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運動員退役以後的生活怎麼樣?造成這種境遇的原因是?


我強烈建議,退役運動員大家有認識的如果過得不好的話可以申請美國或者加拿大移民。

比如舉重的才力,鄒春蘭這樣的奧運舉重冠軍,你不知道在米國會有多麼吃香。

舉重為例,注意了,舉重不只是專門的一個體育項目,很多體育項目的訓練都會用到(所以有一個叫「力量教練」的職位)。隨便到一個橄欖球隊,冰球隊,籃球隊當力量教練就不用愁治病了,更何況吃穿。我說的不光是一級聯賽(比如美職籃NBA,美職橄欖球NFL之類的),還有二級聯賽(比如冰球的AHL,ECHL),冷門運動項目聯賽(比如室內橄欖球聯賽,或者職足聯MLS)。另外,美國的大學體育項目很發達,全美這麼多大學只要有點名氣的都有運動項目(等級D1-D3不定,但都是有運動員的),到大學當力量教練也是出路(別跟我說人家招的要求高,我認識的本科體育專業的都能去,我不信他們不招奧運冠軍),還能順便免費讀書。最最最最差的,全美國這麼多健身房(少說也有幾萬家)要是聽說能僱傭奧運金牌得主那是絕對瘋搶。

有人會說英語啥的。首先,學基本的對話根本不難,而且到他們那個等級的,說實話,英語真的可以放水過不是問題。

看了幾個答案感觸頗深,這樣的人才真的太可惜了。真的覺得如果國家對待不好,實際上還是有另外的路的。

EDIT1:

首先我只是提出一條路,這條路不一定成功,但是在擺地攤求生沒錢治病和學英文移民兩者之間,我會選後者。評論區某些冷嘲熱諷的孩紙歡迎提出更好的建議,發個答案。有道理我來點贊,好不?

另外,下面有些見識不是很廣的人質疑美國不收中國冠軍,亞洲冠軍這種經驗。

這樣講吧,我之前舉鐵的一個Xfit Box裡面有句話:

Remember there is a 11-year old girl in China who is warming up with your 1 rep max.

油管上可以搜呂小軍的視頻。米國舉鐵的把他當師範。

在米國,中國的舉重運動員是有自帶神化光環的,正如蘇聯的冰球。人家都知道澀會主義國家舉國體制這種有多玩命。

Edit2:

非常簡單解釋一下激素的問題。

不是說吃激素你就能推舉2倍體重不用訓練了。

這樣打比方吧。你的目標在300km外

按照自然速率全速行進你的行進速率是一周50km,所以你要6周到達。如果你不走,那你的速率就是0, 你永遠到不了。

但是你的車子有某種增加功率的裝置可以使得速度等比增加到1.5倍,那你全速只要4周就到達了。

吃激素類似那個裝置。

可是如果你不走,你還是到不了,因為0乘以1.5仍然是0。


回答前一個問題。

1、《舉重冠軍之死》http://www.infzm.com/content/21435

2、《國門蒼涼》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else/1100505485_sangjiaquan/39.shtml

3、2007年《體育畫報·中文版》的【他們在哪裡】欄目介紹了1999年獲得世界盃亞軍的中國女足所有隊員在採訪當時的處境,有當警察的、當公務員的、出國的、當大學老師的、自己做生意的、還在踢球的、無業的……(暫時沒有找到網上的鏈接)女足隊員們退役後的生活大概囊括了中國運動員退役後的基本去向。


中國的體育環境實在是非常諷刺,以下請看。

這個曾經被譽為「亞洲第一大力士」的男人,這個獲得過60多枚金牌的舉重冠軍,在退役5年後,就因為沒錢治病而遺憾去世,年僅33歲。

退役後才力被組織分配到交通部門,但去報道的時候交通部門給他安排了一份「搬運工」的工作,理由就是其他崗位沒有名額了,當時才力聽到自己被安排去當「搬運工」,心裡極度不舒服,但後來他冷靜的想了想:不做這份工作還能幹什麼呢。

