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森山大道的這些照片?


#藝術家嘴裡的話,你聽聽就行了。不用全當真。

先說如何評價樓主貼的那幾張照片的問題。

原問題里貼出來6張照片,其中4張出自於森山大道的《記錄》第14號刊。這是一本2010年出版的全彩色,迥異於森山平時做法的畫冊。

以下援引一下寧波「假雜誌」書店淘寶店翻拍的這本書的部分照片。

嗯,有沒有已經感受到這本書看起來「和樓主問題里貼的圖片感覺有些不同?」

出現了雪後的場景,出現了野外的動物,出現了暗淡的色彩、龐大的荒野,無論是人的城市還是外界,都籠罩在清冷的氣氛里。作者本人徜徉在這片荒野里,對著鏡子拍了張照片,把自己也放入了這組照片構成的氛圍與故事裡。

森山大道的作品,大量地依靠霸佔讀者視野來體現其視野的寬廣與緊張。在《記錄》14號中,彩色全都覆蓋著森山先生特有的灰暗感,線條縱橫交錯,從一張橫跨到下一張。儘管凌亂,但全都在將讀者「吸入」他所拍攝的場景。

原因在於這本畫冊是雜誌開本,居中打開時,跨頁的畫面就會充滿你的視野,而其中的空間感就會全部展現。同時,編輯也會在排列照片時,不斷地給出大、小場景轉換、人物與場景轉換,依靠蒙太奇來營造氛圍。

這就是好的編輯、排版、製作呈現所帶來的,完整的閱讀體驗。

在這部畫冊里,森山拍攝了旭川到北海道的旅程。關於這次旅程,他是這樣寫的:「當我看到這些場景,它的龐大與寬廣一時間讓我感到畏縮……當我想到一個攝影師試圖靠腳來捕捉這一寬廣時,我感到心底逐漸湧起了笑聲。」尾聲里,作者嘲笑自己幾乎是「一隻蠕蟲」。居然想要靠一隻小小的相機,來展現如此寬宏的世界。

可是當你看完《記錄》14號,你就必然會被吸入了這個世界。

這樣的完整的、以攝影書形式,加以編輯,再進行精良印刷,進而轉換成為一部完整的藝術作品的樣貌,與隨便拿出來一張不知道來路的單張(網圖質量都堪憂,你根本不知道是否被人調整過),隨便排個序,貼在一個白底藍框的網頁上看,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presentation is everything,藝術家們最懂這個道理了。假如不能完整欣賞一部作品中作者的意圖,只在意「某一張照片在技術層面是不是好」,是在買櫝還珠。

同時,我也必須來實名反對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了。

首先說 @HIFITAM 文中的一些硬傷。

1, @HIFITAM 原po「森山大道自成一家的「浪攝流」攝影風格影響深遠。簡單來說,「浪攝流」便是指追隨內心的直覺,拍下想拍攝的一切,走到哪裡、拍到哪裡。」

我的回答:所謂「浪攝流」這幾個字,不是攝影史上嚴謹的定義。這是fuji為當時新推出的數字相機而打的廣告slogan而已。森山大道從未將自己定義為「浪攝流」,翻遍他談及自己攝影的書,也從沒有提起過這幾個字。這是商家為了向攝影愛好者推銷相機方便,而硬貼在森山大道身上的商業噱頭。

他從未說過自己是「追隨自己內心直覺,走到哪裡拍到哪裡。」森山大道並不是人形自走炮。相反,假如原po主有認真看過《我的寫真全貌》,裡面談到了很多攝影的煩惱,諸如,走到某處時絕不會拍,只想好好喝一杯;或者某些地點絕不會去拍,因為感覺不對,等等。

在《我的寫真全貌》里,森山大道非常明確地說出了下面的話:

「我只拍攝能刺痛我的東西」(大意)。如果原po主仔細地看過從《記錄》1號開始的森山大道作品的話,能非常清晰地看到他在幾十年里堅持了這一原則。

再借用一下「假雜誌」淘寶店的圖。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搜索,聯繫店主購買原畫冊。這是家有大量攝影書的專業書店。很多收藏在一般書店是買不到的。

這是森山大道34歲時自行出版的《記錄》1-5號的復刻版。

34歲時的森山大道,已經是一個非常熟練的攝影老手了。此時他不僅已經得過新人獎,而且在攝影家細江英公手下做了多年的助手。立個flag,森山先生在34歲時對攝影的理解、拍攝、製作能力,超過全知乎。這點沒人有意見吧?

這些東西都是隨手拍的垃圾嗎?當然不是了。在自述里,森山說得非常清楚:「…拿出自己喜歡的照片,來做一本小雜誌。」

喂,自己印一本攝影書很麻煩的。如果不是真心覺得「我靠老子真牛逼拍得真的很好,需要給大家全部都看到」的話——幹嘛要拿出來啊,拿出來挨罵嗎?

