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西方既有早期的希臘哲學又有近代的啟蒙運動,而中國在經歷百家爭鳴後就沒有然後了?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產生了許多的思想家和哲學先人,就像近代西方啟蒙運動時期(包括之後)一樣,但我們國家為什麼在秦一統中原之後就沒有發生過像啟蒙運動這樣或許能改變我們名族歷史走向的思想浪潮?而且改變我們命運的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都只是國外的,為什麼沒有我們自己原創的呢?


感覺社會政治對文化的影響很大。 亞里士多德說哲學產生的三個條件是疑問,閑暇,自由。

哲學是人類對現實世界的反思,越是混沌的世界,疑問也就越多。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那就是政治上紛繁複雜的封建時代,是疑問和反思的時代。秦統一後,是兩千年相對穩定的專制政治,困惑和反思變少了。

近代政治格局受到外部衝擊又再一次開始重新整合,此時又冒出不少著名思想家。 而西方國家各自相對獨立,政治格局複雜,這是社會提供的大環境。

北大哲學課里講這個自由是指精神方面的自由,我覺得它的外在表現就是思想言論自由。這個問題上,秦以後和西方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差異就很大。如果我在這個國家待不下去,我就跑到另一個國家去,不行我再跑,這樣的話言論自由的範圍就大了很多。但是大一統的時代,對文化管制就比較嚴格,所以秦以後的學者們只好鑽到四書五經里去,鑽到訓詁學裡去。


因為希臘滅國千年,1000年後,愚昧的西歐通過文藝復興嫁接了希臘的歷史文化,簡單粗暴的說就是認祖。耶穌基督是中東的,希臘翻譯後繼承,西歐啟蒙後再復興,文化傳播是一條線,民族已經換了好幾撥。

我們文化和民族一直延續,為什麼要啟蒙。

傳統的力量很大,磨難是一個民族進步的源泉。

沒有一種文化是完全由自己產生,不受外部影響的。西方近500年為什麼進步很快,因為他們不僅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威脅,彼此之間打了500年甚至上千年的戰爭,直到二戰前,幾個主要國家之間戰爭不斷,這和中國的春秋戰國很類似。


西漢經學 到魏晉玄學 再到唐的儒釋道爭鳴 到北宋五子 再到程朱與陸王之爭 在明代絕對專制王權開始形成之前 思想界一直是多彩的 只不過大多數都借用了儒家的殼子 但你要去看里子 才能看出變化


有的,關於思想、哲學上的進步,就跟吃了炫邁一樣是不可能停下來的。

從百家開始,就不像古希臘那樣注重「人」,而是注重「禮教」,這是中國千百年來彎路之始,同時也相信中國從中得到了不少優越之處。

百家之後如董仲舒、朱熹、二程……具有進步性(個人覺得是政治上),和局限性(個人覺得多指西方的「人文主義」方面)。

他們的局限性導致了大家現在稱之為「封建」的東西,也締造了最封建的王朝宋朝和最淫蕩的反抗分子潘金蓮。與這些封建老頭們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形成對比。

如果真正意義上的接近於西方的思想解放要到明清時期,比如王陽明什麼的。當時的社會風氣也允許了大量開放的文學著作出現(明清小說,人生百態,一抓一把),當然政府也相應炮製了各種「文字獄」。

最後對應你說的啟蒙運動,西方啟蒙運動之後就進入了近代史時期,而中國近代史是什麼時期呢?清代末年,被迫打開國門。在這些思想、家革命家推動下進入近代,這些人都誰呢?梁啟超、胡適、魯迅、還有宣傳共產主義的那些。不管你承不承認,他們就是中國的思想啟蒙時期的伏爾泰、孟德斯鳩……雖然走了彎路起步晚,但誰沒個學習過程,相信越來越好吧。


贊,我覺得哲學的基石都是誕生於青銅時代末期,這時期有奴隸勞動,奴隸主有精力去探索。有城邦競爭,所以上層會發展哲學吸引其他城邦貴族。物質和社會化分工有限,上層不能過多關注征服和享受。科學知識有限,所以主要靠辯證而不是求證。所以說在鐵器時代之後都是延續青銅時代末期的哲學。中國在秦統一之後也失去了這些條件


很多人都說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潮屬於「早熟的文明」,那時顯示了高度的禮樂文化以及合理的人文精神,但在之後的各朝各代里,卻再也沒有這種或許能改變我國歷史走向的思想革新運動,能帶來屬於我們自己的一次工業革命。

細想之下,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由於傳統的政治結構開始崩解,好學深思的人勇於提出新的理念來說明宇宙與人生是怎麼回事。但在這之後秦統一中原,政治又回歸原來的傳統結構,所以只能曇花一現,不能長久。


推薦閱讀:

方以智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但是為什麼方以智全集不正式出版呢?
如何理解金觀濤提出的「常識理性」?
俄羅斯19世紀興起的民粹主義與泛斯拉夫主義間有何流變關係?泛斯拉夫主義對一戰的爆發真的有決定性的影響嗎?
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產生很大影響,可否說是因為當時大眾的文化水平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傳播和保留?

TAG:思想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