由於運動生涯受到各種疾病的折磨,當搬運工期間才力病倒了,領導了解情況後給才力重新安排了一份較為正式的「工作」——遼寧體院當保安。在當保安期間,經常被保安隊長以及同事欺負、嘲諷,但迫於生計,沒有計較太多。

退役後這幾年裡才力過得非常清苦,本身他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需要大筆治療費用,而且要吃,要穿,還要養育孩子,這一切都需要錢,所以他只能不顧病情惡化,比以往更加賣力工作賺錢。在03年5月30號,才力因「肺部感染造成呼吸衰竭」去世了。

當時才力本來有機會活下去,但為了節約治療費一拖再拖,最終在醫院也沒能搶救過來。多年的運動生涯讓才力落下很多疾病,導致他失去了生活能力,最終毫無尊嚴的離開了。

才力離開後留下了年齡非常小的女兒與妻子劉成菊相依為命,但禍不單行,12年妻子才力劉成菊被診斷出乳腺癌,這個多災多難的家庭再一次陷入困境中,女兒才金月此時已經讀六年級了,她知道母親的病情後,自己在微博上求助:我父母曾經都是體育運動員,為了國家付出了那麼多,但現在沒人管我們,我已經沒有了爸爸,我不想在失去媽媽了,希望有好心人救救媽媽。」

微博一發出引起各界人士的關注,很多媒體紛紛報道了此事,其中有一家醫院願意免費幫劉成菊做手術,還有一個經商的老闆捐款了10萬元,劉成菊非常的感激他們,表示會好好治病,不能留女兒一個人孤苦伶仃的在世上。但是在微博求助事件風頭一過,媒體們也不再報道劉成菊了,才力一家再次被遺忘掉。

後來妻子劉成菊接受採訪時說到孩子的未來時,她說:「孩子父親的經歷對孩子的影響太深了,不想讓孩子再走父親的路,以後就是去討飯,也絕不會讓女兒去練體育。」

劉成菊的一句話值得人們去深思,一個體育運動員為國家爭榮譽,付出了很多,也因為體育的生涯讓運動員們不僅造成滿身的疾病,也因常年訓練而無法接受太多的教育,沒有一技之長導致很多運動員退役後生活無法得到保障。

像這樣的運動冠軍,像這樣的下場,猶如恆河沙數,太多太多了,這就是中國運動員的下場。


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一下。

體育項目發展到現在,可以劃分出「職業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員」。

NBA、各種職業足球聯賽、UCI自行車聯盟旗下的自行車隊、網球、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等等,這些都是職業運動員,主要收入來源是比賽的商業價值獲得的贊助。

各種「省隊」、「市隊」、部分項目的國家隊,這些是專業運動員,主要靠地方、國家體育局撥款來運營。

職業運動員之所以能夠職業化,就是因為這項體育項目:1,觀賞性強(足球籃球高級別賽車)、節目製作精良,所以觀眾多;2,一般人業餘時間積极參与(如棒球,因為參與度天壤之別,在中國是「x隊」在玩,而美國就可以有一個職棒大聯盟),基礎產業規模、產值足夠大。

而另外一些觀賞性較弱的,關注度較低的,參與度不高的(例如舉重、體操、射箭等),商業價值低,沒辦法靠商業贊助和商業比賽養活。

從世界範圍來看,職業運動員的水平和競爭程度要高於專業運動員,這是由廣泛的群眾基礎(選苗子的基數大)、激烈的競爭性(成績就是錢),以及職業隊伍比專業隊伍有更多資金投入以提升競技水平。

但是大家看,中國在世界範圍內職業化程度高的體育項目,有什麼建樹嗎?我們的強項之所以在專業項目,就是因為在職業運動領域,我們沒有任何優勢,體育項目的職業化談何容易。你看我們的足球籃球這麼多年,管辦分離都沒成功,官僚主義等非職業思想還隨處可見。

然而專業項目就不同了,資本主義國家沒辦法用「舉國體制」來操作,但是中國可以用「舉國體制」培養出厲害的專業運動員。尤其在更強調「吃苦」的項目,中國有大量底層人民,願意孤注一擲,靠練體育翻身。反正種地也是苦,練體育也是苦。

打籃球,在奧運會怎麼打也就是爭一面金牌,射擊、舉重,一個大項好幾塊金牌,在獎牌榜上,和團體項目一視同仁啊同志們。更何況,要培養一支打贏美國夢之隊的籃球隊,或者踢贏歐、拉國家的足球隊,難度顯然高過培養舉重冠軍。

於是,中國體育就在唯金牌論的路上走歪了,舉國去練那些沒啥群眾基礎的項目。運動員退役之後技能就廢了,一退役就失業。當然可以做教練,但是我們按照一個教練帶4個徒弟的編製好了,那4個徒弟退役了那不就是只有1個可以做教練,另外三個要另謀出路?

