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桐華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
最愛的青春小說,沒有之一。
因為沒有被搬上大屏幕,又欣慰又遺憾。所以希望對這部小說有心得的知友談談。
桐華的小說中,最喜歡這本。總覺得,如果早點看到,也許我的現在會有那麼點不同。
這才是真正的"青春小說"。
有青澀懵懂的情誼,處理同學關係之間的苦惱,在學習上的拼搏奮鬥。
很幸運,那時初中就看到了這本書。它教會了我堅持。
不同的年紀看會有不同的感悟。我上初中時第一次看完結局,只是覺得還不錯,挺感動的。又過了幾年,熬夜重新看完兩本,在結局時嚎啕大哭。忍不住答題了。這部書應該是桐大大最經典最貼近8090那一撥孩子的心境的。我看過之後激動得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推薦了我的眾多好友去讀,去寫感想。
夥伴一:看完後很想再回去讀個高中,拼了命也要考到清華去。夥伴二在我的讀後感下評論,這部書開頭就寫得非常不錯,不為做過的事情後悔,只為沒做過的事情後悔!
你們誰誰在學生時代沒有過那麼青澀的衝動,多數人要麼有過那樣刻骨的愛戀,要麼有這樣一個刻骨的人深埋心底。正因為她刻畫了我們的學生時代,對學霸的崇拜,對老師的盲目相信,對權威的屈從。她說出了很多我們後來才漸漸明白的東西。比如我們都渴望老師的贏得關注,直面內心的虛榮;我們都是愛一個老師就學好它的課,恨一個老師就上甲課做乙事,可是最後才發現害的還是自己;沒有差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渴望那樣真摯的愛情,痛心那樣的錯過。我看到羅琦琦在河邊嬉水等許小波的時候抬頭望向對岸竟然驚得張駿立馬蹲下,生怕她察覺。作者說,他們之間不止隔了太平洋的距離還有十年的人世滄桑!這個時候差不多窒息了...
很亂,我還會回來寫的。
占坑很久了,一直也沒找到心境回來抒情。今天被有一個知友回復,遂又想起來了很多。
琦琦,最初應該說是醜小鴨,一點都不起眼。在她眼裡她不被爸爸媽媽妹妹待見,不被老師待見。她放學後畏懼回家,可是她同時又渴望被關心,被關注。這樣的矛盾心理,我想我應該是深有感觸。我年少的時候學習成績也還蠻好當然比不了學神(像陳勁他們那樣出色),但是總感覺其實老師並不是真的喜歡我,大概就是那種敷衍式的吧。尤其中學的時候,我們班有一物理老師,發試卷的時候喜歡這麼叫名字:三個字的叫名不叫姓(比如王安石就直接叫安石),兩個字的叫疊名(比如李靜就叫靜靜)。可是奇怪的是偏偏叫到我的時候就叫全名(三字)。我承認我是敏感的。我那個時候還是學生會幹部,這個老師就是學校政教處的,照理來說,我們的熟悉程度應該更高才對。所以我覺得其實那個老師並不喜歡我,但是我能力又比較出色,至少學生會很多工作都落在我身上,我是直接彙報給他的。孩子氣的時候我會討厭這個老師,然後他的課程我就一直都不算好。反倒是一視同仁的老師,我的科目基本都不差。上高中之後,第一年貪玩去了,然後本來比較喜歡我的老師最後也因為我的成績而不喜歡了。可是又因為第二年的時候會分班,我們那個時候就是分層次教學的。按成績的高低分班授課。然後我第二個學期就開始努力。還好,智商是正常的,努力之後有回報。那個年紀的我們每次考完期末考試,都會很關心排名。但是我不關心,因為第一個學期真的學得很糟糕了,我連成績單都不敢給老爸老媽看。第二個學期在我的努力下成績一路直升。但是高二班主任換了,新來的班主任很喜歡我,可能是看了我的成績的趨勢吧。然後給了我很多關注,但是我已經不喜歡這種關注了。經歷了一個差生到好生的轉變,感受了老師天差地別的區別對待。但是不成熟的是我因為不喜歡那種關注而厭惡老師的特殊對待,甚至因此還跟老師起過衝突。我委婉地提過建議,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得到相同的關注。但是無果。後來甚至有數學老師在班上直接說,你們要發奮努力,這樣才能有陽光雨露。長得越高的大樹,得到的陽光雨露就更多。我必須承認這觀點在學校里的適用性非常高。但是我身邊有不少人,當初因為成績而少關注,後來卻在無視了這些之後拚命努力走得更好的比比皆是。