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怎麼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的,尤其是開始的時候?


閱讀大概在我看來是分為四個階段的。

第一個階段,就是興趣。從興趣入手往往是最容易也最好的方法,先找那部分自己感興趣的類型的書去閱讀。

第二階段,就是堅持這份興趣。給自己一個明確的規定計劃,告訴自己說每天把這本感興趣的書讀多少頁,並帶著問題去讀,會很有效率,而且有利於習慣的養成。

第三階段,就是開始去選擇那種比較有深度的書去研究,增加自己的認識,擴展自己的能力。讓自己的眼界更加寬廣,更有社會性的眼光。

第四階段,就是表達。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都很重要。寫出來,說出來,把他告訴別人。

這就是我的經驗。


小的時候被父母反鎖在家裡,父母工作繁忙,常常一整個白天家裡就自己一個人。無電腦無手機無電視的三無狀態下,最能夠打發時間的就是書了。

那個時候我父親從舊書攤上給我買了一整套的世界經典名著,印刷質量堪憂卻好在有拼音,50多本簡略版的世界名著我兩周就全部看完了,然後就陷入了無窮無盡的重讀階段。那個時候一本書至少也重讀了5遍,最喜歡的幾本名著連書頁都散了,從一開始完全不能理解國外名著的那些深刻的政治背景,也無法順利的講出故事人物的那些悲傷離合,再到後來,在不斷的重讀過程中從文字的組合中尋找樂趣,逐漸的理解那些故事。我的整個小學時光大概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在重讀的過程中度過的,以至於這種不斷重讀的習慣一直影響到了現在。

我是在上了初中之後才有的讀書筆記,但是堅持時間並不長,讀書筆記被我看作是浪費時間的東西,而重讀被我看作是對一個故事的不斷深入和理解。一本好書是經得起反覆的,看書的心情也能影響到對於故事情節的理解。那些精簡的故事,在我很小的時候幫助我構建了一個足夠美好的世界,雖然我沒有機會接觸社會,但是我願意相信這個社會是溫暖並真情實意的。

對於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一個溫暖並美好的世界是他們成長的最完美的背景。


在壞與更壞中選擇的結果。這裡的壞是自身的抵製程度

小時閑暇時間多,內向,小夥伴少, 沒有遊戲機, 只能讀書打法時間。

歲數稍微大一些,上學了。讀雜書相比學習更讓人容易接受,尤其高二、高三時候,讀一本雜書的快感勝過答題考試

歲數再大一些,工作間隙,隨便翻翻書相比工作又更容易讓人接受。

習慣不是強迫自己去讀,是在恰當的時間能夠打開書翻看。所以我無非就是將讀書的時間安插到一個讓自己覺得,讀書不是一件糟糕事情的時候。不想讀書的時候也有, 車上、地鐵上困了依舊睡;假期該打遊戲還是打遊戲,該看劇還是看劇。習慣這東西,不建議刻意養成, 養成了也很難持久,易於被打破。

另外,還有一點想對答主說, 養成讀雜書的習慣容易, 但是這並不一定是一個好習慣,無非是一种放松的方式而已了, 和打打遊戲、看看劇沒有什麼太大分別。 但是如果想養成一個持續從書中學習的習慣,這個才叫難,我至今未能養成。


讀書不是一項任務。讀書習慣不是由自己逼迫或是拿那些方法強硬形成的。那樣形成的只能是假習慣亦或是一段時間你為了達到某種效應(比如「可以吹噓自己天天看書)而產生的虛式。我們應該把讀書當作從內心出發,內心想要了解這本書這個作者要告訴我們什麼,久而久之,你不會覺得它是一種習慣。你之會感覺到它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東西,從而也就不為人知的成為了你的習慣。其實我很討厭那種「如何形成一種習慣」這樣的一種方法論。我們應該從事物的本事出發,你是否真的喜歡,或者把讀書當作一件快樂。有人說: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連呼吸都覺得困難重重。我不認為是有養成讀書習慣這一說法,我是想讓養成讀書習慣的這一類人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讀書,享受讀書。


