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術和接觸社會有衝突嗎?想作學術研究文學理論需要social嗎?

社交,學術


做學術最忌諱做冷板凳,你打算做學術就躲開社交,這隻能說你沒有比較深入過學術圈,對其中的門門道道很不懂。

這麼說好像與傳統不相符合,傳統對於知識分子的刻畫是一副迂腐、不諳世事和安貧樂道的形象。只能說這是大錯特錯的。

我見到的學術圈人物中的成功者,國內國外,無一不是情商智商雙高,而且樂於社交,甚至擅長人際交往的。比較內向的,真還是發展不起來。

Social非常重要。因為學術圈的評價其實是同行評價。封閉、排外和保守是常態。你不擅長到各種會議上推銷自己的成果理論,就很難被一些大牛知曉。你不擅長和同事同行交往,找個合作都難。你沒有一幫學術上的朋友,審稿人都是你的陌生人,難度係數頓時高了好幾分。你沒有各種network找工作,申請經費都困難。這不是說走後門之類的。而是酒好也怕巷子深啊。何況是學術圈這個江湖呢?你做的好沒有人知道,同行沒法評價你,談何同行評價呢?


你要知道,把自己關起來潛心研究十幾年就能做出舉世驚駭的大新聞的「科學騎士」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能這麼搞的基本只有極少數的純理論學科。張益唐、佩雷爾曼潛心學問做出來的大問題,也僅僅是在純數學的小圈子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對於其他學科而言連花邊新聞都算不上。

在現在這個研究行業已經產業化的時代,個人的力量實在微不足道,研究資源的掌握者才是核心力量。善於和不同的研究者交流、時刻追蹤行業進展,勇於突破舒適區走出閉門造車的困境,是很重要的。

當然,如果你沒有能夠俯瞰學科發展現狀的能力,你再會跟人打交道也是沒辦法在學術圈立足的。也就是說研究基礎打好、能做出一些outstanding的工作,依然是進入學術圈的第一步。

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語放在今天的學術圈依然適用: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圈子。

學術研究我想並不能免俗,無論國內外(程度不同罷了)。

為啥?

現在不是當年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一個人強推一波的年代了,哪個大型科學項目不是需要幾千號人一起合作的;

要搞研究,你得申請經費吧,什麼科技部、基金委,打交道不能免;

另外個人看法,social可以提供更多的idea,甚至是其它學科的,對於搞科研也是有利的。


什麼是學術?學術就是創造新知識。什麼是知識?知識就是人類對世界探索的總結。如果把自己關起來,僅憑讀讀網上的信息,看看網上下載的文獻,讀幾本圖書館借來的書,又怎麼能稱為在探索呢?探索需要親自實踐、親自實驗,親自觀察、與人打交道,再加上具有邏輯性的思考。除了數學,沒有純粹的理論。


推薦閱讀:

嚴飛:在學術的旅途上,我是這樣趕路的|政見免費公開課
期刊上的浪漫:Angew. Chem. Int. Ed.封面愛情故事
諾獎得主包庇學術造假,上演學術界的世紀大審判
國際學術會議的正確打開方式(番外篇)
榕興贊助2016肛腸病學專家委員會第四屆學術論壇

TAG:學術 | 學術論壇 | 學術水平 | 學術倫理 | 學術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