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對於孩子教育沒有信心?

碰到一些同年紀的丁克家庭,或者是在要與不要孩子之間徘徊猶豫的朋友,大都給我相同的答案,覺得沒有信心教育出來一個好孩子,孩子的教育真的是這麼不可控的事情嗎?


這裡所說的沒信心,恰恰談的不對社會教育本身的沒信心,而是父母對於自己的教育能力,水平的沒信心,特別是在一味鼓吹教育改革的必要與重要的現今,其實是把父母言傳身教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給偷換了,所謂三歲看老,父母的教育其實對孩子的影響佔了80%+,就我看來,在傳統錯漏百出的應試教育下,我們仍然還是培養出了很多成功的孩子(這裡指的成功,是指個性健全有獨立思維能力的孩子),優秀的父母是可以矯正教育的缺漏,但是優秀的教育卻無法修補父母本身的教育硬傷。我們一味放大學校教育功效的同時,是不是忽略了父母本身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質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自己成長為大人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會反思自己所受的教育實踐,越反思越負面,越負面越猶豫,越猶豫越慎重,看似沒有前人過的那麼囫圇吞棗了,但是也不免爆露出更多問題,什麼是萬全的準備?所謂的經濟能力,教育能力,協調能力,不到位所以不要孩子,那反過來想,作為成人是否可以自我培訓,自我提升,的方式去完善自己的不足,(在我看來所謂的經濟能力壓力老實說是非常矯情的理由,給孩子最好的不是那些物質的外在,恰恰是父母自我的用心才是最珍貴的),孩子對於個人,家庭到底是個什麼定位,是希望,延續,還是投射和責任,對於要孩子問題的審慎,究竟是現代人的進步,還是現代人不堪壓力的託詞,丁克是內心篤定的堅持,還是為了推脫責任的權宜之計,如同考研和畢業創業一樣,把搪塞壓力的手段當成了目的!


獨生子政策,養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都是原因。還有社會在變化,現在的父母們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和現在孩子們面對的環境很不一樣,加上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各種文化的碰撞,以及對未來社會的各種預期,父母們開始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適,小時候從家庭得來的教育經驗正在受到考驗。其實這是好事。相信經過這樣一個思考,情況會越來越好,對下一代的教育,會漸漸樹立信心。


回答標題:教育是一個難題,所以,大概只有無知或自大狂才會有信心說能教育好孩子。但是,從孩子長大的角度,我們其實放大了「教育」的影響力。影響孩子成長因素至少包括:1,天性;2,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3,有意識的「教育」。有意識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不會超過1/3。

回答為什麼很多人不生孩子。

多年前,父親勸我生孩子,我堅持不生。父親說我:生兒育女是人生在世最基本最大的責任,你們這些有文化的人,找出那麼多理由來不生孩子,但結果是一樣的,就是逃避了作為人的責任。

父親去世後,我深以為是。當年我不生孩子,沒信心教育好只是一個借口,害怕責任的借口。


作為一個丁克,如果一個朋友,問我為什麼不要孩子,我大概也會給他一個這樣的答案,沒信心教育孩子。

親,不要大驚小怪,如果一個人覺得我不要孩子這件事情很奇怪,我大概一定會這樣敷衍他。

所以,親們,你們都別猜了。

這僅僅是一個看起來合理合法合適的掩蓋之詞而已。跟教育什麼的,壓根沒有關係。


我們經常可以在網上看到名人明星分享的育兒經驗,在參考他們育兒方式的同時,很多父母認為,這是並非普通人可以學習的,要是我有錢,我也會這樣教育孩子......