可是卻有人會借那個發達後的人到處吹噓或者抱怨。真是可笑。當初學校里有一個30名學生的小班,也就是全校前三十一個班。那個裡面也是如此,有的老師做的實在是太明顯。那個時候我們學校每年考進清華北大的大概就1-4人的樣子,大多數時候是三人。那個小班的班主任就很明顯對公認的能考進清華北大的陽光恩澤更多,結果後來有一哥們成了黑馬衝進了清華。後來那個班主任的轉變,我都忍不住說髒話。但是很明顯那哥們不屑於跟這種人打交道了。所以當我看到那個趙老師那麼低劣的教育素質,在污衊琦琦偷了鋼筆之後,我真的想衝上去胖揍她一頓。她那樣的教育方式毀了多少人。說道這裡我又想起我的小學數學老師,跟這個趙老師有得一拼,她的教育方式就是體罰。小孩子貪玩,忘記做作業了,第二天被數學老師叫上講台站成一排。老師雙手抓住兩個學生頭碰頭,用厚厚的高跟鞋使勁踢學生。我已經不忍回顧了。但是那個時候我卻還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是為了我們好。直到現在,直到後來念書慢慢的多了,我才意識到那是多麼落後而愚昧的想法。從小到大的勢利眼真的是見了不少。但是現在的我甚至不屑於去批評這種人。他們早晚要被社會淘汰的。好像說的遠了點,我想表達的是,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只要不是先天智障,真的都是可以學好文化知識的。但是多少人是在那樣的教育下被毀掉了不得而知。
琦琦的愛情就不說了,已經在上次的回答中寫完了。或者還沒有抓到那種感覺。到時候感覺來了再補充。
有句話真的特別適合:在人之上要看得起人,在人之下要看得起自己。所謂不卑不亢!相當不錯的青春小說,起碼比《致青春》《匆匆那年》強太多。
千萬不要搬上大銀幕!
那些膽怯與顫顫巍巍的支持,似是從沉默的年華里被勾勒出來。可惜的是,多了一份故事塑造的緘默,少了一些精緻而出其不意的雷同。可能是我在寫小說上對遣詞用字過於挑剔,而忽略了故事層次的美感。
之上是我對這本書籍的評價,對這本書我會給四顆星的評價等級,因為這本小說在青春小說里很亮眼,亮眼到很少有人可以模仿這樣的敘事筆調。在我有限的閱讀經歷里,我認為只有秋微女士可以模仿的到桐華的寫作風格,且突破出桎梏尋找到自己的風格。
當然在這本小說里故事的構造我不喜歡她剛開始倒序的風格,一下勾勒出太多人物,後來從一個人物片面的角度里大量著墨描寫,失了故事的精美,反而有一種很雷同且媚俗的感覺。
我喜歡這本小說的原因,不是因為青春,不是因為故事,而是她描寫了一個乖孩子。
&<&<&<
小說最重要的是四個字:感同身受。
這麼多年,我一直在學習一件事情,就是不回頭,只為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後悔,不為自己做過的事情後悔。人生每一步行來,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一些,失去了我不想失去的一些。可這世上的芸芸眾生,誰又不是這樣呢?
這是這本書剛開始的一段話。親愛的朋友,你可能沒法理會我剛開始看到這句話有多麼欣喜,對於我,它不僅僅是一個很俗的大道理,而是對我們青春很有力的總結。
只有小孩會衡量對錯,他們習慣把事情分為好與壞,譬如好學生、壞學生。而不幸的是好永遠沒有壞亮眼,就像是小說里的張駿一樣。因為好是世俗的,壞是獨特的。
而有一種人叫乖學生,性格內向,假如學習成績平淡無奇,她就會待在一個小角落裡,渴望被發現,然而卻在沒觸及到壞的邊緣時,她只能一直待在角落裡。
每一步行來,都是需要代價的。從乖到壞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小孩對亮眼那麼偏頗,便要有人去買單,這是這個世界的規則。
&<&<&<
大人們一直希望保護孩子,不讓孩子買單,殊不知在他們想呵護孩子的乖的時候,他們為了乖已經買單了很多次,儘管在大人們看起來孩子付出的代價微不足道,但是在當時的年紀里,那些代價是很疼很疼的。
因為意識到老師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性,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強調尊師重道,尊敬老師在中國早已上升到道德標準,卻忘記了,正因為老師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性,老師其實也應該尊重孩子.有了對個體生命的尊重,才能有對個體生命的正確引導。
