月含恨而死。但我知道這絕不對不怪李中堂。《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如果不是他去簽,自然會有王鴻章、趙鴻章......這些條約,是清廷的責任,但李鴻章只是背了個罵名。

梁啟超的《李鴻章傳》里提到:「李鴻章與日相伊藤,中日戰役之兩雄也。以敗論,自當右伊而左李,雖然,伊非李之匹也」。意思是:「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成敗而論,自是伊藤勝於李鴻章。然已個人而論,李鴻章優於伊藤博文。」這點,伊藤博文自己也是承認了的,足以看出,李鴻章有一身大才,卻在當時那種專制制度中卻無法施展,而伊藤博文,才不如李鴻章,卻可以在君主立憲制度下大展拳腳。

在軍事上,他以一人之力,把北洋艦隊帶到過亞洲第一,帶出最強的淮軍剿滅太平天國。在實業上,他積極引進一切洋務,鐵廠、鐵路、電報、煤礦......在外交上,他為大清贏得洋人的一絲尊重,外國人對他的信任遠超光緒、慈禧。是他,讓中華納入到與外國文明正常接觸的軌道之上。在政治上,作為一個漢臣,他又可以官至清廷體系的金字塔尖,保持最高實力達25年,可輕易謀反,卻又忠心耿耿。

正是因為他一人貢獻太大,才有了「一人戰一國」之說:

甲午之戰中,艦艇質量這個硬體倒是跟上了。但作戰體系與訓練水平遠沒有達到西方的水平。是整體戰備水平不高的原因。那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現代化戰爭,可清廷的動員能力還停留在農業國家。無法做到全國動員,只能依靠李鴻章這一「軍閥」去打日本。一人敵一國,敗之正常,贏之僥倖。

慈禧評價李鴻章是「再造玄黃之人」。一點都沒錯,我認為是他把中華文明從野蠻帶進了文明。強行為大清續命。如果沒有李鴻章,大清被蠶食成什麼樣真說不準。


謝邀。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黃海大戰之後,李鴻章的《據實陳奏軍情折》。在奏摺中,他訴苦道「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

這裡雖有李鴻章逃避責任的嫌疑,但無論怎樣,北洋水師為李一人籌建,陸戰中淮軍又是作為主力參戰。所以這些說法也無大錯可揪。

但是,清朝末期上上下下早已離心離德,就算以全國之力搏之,也不見得會贏。


李鴻章一手操建了北洋海軍,購置了先進的船炮,帶領中國參與世界軍事裝備競賽,曾一度使中國海軍裝備躋身世界第八的位置。如果能持續下去,以我中華泱泱大國的實力,打造一流的海軍隊伍不在話下,甲午戰爭誰勝還未可知。奈何李鴻章有能力,有雄心,腐朽沒落的清朝統治階級貪污腐敗成風,撥給北洋的四百萬軍費,層層剝削之下,最後卻只有120萬到李鴻章的手裡。清朝晚期統治階級的貪污,奢靡之風太甚,甲午戰爭前期,慈禧太后竟然以過壽需要錢為名,使海軍停止購置預備購入的新型船艦。由此可見一斑。

在這種形勢下,能將海軍發現起來,李鴻章付出了太多,功不可沒,奈何慈禧為代表的一幫頂級統治階層使勁拖後腿––科技改革還是需要與政治改革並行才能發揮效果。所以,甲午戰爭中國大敗,海軍許多上層將領恨鐵不成鋼,自殺身亡,我們本來不用敗的呀!

所以梁啟超說,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


推薦閱讀:

中華地區的古代民族,最早何時使用十進位?
皇室大智慧:宮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間作讓皇?
皇帝大臣一齊演出大戲,三百五十年,連續翻拍六次膩不膩?
十四、我是一滴水……
華夏往事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李鴻章 | 甲午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