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始一個新領域的學習?

如果你進入了一個陌生領域,你如何快速有效地展開學習?


這幾年不斷的在網上學習,也有一段時間專門用來研究學習法,和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時間管理,思維導圖等等。不斷的摸索,提煉和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方法。如下:

1由於是自己提煉的思維導圖,很多都是概括,大家可能看上去不是很清楚,哪些看不明白可以問我。

2這個問題很泛,所以回答的也很泛

3很多方法都是需要內化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所以快速的途徑還是需要不斷的積累,經驗很重要。執行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如何下次才能做到最好!

4方法千萬不要都運用上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打組合戰。


其實這事兒呢,大家都有各自的方法。我只能分享我的方法和順序了:

第一步:根據學習的目標和目的,通過搜索引擎、中國知網、媒體文章、普及類讀物等資料確定你要學習的綱要和重點。

第二步: 根據綱要上的詳略,尋求合適的圖書、論文、專業論壇和資訊網站進行深入閱讀;這一階段的重點是重要資料收集和整理問題。

第三步:通過各種方式尋找業內前輩或者領域專家進行交流,這一階段的重點是問問題,解決自己在資料上的難點和困惑,同時獲取無法在資料上獲得的秘辛。

第四步:練習,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練習的方法;有些領域是實踐,有些領域是操作,有些領域是下筆成文,有些領域乾脆就是不斷的思考。其實練習的過程,重點是查缺補漏,不斷完善;如果能夠找到適當的指導者,會事半功倍。

第五步:交流,不斷的交流和討論,極容易發現自己的弱點和錯誤,同時能夠從同儕中獲得幫助自己提升的經驗與想法。其實練習與交流是相輔相成,並行不悲的。

第六步:總結,定期將自己的學習進度通過各種形式進行總結,不論是通過思考亦或筆頭。另外我知道有人會利用錄音資料作為總結,這個很有趣,尤其是在深入學習的階段,如果有幸聽到自己在較早階段的錄音,應該會笑的說不出話來。

每個步驟,如果發現問題,再回到之前的步驟。其實概括起來學習過程無非是:

提綱 → 資料 → 提問 → 練習/交流 → 總結。

如諸位所知,各類金融從業都非常重視快速學習的能力。但短時間內怎麼可能成為領域專家?但為了完成工作,很多事情不得不為。這時候怎麼辦?

1. 懂得列提綱,確認自己的學習重點,不在自己暫時用不到的領域耗費大量時間,等待日後(如果還要用到)再繼續補充;

2. 高效的閱讀習慣,精於從大量的資料中定位和收集自己所需的內容;

3. 勤於並且擅於發問,利用一切機會向可能提供信息的人詢問那些需要大量時間才能從資料中獲取的關鍵信息 (這也是為什麼某類諮詢公司,提供的主要服務就是為你快速的找到業內專家進行交談,因為尋找合適的詢問者其實很花時間和成本);

4. 利用一切機會進行交流和練習,尤其是與同一項目組的同事以及從業者(可能不是老闆們而是一線員工)的溝通,能夠很快的發現缺漏並且激發自己的求知慾;

5. 其實金融民工們每天不斷在做的各類研報、屁屁踢、彙報和演說,真的是再好不過的整理和總結。

另外,關於學習:平時對於各類資訊的不斷積累,能夠幫助人形成一種對於各類領域的通感,確實能夠大幅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

個人心得,僅供參考,感謝閱讀。


以下方法針對木有人帶,完全自學的童鞋,非專業,經驗之談而已。

第一,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當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到處都會之前沒有接觸過的名詞。而你身上沒有詞典。最好的方法就是百度一下,百度百科還有其他網站會告訴你答案。將比較難記的名詞用筆記本記下來,最好準備一個全新的筆記本來記錄學習的筆記,以免遺忘,有新的經驗和心得,還有注意事項還可以馬上翻出來複習一下。


第二,進入這個領域的人常駐的圈子


所謂圈子有很多形式,快速便捷圈子當然離不開論壇、QQ群。通過論壇和QQ群,你能夠認識這個領域的前輩,結識這些朋友將為你帶來更多知識和專業的理解。


第三,邊學習邊總結


學習的方式有很多,就像前面的筆記還有圈子,通過跟同行溝通等等。當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的時候一般都會經歷幾個階段,隨著知識的積累和理解的深入,每個階段的成果會不同,有些時候,後一個階段學習的經驗可能會完全推翻前一階段的經驗。其實就是一個慢慢學習和總結,最後到超越的過程。所以建議,每個階段都做一個總結,梳理階段知識,並且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四,實踐