話說回來,我們這個國家用舉國體制,將運動成績拉上去了,但是「全民體育素質」還相對較低,所以退役運動員要找到一份面向群眾的體育相關工作,社會上也沒那麼多的崗位需求。

所以你說冠軍晚景凄涼這口鍋,誰背?舉國體制拔苗助長要背,運動員自己沒有明確的退役後職業規劃要背,我們這些不愛運動的死宅們也要背。


一個運動員成長為一個優秀運動員,需要國家給予的支持是巨大的,耗費的錢財、人力和物力也是高額的,長期依靠政府的支持,一切都是已比賽取得優異成績為目標,導致運動員就役期間無視文化學習直接影響了進行轉型和再就業。

舉重、體操、跳水等項目一直是我國優異項目甚至是金牌隊伍,國家和政府給予的政策支持和財力的投入都是巨大的,保證了運動員在訓練時候生活有著良好的保證,但這也造成很多運動員退習慣了隊內舒適環境而不能正確對待自己,正確的定位造成「眼高手底」的同時因為長時間沒有正常學習,讓很多優秀的運動員對學習感到吃力,並不能完成學校的正常學業更多的只是「掛名」學習,除去原有的體育專業沒有一技之長所為未來的再就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運動員長期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下訓練社會活動較少,尤其是馬拉松運動員大多來自農村,沒有良好的人機關係和溝通能力導致退役後不能很快溶入社會,找到自己的落腳點不能很快的培養自己的社會活動能力。

為何運動員再就業難?

現有我國優秀運動員退役後的幾個發展方向:


其實現在吧,現役運動員混口飯吃根本沒啥問題,只是運動員也是人,有的也不想安於現狀或者只是一個穩定職業,出來搞搞生意什麼的,有賺有賠很正常。我記得五套的體育人生吧講過一個前籃球國手還是八一隊的,受傷退役,不想在部隊就職,拿了幾萬塊自己下海了,那時候幾萬不少了,最後生意失敗了住著破房子賣麻辣燙。新聞要是報出來,肯定不會說拿了幾萬塊的,不然哪裡有看點。

我們班上現役的就十幾個了,有一個老鄉摔跤國際健將級,一邊準備全運會一邊複習教師考試,想退役了後去當大學老師,每天訓練上課學習,真的很累,讓人很佩服。

所以話也說回來,國家政策擺在那,運動員也要自己努力找自己的出路,20世紀確實很多為國爭光的運動員淪落街頭,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孫尚武這個自暴自棄的例子,其實如果他不是運動員,他只會更慘。

其實大家想想,體育和學習,都能給人直接翻身的機會,有成功的,註定就有失敗的。舉國體制下,中國的運動員待遇真的不差,因為有些國家包括大部分發達國家根本沒待遇,完全自生自滅。


我認識不少籃球乒乓球游泳運動員,出路都還可以,有的進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企了,有的自己開個球館或者當私教,收入有高有低,但都不至於窮。

我認為,混得特別好和特別差的都是少數,整體服從正態分布,雖然有一些眾所周知的混的慘的,都是有原因的,要麼是性格問題,要麼是受了嚴重的傷,要麼是不適合做生意偏要去做,要麼是時代的限制。

很多人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混得差的運動員身上,其實哪個職業都有混得慘的,很多人說運動員文化課差,但文化課好的大學生也有混得很慘的。nba球員退役後也有很多過的慘的。

