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華為那麼喜歡堆疊?
不管你哪個區域用,怎麼用,統統堆疊,甚至現在有跨機房堆疊的趨勢
確實簡單粗暴,可總感覺兩台CE12000的大傢伙堆起來怪怪的
其實我是來問你們收斂速度的....
堆疊大量使用最深層的原因:為了排擠競爭對手!無論是Cisco 、華為、還是別的廠商,沒有例外,詳細闡述參考下文。
第一次使用堆疊是2008年,一個500人左右公司企業網,Cisco 29xx,公司位於同一樓層,機房就一個,4個堆疊成一個邏輯交換機(邏輯整體),一共創建了3個這樣的邏輯交換機,用了12台交換機。
如果不是系統對堆疊成員個數的限制、堆疊線長度的限制、以及一個機架容納交換機個數的空間限制,完全可以將12台交換機堆疊成一個交換機。
堆疊好處主要有:
1)管理負擔小管理1台交換機自然比管理多台交換機的負擔小,還可以避免配置成員交換機之間port channel等配置。2)節省交換機互聯埠的數目
成員交換機之間的數據傳輸,使用堆疊線,堆疊線可以看作交換機內部數據匯流排的外部延伸,這樣可以節省互聯埠的需求。3)外在表現為一台交換機,可以使用常規的LACP協議與伺服器協商Port Channel,而無需使用VPC或MLAG等私有協議,讓伺服器與跨交換機的埠協商Port Channel。
4)由於是私有實現,具有排他性,可以更好地排擠競爭對手。
堆疊的局限性
上文說過,堆疊成員交換機之間的數據同步、用戶流量傳輸,通常使用堆疊線,而堆疊線是內部數據匯流排的延伸,所以數據是如何同步的、流量如何傳輸的,完全是廠商的自我實現,這就好比一台交換機內部的流量如何傳輸,什麼格式傳輸都是私有實現,一旦出問題,用戶看到奇奇怪怪的trace log報警輸出,會一臉懵逼。
記得J家某個新品交換機的思路是,一個機房(數據中心)就一台交換機,儘管成員交換機可能有幾百台,但只有一台交換機會充當配置管理的角色,其他交換機只是作為擴展板卡的角色存在,交換機下發配置使用介面函數,數據同步、用戶流量傳輸則使用私有實現,這其實也是一種SDN(Sao De Network)。上面的圖片是今年我在聽雲棲大會,阿里網路會場時提到的一個觀點「堆疊造成了阿里數據中心網路大約三分之一的故障」
在2014年那會我是華為的代理商售前,參加華為的渠道分享時廠家的產品經理就和我們科普過,不管是思科還是華為,堆疊永遠是BUG最多的一個功能,並且建議大家在現網裡盡量少用堆疊。不管是VSS/CSS抑或是StackWise/iStack。
堆疊的優勢很明顯:簡化組網方案。
劣勢就是:一旦出現問題,你自己是無法排錯解決的,因為堆疊是一個黑盒子,完全是廠家私有的技術,你使用了堆疊就是把自己的生命線交給了廠家,當廠家不靠譜時你就要為你的選擇而埋單,例如:青雲選擇了「換三次」就被坑了。
關於7月22日和7月23日青雲QingCloud北京2區(PEK2)網路故障說明 | 青雲志
苦口婆心說了這麼多,其實目的就是一個:大家不要在重要的數據中心生產網路中去使用堆疊,現在比較先進的架構就是全網路由協議(接入層就起路由協議)。
VXLAN的Overlay下層到X86主機上,甚至我會建議安全相關的產品也用分散式的X86去實現,可以用統一的controller(控制器)去集中管理推配置,但是數據層面要做到可以靈活的拉起或旁路安全產品(舉例,我只對某一台虛機前面拉起一個FW或WAF),不要把硬體防火牆串入到網路中從而影響整個網路的吞吐量。
就冗餘管理來說比堆疊效果好又穩定的沒堆疊管理簡單比堆疊穩定又相對好管理的沒堆疊效果好對於大部分客戶來說,這種簡單粗暴就足夠了。畢竟不是所有的甲方都有足夠水平的運維團隊。黑盒,出了問題叫廠家,這對甩鍋型運維團隊是極好的。
堆疊是一個性價比比較高的技術,但是也存在著很大的風險隱患。。。堆疊技術的出現主要是為了破掉生成樹,讓所有鏈路都可以正常轉發流量,當然還有些宣傳的什麼簡化管理什麼的,這些都不是主要優點。二層網路破掉生成樹沒什麼太好的辦法,基本都是堆疊類的技術,這類技術雖然雙機,但是控制平面本質還是一個,bug也比較多又是黑盒,而且配置稍微不當就會埋下禍根,一旦出現故障很可能造成兩台全掛的情況。。。三層網路可以有效的規避生成樹的問題,也可以規避掉大多數需要堆疊的場景,但是一個純L3的網路會嚴重縮小L2網路的範圍,導致一直需要二層網路的環境受限,比如vm遷移,一些db的服務等等。所以在純L3的網路裡面需要用overlay技術來打破物理上的L2網路的範圍,當然overlay網路並不是所有公司可以玩轉的。除此之外,server需要雙上行的時候,還需要堆疊來實現,這塊去堆疊的方案對一般公司來說是比較難的。。。
難道不是因為華為連個生成樹都做不清楚的原因么?