比如,高曉松曾說過,多讓孩子學習一些沒用的東西,這樣可以有利於養成良好的心態,培養一顆能夠感受幸福的心。一項調查顯示,有70%的家長贊同這個觀點,理由都是為孩子的自身能力、心靈成長等角度出發。但是,再讓這些家長選擇如何支持時,他們有的選擇了「看孩子學習以外有沒有時間」;還有很大一部分選擇了「精神支持」——也就是,只是說說而已。

這就意味著,一部分家長本身就不認可名人明星的教育方式可以複製,另一部分家長就算支持,也只是表面功夫。

教育≠教育資源

首先要弄清出的一個概念,就是教育和教育資源。教育不等於教育資源,教育沒有價格,而教育資源有;教育是一種理念,而教育資源是一種物質方式。大部分家長認為明星名人這麼有錢有地位,當然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擁有這些,他們能給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資源,而不是教育。

我們要學習的不是他們優質的教育資源,而是他們的教育方式。明星帶孩子到全世界處旅遊,不是讓你也這樣做,而是讓你多帶孩子出去見識,出去玩耍,即便是在小區、公園裡面觀察昆蟲,喂喂金魚也好。明星帶孩子去騎馬射箭做各種極限運動,不是讓你也這樣,而是告訴你多帶孩子參與運動,即使是樓下散散步,公園跑跑步也好。

馬伊琍凡事為孩子親力親為,不假人手;張柏芝對孩子永遠保持笑容,不露出負面情緒;伊能靜對孩子耐心細心,說到做到,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和愛.......這些才是我們該學習的教育,而不是盲目的只看他們的教育資源。

好的教育≠好的教育資源

好的教育資源確實會讓人更容易在知識層面、技能層面上優於常人,在工作時具備良好的技能。前段時間看過一篇文章,說普通老闆姓不要學習名人明星的教育方式,因為他們有錢有地位有資源,而窮人什麼都沒有,只能好好努力學習,爭取以後成功。

這裡的歧義在於,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讓孩子出人頭地?讓孩子躋身上流社會?首先不說成功的人生該如何界定,就算傳統意義上的成功,最後也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獲得,難道要讓大部分無法「成功」的人痛苦終生嗎?

我非常欣賞高曉松的觀點,他說,教育就是讓孩子即使不成功,他也能夠平衡生活、調整心態,有能力適應和享受不完美的生活;讓他們有足夠的適應力,有能力面對有挫折有挑戰的生活;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隨遇而安,心安理得地混過漫長的歲月而不怨天尤人。

再者,即便明星擁有更好的教育資源,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能夠給孩子好的教育。紈絝子弟即便擁有再多好的資源也富不過三代,而寒門出貴子的例子卻在我們身邊層出不窮。廉價資源匹配優質的教育,並非不可能;反而出生就拿著一手好牌最後卻滿盤皆輸的人,恰恰證明了,再好的教育資源也彌補不了教育的不足。

最可怕的是,這樣天生擁有優質資源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還重視教育。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明星的孩子,即使去掉星二代的光環,依然是落落大方、知書達理。

不要為自己失敗的教育推卸責任

有些人說,我要是有錢,我也送孩子去騎馬射箭,帶孩子全世界到處玩,給孩子找最好的老師,培養他各方面興趣,送他去國外讀書.......把一切都歸結於沒有錢,這是只是在為自己失敗的教育推卸責任。

教育是一種意識,是父母的理念,它並不完全決定於你擁有什麼樣的教育資源。想想你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多反省反省自己,不然即使你有錢了,你依然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關注公眾號:森巴育兒(ID:senbayuer),了解更多育兒資訊!

文章來自:小寶麻麻(森巴育兒)

添加微信號:senbayuer1 為好友,森巴將邀請你進群一起聊聊育兒經和婚姻八卦


對孩子教育沒有信心,其實是對自己沒信心,對自己的將來、對將來的自己無法產生良好期待。

孩子受到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交互作用。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國內國外長大的孩子也會很不一樣。

最重要的是孩子是生命的恩賜,不應是父母意念的投射物。一個幸福的寶寶,父母更幸福。


可能還是大環境使然,所以有時候我們會選擇把孩子送出去,讓孩子體會一下多樣的教育


這都是自私無能和不寬容的借口,這樣的人一般都比較懶,也比較自我自戀。

1 不是生不出好孩子,是不願意接受一個不按照自己設想成長的孩子。

2 不是對教育沒信心,是沒耐性,要從兒歌,識字開始陪讀,小學嫌弱智,高中又輔導不了,丟人。其實教育從來就不該讓學校包辦。

3 不是沒錢養孩子,是不願意為孩子更加拚命地賺錢。

4 恐懼拼爹。以前孩子沒考上重點,可以罵孩子笨罵孩子不用功,現在呢?