我第一次看到《記錄》1-5號,是2010年在巴黎看的原版。當時森山先生的攝影書被運到了巴黎。這些出版於1970年代的攝影書保存仍然完好,看了之後深深為之震撼。結果直到今天才能買得到復刻版,了了一樁心愿。

照片如果沒有系統的呈現,就只是一個單薄的影像而已。它需要組織、物質化,才能轉變為可以被欣賞的東西。而後,它會經受時間的洗刷和積累,成為影響其他人的東西。

1970年代的雜誌,仍然在影響2017年的我。這種力量,可不是「隨便拍拍,走到哪裡拍到哪裡,再在暗房裡隨便胡亂做做」那麼簡單。

2, @HIFITAM 原po:「客觀來講,「浪攝流」拍出來的照片大多都非常無聊(就像題主選出來的那幾張照片一樣),但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浪攝流」的心態──不加批判地拍攝自己想拍攝的一切,哪怕只有一點點想拍的慾望,也會拍下來。對於觀看者而言,或許這些照片很無趣,但對於拍攝者而言,卻具有獨特的意義。」

我的回答:上面已經說了很多森山先生作品的力量了。森山的作品絕不是無聊的東西,答主你這回復一點都不客觀啊。

假如原po主看過他的接觸印象集(即原底片直接印製的目錄)可能會有這樣的觀感,但是只要一看他最終從暗房中拿出的成品,就絕不是那樣了。

一張攝影作品,從拍攝到最終呈現於書或者展覽,要經過拍攝、整理(接觸印象)、編輯、排版、設計、印刷等一系列的工序。按動快門僅僅是第一步。

這是《labyrinth》的封面

我只貼一張代表性的吧。

在圖中,中間的那朵花,看起來只是一張普通的廢片而已吧?

但是看下圖,看他的暗房作品成品。即便是我這樣的渣翻拍,也可以看出森山特有的暗灰、線條凝聚感,以及整體的張力感了吧?

哪裡無聊了?這一張,是在前幾年出版的《Sunflower》中的一張,由日本設計師町口覺製作。我看到這張時,整個人都被籠罩了。喂,不要隨便下結論啊。

黑白攝影創作,從來都不是簡單地拍下來、沖洗、印樣、放大就結束;也不是拍一張彩色數碼照片,在PS中轉一下黑白就結束。

真正的黑白創作是一項具有極高美術性的工作,它的核心內容是調色,是按照作者的意圖,將他的心意與觸感,轉化成直接的黑白灰,呈現成為不可言說的、高度作者化的結果。

黑白調色在美術創作中,可以說是最難的一件事:它牽涉到灰的黑度、灰度的排列、灰階的變化與在畫面上的分布,牽涉到情感與畫面的統一。它是一項嚴格的美術工作。

嚴格到什麼地步呢?對於一些要求真的很高的作者而言,作品的灰度差上5%,在普通愛好者看來還可以接受的情況下,對作者來說可是不行的啊。

對學生進行非常嚴謹的灰階運用訓練,是我們過曝暗房教室,在教學初期最重視的一件事了。因為這一能力,直接關係到學生是否可以有章法、有尺度地進行視覺傳達。

nonono,這些照片絕不無趣、輕浮、無聊啊。

3,原po「我沒有看過森山大道的攝影集,我不認為他的攝影集會很「高質」。」

我的回答:看到這裡,感到很無語。

森山大道是一個著作等身的攝影作者。他無論使用底片,拍立得、彩色、數字,均可以在一本著作中呈現出異常完整的美術感、概念、情緒與特質。

森山大道幾乎所有的攝影集都是異常高質的。原因無它:森山在開始攝影之前,就是一位設計師,而在他開始攝影之後,跟隨的就是日本攝影的重要人物細江英公。森山跟隨細江英公期間,負責了大量工作。比如說,細江英公拍攝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其中很多放大製作都是由森山大道來做的。

而這些作品的質量,達到了成為日本攝影代表作的地步。所以對於本樓里的很多言論,我就不一一反駁了。只要知道一點:日本的設計師、職人有多厲害,大家也都知道。而這些職人都把與森山大道合作當做一項榮譽

所以森山先生的畫冊,就沒有低質量的!無論編輯、設計、印刷,全部都是一流的,可以代表日本攝影的水準的。

證據呢? @HIFITAM 真正看到森山大道的展覽時,就被驚呆了。這才是正常的、看到森山作品的反應。照片如何呈現、何時何地呈現,極大地影響著觀感。再說一次,經過了編輯、策展、裝裱、測試場地效果、嚴謹地上牆等一系列步驟的最終呈現效果——這就是最好的策展人的工作的結果啊。

兩年前,曾有幸跟隨森山大道的設計師町口覺先生上過一次工作坊。町口覺先生對攝影藝術的敏感度、工作方法之精細,是超越了中國攝影界、設計界好幾個層次的。

這跟大家在知乎上隨便貼幾張小圖,然後評頭論足,是完全兩碼事呀。看原著、看展覽,才是正確打開藝術家的方式。

要不然Anselm Kiefer為什麼對央美舉行他展覽那麼在意呢?因為A.K的展都是要自己布的呀。對展示的結果負責,是藝術家的基本責任。

隨便拿出來幾張貼知乎上然後說「也不怎麼樣嘛」,對不起,這個鍋藝術家不能背。

本帖一開始舉出的例子,僅僅是我手邊隨便拿起的例子罷了。鑒於大家閱讀時間有限,關於森山大道本人,就先說到這裡吧。

結語:

攝影的藝術,並不是只去拍一張花里胡哨、炫目奪眼、宣揚奇技淫巧的照片。這樣的作為實在太簡單了。

一個真正的攝影家,是像音樂家、雕塑家、畫家一樣去追求自己的藝術的,是終身踐行自己的意識信仰,並且不斷地發生變化,以自己的體力和作品去不斷演化、證明著自己的。

雖然這些藝術家有許多貌似石破驚天的言論,比如森山大道說「攝影不是藝術」,「只是排泄一樣地拍攝」等等……

藝術家說這種話,你聽聽就可以了。

因為,這是自謙。這就像馬雲說「我不在乎錢」,劉強東說「我不知道奶茶是不是漂亮」……

因為對於森山大道來說,藝術的準則與水平,是他工作的基本底線。森山先生是在極高的藝術基準線上工作,才得出來「攝影不是藝術啦」這種看法。

而且這種看法,是受到知識論的時代性的影響的。在森山大道先生看來,攝影不是藝術;可在今天,谷歌街景車都能拍照,攝影已經全自動化的情況下,森山先生如此強烈的作者性、美術性,是真正的藝術。

森山大道等攝影作者,是真正地尊重攝影、終身實踐自己的攝影觀念。只是這些藝術家對於藝術的理念,對藝術家本身來說是常識,但又不能被常人所理解罷了。

不尊重攝影藝術的,並不是這些藝術家,而恰恰是誤讀這些藝術家的人。

馬克思今天聽別人把他歸類為哲學家,他可能氣得從棺材裡爬起來:「老子反對了一輩子形而上學,你們居然把我當哲學家?」但馬克思的作品,今天只能被尊稱為哲學,因為他拓展了哲學自形而上學以來的思想邊界。

森山說再多那種「攝影不是藝術」之類的話,我們作為讀者,今天也只能當做他的自謙之語。因為他在作品創作中,展現出來的有序的混亂、特別的刺痛感與他幾十年間的變化,都在證明他是一個非常獨特的藝術家。並且,這一追求,是貫穿了幾十年的,是有等身的著作來證明的。

最後來個尾聲:

1,讀攝影,和讀其他文本一樣,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著作、背景、生平,並且盡量看原著、看展覽。忌諱將作者的作品從完整的呈現中割裂開,只對單張、沒有呈現的情況下評頭論足,甚至以從未讀過原著為傲。

即便是被國內普通攝影愛好者奉為不可侵犯的(?)布列松,也出過這檔子事兒:

簡單來說,有人在flickr上貼出來這樣一張照片,問大家拍得怎麼樣。

回答基本都是:哎呀你拍虛了;自行車都虛了還怎麼做主題啊;虛太狠了別存檔了。

但是這張是布列松在1932年拍的,2008年拍出來了26萬5千美元。

Why You Shouldn"t Give Too Much Weight to Anonymous Online Critics

為啥呢??因為今天大家踐行的所謂「決定性瞬間」這一方法論,就是布列松總結出來的丫。

如果沒有他,沒有這張「爛片」,沒有他依據自己好照片、爛照片總結下的方法論,以至於依次形成的攝影歷史的話——

今天這些自動相機用戶,哪懂什麼叫抓拍和決定性瞬間呢?

2,攝影,其實都是假的,空的。

一張照片,可以做任何解讀,任何理解。在文本、作者、歷史階段沒有確定的時候,一張照片基本上沒有任何意義。

樓主看到那幾張被單獨割裂出來的照片,感覺奇怪,「這些單張,看起來還沒我或者樓下一大群人拍得好。」可你知不知道,你今天玩street photography,來源的方法論基礎,就是森山大道,威廉克萊因等人搞出來的。

牛頓說我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

各位,可不要站在巨人肩膀上,說出來「你也沒多高嘛」這種話啊。XD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以前flickr討論組裡有人用布列松釣魚依然收穫頗豐的事,其實我覺得和原片質量怎麼樣真沒關係,事實是大部分攝影愛好者能接受的風格就糖水類人像、超廣長曝風光、國家地理類紀實那麼寥寥幾種


能怎麼看?

