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叛逆行為,理論上能否避免?
假如:父母有足夠的金錢,精力,時間,知識和愛。
或者說:是否有避免的必要?
理論上無法避免。
處於「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因為內分泌的影響,一定會有高估自身能力,低估社會風險的傾向,無論兒童階段的教育多麼合理,這種傾向因為生理上的變化一定會出現,無法避免。
一個熱衷冒險的青少年和一個厭惡風險的成年人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父母負責任的做法顯然是提供保護,而非縱容。
實際上,管得多的父輩與親輩的關係反而更好,這就是為什麼亞洲青少年的父輩-親輩關係比歐美更融洽的原因。
PS:我為什麼不認同@王謙悅知友所提到的埃里克森提出的「青少年叛逆的核心問題是自我同一性」的理論——因為「自我同一性」是貫穿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直至中年危機的一個更大的心理發展問題——在工作許多年之後依然存在「自我同一性」問題的個體比比皆是,但是他們早就已經過了青春叛逆期,不再叛逆了。
PS再PS:一家之言,也別討論了,這種分歧是不可能討論出結果的。埃里克森研究過,他認為是可以避免的。要是早期孩子心理發展的好,就可以避免。
青春期的挑戰在於自我同一性。
早期發展的好包括,幼兒時期的安全感、童年時期的勤奮感(就是自己付出努力可以在社會分工中有所貢獻,這也是為什麼孩子上小學後,老師的話是聖旨)。
基於這個理論的話,不一定需要家長有錢,但要有愛,有尊重。家長自己要有健全的人格。
金錢雖然不是必要條件,但太窮也不好。貧賤夫妻百事哀,貧窮對父母的挑戰很大,在那種情況下,如果還能心平氣和(即不控制孩子,不依附孩子)的愛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專業的理論請看看埃里克森的書吧,我說不了那麼深入。蟹妖
可以避免,但不容易
青少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這一階段青少年和父母的角色都在發生變化,非常不穩定。所謂的「叛逆」,正是由於這種角色變化期的不穩定造成的衝突。
一、 青少年的變化
青少年的角色變化:兒童→成人,不獨立→獨立
青少年面對的矛盾:想獨立卻能力不足,想被家長當做成人對待家長卻不理解
對青少年來說,青春期是他們逐漸從屁事兒都不懂,安安心心玩耍、上課的兒童,演變為成人的時期。
這個階段的人,對於自我獨立的追求慾望非常強,很希望能夠獨立生活、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但偏偏這個時候,他們的體力、智力、經驗,還不足以支撐他們對於自我獨立的嚮往,所以他們會爭取一切機會,去追求獨立、自我決定,與「強權」(父母、老師)對抗,這會帶個他們獨立的快感。
舉個栗子:
父母讓我向東,(因為我是成年人了,我不要別人替我做決定)所以我偏要向西
父母讓我吃飯,(因為我是成年人了,我不要別人替我做決定)所以我偏要喝湯
這個時期的特點:
1. 渴望與強權對抗,以體現自身獨立,彰顯自己的實力,但內心又懼怕強權。
例:反抗父母、反抗老師、蔑視主流思想與文化。但很多時候又需要父母、老師的關心與幫助。
2. 極度渴望收到尊重,渴望隱私,渴望一切成人世界的東西。
例:自尊心極強、敏感,家長很容易觸碰紅線
3. 夢想開始萌芽,開始思考自己將來要成為怎樣的人。(雖然不一定合理)
4. 強烈的自我實現慾望,希望得到關注,希望成為眾人關注的對象。
例:模仿一切「酷」的行為,比如奇裝異服、抽煙、打架
5. 充沛的體力與精力,亟待發泄。
二、父母的變化
父母角色的變化:指導者→陪伴者,命令→建議
父母面對的矛盾:年齡差異導致無法理解新思潮;習慣了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一時無法接受孩子的成長。
對父母來說,這個時期的角色轉化也很困難。
兒童時期,孩子因為自身能力有限,智力不足,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要依賴家長。所以養成了聽父母的話的習慣,家長也習慣了幫孩子搞定一切,指導孩子如何成長。
突然有一天,對自己言聽計從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對於孩子成長的指導變成了粗暴干涉,對孩子的關心變成了個干涉隱私。家長很難在短時間內把對待孩子的模式從「成人→兒童」模式,切換成「成人→成人」模式。
舉個栗子:
小時候給你讀日記聽,青少年你看他日記那叫侵犯隱私權
小時候說粑粑麻麻幫我,青少年說爸媽你能讓我自己決定嗎?
