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老子可以稱為哲學家,而孔子不行?


非專家,斗膽答一下。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不成立。

站在西方哲學的角度,孔子、老子都不能稱為哲學家。西方哲學和所謂的「東方哲學」是不同的,東方哲學沒有那種邏輯推理,很大程度上依賴感悟,這種按照西方的標準很難算哲學。其實有人建議「哲學」一詞專指西方哲學,東方哲學用別的方法來稱呼。

(有人出來反對了。我說的是一派觀點,比如黑格爾認為中國哲學只是一些鬆散的觀點,完全沒有達到高等的哲學。當然還有別的觀點。我也認為中國的哲學是哲學。)

但是站在東方的觀點來看,老子、孔子顯然都是哲學家,都在思考人生社會世界。

我猜測你的老師可能是這樣想的:老子關注世界的運作,所以是哲學家,孔子只關注人事道德,所以不是哲學家。

其實這是誤解,老子也是關注人事的,不然無為而治是什麼。事實上有人(如錢穆)認為老子是有點功利的,他的無最終還是為了有,莊子才是境界更高。孔子也是關注天道的,儒家的觀點是將人的內心、外在禮節制度、以及天理規律統一起來,後世還有「禮=理」的觀點。

===============================

有答案出來說孔子是一個實用主義的政治家,實際是這樣嗎?至少從論語上來看,孔門最初完全不是這樣。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百世可知的事情難道只是實用主義?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總結夏商周的禮,只是為了現實政治嗎?孔門如此推崇周禮,論語中為什麼不講講周禮?事實上,論語全在講禮背後的原理: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敬鬼神而遠之,那是因為儒家認為世界的根本不在鬼神而在人事,人性即是天理,禮即是天理。

「中央集權封建體系」純粹是無稽之談,儒家有很強的封建性,「封建性」和「中央集權」是完全矛盾的兩個概念,中國歷史自秦以後才有中央集權,而封建性也隨著中央集權加強而逐漸減弱。儒家講的一切道理,都是對「君子」(也就是所謂「統治階級」)說的,下層是否受統治跟儒家沒有關係。


依稀還記了點老師上課講的東西,感覺勉強能答一下....走你~

討論是不是哲學家,首先得確定什麼是哲學,嘖嘖,這麼大的問題講起來還是很心虛的.....

高中政治課本告訴我們哲學是「經過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對自然科學的概括和總結。當然,也有人說哲學是懷疑,是「愛智」之學....

先不管怎麼給哲學下定義,也不管哲學的核心精神,更不去管哲學的詞源解釋...

我們需要的是確定哲學的本質規定,就是確定一些條件,符合就是,不符合就不是。

有兩條

第一,普遍性與抽象性原則,

世界的本源是什麼?/人是如何認識世界的?/人應當如何行為?/善是什麼?/美是什麼?/XX是什麼...諸如此類有一大堆分支學科,管理哲學呀、政治哲學呀巴拉巴拉的....所以,哲學探討的的問題是某些具有一般性、抽象性、本質性的問題,夠不上,就叫不了哲學....

第二,對普遍性性一般性原則的系統論證。

只有原則不夠,關鍵是得有論證,關鍵是建立一定的解釋範式,基本上,活的久了,任何一個普通人都能從經驗里總結出一些一般性原則,譬如生活里懂得「不爭」之理的人很多,相信在老子之前也一定有不少人懂得這些道理、說過這些道理,但為什麼老子的叫哲學家他們的不叫? 因為老子有論證。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來作為解釋的範式來解釋世間萬象,來論證我們為什麼要追求那些「德,道是世界本源,道是萬物的運動規律,我們之所以要遵從那樣的德性,是因為那樣符合了「道」。道德經 ,道德經,不是我們今天講的「道德」之經,是「以道論德」之經。

嗯,基本上,拿這兩個條件套,就能解決是否是哲學的問題,同時也是對中國哲學是不是哲學問題的回應了,西方哲學主要探討世界本源是什麼,以及人是如何認識世界的,提出原則,並做出論證,中國哲學則主要探討人應當怎麼做、去符合什麼樣的德性的問題,有一般性原則,有論證。說中國哲學不是哲學,基本上,不是不懂哲學,就是不懂中國哲學,最多只能說,中國哲學不是西方範式的哲學。

回到問題,理清什麼是哲學的問題,是不是哲學家就好判斷了,老子是哲學家,因為他提出了一些「德性」原則,並用「道」來進行論證。沒有疑問,那孔子呢?刨去雜七雜八的政治教育天命思想,....孔子最核心的思想是「仁」,由「仁」統歸了一系列道德要求。

但硬傷是...孔子並沒有足夠的論證,他只是提了出來要去實現「仁」這種品德,但卻並沒有像老子那樣提出「道」來論證,為什麼我們要去實現「仁」這樣的的品德。從孔子沒有給出必要的論證的意義上講,說孔子不是哲學家,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不過,孔子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厲害就厲害在他有一幫厲害的徒子徒孫幫他給出來論證,孟子給出了人性論依據,《易傳》給出了宇宙論依據到宋明又進一步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套龐大的理論體系.....而這一套體系的開端是在孔子那裡,所以站在哲學史的角度上看,孔子是儒家哲學的創始人,是儒家哲學核心的提出者,雖然是後來人成就了孔子的地位,但作為一個套哲學的開創者,稱孔子為哲學家,也並不為過....