因為題主Po的這些照片是一張張的單張,而且呈現已經脫離了創作的背景,所以我先僅就每張照片來說。

其實一些圖還是很明顯地可以看出功底的。比如那張狗就拍得很好,黑色的毛,瘦削的軀體,和陰森的眼睛,神態捕捉得非常到位。尤其是頭和尾都被切掉的構圖方式,恰巧露出半張臉的一隻眼睛,讓你能感覺到這張圖片的內在張力,肯定是有攝影的思慮,不像是普通人拍手拍出來的感覺。

但是,每個攝影師都有自己的長處,也相應的有自己的短處。

並不是所有的攝影師都能很好地完成好彩色攝影,尤其是街頭攝影這種色彩非常紛雜的環境下。

其次,雖然森山大道對於人物的拍攝讓人印象深刻,但是一旦脫離了人物而僅僅就城市景觀、建築、自然風光的片子來說,這類的照片——至少在我看來——也不是他的強項。

說一些發散的點:

其他答案提到的這組照片在森山大道自己成套的攝影書中觀感會更佳,其實就說明媒介會影像我們的閱讀體驗。在這個時代,大部分圖片被觀看和消費的地方,不再是博物館、展覽、紙質的書籍和雜誌,而是手機屏幕、社交網站、APP的界面等等。印刷品不再是影像的終端。

有些攝影師的照片,即使被縮小被複制被數字化脫離了原有的展示環境並且不加任何的文字說明,你仍然能感受到它殘留下來的靈光,比如Andreas Gursky。但森山大道的這組照片就比較難,它的靈光消逝得太快,你必須回到原來的呈現媒介中體會。

其次, 在這個人人都有手機的時代,我自己是覺得攝影師真的沒有必要再去生產快照這類風格的照片了。快照的意義,在Robert Frank、William Eggleston、Stephen Shore等人的手中已經探索了。我們每天在朋友圈都有看到海量的這樣「不美」的照片,這就是我們這個年代的刻奇和重複,為什麼還要讓專業的攝影師來重複這類審美?

最後,如果真要看彩色的街頭攝影照片,這裡還是推薦一些已經用很長時間來鑽研彩色攝影、並且把色彩視為創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的攝影師。

1.Ernst Hass

2.Saul Leiter

這位攝影師也用玻璃和反射拍過很多照片,大家可以和森山大道的那張照片作對比。

3.Luigi Ghirri

Ghirri的照片也是有強烈的氛圍營造,但是他的色彩運用就能讓你很強烈地感覺到一種濃厚的迷失感,就算你只是在電子的屏幕上看到單張的照片。

4.William Eggleston

我並不是非常欣賞這個被很多人推崇的攝影師的風格。因為他的照片拍得很民主也很無趣。但還是不得不說,他某些照片的色彩運用讓人看得非常舒服。

台鑒。

===============================================


這個答案有點長,而且還有點偏題。

從單張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幾張照片拍的不怎麼樣,但這也毫不影響我對森山大道的崇拜,我依舊認為他是日本乃至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他的攝影理念獨具一格。

我看過幾本森山大道的書(《犬的記憶》、《我的寫真全貌》、《台灣街拍》、《街拍,我的信仰》、《晝的學校 夜的學校》),儘管目前還沒有買過他的攝影集(中國好像很少有賣的),但過幾天去東京的時候會順便去看他的「Daido in Color」攝影展,如果看到有喜歡的攝影集(而且買得起的話),我還是會買的。

我沒有看過森山大道的攝影集,我不認為他的攝影集會很「高質」。森山大道是一個以拍攝數量著稱的攝影師(他認為「量變引起質變」),常常一天就拍好幾十卷底片,出版過的攝影集應該有幾十本(這是相當多的,跟他同年紀的 Josef Koudelka 一生也就出了幾本攝影集,平均一本攝影集的拍攝時間都需要十年左右)。

接下來我要簡單地為森山大道「辯護」一下(事實上根本不需要「辯護」,因為森山大道根本不會在乎我們這些凡人對他的作品的評價,他只為他自己攝影,而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視覺需求),和我對森山大道的一些見解,以及我崇拜他的原因。

一、我認為從一個攝影師拍過的幾十萬張乃至幾百萬張照片中挑選幾張毫無代表性的照片來評價一個攝影師是不合理的。要知道,即使是HCB、Steve McCurry、Josef Koudelka、Alex Webb 這樣的大師,一生拍過無數的照片,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也就那麼幾張。個人認為街頭攝影(或者紀實攝影)應該是攝影中最難的種類(不要跟我說在街上拍個老人拍個背影就叫街頭攝影紀實攝影),Alex Webb 曾經說過 "street photography is 99.9 about failure" 對此我是認同的。攝影大師也是人,他們平時拍的照片99%以上都不怎麼樣,只是他們不會公開拍的不好的照片。而森山大道則對此不以為然,他公開了很多客觀上我認為並不怎麼樣的作品(相比單張的「質量」,他更注重「數量」),但他也有很多我認為拍的非常好的作品,在最後我會附上一些。

二、私以為,這個世界上的街頭、紀實攝影師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拍攝單張精彩照片為主的攝影師,另一類是以拍攝攝影項目為主(Project-based)的攝影師。如今的大多數街頭攝影師都屬於前者,他們非常注重單張照片的精彩與否;而後者大概可以說是「紀實攝影師」,比如大多數馬格蘭攝影師,他們都有自己長期的拍攝項目,以出攝影集、辦攝影展為目的,如果從他們的攝影集裡隨機抽出幾張照片單獨來看,很可能都是些很平淡無奇的照片,但從整個攝影項目的角度去理解,其中的每一張照片都有其獨特的意義。