小的時候家長送禮物都是買書,鼓勵自己收到零花錢也是買書。小學大一點喜歡看書了,媽媽給辦了租書卡,要求寒暑假只能看世界名著,武俠言情都不可以,幾個假期下來,世界名著看的差不多了還反覆看過。當然,我家從小是不允許我看電視的,除了出去玩,在家的娛樂只能看書,而且是家長認可的書。


先讀一本好書 培養興趣


就 每天定時閱讀 長此以往 。


有興趣朋友可以關注一下這個公眾號:小眾閱讀。

每周一篇書評或推薦。

版權歸作者所有,有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聯繫作者。

為了不打斷大家的閱讀思維,我將自己的想法放到後記,並用符號在文中標記。或許方便的話,你可以前後對照著看。

曾經有過很多人讓我推薦書?。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難,我並不知道你喜歡什麼類型的書,而我,愛好又比較廣泛。

想推薦幾本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書給你,比如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惡意》、《嫌疑人X的現身》、《解憂雜貨鋪》,大劉的《三體》、《時間遷移》(科幻世界雜誌系列作品)、加西莫夫的《基地》系列.....

想推薦書的正兒八經的很多,並且也是最市面上常見、炒得最火的書,我自己又感覺沒多大意思。

要說經過時間洗禮的經典作品呢,大家對於乾巴巴的書單也並不喜聞樂見。

終於,在我讀了這本書之後,解決了這個世界難題。

如果下次還有人讓我推薦書,毫不猶豫的說《如何閱讀一本書》。

並不是我取巧敷衍。

我向來對於成功學嗤之以鼻,進書店看到這類書都不免繞著走。而這類教你怎樣閱讀的工具書,我更是鄙視。

所以,我被這本書的書名,也被我自己先入為主的偏見,耽擱了長達三年之久。

看《白說》的時候,有人問白岩松,你覺得對你影響最大的書是什麼?

他非常機智的回答:《新華字典》。

確實,不能識字便不能閱讀。

但是,不懂閱讀技巧便不能有效的閱讀。

這本書是我見過層次最為分明的一本書。?統共分為四個章節:

一、 閱讀的層次

二、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三、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四、 閱讀的終極目標

第一章由閱讀的活力與藝術入手,探討了閱讀的層次,總共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比較閱讀。基礎閱讀是任何一個以漢語為母語的人達到了識字水平的閱讀,好比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積累了足夠的辭彙,走在大街上看到廣告的宣傳語,能夠理解那是什麼意思,知道什麼是海飛絲、什麼是清揚、什麼是沙宣。

用在閱讀上就是讀者能夠基本讀懂文章的字面意思,這也是目前為止大多數讀者所處的水平。

大多數人在小學畢業後,乃至到大學畢業,只是年齡增加了,學歷變高了,但是閱讀水平並沒有切實的變化。

在西方,許多人大學甚至設立了閱讀課,教會大學生怎樣去閱讀,增加他們的閱讀技巧。

檢視閱讀相當於是瀏覽式閱讀,好比你拿著一本書,前翻翻後翻翻,隨便翻到哪裡就讀上一小段,或者看到自己喜歡的內容就多讀讀。這樣,就算你不用讀完整本書,你也能夠說出這本書大概講了什麼,是一本什麼樣類型的書,對此書有了大概的了解。

通常,在對一本書進行分析閱讀之前就要先進行基礎閱讀和檢視閱讀。注意,這幾個閱讀層次並不是單一進行的,而是幾乎同時進行的,你在進行檢視閱讀的時候同時你也進行了基礎閱讀或者分析閱讀。倘若你的閱讀能力較低,可以先將閱讀層次分開來單獨訓練,但是在真正閱讀的時候是同時進行的。並且,按照閱讀的層次高低,後一個閱讀層次總是包含了前一個或兩個層次。