父母因為擔憂自己無法對小孩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而決定不生小孩,是非常負責任的想法。

說到孩子教育不可控的問題,對大人的要求真的很高啊!從小你要有非常健康的體魄,很好的情緒控制能力,良好的經濟條件,父母雙方要有一致的三觀,這些東西對於一個在中國大環境下很早結婚的父母身上,並不存在啊!

對我來說,在我的性格不夠成熟之前,我的伴侶和我不能想法一致之前,是不會要小孩的~


有人因為喜歡孩子而生孩子,有人也不是因為厭惡孩子而自願選擇不生育。

首先得承認,這不只是個說法,人和人確實是不一樣。也有不一樣的權力。目前社會和家庭對於丁克的接受度非常之低,往往簡單認為肯定是「有問題」,彷彿如果沒有問題,任何人都不會拒絕生孩子一樣。這種簡單的強迫邏輯使人無法與之對談。

很多人由於自身的教育經歷,回想之際仍然心有餘悸。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是多麼不容易,這是真的。如果這個孩子心理不夠健康,生活是一件非常之辛苦的事。很多人不以為然,認為自己父母沒有做好的事,自己肯定能做好,自己教育的孩子一定優秀,不優秀也是外界的問題,孩子的問題,或者,社會的問題。然而余不敢與之苟同,我並不認為這些人能比父輩們做得更好。

每個人都有無法列盡的性格缺陷,在自己人生路上不斷覺醒和領悟的時候,去教育另外一個人,這是一種賭博。50%賭他吸取的大多是精華,50%賭他有的只是糟粕。

另一種說法是,盡人事而知天命,儘力而為,順其自然,這個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終得看他自己。父母不必有那麼大壓力給自己。有的人,無論為了樂趣,為了孝道,為了養老,為了陪伴,或者投射某些自我,在後代和教育這件事上義無反顧,一往無前。活過的這三十年來,看過很多父母心滿意足,卻看不見孩子的痛苦,孩子心安理得的時候,父母在輾轉反側。我認為,人作為個體,首先要為自己負責,干涉其他生命,無論是否由你產出,都是不可取的。因為這必然導致衝突。

然而由於人的劣根性,如果孩子已經出生,能夠完全尊重這個生命,不自私地干涉他的一生,非常難之做到。


我個人認為,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時候就開始。要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多培養孩子的愛好,讓他建立自信,如果,孩子比較狂妄,也可以稍微讓他懂一點,有許多比他牛逼的人,讓他清醒一點。總之,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必須讓他找到那個平衡點。之所以害怕,是因為你看到好多孩子的壞毛病,而你不知道教育孩子是有方法的。


現在的社會和學校環境,使孩子們攀比心較重。每次接送孩子,有些孩子們之間甚至會比較父母們開得什麼車。給孩子配個手機聯繫方便,也非要買iPHONE。環境如此,確實在教育方面讓家長們比較頭疼。所以帶孩子去國外遊學、參加夏令營,還是一個挺不錯的方式,必竟國外的教育環境完全不同,國外的孩子更獨立、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能力。在這種環境中,自己的孩子多少也可以受到一些影響。另一個方面,家長要做孩子們的榜樣,努力工作、以身作則,即使家裡有錢,也要讓孩子們明白錢不是白來的,要成為對社會、對周圍環境有價值和有貢獻的人,要做像父母那樣的人,才可以生活得更富裕、更美好。