那麼森山大道算是哪一類攝影師呢?很不幸的是,我認為他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後者,而是兩者相結合,這也是我認為他很了不起的地方。森山大道認為攝影不是什麼藝術,他認為攝影只是記錄(雖然從來沒人會稱他為紀實攝影師,我認為他只是街頭攝影師),他的每一張照片都不過是記憶的「斷片」,他的攝影集只不過是由很多毫無關聯的照片組合在一起。從單張照片來看,他的大多數作品平淡無奇,故不屬前者;從整體去理解的話,他又沒有特定的意義與關聯性,所以也不屬於後者。

用一般的攝影理念去理解森山大道是行不通的。

三、森山大道自成一家的「アレ、ブレ、ボケ」(粗糙、模糊、失焦)高對比黑白的攝影美學影響深遠。森山大道曾多次談到 William Klein 對他攝影風格的影響,那究竟是怎樣的影響呢?要知道 William Klein 可是個不羈一世的攝影大師(這裡有他的紀錄片 The Many Lives of William Klein (2012) 720P,我很喜歡他的人生態度,屌屌的),當年正當 HCB 等其他攝影大師提出那套被視為正統美學的「決定性瞬間」、注重構圖、視「粗糙、模糊、失焦」為禁忌的攝影理論,William Klein 對此可是不以為然、視之為放屁的。森山大道也正是受到了 William Klein 這方面的影響,並將其攝影理念發揚光大,一拍便拍了半個世紀,以至於人們每當看到高對憶黑白粗糙模糊失焦的影像都會想起森山大道,這也是他十分厲害的地方。

「For me, capturing what I feel with my bod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technicalities of photography. If the image is shaking, it』s ok; if it』s out of focus, it』s ok. Clarity isn』t what photography is about.」 – Daido Moriyama

「於我而言,拍下當時我內心的感覺要比遵循那些所謂的攝影美學重要的多。照片搖晃了,沒關係;失焦了,也沒關係。畢竟,攝影的意義並不在於得到清晰的影像。」──森山大道

四、森山大道自成一家的「浪攝流」攝影風格影響深遠。什麼是「浪攝流」?可以參考我之前翻譯的這篇文章 第10課:「浪攝流」,簡單來說,「浪攝流」便是指追隨內心的直覺,拍下想拍攝的一切,走到哪裡、拍到哪裡。客觀來講,「浪攝流」拍出來的照片大多都非常無聊(就像題主選出來的那幾張照片一樣),但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浪攝流」的心態──不加批判地拍攝自己想拍攝的一切,哪怕只有一點點想拍的慾望,也會拍下來。對於觀看者而言,或許這些照片很無趣,但對於拍攝者而言,卻具有獨特的意義。

森山大道不會在乎別人對他作品的評價,不像其他攝影大師一樣只展出自己最好的作品,他拍照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想拍照的慾望,追隨自己內心的直覺,而不是拍到某一張「好」的照片。

五、我很欣賞他五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拍攝東京的心態。作為街頭攝影師,我們常常會對自己所在的城市、街道感到厭倦,總想著去旅行,去拍攝不同的、新鮮的地方。而森山大道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只是在東京拍照,當初我對森山大道最感興趣的地方正是這一點,所以才會不斷在他的書中尋找答案(雖然至今還沒找到明確的答案,只發現他曾經也有幾年的時間完全不想拍照)。對於森山大道而言,他的攝影早已不是為了拍到某張好的照片,而是與他的生活、記憶融為一體,就像吃飯一般平常。他也曾說到街頭攝影能夠帶給他獨特的生理性快感(就像開槍狙擊一樣),他只是單純的享受街頭攝影的過程,即使現在的他使用數碼相機拍照,在拍照的過程中也不會去看回放屏。他說他的攝影只是「複製」現實罷了,甚至還經常開玩笑說其實他可以把自己照片的版權全部拿掉(不過出版社不同意),可見他真的不把自己拍的照片當是藝術作品。既然他都不把自己的作品當回事,我們又何必太較真呢?