據說如果集群交換機自身的問題導致的故障,收斂時間可以短到接近零?即另一台交換機會瞬間接管不需要等待。
不過集群的特性所致,由鏈路問題引起的腦裂故障是一件挺慘的事情。控標點
路過回答一下:
為什麼伺服器那麼喜歡集群?存儲那麼喜歡陣列?硬碟那麼喜歡RAID,DC那麼想要雙活?
「為什麼那麼喜歡堆疊」。。。因為確實挺好的。
優點:
1,破環(控制層面合一,slave設備對於整個堆疊系統而言就是一個或多個業務板卡)2,簡化管理(兩台設備合一之後在邏輯上只需要管理一台設備,對於有些懶人而言還是很好的)
3,跨設備鏈路聚合
缺點:
1,堆疊分裂如果沒有合理的防範措施,有可能在一個表象周期內業務中斷2,軟體升級起來比較麻煩
3,CPU使用率的問題(每個設備 雙主控,堆疊4主控真正工作的只有一個主控)
劃重點——————,
現網優秀的解決方案,堆疊在只應該出現在接入層,對於數據中心而言就是Leaf(Tor)設備,用來對接下聯計算節點伺服器網卡的bond技術。
如果題主還遇到什麼要你核心128堆疊啊,核心127堆疊啊,還什麼跨機房堆疊啊,,,這些都是LoW B 解決方案!!!甚至可能出這個方案的人技術很Low。
補充:
題主聽說過思科的vPC技術吧,cisco私有的跨設備鏈路聚合技術,可以讓接入層不做堆疊的同時實現跨設備鏈路聚合。在arista、brocade、juniper、huawei這些廠商都實現了一種叫做M-Lag的跨設備鏈路聚合技術(各廠商實現有差異)。M-Lag的出現可以讓接入層也慢慢的脫離堆疊喲!
所以華為不是非常喜歡用堆疊,接入層可選擇技術不多…
確實是這樣的,堆疊可以提高網路可靠性啊。其實我是進來看看大神們更加專業的分析的~
1.組網簡單,不需要使用複雜的各種二三層協議,運維簡單。
2.可以向不懂技術的客戶吹
至於靠不靠譜,穩定性怎樣只能看廠家實力了。
我覺得園區網用還是挺靠譜的。畢竟中小型園區網的網管大多不怎樣懂技術,給他們個黑盒子玩更加少問題。
我還以為你說華為手機的照片喜歡堆疊。。。
LZ的問題是為什麼華為「喜歡」。
看了那麼多答案,沒有一個說到點子上的,實在忍不住,過來說一下。說堆疊技術具有排他性無可厚非,但是堆疊技術絕對不是華為發明的,而是之前的一家美國公司發明的,這家公司叫做3com,在當時比思科強大很多的一個公司(現在銷聲匿跡了)。華為當時曾經和3com共同合作過,還曾經聯姻成立了一個公司,所以3com的技術就帶到了華為,這其中,堆疊就是3com強烈要求華為設備必須支持的。
後來3com沒落,這門絕技就被華為繼承了。談不上喜歡。另外:堆疊的實現並不是很複雜,只是比較繁瑣,需要同步mac、arp,還有更重要的session的同步。除此之外,還有mad檢測機制等。想起了15年給某南省公安廳做橫向和縱向堆疊
大二層網路想把網路做大,堆疊是性價比最高的方案,談不上華為喜歡。還有另外兩個可選思路: 讓二層具備路由能力來解決環路,比如TRILL協議等,但這個得買專用交換機啊;另外一個就是當前流行的Overlay,如VXLAN,GRE等,但這個網路性能有一定損耗,一般企業也玩不轉。
一個機櫃內做節點保護,堆疊還是最方便的
堆疊設備做雙機冗餘備份的話,其實穩定性還可以
1、廠家賺錢,多賣設備2、mstp沒有想像那麼好用3、華為的堆疊穩定性比h3c差
堆疊與否,其實主要看網路架構,二層架構,很多都使用堆疊技術,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加速網路收斂。如果是三層網路架構,還使用堆疊技術,就有些不太合理了,個人認為三層架構是通過技術優化部署,二層架構是靠硬體性能。
因為賺錢,普通技術能解決的方案,廠家愣是說一個雲山霧繞的方案,舉個例子,隨著數據中心交換機的問世,在核心層交換,思科曾經引以為傲的65越來越少,換上去的是nexus系列產品(非數據中心架構也這麼干),原因就是,後者吹的時候有啥吹,價格不透明,死了都這麼干,華為不這麼干你覺得合適么!
推薦閱讀:
※平板市場低迷,華為逆勢增長,但環比下滑需警惕
※五萬華為員工手持冷兵器,在古代屬於何等水平?
※小米和華為誰能做成國內霸主?
※一季度平板電腦市場唯一增長的品牌華為再推新平板
※如何看待華為PolarCode方案拿下5G短碼編碼方案中,中興等中國公司給華為投票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