對於教育體制,朱蒙·西勒先生說過一句話:學習課程,把一種語言或是一篇綱要牢記於心,重複得好,模仿得出色——這是在是一種十分可笑的教育方式,它的每種工作都是信仰行為,即默認教師不可能犯錯誤。這種教育的唯一結果,就是貶低自我,讓我們變得無能。
這話說得絕對了些,但如果把教師定義成一個要扮演完美的人,那教育確實是畸形的教育,所扮演的教師的身份也是一個畸形的身份。在這樣的身份的引導下,我們被引導的模仿得好,聽大人的話,即變成所謂的「乖孩子」。而我對「乖孩子"這個標籤實在是特反感,你要努力地扮演一個去壓迫自己獨立個性的人,你要聽所謂的」大人「的話,你要需要勇氣去反詰,其實你本就沒必要去反詰那些根本就不應該屬於你的壓制。
&<&<&<親愛的朋友,沉默的久了,你必須學會去試著反詰,但是如果反詰地太過用力你會刺痛你愛的人,世界很美好,但我們試著成長,試著努力,卻承受著來自成人世界的報復,我們初以為我們實在報復別人,事實上我們只是在報復自己,然而這些代價誰會幫我們買單呢?我的聲音越來越大,已經變成了聲嘶力竭地尖叫。
最後,我的作業本被打碎了,紙張散落開,在講台上飄了一地。趙老師沒有了毆打的工具,不得不停下來,我仍倔強地盯著趙老師,一遍又一遍地吼叫:「我就是沒有抄!就是沒有抄……」
我當時的想法很瘋狂,你打呀!你除了仗著你是老師可以打我,你還能做什麼?你要是有膽子,今天就最好能把我打死在這裡!
羅琦琦在小說里表現的很有勇氣,我很羨慕她可以承受那些很痛的灼傷。更多的情況是我們經受著不是很痛的灼傷,但是很持久,像是一副慢性毒藥,很煎熬,卻無能為力。
看我寫這些文字的朋友們,我還是想試圖著邀請你們相信青春很美,真的很美。那些恣意、快樂,它都真實地存在。你看,看到沒,它就在你眼前飄著,你伸手就可以改變。總歸是有辦法的,總歸是要長大的,總歸是會長大的。&<&<&<
小說花了大量筆墨寫一個少年才子:陳勁。你會發覺他在小說里沒多大用,可有可無。對小說情節一點用也沒有,去掉他毫無違和感。我很理解為什麼桐華女士會構造這麼一個人物,因為他不屬於小說,但是他在青春里,儘管最後陌路,但那些在自己身上刻下烙印的人,他總是在那裡。或許記不起,但是他存在在故事裡。就像是你為了喜歡一個人喜歡一首歌,或是一個人在不經意間讓你喜歡一篇文字,都很美好。一個站在故事裡的人,在自己血液里埋下了他的身影,你會不經意間鐫刻著他的溫度,不經意間學習他的每一個細微的動作。朋友們,你們還記得在你身上留下影子的人嗎?&<&<&<關於小說的結局,你如果看到小說末尾,你會發現青春結束了。我們懷著美好的希望,勇敢地走著,跌倒了再爬起,失敗了就再努力,永遠相信明天會更好,永遠相信不管自己再平凡,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這才是平凡人生中最燦爛的風景。
因為恣意歸於平凡了。
因為,這只是一個回憶的故事。很多讀者不理解為什麼最後羅琦琦和張駿沒有在一起。因為這是青春,因為這是故事。因為不美好,所以回不去。因為回不去,所以美好。那些膽怯與顫顫巍巍的支持,似是從沉默的年華里被勾勒出來。可惜的是,多了一份故事塑造的緘默,少了一些精緻而出其不意的雷同。羅琦琦和許小波教會我的,是千千萬萬同學加起來都不抵其萬分之一。
首先 哭的要命
可是世界上沒有相同的羅琦琦 其他也一樣
清華大學畢業 斯坦福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看到她一目十行的本事時 我還即刻嘗試了一下看小說哭的人 十有八九是把自己深刻代入了 我總會哭 我看什麼都會哭 唯獨現實面對自己這個凡人俗胎嗤笑 我看到她和張駿在一起的時候 是激動的 也隱約不明白 為什麼不管是高考放榜時 還是二十九歲的羅琦琦回國 永遠盼著的 都是小波 不明白的事情 是因為自己的生活里沒有可以假以代入的人 北京長城下的松果 青島嶗山上的石片 或者是張駿和小波都暗自保護琦琦的夜晚記憶力確實差 能想起來的片段不多張駿的第七個女朋友追問他 為何和清華的女朋友分手 疲憊又悲愴