總體上來說,國家隊運動員還是不錯的,體制內吸收了不少運動員,其實以他們的水平很多幹不了體制內的活。而且現在是一個好時代,運動員可以自己開健身房或者球館,沒條件開球館的當私教也不錯,我認識北京隊的幾個乒乓球運動員,就經常有老闆請他們當私教,收入挺高。 這幾年冰壺冰球這樣的小眾項目也火起來了。


前幾天去上海參加了冠軍基金會和上海庄臣一起辦的活動論壇,主要是針對運動員退役轉型面對的問題。一些奧運冠軍們在論壇中分享了自己的創業故事,在場的企業家也紛紛表示願意為運動員退役後的職業發展提供支持。

從中,我也較為全面的了解了一部分我國退役運動員的現狀,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我還是有很多話想說的

目前我國退役的運動員中(刨除足球籃球這類完全市場化大眾化職業化的),除了少數熱門項目的熱門選手直接走上功成名就的康庄大道,部分趕上自己的專業項目逐漸被大眾所接受並參與推廣(自由搏擊,游泳等),以及部分進入體制的幸運兒,大多數在退役後都過得和他們在役時相比不是很好。

過得不好的原因有很多。

如長時間投身專業訓練導致自己的文化功課被早早落下,一旦脫離自己專註(甚至可以說是孤注一擲)的領域就會發現自己的一身本領不符合社會的需要。

如為了能在項目裡面出成績從小就長期地鍛煉導致身體已經被過度透支損失了革命的本錢,退役後沒有了專業的醫療呵護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健康問題及職業病。

如參與的項目過於冷門且沒有獲得很好的成績,這年頭大家只會記住冠軍,國家不會養他們一輩子。

如一直在國家的照顧中生活,沒有經歷過社會的複雜,生活的中心一直是為了一個非常明確並且唯一的目標(冠軍)奮鬥,退役後發現自己的人生一下子沒有了目標,這種落差很有可能導致一個人一蹶不振,訓練越拚命,對自己越苛刻的運動員,越會承受更大的落差,並且社會評價一個人的標準永遠不像評價一個運動員那麼簡單明確可以量化。

雖然現在我們常說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並承擔風險,當運動員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但是任何言論都要考慮到一個時代背景,我們今天一些觀點不能強加於那個時代。

在那樣一個金牌數量至上的年代,我們為了金牌都做出過很多不理智的事情,而且受限於當時的條件,我國在當年(現在有所好轉)為了金牌把一些精力放在一些硬吃身體素質的項目上,尤其是舉重這類項目,在部分項目上強行上重量,強行上難度(如體操),導致了很多運動員的身體被過度消耗,每一枚獎牌的背後,都是無數真實的血淚和更多被淘汰者的隕落。

當然,我也不認可要國家花錢養這些運動員一輩子,這不僅是浪費納稅人的錢,而且對於這些運動員也是一種侮辱。

我認可人應該自食其力,但這些運動員確實是為了全民的榮譽感做出了實實在在地風險,他們在脫離了體制和小眾領域後,沒有充足的生存資本,我覺得是應該給予一定的補償,但不是無腦養著,而是幫助他們重返正常社會競爭。

這部分運動員在長期艱苦的訓練和高強度的競技中,讓他們的吃苦能力和對於競爭的適應力要比常人高非常多,他們其實天然適合創業,畢竟創業本質上也是一個長期吃苦和歷經磨練的事情,體育訓練與創業有某種相似性,都是需要歷經磨難並且只有小概率成功的苦差事。

事兒是好事,但也是個麻煩事。

畢竟創業比起體育訓練甚至正常工作,都要面臨更大的挑戰,而且燒錢,這個錢誰來出,如果還是要靠全體納稅人出,還是說了白說。

如果不是國家出,那就只能是與體育有關的企業來出,就像足球籃球這樣市場化能吸引大量人關注的運動,自然有大量企業逐利而來。

不過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支持相關的公益項目,幫助退役運動員特別是不屬於大眾化產業的運動員完成運動員到運動管理員的轉型。就像我前文提到的這個論壇協辦方上海庄臣,它旗下的紅鳥鞋類護理品牌就為這個公益活動提供大量支持,除了資金贊助,還幫忙找導師、開課程、鋪人脈,為他們提供創業培訓,幫助那些曾經馳騁沙場、勇得冠的運動員勇敢邁出創業的第一步,將賽場的精神發揚光大。其實這一舉動也符合其「驕傲每一步」的品牌理念,通過發起「傲履同型」的活動,幫助退役運動員自信迎接人生另一個階段的同時,也宣傳了自己的品牌,這應該也算是投資吧。

