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公開課《公正:該如何做是好》每一集的知識點都是什麼?


每一集都在要你選擇,而你發現你找不到完美的答案。這其實是對思維方式和人生態度得考驗。

重要的在於你是否去思考了,在思考的過程中重新認識人類社會。


這個還是自己去看的好,每個人的感受並一樣的( http://v.163.com/special/justice/ )。我只看完了八集,而且我也沒做什麼筆記,現在好多都忘了,但是記得上課的氛圍跟能記住學生名字的桑德斯教授。其實自我覺得那些學生回答的,我們普通學生也能回答的出來,也就是說我們並不比他們笨,但是他們的那種開放氛圍,不追求答案的精神是我們沒有的。還有質疑精神很可貴,記得有一集,桑德斯教授在引誘學生去懷疑權威,這個鏡頭記得好深。最後真正想提高的不止是聽課,我覺得聽課對個人作用沒那麼大,而是課後閱讀,他們要進行大把大把的課後閱讀,這點我們沒做到。



第一課中說過, 此課程不提供任何新的知識, 只提供看待自己的角度

The difficulty of this course consists in the fact that it teaches what you already know. It works by taking what we know from familiar unquestioned settings and making it strange.

Philosophy estranges us from the familiar, not by supplying new information but by inviting and provoking a new way of seeing, but, and here』s the risk, once the familiar turns strange, it』s never quite the same again. Self knowledge is like lost innocence, however unsettling you find it; it can never be un-thought or un-known.

因此, 每一集的知識點都是0


告訴你個偷懶的辦法,下載字幕,用txt打開,這樣總結起來快多了


這兩天整理資料,翻出了2015年初作的讀書筆記:

該課程的意義在於對熟悉的生活和觀念進行思考,熟悉的變成陌生和奇怪的,那麼它的目的就達到了,從而激發令人不安的理性。
justice 和 good 是兩回事。

功利主義:使整體利益最大化,並以此作為判斷正義與否的標準。該觀點提供了一種量化的執行標準,但也存在如下兩個難題:1、如何定義並量化利益;2、造成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喪失對個體尊重。對該難題的修正可以為:在量化整體利益時,採用經濟學中外部性以及邊際效應等理論,避免極端情況產生;或者以長遠利益最大化為考量指標,如堅持正義,尊重個體,將符合社會進步的長遠利益。

自由主義:認為個體權利(如生命權、財產權等)神聖而不可侵犯,並以此作為判斷道德與正義的標準(具有反政府主義傾向)。該觀點認為,基於個體的自由和基本權利是存在絕對的道德和正義的。如果每個人對一件事情的對錯善惡是有差異的,那麼正義變成了保障不同人對善惡的不同觀點的權利,而不是實現某種特定的善惡觀,這也是某種程度上對功利主義的反對論點。但觀點忽視了,人作為個體對社會組織的剛性需求,而進入社會組織的代價正是以個體權利的出讓為代價的,即獲得好處的同時也承擔義務;另一方面,如果不進入社會組織中,個體將成為其他強大勢力的掠奪對象,因此這是中沒有其他選擇的選項。其中一種觀點為,解決該問題的關鍵在於「同意:locc認為,如果政府不是特意針對某一群體,或武斷專橫的話,那就不算對個體權利的侵犯。相當於如果進入社會或是組織,就默許同意了大多數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我個人認為,兩種主義某種程度上對應著專制與民主的爭論,兩者的適用範圍並不完全一致。功利主義原則更傾向適用於極端環境,即生死存亡問題,此時更需要集體主義與奉獻精神,個體權利的尊重相對次要;而自由主義原則適用於和平發展環境,以體現對個體以及人文的尊重。

自由與道德的定義:康德認為,所謂自由,並不是去滿足自身慾望和生理需求,因為這樣的話,我們就成了慾望和需求的奴隸,這本身不是自由,自由應為自主;道德的定義在於,出於職責性的動機,而非利害式的結果或偏好來行動,因為只有這樣,才是排除利害的自由行為。因此,在他的理論中,人是存在於兩種世界的:一種是現實世界,由各種需求和偏好支配;另一種是智者世界,是一種純理性世界,由理性組成。我們存在於兩者之間,而所謂道德,是建立在第二種世界中的,即道德是純理性世界的判斷。

公正觀點:rawl(?)認為,一個人獲得財富的多少由兩方面決定的,一個是人的起點或天賦,即人和人天生的不平等性;另一個是人的努力或奮鬥程度。因此,富有者應向貧困者轉移財富,以彌補天生的不平等,這是所謂的公正。


這個公開課有一本書,我看了,和視頻所講的內容差不多,可以買來細細閱讀和思考。

其實每個人對於各種理論的理解和認識是不同的,我就更加認同功利主義,整本書看完了我也覺得功利主義可以通過修正來適應更多的情況。但是有一點我還是認可的,每個社會中的成功人士不能認為自己的成功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人們認可的品質是不同的,所以沒人可以因為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後不去幫助他人。

另外康德對於自由的理解確實匪夷所思,可惜不懂德語,要不應該去看看原作的。

還有無知之幕的觀點,使我更多的去思考什麼樣的社會制度是真正公正而合理的!


它的出發點就是引發人們的思考,作者說了,哲學會讓人覺得對已知事物覺得陌生,並不是教會了你新的知識,而是讓你學會用新的當時看待問題。

所以這門課並不是教導知識的,而是啟發你的思考模式。

順便吐槽一句,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將本書和課程推薦給了幾位朋友,結果非常慘烈……

引發了一系列諸如,書中的例子太極端,現實中不可能發生,要考慮其他因素比如電車悖論中司機的家庭父母妻子受教育程度會不會判死刑,人命數量化不可取,社會主義多美好中國才不會有這種情況,福特公司只是被律師耍了造勢要出名的,等等。

這是一本哲學書,到了這裡就完全變成了批判美帝國主義的證據了。總有人遮住眼睛,就覺得世界都是黑暗的。


推薦閱讀:

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機制識別真假貧困生?
如果目標是好的,那麼達成這個目標就真的可以不擇手段了?
女權和好人卡?
政府機構、國企黑暗,私企更公平嗎?

TAG:開放課程 | 知識管理 | 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