要在新領域讓知識瞬間有所提升,必須實踐。這個實踐的過程可以是邊學,也可以是學後再實踐。學習的過程從來不是死板的,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節。這個調節的標準我認為是通過總結學習效率來改變,然後經過不斷調整來習得新的知識和經驗。


第五,深入


前面四個階段都只是入門級別。到了深入的階段獲得知識的渠道估計要從百度、書籍轉移到更專業的地方。當然也不能離開網路,因為網路能夠帶來新知識和新觀點,而書籍最好選擇有經驗的人寫的,而不是泛泛的介紹類和概念類,因為介紹類和概念類完全可以通過網路以及在入門過程中深入理解,效果比看書好多了。

在深入階段,要想盡辦法去擴展自己的圈子,認識更多有經驗的。這個階段,我也在探索之中,所以才來到了知乎,希望其他答案能夠帶來靈感吧!


推薦一本書:學習之道:美國公認學習第一書/喬希?維茨金

作者是國際象棋世界冠軍,之後轉向學習太極推手,把用在國際象棋上的經驗用在學習推手,獲得過十幾次全美冠軍,和一次世界冠軍。現在轉向學習巴西柔術。同時,創立了一個幫助人學習的組織。這本書是他關於學習的歷程的總結、心得,很值得一看


最好的自學方法是收一個徒弟!


第一件事 查找相關專業術語,專業術就是一門領域的語言,比如再學的碳金融,能源「煤石油天然氣可再生能源節能減排」,氣候變化「京都計劃書,unfccc, mop cop」 專業術語讓你能夠在新領域中被接受,要說服外行,專業術語已入門

第二件事 看2-5本書籍,記得請教專業人士推薦,閱讀相關文獻時,有機會看看引用材料,精讀2本,一字一句,做筆記,其他的泛讀

第三件事 在該領域中挑出2個興趣點,專才勝過十竅通9竅的人才,深入學習前因後果,明白過去現在未來

第四件事 虛心請教,別問基礎理念,細節勝過大問題,問前注意了解對方擅長的點

第五件事 如果以上自己進行很困難 花錢報班吧 尤其是最新的領域 避免誤入歧途 事倍功半


如果一個人沒有見過世界上最宏偉的高山,不知道有最深的海溝,在他的思想中建構具有如此高度和深度的空間就會有困難。不知道在最高的距離那個點P,與最深的距離的那個點B之間有多大的距離,有多少個層級,也很難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一個起點。

我們更容易把知識想像成一條線,或者認為它是一個平面。這並不奇怪,我們常常是這樣開始的,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只是一張白紙(平面的隱喻),我們沒有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空白的立方體。我們接受知識的時候,或者是串列的線條,或者是平面的文字,這是我們數十年來最熟悉不過的學習,並且已經養成一種習慣。

所以,要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學習?是的就是這個問題,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進入一個新領域學習?

有夥伴談到了學習的目標,這是一個很棒的想法。在這個問題上不要放鬆警惕,要層層盤剝,找到對自己最有意義和價值的那個點,它可能在很深的位置上,也可能在很高的位置上。

事實上,我們常常沒有經歷過一個深思熟慮的自我拷問,就開始了一個嶄新領域的學習,這是一種常態,而且還經常周而復始。直到最後發現自己不過是虛耗很多時間,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了短暫的滿足感,此外並無所長。

孫子兵法有雲,「兵者,國之大事」。對外用兵是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學習雖然沒有用兵,但也要耗費掉個人大量的時間、精力,在資源角度上來講,它與其他活動形成了明顯的競爭關係,也將影響到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無論是淺嘗輒止的短線交鋒還是深入鑽研的長線作戰,作為統帥和士兵一體化的我們都不可不察這其中的潛藏危害。

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也就比較能夠把握自己的分寸。這裡面涉及到投入度和原則把控的問題。培根將讀書的目的分為三種:怡情、博彩、長才。讀書是學習的一種手段,我們暫且將學習目標也劃分為三種:怡情、博彩、長才。