或許大家對這個品牌有點陌生,但是作為馬拉松愛好者(全馬344),我的跑鞋一直在用他們的產品做雨天的防水處理,非常專業方便,在超市就能買到,而且適用於所有材質的鞋子,所以也受到了邀請。

從投資的角度講,這是一件成或不成都回報不大的投資,但有人肯站出來做這些事情,總是好的。


不知道為什麼高票答案都在比慘,也有退役後開俱樂部過得好好的呀。舉個例子花滑的溫哥華冬奧亞軍龐清佟健退役就開冰場、註冊公司做花滑學校,現在做得也是圈子裡品牌很好的啦;還有陳露也是在深圳開了個冰場在北京也有專門的滑冰學校,別說搞得好像所有運動員都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一樣


其實過的很慘的和過得超好的都是少數,大部分真的有點成績的,至少都養活自己過好日子沒問題的。有點腦子的還能做個小事業發點小財。

其他答案其實大部分都已經說的蠻詳細了,我就提一個,就是現在社會發展後,其實很多原本我們覺得活不下去的運動能夠施展了。

比如滑冰,比如蹦床,現在都特別流行。

就我個人所知,比如現在流行的crossfit,我朋友的教練就是練舉重退下來的,現在也開了自己的俱樂部。

至少現在退役的運動員,要比以前退役的那批環境好很多。


運動員退役以後的路或許會比在役的時期還要「艱辛」。

大眾對體育工作者存有誤解,認為運動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無非就是一群生活在文明社會的「野蠻人」。

雖然這樣評價自己所在的這個群體,我也感到極度心痛,但事實真的離此相差甚遠嗎?我看未必。

運動員普遍文化程度低,這已經成為了一種認知常態。

即便是現在國家有許多的政策出台,讓大家能夠以特殊的身份去大學校園裡讀書。

可那真的是在讀書嗎,真的能夠有效的獲取所需的知識嗎?

而且大學裡面選擇的專業是什麼,多數情境下難道不是體育類專業嗎?

又或者是選擇了其他的專業,但這對你以後的發展真的起到了很大幫助嗎?

正常學生是在各學校上完基礎教育,通過了考試,最後才來到了大學。

他們經受的教育就像我們經受的運動訓練一樣的系統化。

我們又能拿什麼去和他們競爭呢?

運動員退役後只有少數的幸運者能夠從事與自身專業對口的行業,且不論他們願意與否,起碼算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職業。

話說如果是某些相對「熱門」的項目(多數為球類項目),因為娛樂性質強,出來社會之後起碼還具有一定的市場佔有率。

有意願地做些點對點的培訓,全民健身之類的活動大而有之。

但如果是某些純競技的「冷門」項目(例如舉重、體操、田徑、武術、射擊射箭等等),除了是選擇當教練或是體育老師,否則就將面臨著轉行的風險。

沒錯,說話不能太絕對,凡事也有個萬一。

的確是有少部分人去到了各個地方的機關單位,做一些文案的工作。

這樣的人有一無二,而且都要具備充分的先決條件:

1.運動成績異常優秀,屬於國家重點人才,當地必須給予支持與保護,一般情況下會為他保留一個體制內的名額。

2.某機關單位有意向性的想招收特定的項目,出台一個特招的政策。符合條件者都可公平競爭,最後擇優錄取。

3.個人在當地擁有極強的人事背景,可以特殊調動。

為何會出現這樣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呢?