現在的兒童是出生於2005年後的新一代,他們衣食無憂,可以說是一出生就過上了「有房有車」的好日子。跟70後、80後相比,是有史以來最富裕的一代中國人。

然而,據調查,百分之七八十的兒童並不開心。有的跟父母關係疏離,有的感覺上學沒勁,有的自認壓力太大等等,看來物質寬裕並不跟生活幸福成正比。

其實孩子的心靈就是一張白紙。之所以感到不快樂,還需要從家長和老師這裡找原因。每個孩子都有如下心理需求:1、享受關愛;2、收到認同;3、得到讚賞;4、享有地位。下面這3個方法,正是從這4點心理需求入手,讓家長和孩子的相處變得快樂起來。

一、協助孩子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興趣

歐美名校都提倡「博雅教育」,也就是全面發展。各種興趣班貫穿學習生涯,比如棒球、手工、博物、樂器、戲劇等,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淵博的學識。

作為家長,要真正尊重每個生命個體,承認花園裡的每朵鮮花都有它的美麗之處。要助力孩子邁開雙腿,多看看這個世界,找到真正能激發他好奇心的事情,為了將來從事的職業打下基礎。

二、跟孩子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孩子跟父母疏離的一大原因就是,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缺位,讓孩子相當沒「存在感」。就像成年人在公司進行團隊建設一樣,大家一起完成任務,解決問題,這種「戰鬥友誼」是牢不可破的。

比如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參觀博物館、參加戶外運動、玩遊戲等,不過最好選擇容易入門的益智類桌面遊戲,這樣對保護視力有利,也便於互相交流,比如《胡了三國》遊戲牌和一些解謎、探險類遊戲。父母和孩子組成戰隊,齊心協力取得勝利,自然會形成平等的夥伴關係,而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虎爸、虎媽」。在遊戲中予以適當的讚賞和鼓勵,孩子的自信心自然得以建立。

三、不要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

中國的家長和孩子都累,一大原因是愛攀比。無論是報考名校,還是課外輔導班,都是不甘人後的心理在作怪。說到底,是因為缺乏自信,在跟別人的比較中才能確立自己的價值。

對於孩子來說,家長老提「別人家的孩子」,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甚至主動疏遠父母。對於生活和學習,可能會採取逃避的態度,這對一生的心理成長都是嚴重的負面影響。

說到底,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加以培育和疏導,我們都可以做個成功的家長。快樂、健康,是人最寶貴的財富。


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不但要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還要教會孩子自我能力的提升,這種能力包括很多種,如邏輯思維、管理、情商、表達等能力,但是我國的教育體制促使我們必須培養孩子的學業成績,才能出人頭地。我是新東方學業規劃師Joseph,請隨時私我一起探討孩子的成長問題。


有努力創造良好教育條件的意願,並不表示能夠實現目的。要創造客觀條件,要克服自身缺陷。

實際上,努力提高自己並不容易,認清自己的實際水平也不容易。教育好孩子需要承受很多風險,也有很多人承受不起,e這是事實。


教育好孩子(尤其是親子教育)也是一個很專業的事情,就和我們其他工作一樣,做得好與否,得看你的專業程度、用心程度。


很多人對沒做過的事情都表示沒有信心

加上養孩子的責任太大,是一件一輩子的事情,所以大家都會表示猶豫

其實一切順其自然,孩子的教育是一個社會問題,父母家庭,學校等等,父母需要用心去對待而不是退縮

好好享受孩子帶給你的樂趣吧!


沒信心那是父母們沒有愛心


推薦閱讀:

不要把坑過你的學習方法,遺傳給你的孩子(乾貨,條條誅心) | 學霸指南
求解答、菁優網、魔方格(對對塔)、題谷、梯子這樣的網站試題來源是什麼?在凈網行動下,試題的版權問題呢?
人生上半場:教育是底層的獨木橋,中層的焦慮葯,上層的備用招。
荷蘭家長說:孩子挨點揍吃點虧是有必要的

TAG:教育 | 孩子 | 丁克 | 家庭關係 | 中國大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