知道要去的地方,還要知道自己的所在,並且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掌握的資源。欠缺而必要的,需要開拓、彌補甚至是購買,劣勢的要避開,強勢的要更強。

學習的方法大家都有很多,適合自己的要逐步生長出來,並且了如指掌,學習能力不是一條線,也不是一個面,它也是一個立方體,而且是一個可變的立方體,圍繞著一個學習的目標,生長的立方體。


在這裡拿信息技術領域來說明。

在信息技術領域,任何新領域都是已有知識領域,已有技術和研究成果的進一步組合和創新,新領域一分解到底層你會發現全是已有技術,方法和工具。這些很可能都是我們熟悉的內容,而新領域僅僅是對已有知識和技術的進一步組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和技術來解決新的問題。


當接觸一個新領域的時候,首先是大量的閱讀,在一開始沒有機會實踐的時候,那只有先補充和學習基礎的理論,了解新領域的知識體系和結構,了解新領域所涉及
到得關鍵技術。將新領域的內容和自我已有的技術實踐和經驗總結進行匹配和映射。紙上談兵有很多種,但是沒有任何相關領域知識和實踐的積累,那麼接觸新領域
的知識根本無法理解;如果已有歷史相關實踐積累,那麼接觸新領域知識至少從理論和方法上做到理解,這種理解雖然可能是停留在理論上,但是至少理論上的方法
能夠通過已有相關實踐做到很好的串通。也就是我們說的至少在理論上自圓其說,完整和嚴謹。


大量的閱讀包括了新領域所涉及到基礎技術原理知識的閱讀,也包括了新領域應用案例方面的閱讀,雖然你還沒有開始實踐,但是閱讀別人的實踐,結合基礎理論和自我已有的相關經驗積累,你可以更加深入的時刻我準備如何去實踐?我後續實踐的思路是如何的?先模仿再超越,模仿本身可能沒有錯,錯的地方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得模仿,模仿或實踐完了還是一頭霧水或無法貫通。


大量的閱讀以泛讀為主,泛讀的目的是快速的了解新領域,形成新領域知識的大框架,了解知識點之間的關聯,了解新領域做事情的方法和方式,再細化的技術層面的內容一開始不需要了解,抓住核心並搭建框架始終是我們強調的進入新領域的第一步。


第一步完成後,重點將轉移到提出問題和目標,以問題和目標驅動對某一個方面進行深入理解。或者是根據實際項目或客戶的需要,根據前期新領域的學習和業界的
經驗,構想實踐的方案和流程。在這一步的重點就是實踐,通過實踐來驗證方法和可行性,對於不可行的方法根據自我實踐進行修正和完善。在實踐過程中任何一個問題點,你可能都需要深入的去了解相關知識點,定義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只有最終問題解決後你才能夠得到最終需要的經驗積累。


實踐的目的是為了驗證我們的假設和我們參考的理論和方法,實踐本身是理論知識在項目實際場景下的具體應用,理論本身可能是多種現實場景的抽象,而實踐又是將理論回歸到現實場景中,以自我證悟理論+場景下通過實踐能否得出我們期望的結果。


實踐的目的是修正方法論形成自我適用的經驗和模式,一方面是通過分析和解決問題加深對某一個分支上面理論知識的理解。第一步在廣度,而第二步在深度。廣度是深度的基礎,深度是廣度的價值體現。


接入新領域,只做第一步是很多諮詢顧問常有的問題;只做第二步是很多技術人員常有的問題。而任何新領域的學習和深入,唯有聞思修的不斷迭代和演進。


簡單說點我的經驗。

宏觀與微觀的概念對於我們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

面對一個陌生的領域,首先應想辦法建立一個宏觀的框架。可以請教別人,可以看書。如果這個領域開設的有學科,那找一本教材先看看也是極好的,類似於《XX概論》《XX原理》《XX學》等等。總之就是能有一個宏觀的、大的視角。因為細節總是煩瑣、容易令人迷失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你的理解可能是空泛的,甚至有錯誤都不要緊。

下一步,如果你確定要深入學習,那就要從微觀入手。上面有回答提到《學習之道》,這本書很值得一看。裡面有《劃小圈》一章,講得就是如何進行對細節的磨礪。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學習通過微觀洞察宏觀, 「鑽研微觀的細節事物從而來理解是什麼促成了這些宏觀上的問題(《學習之道》)」。