至於如何做一個有自我要求的讀者,就閱讀而言,不要總是去讀一些在自己能力水平之下的書,好比你很容易就能讀懂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生若只如初見》等等。嘗試去挑戰一些在你能力水平之上的書,我就不列舉書目了。

讀的時候,不要糾結於一兩個沒有懂的點,強迫自己讀下去,讀完第一遍之後,你可能只得到了基礎閱讀的信息,沒關係再讀第二遍,第三遍,這樣慢慢提高你的閱讀水平。如果非要舉個例子:我最近看第二遍的《夢的解析》類似。

第二章,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章,配合著之前的閱讀方法,進行分析閱讀。

作者提出了幾個規則,我覺得非常實用,於是也給大家安利出來並且解釋一下。

第一階段:整理內容大綱

規則一:知道所讀書目分類。(你首先得知道你讀的這本書屬於什麼類型,是指導型、實用型、還是學術型,或者小說散文科普類型。該書就屬於指導型的書,和實用型書的區別就在於,它只能提供有效的方法,並不能幫你切實的達到目的。真正的要提高閱讀水平還是只有靠自己去實踐,而此類書在你實踐的過程中能夠給出恰當的建議。很不幸,成功學也屬於指導類。而實用型的書,比如菜譜、汽車操作手冊,機器使用說明等等。只要你按照它的步驟進行操作,就會達到預期的效果。而指導型的書則不一定。至於學術類還有小說散文等等,我相信你一定能夠分辨。)

規則二:使用小段文字敘述本書內容。(就拿這本書來說,如果要我來總結的話,應該是:一本通過分析閱讀的不同層次和教會閱讀不同類型書目方法來提高讀者閱讀技巧的指導型書目。如果你能夠準確的概括一本書的內容,你對這本書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

規則三:列出重要篇章,組成整體架構。(字面意思,只是在操作過程當中應當無視作者的目錄結構,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整理。)

規則四:找出作者要問(解決)的問題。?(作者寫一本書,散文等個別類型除外,一定是想要表達某種觀點,或者看法。並且會告訴讀者,這個問題是有待解決還是已經解決以及解決過程。帶著作者的問題去閱讀。)

最後,結構與規劃、敘述整本書的大意,去駕馭更複雜的內容:為一本書擬一個大綱。

第二階段:注釋內容

規則五:抓住書中重要的單字,透過他們與作者達成共識。(每本書裡面有些辭彙被作者賦予了特殊的意義,你一定要懂得作者所賦予的那層含義,與作者達成共識。Eg:蘇格拉底某日和人產生爭論,想要對人類下一個準確的定義,那人說:兩條腿的走獸。於是蘇格拉底抱來了一隻雞,眾人皆笑。後來,蘇格拉底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對人給出了一個定義:理性的動物。對一件事物下定義的方式,讓其從同類事物當中區別出來。人類屬於動物,與動物的區別,具有理性。倘若我在後文再次提到人類怎樣怎樣,或者批評某某某不算是意義上的人類。那麼是在抨擊他不具有人類具有的理性,只具有動物的獸性,一切以獸慾為行動原則。這是個簡單的例子,我隨便舉的。可以再來一個更簡單的:豬。這個詞,你會想到某種動物。但是我如果說,蘇格拉底和豬,你會知道我罵這個人笨,或者說傻人有傻福。

如果你不能GET到作者賦予了獨特意義的辭彙,那麼通篇讀下來,你也只是讀到了字面意思而已。沒能進入到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

規則六:圈出最重要的句子,找出主旨。(字面意思。)

規則七: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一本書的基本論述。(知道作者論述的是什麼。)