這恐怕還得從最初的舉國體制說起。

中國自建國伊始關於體育行業的投放量都可謂是不留餘力的,因為當時國民的尊嚴與榮譽也一併肩負在賽場的運動員身上。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這和國外的許多國家的發展道路是截然相悖的。

國內運動員從吃、住、用、場地、比賽的費用、每月的工資、醫保、五險一金等全有國家一手包辦,但獎金需上交部分(如教練、後勤、工作人員、因為運動員的勝利歸根到底是整個團隊的努力)。

國外則不同,運動員的訓練、教練的人選、日常的費用、住的地方等大部分的時候全需要自己來搞定,當然獎金的寬限度肯定比國內要高。

雖然這樣看起來除了獎金拿的少了一點,國內的形式、前景仍是一片大好。

但風光的背後意味著什麼?多數人無從得知。

那是犧牲了所有的空閑時間,犧牲了原本與家人相伴的歲月,犧牲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這一切的背後,竟然沒有保障。

近期我才了解到,運動員退役後事業編製是帶不走的,因為它在人事局的檔案里有專門的分類,與普遍的其他單位是接不了軌的。

最後的結局無非是只有一種選擇,拿錢,然後走人。

這和外面千千萬萬的大學生有什麼區別,我們為之奮鬥的青春,就這麼輕易的流逝了。(此處並非帶有褒貶大學生的意思)

到社會上,需要真才實學的時候,我們沒有。

需要文化底蘊底蘊、內在涵養的時候我們不夠。

需要擅長與人交際、打好關係的時候,我們則顯得太過木訥…

競技體育的背後就像一座牢籠,將一群本該恣意洒脫的少年青少年圈在「暗無天日」的歲月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幸運的人站在領獎台上,底下踩著無數曾被遺棄的人們。


很多人認為是體制問題,實際上是運動員自身的能力問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運動員是個職業,成為運動員是個人選擇。所以在成為運動員之前,大家都會規劃好自己的人生:萬一不能成功的話Plan B是什麼;退役以後如何轉業等等。所以說,美國的運動員大多數都上過大學,很多在大學裡還很受歡迎,雖然數理化不一定行,但起碼語言表達能力和領導才能都沒什麼問題。所以說美國的體育明星:布雷迪,科比,詹姆斯,菲爾普斯等等這些人完全不用發愁退役以後的人生。很多人如果退役以後經營得當,比如貝克漢姆,收入會比做運動員的時候更高。一些比較成功的中國運動員也能做到這樣。比如我能馬上想到的:姚明,劉翔,李小鵬,李娜,鄧亞萍,劉璇...... 也就是說一個運動員如果自身綜合素質較高,有思想有文化,並不需要發愁退役以後的生計,完全可以過得很好。而那些退役以後過得非常艱難的運動員,完全是因為自身能力不足,無法在社會上立足。試想如果他們沒有做運動員,估計也就是一輩子在村裡種地的節奏吧?所以這個鍋體制不該背。我相信中國政府並沒有拿槍逼任何一個人犧牲自己的青春和學業去為國效力,也就是說中國人做運動員歸根結底也都是個人選擇。國家出錢培養你成為了世界冠軍,你退役以後還要包分配工作?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很多運動是有門檻的,需要一定經濟基礎才能從事。國外很多運動員是自費訓練的。所以人家本身就來自比較富裕的家庭,不管是否從事體育都過得比較優越,也是合情合理的。


這個答案下怎麼負能量這麼多,我就貼一個正能量的吧,我就不說奧運光環附身的李寧、鄧亞萍之類的了。我個人覺得,其實總體來說還是一樣的,任何圈基本都是這樣的規律,【有好的也有差】,這是句廢話。

---------------以下摘自無錫日報。

本報訊 近日,無錫高新區企業海韻體育發展有限公司通過了江蘇省退役運動員創業孵化基地的申請。在錫創業8年,對於公司創始人、原花樣游泳世界冠軍張蕾來說,從800元起家到去年1000萬元的銷售收入並非她所得意的成績,令她驕傲的是,帶領15個師弟師妹重新找到了事業新賽場。未來,省退役運動員創業孵化基地,將成為無錫智慧體育產業園一個重要的創新創業平台。

  作為運動員,張蕾有一份不錯的成績單——15歲成為全國冠軍,18歲參加埃及國際花樣游泳公開賽獲得集體項目冠軍。「以前目標很清晰,每一次比賽都是奔著金牌去,每一次訓練都是為了在比賽中能比好,甚至睡多長時間都是規劃好的。但是退役之後,突然很迷茫。」2004年,張蕾作為引進人才,來到無錫體校擔任教練員。在一個周期教學結束後,她再度面臨生存危機。

