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有哪些思想成就?
在等待大神的同時,我粗淺地談一下自己的看法。浮士德和靡菲斯特分別代表了兩種精神……這種說法非常扯淡而且不準確,然而這麼隨便理解一下應該是可以的吧,對於沒有看過原文的人來說。浮士德是執著地認為人生和世界是具有意義的那一類人,雖然不知道意義在於哪裡,然而執著追求。這種精神在今天早已經被認為是扯淡的了。如果說真理,大部分的學者會覺得沒有真理,或者不止一個真理。然而還是有少部分的人,例如儒者什麼的,覺得有一個真理,這個真理很難說是一個道理,或者是一個人的教訓,或者是什麼生活方式之類,然而總之是在那裡的。叫做「道」,或者「心性」或者「仁」,有點像西方講的「聖」。也許是「存在」,也許是「邏各斯」……數不勝數,講得不太一樣,但是大概是這麼個意思。
有這種信仰的人會覺得,找到了這個東西,一切迎刃而解,人生苦惱不再——這就是浮士德說的要找到真正的幸福樂趣。
靡菲斯特則是妥帖地認為人生毫無希望的人。這種人的生命往往比較綻放。靡菲斯特在這書裡面多可愛啊。誰都想像他這樣生活吧。再加上浮士德是德國傳說中一個極為有意思和傳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很複雜,所以這本書受歡迎是沒有懸念的。僅僅談一點,有待大神。翻了一下外國文學史的筆記,張文舉老師的講義上是這麼說的:
《浮士德》最重要的思想價值在於:
1、通過浮士德幾個階段的追求,既寫出了一部靈魂的發展史,也對文藝復興以來至十九世紀初300年來歐洲資產階級的精神發展歷程(時代精神)作了深刻的回顧與總結。2、通過浮士德形象,充分肯定了不滿現狀、積極進取、勇於探索,渴望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並不斷地付之於行動的「浮士德精神」,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人類積極精神的象徵。 3、人類的自強不息、永不自滿、奮發有為這些富有男性特徵的品格,必須有上帝所謂「溫柔的愛的藩籬」給予框限、制約、平衡、呵護,必須有「永恆的女性」,有「善」、有仁愛寬容、有和平寧靜給予節制和指引,這樣才能得到好的結果,才能不斷向上、向上。
4、通過靡非斯特這一形象,表達出歌德對人生、人性及社會的深刻洞察和理解。一個有所追求的人,在前進的路途上難免陷於地獄的深淵而犯罪作惡,但墮落的經歷並非一味消極,它也使我們的人生在某種程度上變得豐富和複雜,變得有點分量,所謂經歷人生者是也,「整個人類註定要承受的一切,我都渴望在靈魂深處體驗感覺。」(魔鬼還說過:「理論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樹長青。」)[人生]。另外,人生不僅要與外界事物、與他人發生碰撞,更重要的是要和自身展開劇烈的鬥爭,這種屬於內心精神世界的矛盾衝突無時無刻不存在,要想戰勝外部世界,首先就得戰勝自己、超越自己。這種精神的衝突遠非單純的靈與肉的衝突可以概括。它們是積極與消極、肯定與否定、向上與墮落、善與惡、美與丑、誘惑與反誘惑等多方面的較量。表面看來,浮士德與靡非斯特是正反兩個人物,但實際上他們是一個人身上的兩個方面、兩種精神的體現,這一形象是植根於人性深處的消極、否定精神的象徵[人性]。並且,歌德並沒有把靡非斯特描繪成一個十足的惡的化身,相反,通過靡非斯特敏銳的眼光揭露了當時社會上的種種弊病[認識];尤其是,作者明確指出,上帝之所以允許靡非斯特引誘浮士德,是由於魔鬼對於浮士德會起到刺激作用,從而使他不致流於麻痹鬆懈,借用魔鬼自己的話,「永遠想作惡結果卻總是創造了善的力量的一部分。」 它是「惡」,但它不等於「壞」,它有時恰好構成了浮士德提升自己的動力[激勵]。
5、整部作品表達了對於個人及人類歷史的樂觀主義信念。作為個人,在一生中儘管很可能會走許多彎路,犯很多錯誤,甚至其生活本身就是悲劇性的,但只要他不斷向前向上走,最終總會得救的。作為歷史,人類在總體上總是向前進的。悲劇末尾,浮士德嘹望到了人類社會壯麗的遠景和「在自由的土地上住著自由的人民」這種理想的社會,帶著「高度幸福的預感」離開了人世。最後,浮士德的靈魂被天使們救往天國,帶向光榮聖母,「永恆的女性」,引領他在天界飛升。作者以宗教的形式,描繪了人類光明的未來和樂觀的前景[比較赫西爾德的歷史觀],也肯定了浮士德奮力追求的一生。天使講究公平公正,魔鬼要求等價交換。
我很喜歡梅菲斯特。他超有才能的呀,看事情都是直接看本質。冷酷又不失風趣。若是地獄裡都是這樣充滿思想的哲學家,想想看,好像墜入地獄,也挺好的呀!舒適容易滋生墮落,墮落容易引導人犯罪,犯罪容易迷失自我,迷失自我就無法明白人生的真諦。而幾個人能明白人生?不如瀟洒走一回吧。很喜歡梅菲特斯斯說的。你是什麼一一一終歸會是什麼。你是什麼一一一終歸還是什麼。
