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為什麼要投資知乎?

3月28日消息,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 今日爆料,創新工場已投資社區網站知乎,不過,他並未透露相關的投資細節,僅表示目前主要是專註於將產品做好。知乎是一家「社會化問答網站」,2011年1月26日上線,目前處於邀請制公測期,被稱為中國的Quora。@李開復 稱「這是很好的機會,我們很看好這個團隊。」

背景信息:

創新工場會投資知乎嗎?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51411

張亮,創新工場資深投資經理:

到目前為止(2010-12-27),創新工場並沒有和知乎有任何投資關聯。

未來的事情是非常難預測的,你可以把它等同於「創新工場是否會投資任何某一家創業公司?


本來似乎不必回答這個問題。不過看到不少人認為創新工場喜歡投資山寨產品,就覺得還是應該說兩句——其實我並不在乎被誤解,但我覺得這是很多人對於創業和投資缺乏正確的理解。

暫不長篇大論,簡單說一下:

1. 「社交」這種服務正在進化。我們相信,互聯網社交服務不會停止於 QQ 和 Facebook。知乎是其中一個可能性。我們在這個領域做了很多研究、學習、思考。

2. 知乎是個正確的產品。很多人以為這就是山寨 Quora,我真的不以為然。當然,知乎在誕生之初是模仿了 Quora,但為什麼選擇 Quora 模仿?團隊為什麼對這件事兒有足夠的信念?這款產品運作幾個也來真的走上了正確的方向嗎?這個產品的未來何在?答案並不是那麼簡單的。這也需要投資人的信念。點點也是如此。

3. 優秀的團隊和不錯的執行力。關於團隊大家都看到許多,不用細說。

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知乎為什麼選擇創新工場?(看到知乎價值的投資者非常多,就我所知,錢不是問題)

其他的不算,有一點我想說:我們是這個行業對未來的社交服務投入最多、心得最多的 VC 之一。這意味著我們能明確幫助知乎更快的發展。

現在,創新工場有點點、行雲、知乎這幾家在社交領域的探索型公司,我們相信我們能學的更快,給相關創業者更多幫助。


我還是一個學生,對知乎團隊沒有了解,我就從一個普通用戶的角度來說說自己的想法吧。

我認為知乎是一個有著巨大潛力的產品:它以「問答」這種互動形式為紐帶,構造了一個個活躍的小圈子;圈子內的良好氛圍激勵並保證了問答內容的高質量;「問答」類產品的實踐,為其探索「問答」類產品的社交功能提供了實踐和理論支持;同時,高質量的回答對於廣大互聯網用戶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1 圈子的力量

我認為現在知乎上最重要的不是問答而是圈子。「問答」僅僅是一種形式、方法和機制,它而不是一個平台的全部。「問答」完全可以為其他的目的而服務。

我認為:「問答產品」天然具有社交屬性,大膽猜測「問答類產品」也許是陌生人的交友的突破口,在社交的路上,「問答」也許可以走的更遠。

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正常的網路用戶都不會非常活躍的去和陌生人溝通,需要機制來推動用戶間的溝通和交流,而我認為「問答」就是聯繫用戶、推動交流、刺激活躍氛圍的好方法。

應該說,「知乎」的實踐證明了「問答」是可以讓用戶圈子自組織的出現,同時「問答」是社區氛圍的推動器。但是,目前」知乎「還是一個以互聯網為主的圈子。我非常期待能夠看到」問答「產品更多的應用和價值體現。

2 答案的價值

搜索的目的是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果你觀察過的話,大部分用戶在搜索框里的詞條都是類似「xxx是什麼」或者「為什麼xxx」之類的。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很多時候我用google搜索需要的結果都在百度知道上面。因此,我認為持續創造有價值內容的平台在將來會更加有影響力。

3 困惑:風險與機遇並存

模仿與特色:產品是有生命的。就像人一樣,只有有個性、有特色的人才有吸引力。因此,知乎做了一個良好的開局,但是以後「知乎」是否能夠做出自己的特色?這還是一個未知問題。

圈子與圈外:現在的「知乎」是一個以互聯網圈子為特色的平台。但是如果隨著知乎開放,用戶的身份變得複雜起來後,是否還能夠保證現在圈子的氛圍呢?怎麼樣才能夠繼續保證高質量的回答呢?這仍然需要繼續思考。

機遇與轉型:我們做一個更加大膽的假設:我認為知乎開放後,真正的挑戰才會開始,用戶的複雜層次將是最棘手的一個問題,為了保證快速發展,產品和功能的二次定位是必然會面對的問題。

-----------------------------我是可愛的分割線--------------------------------

想法簡單,略有偏激,僅供參考,歡迎批評


拋磚引玉,希望這個問題得到社區大牛們的關注和討論。個人覺得,知乎之所以獲得創新工場投資,大體有以下幾個原因:

1、產品前景

儘管quora才是社會化問答產品的前景設立者,知乎只是跟隨產品。但由於矽谷投資界正熱捧quora,因此quora的產品前景獲得了空前的關注。個人的判斷(或者想像),quora和知乎的產品遠景大致為:社會化搜索、下一代語義網路、地球的大腦(Twitter的產品遠景是成為地球的脈搏http://t.cn/hBzkbS)。

quora在「社交+問答」的交叉領域創新,對網路問答產品做出了革新性定義:

把信息比成水,BBS是缸,大染缸】,門戶是【鍋,大鍋飯】,Blog是【碗,自己吃】,facebook是【盆,大家菜】,twitter是【杯,隨身帶】,quora是【瓢,舀水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乎在產品邏輯上不斷學習quora。quora的核心大致有:

1)專業的人和問答:

好水——高質量的人和內容是產品價值,內在邏輯是如何激勵高人提供高質量的回答【和開放型問答平台相區別的主要差異點】,專家、話題、問題等產品關鍵點都是為了形成和促進回答問題的增益循環。

就目前而言,知乎仿照quora在矽谷的發展戰略,在中國已經聚集起了很多互聯網界的精英人士,keso、李開復等IT精英人士願意在這裡分享對問題的獨到見解。這也說明,產品運營已經步上正軌。

2)準確快捷的分發:

水流——產品黏性或者高頻度的互動依賴於內容的準確分發。分類、關注、提醒等都是實現產品價值的手段。知乎和quora都在不斷優化演算法。在實現一定準確度的內容推送後,quora可以幫助用戶比較迅速地獲得社會網路的個性化幫助(也即內容個性化以及問答的眾包)。知乎遲早會向社交網路開放,並對接移動網路,以實現大規模的、跨平台、跨網路的信息高效流動。

目前而言,知乎的信息推送機制還是不錯的,畢竟對於時間價值比較高的精英人士而言,他們願意上來看看每天的消息提醒,花時間分享對問題的分析和判斷,說明知乎推送的信息比較吻合受眾的需求。當然,這很大程度也是社區專業化和運營人員努力的結果。

知乎下一個產品決策點應該是對接社交網路,我尚不清楚知乎從創新工場融資時設立的下一個里程碑是什麼?但大體上知乎如果在向社交網路開放後仍然能夠實現與現在水平接近的信息推送效率,就足以使其躍入中國網站百強了(目前alexa數據顯示其是CN1582位,與100位對應的,http://Wikipedia.org中文版位列98,Discuz論壇位列102)。

無論是Facebook在倡導的社會化分享,Twitter在推廣的訂閱式微博,還是Pandora在實踐的個性化推薦,其實都是在人工參與的前提下,利用演算法的力量,實現信息處理效率的提升【我喜歡將其統稱為人工智慧】。未來的信息如水和電一樣,按需取用,那運營商需要把電線和水管鋪到每家每戶。quora在問題、人和話題三個層面上創造性地運用了「關注」功能,為信息準確快捷的分發打下了良好基礎。

3)低成本聚合整理:

漏斗——歸類(tag)、摘要(wiki)、排序(digg)、評論(review)等都讓好水逐漸篩除雜質,供人們享用。但生產、運送好水的成本被更多的人分攤了。

很多人會看到quora創造性地運用了tag/wiki/digg/review的模式。我記得沒錯的話,2005年Keso在博客上推介豆瓣時也曾講到,點評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博客,只是豆瓣將博客內容聚焦在書影音。quora也是如此,quora替代的不是論壇(而是細分),他是以問題為焦點的群博,在你個人的profile里,你會發現你「答過」的內容就是你就某一問題或觀點發表的博客。

quora的社會化產品架構類似於Facebook。Facebook將每個人的wall集成,而個人首頁是Feed的彙集地。只是Facebook的Feed來源於好友,Quora的Feed來源於專家

信息聚合、篩選、整理後,人們就能比較快速地收穫自己希望了解的答案。quora的問題展示頁和Google的搜索頁面十分類似,往往左上角前三個位置吸引了大多數的注意力。只是在quora上人們直接提出問題,而不是輸入「關鍵詞」,回答問題的內容也比搜索結果更具相關性。畢竟機器演算法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一個例證,豆瓣的不斷改版也是在不斷強化人為推薦的權重。

因此,把quora的產品前景定義為「社會化搜索」,更多是一種比喻或定義,方便人們理解。

4)quora到底是什麼:

水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傳說中的社會化搜索已經初具雛形了,google最應該收購的其實是quora。因為quora改善的是人和信息的關係。當然quora離最終成功還很遙遠,其成功最後標準應當是商業模式的革新(可能是顛覆性的)。

總體而言,社會化問答既是一種媒體也是一種服務。產品開發、內容運營和用戶拓展都很重要。農夫山泉有點甜,好水是要賣貴一點的。相信首先突破臨界點的社會化問答產品將擁有不可替代的產品價值,實現珍貴的馬太效應。