隨著學習的深入,可能你會發現之前宏觀層面上的一些理解的錯誤,就進行糾正。而最終,宏觀與微觀必然能在某個層面得到統一。

希望有所幫助。


拖延了很久終於整理了

【孫志超】高智商的迷思


(如果碰巧想去學物理,那這我以下的一些拙見可能有用)

我認為這個取決與題主能花在這個學科的時間多與少。(我是半路出家來學物理,所以例子以物理學科為主)

如果題主已經工作了,想必時間和精力也相對較少,而且可能環境和心情也不太適應學習,我建議以簡明易懂的科普書為嚮導,如果題主對這個領域完全沒有過了解或者學習的經驗基礎,絕對不能買難懂的科普書,就比如物理類的時間簡史等,因為它裡面有很多知識點還是需要一定的物理學積累才能看懂的,否則便只知道一個名字,卻無法很好地了解其中的意義。如此看書,這本科普書就變成了一個雜亂無章的教學大綱,翻幾頁就有不會的地方,領到了一另一本書。題主可以去書店或者在網上每本書都看看,比較一下作者的語言是否通俗易懂,對專業辭彙或定理的解釋是否生動形象等等。如此一本書讀下來題主就可以大致了解新的學科的前因後果以及構成這個學科的大致框架,還有就是這些學科的分支與前景等等籠統的概念。

之後要做的就是給框架慢慢塞進乾貨。這一些要從基礎做起,如果是中國文學的話還相對好說,畢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看書總是有益的。如果是其他專業,雖然讀書多也有很大好處,但是根據我的經驗來看,能買的書不多,就物理而言,書店是不用去的了,只能在網上找到。

塞乾貨也要有技巧,不能抓過來一本評價不錯的就看,也是需要摸索一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如果題主平日沒心思肯艱深的理論,那就以方向性更強的科普書做乾貨吧,比竟會好懂,以免浪費時間和金錢。

如果題主還在讀書。那麼能問這種問題的人想必會有很多時間去實施計劃。如果沒有受專業教育機會的話,科普書還是必要的,至少在加深印象,幫助理解上是有益的。第一步的建議還是和上面一樣,但是鑒於學生的時間相對豐富(主要是有學習環境,以及學習的經歷還沒忘光)乾貨可以多補充所謂「科班」的知識,當然以基礎開始。如果有條件聽該專業的課,堅持有規律地跟著學自然是首選。(說些親眼見到的,我們班的基礎物理課一直有個老爺爺來聽課,不知是興趣還是曾經也是做物理學問的,而且還會做筆記,是不是提問,非常認真)如果說題主本專業的課都聽不進去建議還是算了吧,畢竟科班的課沒多少是對外行來說有意思的。

如果下決心自學就一定要找一名校或者國外學校的大綱來按部就班地進行系統自學。有些物理書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比如物理的「費曼物理講義」(其他學科的不清楚,實在抱歉,不過我相信百度或者知呼的牛人會有推薦),這本書基本沒什麼公式,以理解為主,因為它所對應的人群就是沒有受過系統教育的業餘人士,比教科書好理解。另外輔助學科也是很重要的,畢竟只有主導思想沒有良好的工具也是難以達到目的的

(比如數學之於物理,是個至關重要的工具,沒有了數學物理大概也就成了哲學了吧,哈哈哈,亂編了一個名言。

數學方面的書,同濟的高數還算是全面,但是可能不夠針對,比如經典力學以偏微分方程為主導,少量泛函分析及線性代數;量子力學同樣是偏微分,但涉及大量泛函分析,還有一些抽象空間等知識;電動力學主要是場論;如果有外語能力,可以找找英文或者德文等等針對物理而寫的數學書,一般來說畢竟詳細,可以自學,而且有些畢竟風趣幽默,可以當笑話書來看,比如德國人J?nich寫的拓撲學等等,只不過我只知道有德文版)