規則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規則九:在「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之前,確定自己已經完全了解。(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的辯駁或者爭論。進行理性化的辯論:1.注意爭辯不應帶入情緒。2.把自己的前提或者假設拿出來,一場好的辯論是不會因為假設而爭吵的。?3.派別之爭難免產生忙點,儘力不偏不倚。最後能夠做出評論,「同意」、「不同意」、「暫緩評論」。倘若不同意,那麼應當給出理由,無非以下四種:1.你的知識不足2.你的知識有誤3.你的邏輯推論無法令人信服4.你的分析不夠完整。並且舉出實例。倘若不能按照以上條例去「不同意」一部作品,你也只能保持「暫緩評論」。相同的,毫無理由的「同意」也是和毫無理由的「不同意」一樣的愚蠢。)

第三章的主要目的則在於教會讀者,或者說是對不同的讀物的閱讀方法給出建議。將實用型、想像文學、戲劇、歷史書、科學和數學、哲學書、社會科學,單獨列了出來。

第四章則探討了閱讀的最高層次:主題閱讀。

由文章篇幅限制,並且留一點懸念,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讀一下這本書。如果你讀了這本書,你會發現我受這本書影響比較大,不管是在行文結構還是閱讀技巧上面。

後記:

1、 讀這本書的時候才清晰的意識到論文也是按照這個結構來寫的,你會發現它的結構由由大到小,層次由淺入深。先告訴你閱讀是要分層次的,統共有幾個層次,然後第二章就緊接著講平時人們閱讀最需要的層次,最後也沒有忽略對自己有較高要求的讀者,探討了閱讀的終極目標。其實寫一篇論文就相當於做一個比較閱讀,是相當主動和深層次的閱讀行為。

2、 細心的你一定會發現,我在寫《瓦爾登湖》書評的時候,開頭就告訴了大家,梭羅他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並且最後也給出了作者的答案和我自己的看法。

3、 某次辯論賽,有人覺得我看的書比較多,加上任職原因,把我弄過去當了評委。但是由於政治壓力,和現實差距的原因,我就安靜的看完了比賽。事後,某個副書記說,感覺你平時看書挺多的,今天怎麼不說話。

一群選手都在對方的假設上面找漏洞,毫無邏輯可言,我卻只能當一個會說話的啞巴。類似於,你憑什麼以你自己為例?你憑什麼以某某某為例?然後兩人脫離理論事實,進行人生攻擊。

4、 這本書我推薦給了我非常喜歡的教授的兒子,當時她先問了我一個問題:這書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

我猜她估計也是被這書名迷惑了,當時我想到了一本同樣被書名耽誤了的書《禪與摩托車維修技術》。她說道,還好是西方的書,因為西方的作品通常會從你身邊非常常見的顯現寫起,然後由淺及深,不知不自覺的便將你帶到了另一個層次。而東方的很多作品則是夸夸其談,只談理論而不切實際,指導類的書更甚。(我想到李銀河,讀她的作品發現她喜歡搞實證,對理論反而不怎麼涉足。但是我這個人現階段可能偏理論,對於社會調查這一部分,確實提不起什麼興趣。

ml&>


那是在2012年的4月15日之後,再次之前除了課本之外完整讀下來的也只有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而且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讀完的一本不是教學之類的書。自己的轉折點不是在這裡,而是在4月15號的時候表白失敗以後,那個時候沒有經歷太多感情上的大風大浪,所以感覺自己的世界就像崩塌了一樣,在此後不知怎麼發現一些書能夠解決我的困惑而自己竟然在一段時間內讀完了好多本書,這算是在書里嘗到了甜頭兒此後遍一直讀了下去,尤其是在自己遇到以自己的認知無法解答的困惑的時候,如今自己天天看書有時也不是有了困惑,而是知道了自己不知道或是作者說的一些事情比自己說的更有道理的時候便體會到了一種愉悅的感覺,因為感到很愉悅所以就繼續了下去。


推薦閱讀:

表面上都是在看書,但「閑看」、「應試」、「查閱」三種看法效果是不同的
讀書毀了我
逆襲成長秘籍:先掌握這6種獨門暗器
願新的一年,我們都有十年磨一劍的勇氣
怎樣做到看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

TAG:閱讀 | 豆瓣讀書 | 讀書方法 | 讀書習慣 | 讀書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