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In the Plex》中關於谷歌中國的故事?
http://www.guao.hk/posts/in-the-plex-1.html
谷奧這篇文章列舉了一些片段,如:「 谷歌中國還有個奇怪的辦公室文化,就是誰坐 的離李開復近誰就光榮。最後Chan實在受不 了,走人之。 」
知乎審查我的專欄文章這些書,不會有簡體中文版(二):In the Plex - Offline: better connected - 知乎專欄,我決定以德報怨多回答幾個問題。我在這個問題里Steve Levy 新書《In the Plex》怎麼樣?有什麼有趣的段落?大致總結了關於谷歌中國的內容,從作者Levy的角度來看,他的觀點如下:
1,Levy對李開復在谷歌中國內部的個人影響力有偏向負面的評價,就像一個偶像。谷歌中國發生大大小小的問題,大家都會傾向去尋找李開復的意見和建議,對他的個人魅力極其追崇,而實際上他並不負責谷歌中國的所有決策,對於中國具體國情的理解也有很多問題。谷歌中國有種特殊的文化氛圍,在那裡的人不會覺得自己是Google的人,而是為谷歌中國的人。
2,對於政府公關問題的評價則是完全負面的,谷歌中國從來都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反而自己內部的公關人員走馬燈換了太多。某個原新浪的公關高層加入谷歌中國後,還鬧出了給政府官員送iPod還報銷的醜聞,最終和其直屬上司一起下台。但如果擺脫這樣的中國國情該如何做公關呢?谷歌中國無法回答你。
3,對百度的評價偏向中立,無論Google還是Levy都不認為百度是對手或是失敗的原因。行文到真有點』百度確實更了解中國』的意思,但又確實有種『我根本不把你放在眼裡』的感覺。也提到了曾經盛傳的從Google引流量到百度一事,但也沒有確鑿的依據。
5,Levy對谷歌中國的失敗所做的判讀是,Google對於形勢的判斷過於樂觀。Google相信隨著新一代成為中國社會中堅力量,中國會更開放更自由。Google應該更早地參與這個過程,甚至幫助這個國家更快地實現開放和自由。進程本卻身並不像Google想像的那樣能在三五年內實現。社會改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Levy為這本書準備近了十年,他在供職過的所有媒體上都做過對Google的跟蹤報道。這本書是否權威?可以參考Levy在Quora上的這個回答:Google給了我無上特權。在深度採訪了包括Page、Brin和施密特在內的眾多高層、參加Google內部不計其數或公開或秘密的項目和會議之後,才最終完成這本書。我認為至少還是客觀體現了Google內部對於這場本地化鬧劇的一些看法。開復老師也和Levy探討過這本書,至少證明他做到了對事件的真實還原。一本傳記理應如此。
之前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寫的一段讀書筆記,或許正好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故而從專欄中粘貼至此,謹供參考。
讀書筆記全文:
Google In the Plex讀書筆記分享-Journals Tang-20150910 - 諮詢顧問評論 - 知乎專欄
7.Google的中國實驗---道德與商業的糾纏
從2005年7月宣布設立研發中心,到2010年1月宣布撤出搜索業務,Google在中國度過了短暫而複雜的時光。
2000
年,Yahoo已經在北京設立辦公室,並且開始向這個日後成長為全球最大互聯網國度的早期用戶提供中文搜索服務。立足本土的百度也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中文
搜索引擎服務。而此時的Google,才剛剛開始製作搜索引擎的中文版本,並在隨後的四五年中以一種「置身事外」的方式為這個國家的用戶提供搜索服務。
2004
年,Google派了一個高管領銜的代表團訪問中國。同一年,Lary Page和Sergery
Brin也到訪了百度、搜狐和新浪等中國本土的互聯網企業,並且決定向準備赴美上市的百度投資500萬美金。就在這一年底,Google內部經過爭論,決
定進入中國市場,並且在2005年聘用李開復擔任他們派駐中國的「大使」,開始在那裡籌備一個研發中心。2006年1月27日,http://Google.cn上
線,Google終於正式將自己的腳踏入了中國市場。
從很多角度來看Google總部對於中國分支的態度,都會得出這樣的印象---這僅僅
是一場小心翼翼的實驗而已。出於賬戶和信息安全的考慮以及客觀的政策限制,包括Gmail、Blogger、Picasa、YouTube在內的產品都沒
有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由於Google總部揮之不去的意識形態擔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研發部門的工程師們未能獲得訪問核心代碼的自由,更多地是做一
些外圍的工作,並在諸多限制之下嘗試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產品。Google在中國做出本地化商務與宣傳的申請也多未獲總部批准。在這種內部重重限制之
下,http://Google.cn還是憑藉著優秀的搜索體驗迅速獲取了超過25%的市場份額,並且在地圖和移動領域成為了領導者,這形成了對於百度的巨大威脅。
就
在Google在產品與商業積極推進的同時,它的中國團隊也在小心翼翼地處理著與政府部門的關係,後者出於政治和管制的考量,正在嘗試以種種方式馴服日益
不受控制的互聯網企業,包括Yahoo、Microsoft和Cisco等都相繼屈服。終於,隨著一些事件的接連發生,Google中國團隊在北京與
Mountain
View之間接力維持平衡的努力宣告失敗---就在進入這個市場5年不到的時點,http://Google.cn被關閉了,同時被拋棄的還有「谷歌」這個頗具中國特色
的名字。
Google在中國的這些年,其實已經部分實現了當初的目標之一,即推動這個國家的信息開放程度的提升。同時,因為它的存在所具有
的示範與對比效應,迫使競爭對手不得不調整自己的產品策略和商業模式,比如百度就在2009年放棄了的飽受詬病的競價排名,引入了與Google
Adwords類似的「鳳巢系統」。
故事的最後,即使是Steven Levy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Google退出中國是否真的純粹是道德考量?其中是否夾雜著對於在這個複雜市場獲得規模盈利的暗淡預期?」
Google
的這場中國實驗蘊含了諸多的啟示,既有政治的、也有商業的,甚至還夾雜著個人的。Google的退出,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互聯網生態的力量均衡,這毫
無疑問影響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進程和路線。而對於Google自身,也確實錯過了中國互聯網的「黃金時代」。
近期,聽聞Google正在嘗試部分重回中國市場的消息,還是頗為期待的。希望這次大家都能寬容和成熟一些,在艱難的環境里承擔各自的職責與擔當。
有意思。不過「產品經理」的確是個誰也不知道的頭銜,尤其是那個年代。我猜測,由於中國人的面子心態以及老外們對面子心態的不理解,那種情況是有的,但被誇大了。
推薦閱讀:
※據說李開復在谷歌的時候谷歌有大量用戶流失,是真的嗎?李開復對谷歌產生過什麼負面的影響嗎?
※怎麼評價Google發布的Cloud Dataflow雲數據分析工具?
※Google 做過的哪些事讓你厭惡?
※如何評價谷歌 10 月 5 日發布的手機 Pixel 2/Pixel 2 X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