三、如何避免
1. 改變認知
讓青少年認識到「人生而高貴」是很重要的,改變他們關於「酷」這件事情的認識。
讓他們知道「酷」不是欺負他人,不是奇裝異服,不是吸煙,更不是吸毒。酷,是能幫助他人,改善社會,實現自我價值。
告訴他們,你們生來就是改變世界的,你們能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這需要一個很長時間耐心的引導,才能實現。
而且,由於社會本身對於「酷」,對於「成功」認識的畸形,這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2. 相信他們
青少年的主要任務就只是學習嗎?按照知乎上的風格,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那麼除了學習,青少年還應該幹些什麼?
如果你蔑視的說:「小屁孩就好好學習,沒事兒打打遊戲」,那你就小看了他們。
想想看,數學神童、公益少年、舞蹈神童、計算機神童。你們推崇這個類型的青少年,卻又蔑視自己身邊的青少年,你們的世界我看不懂。
相信他們,相信他們有能力做很多很多事情,他們只是需要一個機會。給他們機會去幫助他們,做公益,做社會服務,通過自己的創造力解決社會問題。
3. 父母的配合
家庭環境,對於一個青少年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家庭越是壓制,青少年就越是叛逆。家長越是想維護自己的權威,青少年就越想嘗試著去蔑視這種權威,以獲取獨立的感覺。
家庭能做的,應該是創造一個環境,利用環境去影響青少年。什麼氛圍?你想讓青少年成為怎樣的人,就創造怎樣的氛圍!你想讓他讀書,你卻每天看電視。你想讓他好好學習,自己卻整天打遊戲搓麻將。也許兒童時期他們不理解為什麼,但青少年時期,他們想的一定是「憑什麼」。
4. 形成新的團體
青少年時期,非常需要團體認同,所以團體對他們思想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光是青少年,想像一下,當你成為一個團體中的異類時,你會覺得舒服嗎?
最基本的,幫助青少年遠離對他們造成不良影響的群體,正如孟母三遷。
但很多情況下,影響青少年的的團體比較大,例如學校。這種時候,幫助青少年遠離不良環境的成本會非常大。這時怎麼辦呢?
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新的,更健康的團體。例如我們正在嘗試的少年組。嘗試把幾個不同的青少年彙集到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團體,打造一個健康的團體文化。這樣,當青少年在其他大環境下遭到群體排擠的時候,新的團體,可以給他們力量,幫助他們堅持正確的思想理念。
完
首先,先明白青春期孩子會有什麼發展的規律;
其次,再定義下,青春期的叛逆行為是什麼最後,我們可以考慮下是否能避免。青春期,孩子的「反常」意味著,他生理心理都在成長適應它們需要時間和空間,自我的認同在構建,對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在意,情緒上波動也大。
距離他們最近的父母,自然也需要陪著他們一起經歷這些過程,參與這個過程。其次,是把這些行為定義成叛逆,還是去看行為背後的成因?
最後,如果這些規律和原因能有認同,那行為是叛逆?還是成長的過程?