以上便是我對森山大道的一些淺見。藝術嘛,本來就是爭議性很大的東西,即使是馬格蘭的攝影師也常常暗地「撕逼」、互相「看不起」對方的作品(當年 Martin Parr 申請加入馬格蘭的時候可是困難重重,如今他卻成為了馬格蘭的總裁)。Diane Arbus 當年開攝影展的時候她的作品還被人吐口水了呢,但我依舊認為 Diane Arbus 是很了不起的攝影師。很多人說藝術是裝逼,專門搞一些平常人看不懂的東西,我以前也是這麼覺得的,但現在我認為,真正偉大的藝術是超前的,很多時候都是不被所世人理解,這也正是為什麼很多藝術家在生時不被人認可,死後反被熱烈追捧。

當然,我也不是什麼攝影藝術專業人士,只是一個普通的街頭攝影愛好者,歡迎各類吐槽。最後附上幾張我比較喜歡的森山大道的作品吧。

森山大道單張優秀的作品還有很多(畢竟他的拍攝量是驚人的),不過一時沒找到,更多的作品可以去他的官方網站看:Daido Moriyama official web site|DaidoMoriyamaPhotoFoundation

再附上 Eric Kim 對森山大道的一些見解:5 Lessons Daido Moriyama Has Taught Me About Street Photography

先醬。手機碼字,電腦補圖。

---------------------------------------------------------------

2016/3/9 更新

莫名地上了「編輯推薦」,更新一下前段時間在東京看的森山大道的攝影展吧。

這是森山大道 Daido In Color 的攝影展,在原宿那邊。主要是森山大道用彩色底片拍的作品(很罕見喔),發現七十年代的日本有幾分美國的感覺,有些作品讓我想起了 Stephen Shore 的 Uncommon Places。

最讓我驚奇的是,原來這張黑白的照片原來最初是用彩色底片拍的:

看完 Daido In Color 之後發現池袋西口東京藝術劇場那邊也有一個森山大道的攝影展。不過裡面不能拍照,門票600円。裡面的作品很多的尺寸都放到很大,有幾張估計有100吋吧,近看全是顆粒,要退到十米以外才能看清楚,也是很震撼的(135底片居然能放這麼大)。裡面還有一部電視在播森山大道2013年在倫敦掃街的紀錄片 Movie in London,回來一搜發現 vimeo 上有但要買才能看,好像是10USD吧。

後來還在代代木那邊的 SOBOOKS 書店(裡面全是賣藝術書籍的)買了一本可以說是森山大道 best collection 的攝影集 The World Through My Eyes。本來想買 Labyrinth 的,結果沒貨。(╥╯^╰╥)


當看到平面藝術比如繪畫、攝影,以及時間序列藝術比如音樂時,人們習慣性的會首先問美不美。但是當我們看電影或者書之類的有時空廣度的三四維藝術時,我們並不會首先審視畫面是否優美,語句是否華美,而是很容易跟隨作者的情感表達、故事表述和情緒思想等作品的真正內容物,只是理解有深淺的差異而已。當影視畫面首先表現的是美感時,我們反而會問這是在拍mtv還是在拍風光紀錄片?書也一樣。

同樣,一維或二維的藝術其實對於藝術家來說也只是自我表達,他有負面情緒,他有不和諧,他有苦難,他有突破自我和常規的嘗試,等等這些才是藝術表達的主流,投射美感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而已,而且很多時候是不那麼重要的部分。 所以當你問這張照片美不美,這幅畫美不美的時候你已經和作者不是在一個頻道里了。

藝術表達的受眾往往是很小的。就好像電影里藝術片和商業片的差別。同時代的絕大部分人都不是那個作者眼裡的受眾,他創作出來就不是為了給他們看的,他需要通過作品來篩選能理解他的受眾。

那麼有人會問歷史上的藝術品為什麼看起來這麼美,這麼和諧?不是你說的絕大部分人都看不了的那種啊。對的,因為你現在的審美體驗就是歷史上留名或者沒留名的藝術家們共同塑造的,他的表達已經轉化為你的審美文化基因了,你已經不自覺的被塑造過了 ,而當代的藝術家沒有義務、也沒有能力再塑造一個與他有共鳴的你。


在這個平台回答,覺得自己有必要盡點責任,看了很多森山大道的照片,更多是看了他的文字,像他這樣的人物,大師級稱號不是浪得虛名,他對於照片的理解,早已不是停留在我們討論的層面,我想從幾個方面分析下,首先,樓主所發照片的確出自森山記錄系列,彩色照不常有,第二,一刻有篇關於森山出過的一本書labyrinth的介紹,認為拍攝只是完成了字與詞的「攝取」,放大才是最終凝聚成句子的過程,組照才能完成詩歌,我覺得說的挺有見地,第三,森山放大的功底不是普通人學的來的,暗房是他的二次創作,對於世界的再次理解,通過不停拍攝,印放,不斷審視自己的內心。回到開頭,或許對於森山照片的討論,每個人都有不同見解,人閱歷不同,理解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他在香港的照片,也引來不少罵聲,但是怎麼說呢,對於他來說這歲數他也不會多說什麼了,年輕的時候爭論什麼的太多了,反正這是屬於他的照片,他是個謙遜有點內向的人,也許我們也應該更多用包容豁達的眼光開對待照片,他在做的,只是用個小小相機,複製大千世界的一個側面罷了


很多時候,會覺得森山大道是一位文字比相片要好看得多的攝影師。


我拍的也是題主這種照片,我也認為我拍得很好呀。

大師們,確定能懂?