樓上,嚴重誤導吧,哲學的範疇不一定是邏輯推理的,感悟也是人生觀價值觀,都是哲學的範疇,哲學包含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任何人都可以是哲學家,因為哲學家標準的指定本身是毫無根據的,或者是判據是模糊的。你們老師的主觀臆斷是錯的。


宇宙觀產生世界觀,世界觀產生人生觀,人生觀產生價值觀。

哲學是給世界的解釋,首先需要闡明的就是宇宙,哲學家必須具有宇宙觀。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道就是世界的法則。他是具有完整的宇宙世界觀的。

孔子在這些問題上一直在迴避,不談生死,萬物何來,只闡述禮教,自然算不上哲學家。


《中國哲學史》上面很大一部分都是講儒家思想的,他是儒家的開山祖師爺,為什麼不算啊?


四書五經里除了易看不出辯證甚至邏輯來,但有易就足夠是哲學了。孔子不是那種悟性強的人,老子管仲姜尚孫武那套福是禍舍是得辯證是他領悟不了的,易體現出的物必有對否極泰來居易俟命的東西是他理解的極限,這也可稱為簡單的辯證了,不過這些顯然不夠成哲學家,但比起一般的思想家來說已經具備了哲學基礎,姑且稱之為哲人也不為過。天縱之聖不過後人溢美之辭而已,如果沒有易的話,孔子不過是一個偏執的鄉村塾師。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的邏輯是先定義什麼是哲學?然後再去論證老子,孔子以及西方那些哲學家的學術言論及生平事迹,最後按照哲學家定義去評判。自然有結果。。不過,這個聽起來簡單的解決辦法卻有一個大難題,那就是給出所謂「哲學家」的統一的無異議的定義,這就是很難的事情。不過,繞過以上,我覺得還是把孔子老子定義為聖人為好,因為哲學家不能覆蓋聖人的全部含義。


每個人都會思考哲學問題,但成家不易。


孔子,老子等一輩思想家對中國古代的發展意義深遠,但另一方面,這些思想幾千年里在人們心理根深蒂固,這是否也是現在國人缺少創新的枷鎖呢


高中講過,哲學是系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自己的理解,哲學不是具體的科學,而是指導人們如何認識世界的方法。


你老師一定不是學哲學的,這一個問題直接把中國哲學三大金剛的儒家踢出哲學圈了。


這個問題首先得問什麼是哲學。

西方古典哲學其實是追尋探索宇宙終極真理的歷程。

簡單來說,這個問題老子談了,孔子沒談。孔子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解決春秋時期社會矛盾及鄭智架構問題。我也認為這是你老師問這個問題的原因。

不過,我是贊同中國沒有「哲學」的。有的人說中西方哲學不同,這我是同意的。但是,既然不同,為什麼不另創一個詞以示區別?這是很容易混淆的。


老師的問題……我們是一個老師嗎?



你老師水平不行,問題就是個不科學的問題,當個屁放了就好


在沒有體會(不是理解)到靠近天道是什麼感覺的時候,來大說孔子和老子,這也真是醉了。這跟心靈雞湯,何不食肉糜有什麼區別。


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儒家和道家來解釋。

首先,《道德經》開篇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一開始就告訴我們「道」不是我們平常隨隨便便用語言就能描述出來的東西,要我們從「無」中尋找「道」,因為「無」中孕育了「一切」。追求萬物之源,這是很標準的哲學思想。與《周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同理。反觀《論語》開篇第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只是很普通的勸學語句而已。如果按照老子的理論,「道可道,非常道」,那麼孔子的這句話就只能算是「非常道」的範疇了。也就是說,用《道德經》來評判《論語》,那麼《論語》只能算是「非常道」的一本書而已。所以著作上,《道德經》已經在研究哲學思想,而《論語》則沒有。

其次,關於二人的關於政治的思想主張:老子對於政治強調無為而治,最著名的一句話「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道是損盈補缺,強調自然平衡,這又是哲學思想範疇。而孔子的「天下為公」,基於「禮」而重新建立整個社會秩序,最著名的一句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強調禮儀和秩序,這些只是法則而非哲學。所以說,思想上,老子用哲學表達,而孔子用禮儀錶達。

最後(這個屬於個人理解),老子的追求,全部是「問天」,研究天是什麼理論,完全忽略人的概念。其衍生出了「天道自由主義」就是屬於自由哲學的範疇。 而孔子的思想,專註於本身對人的修養,而從來不去研究天道如何。「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語怪力亂神」,很明顯孔子不願意討論鬼神說, 他更喜歡人為的修養。所以說,老子追求哲學,而孔子追求仁德。

以上~我認為老子算是一名合格的哲學家,而孔子是一名合格的教育家。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中國人傾向於認為越早的古人越有智慧?
看看古人如何把衣服弄得香香的
中國人如果依靠中國傳統美學、審美文化,包裝打造一個類似於無印良品的品牌,會可能成功嗎?
孫宋形意參研之九 (下)
有哪些富有人情味的「中國設計」?

TAG:諸子百家 | 中國傳統文化 | 中國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