寫長篇文章比較累,這裡只重點講產品的市場前景。知乎獲得投資其他原因還有:

2、公關推廣

明星產品中國版的搶先定位+邀請制的成功運用,造成了產品的稀缺性,提高了市場需求(白鴉拍賣邀請碼)和公共形象(媒體不斷報道)。

3、團隊構成

團隊介紹可見http://t.cn/hBZwwi。周源做過搜索技術,和李申申是戰友,而且還「失敗過」。但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已經長大了。現在成功融資的互聯網創業團隊,資歷普遍要比以前更加深厚。

4、技術積累

技術積累是持續發展的保障。

5、創新工場投資策略優化

創新工場的投資策略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改變。這一點很重要。創新工場推出「創業家計劃」是對前期「天使+孵化器」定位的微調和優化。看看雷軍的「多×」系和小米,「精英創業+高額估值」是目前天使投資發展的新特徵。強人創業更容易成功,也更容易獲得幫助。扶持剛畢業的大學生很有眼球效應,但是成功率尚有待驗證。互聯網的發展和互聯網創業家的成功佈道了中國的創業精神。而現存一個比較龐大的「創業」市場(相對於就業市場),則是苦於資金壓力,創業夢想發了芽卻長不大的中國職業經理人和工程師階層。

歡迎關注,歡迎拍磚!


對我來說, 沒有背景交代的人給的答案是沒有意義的回答. 特別在亞洲, 人們太喜歡碎嘴確不負責. 我覺得實名與專業的回答是人們之後想要的, 且特別適合流攬視窗小的手持裝置. 團隊尚未見過, 但十分支持這樣的idea


  1. Quora的概念在美國很火,已有了大量VC投資,IW可以很方便的操作第二輪融資。

  2. 知乎團隊的技術實力非常不錯,雖說知乎在產品上沒什麼創新(幾乎照抄Quora),但這可能也是一個優點,呵呵。

  3. 有以上兩點夠了。這年頭,不缺錢,缺項目。


1. 傳統的facebook/kaixin001/renren這類sns平台雖然粘度很高,但ugc只是副產品,ugc質量就無法保證。

2. 相比之下,quora/知乎代表的是新一代垂直領域的高質量sns ugc平台,這種差異性帶來的價值就很有想像空間。

3. 國際VC熱捧Quora,就像當年國外投google,VC轉身對baidu也熱捧一樣。

4. 很多國內互聯網大鱷也將涉足高質量sns ugc平台的建設,這些大鱷們基於掌握的大量用戶數據說話不是蓋的,這樣證明了quora/知乎在國內也有一定的潛在價值。

5. 知乎團隊目前的狀態,規模本身比較靠譜也是重要原因吧。


昨天看到這個問題也和朋友討論了知乎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獲得成功。我的觀點是知乎現在局限於IT行業,制約過大,而一旦開放則很難保證問答的質量。並且對於普通受眾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都比不上百度知道。優勢則在於初期積累的各公司大佬和行業精英。

我個人的想法是:以IT為中心,開始向其他行業輻射。可以以版塊形式分類,或者其他。


我認為互聯網的產品都是好的,只是我覺得有些人不要沒事找事,動不動說山寨這個山寨那個,試問提出這樣問題的人你們有創新了什麼呢?我支持任何一個有想法且勇於實現的互聯網產品,說實話,雖然我在IT業界還沒什麼名氣 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個為IT世界做貢獻的人也有一定的發言權,就像我們剛剛創業的時候全部都是技術控,很長一段時間沒什麼盈利都沉醉於技術,自從進了中科院我發現原來我們的團隊和產品是很優秀的,是可以經得起考驗的,總之一句話 多做有用的事情 少評論 多解答


quora火是因為美國太渴望創新了。我沒看出來這個東西有什麼革命性的創新。


排名分先後:

  1. 早期用戶/核心用戶群 有號召力。

  2. 概念有成功案例
  3. 產品複製的不錯,好用。團隊不錯。


團隊靠譜使得知乎在互聯網領域的問答情況已經夠深入,未來可以拓展向其他專業領域如醫療,法律,電氣,機械,政治,經濟等。可能會分走百度知道的很多用戶。


多方面的考慮吧:

1. 團隊優秀,有戰鬥力,有創新力;

2. 產品靠譜,有成為中國Quora的潛力;有望成為下一個Twitter中國版(新浪微博),Facebook中國版(人人、開心);

3. (待續)。。。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你的「知乎五周年」回顧呢?
知乎「潛規則」?
為什麼部分知乎用戶要在名字後標註「?」?
第一次民間版知乎用戶分析報告
為什麼北方愛吃鹹的,南方愛吃甜的?「南北擂台」等你來戰!

TAG:知乎 | 創新工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