…………………………………………………………

題主修改了問題,我就不好再作諷刺一二。

慎微。

電腦上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還是來引用一下吧。

改進的東西參考我的回答:

請問這樣的照片是什麼水平?有哪些不足? - 司勇的回答

照片有主題我們才能看懂,才會到欣賞的水平。

題主先學會這點吧。

主題。


以前看見過幾張,感覺彩色讓他的照片失去了衝擊力,很平淡。

森山的作品確實不能用技術去評判,有些沒技術的,我也挺喜歡。但是這幾張,確實全都不喜歡,感覺是很亂,很雜。再加上題主也許別有用心,應該是脫離主題單獨拎出來幾張作品,我甚至不知道這是在哪拍的,以什麼環境下拍的。

總之我是不會買這樣一本攝影集。

當然觀看條件是很重要的,在哪裡看,以何種形式看,照片的尺寸如何,順序如何,帶給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但既然說了是評價,從哪方面我都喜歡不起來。

我覺得還是之前的黑白照片有味道,第一次看他的照片也是黑白作品,被震撼到了。

真不是什麼照片加個黑白就有逼格的,題主貼的這幾張改成黑白我也覺得爛。。。

這是個釣魚題,森山大道有好作品,輪不到某人展示自己的照片抖機靈,真的很蠢,不能答的就不要答了。


你們都在擔心啥?怕森山知道你們在議論?在這兒俺有話不妨直說:

那就是狗屎。

這樣可以嗎?不僅這些,森山的所有照片都是狗屎,如他自己所說,他的照片只是他作為一隻日本野良犬的排泄物:「我以前每天就像一條狗,在路上到處排泄似的在街頭各處拍攝照片。」他的原話。

所以俺覺得這個問題的正確提法應該是:這麼一個已經被尊為大師的東西,為什麼要認認真真地把一盤狗屎端到大家面前,他想怎樣?

——最簡易的回答也可以從他的原話里找,在紀錄片里他說過:他從來不認為自己的照片是藝術品。如此說來的話,我們看客們才是,無論舔的掀的們才是主菜,人家只是柴禾,就跟廁管杜尚乾的缺德事兒一樣。

但是俺認為這並非他的本意,就像他所說的「反攝影」並非反攝影本身一樣。世上就是有狗屎,有狗屎一樣的世間萬物,你不拍,它們就不存在了?你拍好看了,那就真的好了?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與野狗並無本質不同,一樣每天在屎尿成堆的世界裡打滾,小於pm2.5的還要吃下去,扭捏個啥?至少對他來說,美根本就是幻覺,能從心而活已經不易,看見,想拍,他拍了,你們還希求他說謊說其實也還可以?或者說多提寶貴意見?

殘酷地講,兩種不同的人是無法正常溝通的,雞想同鴨講奈何器官長的都不一樣,喝咖啡的充什麼大瓣蒜?森山從身世上來講就是個流民,他眼裡的地平線就是歪的,野狗在他眼裡流露的是「異樣的溫柔」,不懂就不懂,有什麼可奇怪、可欣賞、可原諒、可寬容的?想懂沒問題,先去體驗人生去啊,扯什麼審美啊,他是為了美去拍照的嗎?

至於評價,答主題,名人有兩種,一種把自己的話做成語錄或者被語錄,很精彩,於是大家傳開了;還有一種一直在叨叨叨,大家聽著聽著有一天恍然覺得有道理,或者說終於了解了這個人的為人和想法,於是大家也傳開了,森山就是後者,所以拿三兩句叨逼叨的碎嘴子來找精義沒用,去搞一堆片子來了解他這個人之後再來看才有意義,你會發現那些所謂好的作品其實只是讓他的想法更廣為人知而已,好的很好而糟的讓他變得更完整。

簡單一例,在俺看來他大多拍歪的片子在題圖第四幅里都可以給出解釋:在他眼裡,日本乃至世界都是一艘木知木覺的鐵達尼。


謝沒人邀

我覺得攝影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與其他藝術一樣,是非常主觀的,不像科學一樣有標準,有對錯之分。你可以尊崇大師,也可以說梵高,畢加索的畫是兒童畫,我認為這都是應該包容,沒有對錯的。

藝術、大師都是我們內心的解讀,不必牽強附會,不必阿諛奉承,不必人云亦云……

最後,對我而言,森山大道這些照片,都是垃圾……


你的這個片子啊,真的是純新手。

先把曝光找准再說吧,每張片的曝光都有問題,構圖這種大問題就更不用說了。

我覺得你應該多去圖片網站上看一看,然後再想想自己真的拍的好么?