  「除了運動員,我還能做什麼?」2009年,張蕾決定自己開公司做游泳培訓。從世界冠軍到教小朋友游泳,這個轉型是不是大了一些?「這是運動員創業首先要克服的心理障礙:摘掉冠軍帽子,從零開始。」張蕾記得,她的「第一桶金」便是從在小區郵箱里投遞簡歷開始的,800元十節私教課的訂單,光游泳館門票的成本,她就花了400元。8年摸爬滾打下來,如今,她可以有底氣地說出自己的創業經,就是在擅長的領域下功夫。「游泳是高危險性體育項目,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們接受到專業的體育訓練。在培訓青少年體育技能的同時,盤活校內體育場館的閑置資源,利用非教學時段面向社會開放,服務全民健身。」

  師姐傳幫帶,15名退役運動員順利在無錫找到了「新賽場」。「退役後換了四五份工作。」曾經的皮划艇全國冠軍何雨微苦笑著說。三年前,她找到師姐張蕾尋求創業指導。體育人對體育人的專業輔導模式很快讓她找到了心理定位和創業方向,何雨微現在梅村高級中學和新吳區實驗小學運營著自己的體育場館。和她一樣取到「經」的還有乒乓球運動員王靜偉、羽毛球運動員周秒億等。

  據介紹,海韻體育組建的我市首個省退役運動員創業孵化基地,將免費為具有創業意願的退役運動員提供職業道德教育、企業實習演練、創業項目支持等系列服務。作為首批入駐無錫市智慧體育產業園的企業,海韻體育目前正在加緊研發泳池水質監測系統,張蕾希望今後能在這個基地里產生更多物聯網體育產品,為體育創業植入智慧元素。 (林葉)


上學期選了一門體育課,授課老師是04年奧運會跆拳道冠軍羅微,在中大當體育老師+各種跆拳道組織任職+假期自己辦的跆拳道班,反正......老師來上課是開寶馬來的,過的應該挺好的


孫旭光,體操運動員中,10塊全國體操金牌,退役後在碼頭做搬運工;

鄒春蘭,全國女子舉重冠軍並打破全國紀錄,在一家大眾浴池靠搓澡謀生,每月收入不足500元;

唐穎,亞錦賽水上項目拿到過冠軍,服裝店當營業員,月工資800元;

張尚武,前國家隊體操隊運動員,曾經與邢傲偉、楊威等人齊名,在訓練中跟腱斷裂被迫退役後,因生活無著落淪為小偷,然後靠賣藝乞討來唯持生計

樊迪作為上海第一個世界冠軍,連個戶口都解決不了,更別說有好工作了

劉菲,在1998年獲得過世界技巧錦標賽女子三人項目冠軍。當2000年選擇退役後,卻始終無法找到正式工作。劉菲只能居住在狹小的房間里,而她的父親則要搭摺疊床住在小走廊里,窘迫的生活令人心碎

董財康,前網球冠軍,曾是16歲年齡段的全國網球比賽男單和男雙雙料冠軍,淪為流浪漢

這些還是獲得過重大比賽冠軍的 拿了省獎 地方獎 甚至沒拿過獎的可想而知

欸 舉國體制培養 淘汰機制固然很殘忍

但是希望能做好對於這些曾為國家拼搏過的健兒的生活保障


問題的第一個部分很多人講了,我只說第二個部分:為什麼會這樣。

競技運動發展到現在,本身就是極端專業化的。例如游泳運動員,他的知識體系都是如何游的更快。退役後運動員的專業技能都失效了。就像讓程序員們轉行去種地一樣,除了極少數人,都會做的很艱難。

所以我認為問題的本質在於職業生涯的急劇轉型。


過得不好的大部分是自己原因!就這樣。

主要還是來自於體制培養運動員的挑選機制,從市體校開始,每年教練都會從下面的區縣挑選一些人,也有當地體育老師推薦的。

就這樣,一批十幾歲的小孩子就成了小運動員,他什麼樣子還是跟自己家教格局很大關係!