對我而言 她唯一的缺點 就是不愛我桐華的劇本里 每個人都在儘力愛了 用每個人特有的 其他人不理解的方式 所以我總是哭 雖然都是我懂得套路 一個喝兩毛錢桔子晶果味水的女孩子 和老師做對在乒乓球台上罰站的女孩子 一個差等生 上台演講辯論競賽市狀元的女孩子 幸好 我看這本書的時候 已經開始了我第21個年頭 而不是坐在教室里 躲老師 躲監控 的17.8歲 倒不是感同身受 即使我的6歲 11歲 16歲 沒有張駿 小波 葛曉菲 陳勁 關荷 這樣的人一直。 但卻是滿足的20歲永遠都在似水流年的長河裡人們將生命中的錯誤聚集到一起 創造出一個惡魔 叫命運 因為年少 總覺得前面的時間很漫長 長的一切皆有可能重新來過 卻不知時光的河 只往前流 從來沒有重新來過本就是個濫情的人 沒有區分雅俗的本能 我喜歡看作者講任何一個故事 我會在任何時間段 喜歡上主角 遇到的感慨的地方 也清楚明白是和自己的青春有了交叉相切
看過的小說不會再看第二遍 21歲的人不可能重走20歲的路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本書可以像《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這樣,讓我真正的感嘆青春的甜蜜與苦澀,還有「回不去」這三個字的殘忍。
只要稍微有過類似的經歷,你就會被很多細節感動到。是這樣的,就是這樣的,看書的時候我總是發出這樣的感慨。
遇見過這樣殘忍無知的老師,有過這樣殘忍無知的同學,父母也曾做出過這樣殘忍無知的行為。
喜歡過這樣聰明調皮的男孩,有過這樣不輕視學生的老師,也見證過一個好學生墮落成所謂的流氓的過程。
看這書的時候已經大二了。一時激動地決定考研,考清華。可是後來啊,就沒有後來了。所以我想,即使我初中看了這本書,或許結局也是一樣,我依然在一所普通的大學。
因為,我沒有陳勁這樣天才的同桌,也沒有許小波這樣體貼的哥哥,也沒有從小呵護我的外公,也沒有兩小無猜的張駿,更沒有一個真心把你當一顆好苗子,認真培養的好老師。最最重要的是,我沒有琦琦那堅強自信的性格以及她聰明的腦袋。
但真的替琦琦開心。
雖然她被很多壞的行星撞出過軌道,但還好,真的還好,琦琦又回到了一個正常、安全的軌道。
桐華寫了小學、初中、高中,卻沒有繼續寫大學。真的很想知道桐華筆下的大學生活是怎麼樣的,琦琦是怎麼與她的大學時光相處的?
現在當老師發現老師也有老師的難處,但一想到《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我就告誡自己,至少至少不要傷害學生,不能變成「趙老師」。琦琦的成長有著許多人的參與。無論是呵護的外公 還是把琦琦領到學習的大門前得陳勁 還是有著和琦琦一樣內心的小波 又或者是互相嫉妒又充滿的虛榮心的關荷 還有三人組 喜歡琦琦的張俊 美好的高老師。這些人對於琦琦而言其實都是美好的。 小波把琦琦養成了他所想要的樣子 充滿智慧 自信 果敢 但心底又和他一樣有自卑感的琦琦。 琦琦看榜的那一天 希望的不是張俊來而是小波。琦琦與張俊之間和與小波之間是完全不一樣的。小波是陪伴是成長如同一個大哥哥一樣。張俊是愛情,儘管琦琦喜歡張俊,張俊也喜歡琦琦。但是琦琦太驕傲但她的驕傲也是為了張俊,她不想張俊以後回想起來會說 如果那時我不和琦琦談戀愛 我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琦琦很喜歡張俊,喜歡到不能容忍張俊後悔喜歡過他。無論張俊有沒有和琦琦在一起 或者小波和琦琦在一起。我都希望琦琦還是那個勇敢的琦琦。琦琦說的很對 考上清華只是一瞬間的榮耀,重要的是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我很慶幸我在初中時就看了這本書,這本書帶給我的意義比很多很多所謂的名著帶給我的更多。
看一遍哭一遍……每個人的青春都那麼相似又那麼不同,一本書,不同人看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多麼像小時候的自己……從中獲取力量,希望自己也可以像她一樣堅強~
我只是想說,在高三閑事讀了一遍,感同身受,哭成了淚人,也直接讓我從三十幾名到班級第一,對我的啟發不是一點兩點。我在想怎麼沒有早點遇到他。後來讀桐華的書,越覺得她的文學素養和文字功底非常好!