ps問題讓我想起一個老故事,父母擔心孩子生病,讓他在無菌環境中生活,待到大時,脫離這個環境就立刻斃命。
我在想,古代的人,十五六歲差不多結婚,甚至可以打仗了。我們現在所說的青春期,或許是被建構出來的一種倚老賣老式的控制。我無憑無據隨便猜的,有研究這塊的同學可以反駁我一下
如果你的人生能跳過青春期或許能避免………可是後面還有更年期怎麼辦呢
個人認為是可以的。
我到出社會一段時間後才發現自己原來沒叛逆期。
嘗試著找尋原因,也找到了一些可能的理由,但是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持。希望可以有書幫助分析理解原因,以求延續到我自己的子女教育中。我覺得不能,因為與其說是青春期叛逆,不如說是在追尋和以往自己不一樣的生活,在哪個年齡段都一樣,青春期只因為年齡問題,能整出的幺蛾子更多而已
在於你怎麼定義「青春期叛逆」吧!個人是不贊成這種說法的!如果不再對父母唯命是從就叫叛逆的話,這是成長的必然!進步需要變化,進化就是在變化中產生,生物的進化規律決定了下一代一定與上一代有所不同,也就決定了每一代的成長到了青春期這個開始心理發展獨立性的時候,一定會有自己的意見,可能出現與父母意見不同,力爭自我管理權力,但畢竟不成熟,很多時候會有偏頗,但仍然需要明白:到了青春期出現與父母的對抗、不服從是一種正常現象,需要引導,需要父母轉換方式與孩子相處,不要當成問題去對待!
可以吧,反正我青春期的時候覺得叛逆很幼稚,很傻逼。現在回頭想想沒有好好叛逆一下的青春真是太無趣了
先上結論,不能,且沒必要。不舉別人的例子。說自己。今年26。我就是青春期不叛逆的典型,聽家長、老師的話。然而現在,思想會很叛逆。表現在工作上就是及其具有攻擊性,什麼事情都想標新。得罪過很多同事、領導。
感情方面不說了。
個人感覺,青春期的叛逆,可以提前和延後,不可能避免。加之,何謂青春,青春就是做自己。如果你僅從為人父母角度考慮,希望避免。有尊重過兒童正常的正常規律嗎?我現在真的覺得很多前(變)衛(態)的人,都是青春期和我一樣不叛逆的人。以上。首先想要明確一下叛逆的定義。
如果說孩子有與大人不同的觀點,避開溝通並付諸行動稱之為叛逆的話。那我認為它是不可避免的。有一個經驗是,和青春期的孩子即使是面對面的交流想法,即使我們一再表明我們只是提供建議,孩子還是往往認為是在干涉他的生活。
青春期是孩子發現自我探索自我並明確自我界限的一個關鍵時期,可以理解的是,這時候孩子對來自外界的交流很敏感,也因此常常有「過激」的行為。而如果說叛逆是指拒絕溝通,破壞家庭關係的青春期行為的話。我認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飯前隨便看,一時想法,多有不嚴謹,多包涵。我媽叫我吃飯去了。我就沒有青春期的叛逆行為
少有的幾次反抗 也被全方面的 慣性粗暴打熄了
孩子的變化 和 父母的期盼之間 的差距 叫「叛逆」。
--------
那麼,自古以來,叛逆永不停止。
首先看怎麼理解青春期的叛逆行為,如果是只要是不像原來那麼聽長輩以及老師的話,在所謂的大人們或者過來人的眼裡不做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叛逆的話,很遺憾,只要是正常發育的孩子都不可能倖免叛逆行為,因為所謂的叛逆是孩子正常成長發育的必需需求啊。如果是確實出現了非常明顯的語言、行為、思想、行動等方面的叛逆行為,那關注的點一定不只是孩子本身,要知道,孩子只是一個家庭及環境的鏡子而已,同樣要關注的是孩子背後的被深深忽略的點,那就是父母、原生家庭、成長環境。可以肯定的是,誇張的叛逆的行為絕不僅僅是孩子本身的問題,孩子的表象只是一個標,孩子後面的點才是本。標、本同尋同治才會有實質性的結果。而且在此同尋同治的過程中,你會深深體會到:錢不是萬能的,雖然沒錢萬萬不能。
推薦閱讀:
※權力現形記:你是暴君還是公僕?
※什麼是負啟動效應?如何通俗解釋負啟動現象的實驗?
※如果明天就死去,你還有什麼遺憾?
※除了心理諮詢,自學心理學可以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嗎?若可以,除了弗洛伊德的著作還可讀什麼有關心理學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