某隊友,膽小怕事,不願擔當,一起打架都走最後一個的,遇事溜的快。實戰時候從不敢主動進攻。當時有個打表演賽的機會給他(有出場費的),他以為是搞傳銷的,不敢去,就這分辨能力還是回家種田比較合適,所以即使拿了省冠軍,還是去飯店做服務員去了。就這樣。

還有另一個隊友,體校苦練了幾年,臨要出成績晉陞省隊的時候腳扭傷,然後去了商業俱樂部做助教,得益於基本功紮實,半年後做了總教練,目前正在籌備開自己的俱樂部。

體育能教給一個人很多,例如勇敢、堅毅、不放棄。但永遠教不會一個不思進取的人。


怒答。

說個例子,

我的一個親戚,是前皮划艇運動員,參加過巴塞羅那奧運會,可惜沒拿獎牌。現在是市體育局的幹部,境遇算是非常不錯的了,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時還跑了市內的最後一棒。

但大多數沒什麼成就的運動員,甚至不少知名運動員,退役後都過得挺慘淡的,

主要原因:

書念得不多,長期封閉訓練導致社交能力弱。

他們最擅長的只有自己所練的項目,而真正能成為教練或是從事相關體育行業的又有多少人呢?而且長期的運動生涯帶來的一身傷病也是很痛苦的,而大多又只能靠著不錯的身體做些體力工作。

所以出現「前體操冠軍街頭賣藝乞討」這樣的新聞,我一點都不意外,

包括前陣子報道的黃成義,曾與姚明一起參加訓練營,

但由於傷病導致走路都成問題,住在即將拆遷的工房裡,靠母親拾荒為生。

在這一點上,國家真的應該出台些相關的政策,

運動員(尤其是從小訓練的孩子)的文化課程應該注重些;

退役後也應當有相關的政策來幫助他們就業。

都是曾經為了國家流血流汗的人啊,

在和平年代他們就相當於是為國征戰的士兵,可不能這麼無情。

以上。


反問,中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生畢業後怎麼樣?造成這種境遇的原因是什麼?

這種問題有意思嗎?任何事情都是有好有壞的,難道考進藝校的各各都得是明星?


每個行業都有過得好的,過得不好的。不能因為個例而去否定。

很多答案里舉例說冠軍街頭賣藝,做小偷的。其實真的是部分人而已。而且我敢肯定,這部分人並不是多數。

一些運動員退役之後,不想從事體育行業,又想賺大錢,虧錢落魄的確實有。

稍微有點人脈,性格好一點的,例如體操冠軍一類的,去健身房之類的不要太輕鬆好嘛!他的個人失敗,難道不是他自身原因??

任何一個項目,幾乎在國內都是有圈子的。國家隊退下來的,隨隨便便在培訓機構里當一個掛牌教練,基本上問題不大。

說身邊的例子,太多了。

國家隊退下來的大學教練,省隊退下來的中學教練。可能你會說以前競爭沒這麼大,現在多了。

確實,我有幾個個朋友,專業隊(省隊)退下來的,才退役的時候,就是覺得訓練太累,搞體育太累,而且未來渺茫,再也不想搞體育了。然後就出來找了很多工作,在衣服店裡推銷之類的。。後來,還是覺得,其他工作也不好找,就又回來當教練。

不是運動員退役了就會失業,而是他個人的心態和情商,導致他的失敗。

運動員退役,其實出路並不少,當教練只是其中之一,還有考體院或者師範院校當老師,進體制內在某部門做文職的。有掛名在某體育部門的。有出來做裁判的,出來做培訓機構。也有另謀出路的,那方面就多了。

現在就業就那樣,不管哪行哪業都是,你有很好的技能,不代表就一定有很好的出路。運動員也是如此。

想到一個有趣的比方:

國家隊出來,就如同常青藤,清北畢業。

省隊出來的,就如同985畢業。

體院出來的(北體除外),就普通本科生。

業餘體校的,就是專科生。


推薦閱讀:

羽生結弦在花滑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和歷史性突破?
林書豪:紐約你好,我回來了
「巔峰已逝」的羅斯,迎接著新生

TAG: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