個人偏向喜歡第一部,代入感比較強,也更吸引人。後半部分,我實在是才疏學淺呀,神話學,哲學,神學太多,看的我幾次睡著但浮士德死的那一刻,我好像突然覺得他變得高大起來了。老實說,之前我一直覺得他全心全意追求人類的冠冕,但又總是在追求情愛的路上奔波。第一次瞥見了瑪加蕾特的美貌,他害得人家破人亡。最後瑪加蕾特有了生育後自殺了。第二次是海倫,她是美貌的化身,真正的女神。他們還有了愛情的結晶,結局並不美好。 浮士德追求愛情,政治,權利。。。凡事仰賴於梅菲特斯,但大家還是一樣頌揚他,美曰其名為不斷的奮鬥,追尋自我。但我覺得他一點都不可愛。或許我這隻小麻雀看不懂雄鷹的志向所在吧。
對現代性的反思。
對宏大敘事的自疑性質疑。「人類像浮士德一樣,一旦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原先美好的願望就成為魔咒。論頭腦,浮士德可謂人類中的佼佼者,但是他有人性中的通病—不願面對世界的真相,快樂寄托在把這個世界擬人化了的幻象(anthropomorphisms)里,至於世界的真相、自然的客觀環境,顧及得少,忘記得多(尼采《從道德之外的意義看真理和謊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這個魔是心魔,是以人類為中心的認識論(現代體系的核心)的象徵,本來就在浮士德的心裡。和梅菲斯特的一紙合約,可不就是那宏大敘述?能讓你亢奮,讓你登足高山,也能讓你沮喪無比,墜落谷底。」
--童明《現代性賦格》梅菲斯特其實就是浮士德藝術的自我,歌德清晰地感到這苦短人生的每一瞬間,都是向著那永恆的虛無狂奔;而人要絕對遵循理性來成就事業是多麼不可能。在沉痛與頹廢的對面,便是那魔鬼附體的逆反精神,它引領詩人向「無人去過」「無法可去」、「通向無人之境」的地方衝刺。每一刻都面對死神的藝術家,決心要做的——不斷地向人們揭示生命那一層一層地,無敵的謎底。
讀完《浮士德》,第一感覺就是蕩氣迴腸。讀的過程比較曲折,因為始終有沒聽過的地名和大大小小突然冒出來的精靈,始終有不了解的古希臘的歷史神話,始終有不熟悉的《聖經》典故在裡面巧妙地穿梭,卷帙浩繁的史詩讓人在面對博學的歌德時,有點手足無措。同時,除了一條浮士德不斷「在路上」的主線外,用非常多的描寫社會歷史和環境,比如第二部的第三幕就涵蓋了將近三千年的歷史,實在是讓我幾次「齣戲」。
但之所以讀完後,我還能覺得蕩氣迴腸,則或許是因為浮士德的整個歷程,完美詮釋了孔子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哪怕是最後他說出了會讓他走向毀滅的「停一停吧,你真美麗」,魔鬼也依然無法佔有他的靈魂,因為他說出的一剎那,仍舊渴望著為人類的理想社會而不斷地爭取和奮鬥,而非享樂。
這不僅是浮士德的精神,也是歌德的精神。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歌德就有「寫出一部宏偉巨著」的抱負,也確實,他需要「一個英雄原型來表達他的天賦」。二十五歲心智旺盛時寫了《少年維特之煩惱》,後來十多年間創作了許多劇本,如《艾格蒙特》、《依非吉尼》、《塔索》。他既能在魏瑪當「首相」時遊刃有餘如魚得水,又能在生活和創作中肆無忌憚如波西米亞人;他既能在魏瑪古典主義時期,創作遵循嚴格的古典形式,又能在自己風格不一時雲淡風輕地說出「我沒有某種風格,我有各種風格」。甚至於木心先生講課提到歌德時,說道,「他的相貌,體格,也完美體現浮士德精神。死後,人揭布窺其屍,無一處贅肉,無一處枯瘦。」
由於自己閱讀這類史詩性著作嚴重缺乏歷史知識和典故積累的挫敗感,私以為《浮士德》的文學史地位大於它的文學價值(水平有限,就只能這樣下結論,唉)。當然,他糅合了多種風格(如歌唱劇、假面劇、諷刺評論等等),在歷史中的「穿越」和典故得心應手地運用也使作品更加厚重和氣勢磅礴,同時,他不受限制地運用了多種詩體、詩形,而且特別擅長自己生造新的詞(比如仿照「螢火蟲」造了一個「螢火螞蟻」)。這些新的探索和變形,他所描繪出來的宏大的、超自然的場景,使得這部作品無法像一般劇本一樣被搬上舞台,也無法被輕易地解構和詮釋。從這一方面,我們也許就以及能夠領略它的洋洋大觀與偉大。
靡菲斯特名言很多,是個有思想的魔鬼。浮士德的學生來拜訪浮士德時,靡菲斯特扮成浮士德,先是建議學生選修邏輯學,後來還說出那句名言:所有的理論都是灰色的,唯有生活之樹常青。後來它還對瓶中人造人荷恩庫魯斯提出建議:如果你不走錯路,你就不會明白事理。
與《悲慘世界》《神曲》《紀伯倫散文詩》《沉思錄》一起並列近代現代神作
什麼是「心靈的滿足」?
事實上,我倒有另類的想法。浮士德代表的是人類,靡非斯特代表的是大自然。整部作品,是人類面對大自然,力求真美,正義,知識的作品。
創造了一個生動的老爺爺形象 為以後的網文所借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