每個人都覺得,走過羅琦琦的青春。
1. 大學時看的這本書,太多話寫到我心裡,是我心目中青春小說的第一。2. 雖然小說是第一人稱寫的,但是即使是桐華本人,在琦琦的年紀心理活動也未必都是書中所寫的那樣,整本書更像是以一個更高的見識為基礎反觀自己的少年時代。3. 大學看書時那麼喜歡小波,希望小波和琦琦在一起,現在工作了終於明白,為什麼現實生活中桐華還是嫁給了陳勁——經歷和見識的鴻溝真的是難以逾越的障礙。不,也不是,這取決於你是什麼樣的人,但是經歷了頂尖學府+異國學習工作+金融,還能執著於所謂初心的,世上又有幾人呢
很多次了,朋友問我,你最喜歡的一本言情小說是什麼?
我: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2016年,研一,985,211院校圖書館。
第一次看這本書,2014年,二本醫學院,大四。一夜沒睡,細細的翻閱了很多遍。內心有苦澀,又後悔,卻又有慶幸。苦澀的是22年來,一路莽莽撞撞的將日子活成了碌碌無為;後悔的是,為什麼沒有早一點遇到羅琦琦;慶幸的是,還好遇到了羅琦琦。沒錯,跟羅琦琦一樣,我也是被家裡的老人帶大的,雖然沒有她外公那樣的愛,但作為一輩子不善於表達的一對農民老夫婦,他們一直用他們的言傳身教,教我善良,腳踏實地。
小學一直是與他們一起生活,與他們一起早睡早起,奶奶講的故事和爺爺種的菜園子,在我記憶中從來沒有一絲褪色。那是一段充滿歡聲笑語和滿足的記憶。初中以後,搬回家住。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媽媽忙著照顧弟弟的學習。再也沒有了爺爺奶奶那般的關注,我慢慢的長成了一個彆扭的小孩,好像那時候,媽媽就是我的死敵,放學一回家就繃緊神經開始進入戰鬥模式,學習成績也開始走下坡路。快中考那一年,遇到對我一生中影響最大的老師,我在想如果沒有他,我肯定考不上重點高中。也正是因為他對我及其的重要,在我逐漸迷失自我的高中三年乃至只考上二本醫學院的大學五年中,八年,我從來不敢見他,不敢聯繫他。那個喜歡抽煙的年輕老師我在的班是他帶畢業班的第一年。他當年也就二十五六歲的樣子,很有才華,授課的時候眉飛色舞,他教的化學我們班總是拿第一。因為喜歡抽煙,所以每次給我講題,隨著中性筆舞動的就是他那被熏得發黃的食指和中指,散發著尼古丁的香氣,很濃烈。他的門齒被煙熏得有些發黃,但是絲毫不能掩蓋他笑起來的時候那讓人覺得很溫暖,很隨和,很陽光的笑容。就像是從舊年代走出來的四大天王的形象,騎著一輛很拉風的摩托車,讓我們學校很多女老師都神魂顛倒。不是狗血的師生戀,我們的師生情誼在他對我不斷嚴格卻又保護我自尊心的鼓勵中慢慢的變深。哪怕是一次數學作業的粗心,他也會找我談話,給我敲警鐘。因為他,我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我內心深處我總覺得,不能讓老師失望,怎麼能做一個沒心沒肺放棄自我的人?那一年,我真的很拼,最終以全校第二的成績考上了我們的重點高中。骨子裡,我和羅琦琦都是知恩圖報的人吧,所以她在高老師對她無條件信任的時候選擇全力以赴,為的就是對得起高老師的信任,讓高老師明白她沒信錯人。(未完)這是我豆瓣的書評。
千言萬語在心口難開,不知道是第幾次深夜看完《那些》,我是喜悅和苦澀對半,感動與鬱悶並存的。羅琦琦內心戲的百轉千回,張俊喜歡的小心翼翼,小波保護的疼愛珍惜,像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呈現在我眼前。我幾乎愛裡面的每個角色,關荷也好,林嵐也好,沈遠哲也好,就像琦琦說的那樣,每個人都不完美,她原諒了傷害她的人,感激了幫助她的人,並且越來越喜歡她自己。番外看得人也是一怔一怔的,原來是這樣啊,好多事情都有了理由,有了原因。回頭看那些年少時光,只對來人道一句珍重。
很想知道結局如何,希望在我有生之年,桐華賜羅琦琦和他們一個完美結局,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