我是這個題目的題主。

原題目,並沒有提及照片是我拍的。這個問題的照片全部來自

森山大道的攝影書

首先,站個隊伍,我沒有看懂這些照片

於是,我昨晚把照片發上來大家討論一下

半天的評論就很有意思了。

我個人的感受,我也說一下

1.照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見

2.我不會再盲目迷信那個大師

3.如果之前在知乎用自己照片問過類似問題的,是不是應該再想想別人的答案

4.為什麼知乎上面的大神都那麼厲害,幸虧照片不是我拍的,不然真的被人打臉打得啪啪啪。

5.做人還是留點口德好,對不是自己領域的事物抱有哪怕一點點的敬畏。

順便回復一下別人的評論:

1.一堆說我拍得怎麼樣,我應該怎麼做的,剛剛我有說了。

2.我不是卧底。

3.我覺得森山出這本書的時候不止一萬張了。

4.我同樣覺得他的相機不止200萬像素。

5.我不騙關注。謝謝


森山大道也不愛搞個人崇拜,不願生硬地添上大師光環。但是現實就是這麼操蛋,」凡是森山老爺子拍的都是精品,凡是森山老爺子的作品我們都要不假思索的去擁護「。森山大道以前窮,拍電影卷,感光度只有21度,光線好的時候快門1/60秒就算快了,結果照照片都是抖的,攝友看了,奉為神作,說他是故意那麼拍的,有思想、有深度,森山自己也說過,就是沒拍好,但是大師就是大師,大師就不能有錯誤,大師拍的廢片就得當成有思想的產物,讓它變成神作。。。。。但是大師自己願意嗎?

那麼好,森山大道就來幾張爛片出本書,想必說是好片的也有很多人罷。裝逼之人看了,說這作品拍得寫實,拍得辛辣,拍得粗野,拍得越看越有味道。。似乎是大師在攝影的道路上回歸了本真?

話說回來,森山大道為啥火了,就是因為他物質上的局限,和沖洗上的不規範,使他的作品別具一格,也就是說,他是拍膠片發家的,換成數碼的機子拍,在不後期不搞構圖的情況下,肯定觀賞性就不如膠片了。另外他拍這樣的圖片也就是記錄遊走型的作品,並沒有為了讓人稱讚他,當代攝影遵循了比較固定的一套「三一律」,非得劃分什麼樣是好什麼樣是不好略顯氣氛壓抑,作品擺在這就得去討論,老子就這麼拍你能咋地,名氣大了就得整點景,讓人看看我這麼個大腕兒也要玩玩後現代。。。。你們攝影界還有什麼資格裝逼,藝術也要自由

另外p一下上邊的部分數碼照,這樣看起來就更適合他一些。。。:D


一坨屎,就算是森山大道拉的,也是一坨屎。

==============================================

這種照片就算放到朋友圈裡也是沒人點贊的..

首先,所有畫的通病:器材太差...而且顏色飽和度不夠,恐怕您的手機沒有上兩千元吧?

第一張花占畫面比例太大,而且和背景無反差,看著亂。

第二張不僅被玻璃的反光給毀了,距離太近導致大象變形,而且你還沒照全...

第三張還算可以,就是近景太煞風景,而且白平衡不正確

第四章欠曝

最後一張狼的你沒拍頭沒拍尾算什麼...


不參與問題的討論,我只是來發兩張黑白照片的

如果沒記錯的話,數碼相機是RICOH GX200


幸好電腦打開,沒有浪費流量


明暗對比強烈,色彩濃厚,後現代主義構圖。你的超凡主義式攝影讓我甚是欣賞


單獨評價一張照片的技術是可以做到的,但靠一張照片評價一個攝影師是毫無意義的。

森山大道的牛逼之處,在於開創並一直貫徹自己的攝影之道,最終得到大家的承認。這也是一個藝術家成為大師的必由之路。

貌似森山自己也說過,單獨的照片好像只是字還是詞什麼的,串起來才成詩,我是認同這個觀點的。所以單拎一張照片出來講,沒什麼意思。

當然,單就這張照片來說,我也不怕別人說我裝B,我認為森山大道是大師,但在我看來這單張照片就是乏善可陳。也許需要放回到集子里才知道它的意義。當然還有種可能是,大師已經是大師了,想怎麼玩都行,所以人家隨手找了一張放上這樣。

其實隨便找張渣片,安個大師之名,或者找個大師自己拍的渣片,都會有一堆人叫好,但這是粉絲的問題,不是大師的問題。反過來,大師的代表作,遮住名字可能還有不少人噴呢,人性如此。


原來的問題是這樣:

1、「評價照片」和「評價某某拍的照片」,個人覺得是有很大區別的。

2、我還認為,一張好的照片,至少要讓人提起興趣,我並不覺得這些照片本身,能夠讓看到它的大部分人提起興趣去欣賞。

3、森山大道,我只是聽過,基本不了解這個人,我剛接觸攝影。也許他拍這些照片的時候,是懷著特定的心態或有著特定的背景和故事,從而讓他想拍下這些照片。

4、題主先只讓評價照片,後又讓評價森山大道的這些照片,然後講打臉云云,個人覺得並不厚道,也不公平。

------------------------------------------------

原答案:

還好沒用流量刷


推薦閱讀:

雜談1:室內設計攝影
創意攝影來襲,解鎖情侶拍照新姿勢,你一定不能錯過!
從小白到大神,PPT製作思路全指南。
他走遍人跡罕至的高海拔線路,只為冰川攝魂

TAG: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