工具到手也要會用,教授講過一個例子,說:洛倫茲和愛因斯坦同時發表了闡述相對論的一個方程(具體是什麼不記得了)但是洛倫茲無法解釋方程所給出的物理意義,即便他數學很好,相對論的皇冠還是落到了想像力豐富的愛因斯坦頭上。這就說明了工具是要用到實處的。因此要將輔助書籍和主導書籍對照來看,而且將同類的書對照來看也有助於完善自己的知識。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某一門學科里的某一個理論非常厲害,想去研究。然後就去直接看這類的書,這樣是一種很不提倡的行為。

舉個例子:我對混沌理論很有想法,維基已經滿足不了我了,於是乎我就上網找了些評價很好的書,諸如分型、動力系統、非線性系統的入門書來看。正巧認識一個曾經第一個發表了Feigenbaum constant但當時年幼無知,沒有得到冠名權的教授,便去詢問。然後我就華麗麗地被教授淵博的知識虐了,數學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然後他就把他寫的講義一點點給我看,一點點講,總之很是艱辛。可見要研究一個學科里的某一知識點光有動力是遠遠不夠的,他局限於時間,師資,自身基礎等很多條件。

我的經驗就是一定要打好基礎,從根基開始,蚍蜉才能撼動大樹。


如常言,我們的知識體系是一個圈,當內在愈發豐富,其邊界也就越長,與其他知識領域發生碰撞的機會也就越多,在這碰撞的瞬間——最容易產生進入一個新領域的動機,當然也有相當多的人直接忽視不見。因此對於一個產生進入新領域學習的人,必然是內心對這大千世界充滿好奇心。

1.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最好是現有知識體系與陌生領域產生碰撞時,自我內心具有主動了解學習的好奇心。高考結束後,同事急於將子女送入電腦培訓班,主觀性的認為學好電腦操作、甚至EXCEL對上大學益處多多,但相信從我輩看來,這些本就無需培訓,因為大學、工作後的自然需求將自然而然的引導我們掌握這些技能。

2.進入一個新領域的起點也許只是一個點,往往這時候連這個領域是什麼都拎不清,這不打緊,因為萬物相通,思維攪起的漣漪越多,這一領域的方舟也將被牽動。這是空間上的策略。

而在時間的問題上,我常常也感到頭疼,你將進入的領域也許和原有的領域是一條高速路上的車道,你對自己車道的歷史未來無比清晰,對自我的進展速率堅信不疑,但另一條車道上的歷史未來卻全然陌生,你不知道何時超車進入,你不知道限速、下一個出口。一個領域的知識體系不應當是空間上的,也當然是時間上的。你了解當前宏觀經濟中的行產能過剩問題,但如果不回頭看4萬億的政策,你依然無法獲得完整的邏輯體系。而歷史,眾所周知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尤其當下傳媒、自媒交錯、信息碎片化,立場、態度更難確立,進入新領域後的觀念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基礎上那則貽害無窮。

3.分清是一時的興趣還是持久的考量,持久的考量必然是有更為堅實的動機與目的,其需要的體系與方法必具備相對完整的邏輯性。而一時的興趣,可能在介入後逐步成為自身原有知識體系的補充,也有可能逐步放棄,因而要認清自己在這上面的投入界限。

4.有導師自然好,沒有的話谷歌百度之。

5.收穫。進入一個領域的目的是什麼?滿足自我對世界的認知?那就不必客氣,將你學習過程的心得體會逐步納入你的價值觀、世界觀吧,自此你付出的就是你得到的,睜開眼看世界,今天果然又不一樣。


樓上說的挺好的。但我不喜歡複雜的辦法。

越複雜越容易失敗。

在學習新領域中,唯一重要的是找到正確的學習內容,不要誤入歧途。

要有辨識能力,在茫茫的信息中找到正確的學習內容。不是給本書你就讀。

然後不要拖延,趁有興趣的時候培養起趣味。

學習新領域最怕南轅北轍和拖延症了。

做到這些,學習自然而然就快了。


曾經聽過一個人這樣說,對於一個全新領域的學習最重要的是遺忘和謙卑,尤其是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千萬不要帶著以往的偏見和成就心,其實這才是阻礙後續學習最大的障礙,以一個初學者的姿態進入,凡在一個領域有所成就的,在另一個領域也一定行,關鍵是放下和謙卑。


1. 最重要的是你得有這個決心,做好長期學習、迎接各種困難的心理準備。

2. 接下來才是方法論的事情。


這是我的個人之見。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