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子無佛性是什麼意思?參話頭要怎麼參?


五燈會元第四曰:「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僧曰: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甚麼卻無?師曰:為伊有業識性在。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否?師曰有。僧曰:既是佛性,為什麼撞入這個皮袋裹?師曰為他知故犯。」

未悟之人只識得狗子。然狗子非狗子,是名狗子,狗子即業識,業識即狗子。佛性有而非有,非業識即業識;業識無而非無,非佛性即佛性。

如果用人話說,就是感知(佛性)的存在必須要依託於被感知(業識);相反的,被感知也要依託於感知。然而「感知」並非「被感知」,而沒有「被感知」,也談不上「感知」。

之所以這篇公案中趙州禪師既肯定了佛性存在又否定了佛性存在,是因為對於證悟的人而言,無論肯定還是否定都僅僅是語言;但是對於未證悟的人而言,無論肯定還是否定都必然會落入邊見。

參話頭只是臨門一腳,沒有後衛和中場,這臨門一腳也就無從談起了。然而也可以根據這未來要發生的臨門一腳制定戰術。另外禪宗不少後人偽造的假話頭,混入大量邪見,如何辨識也是問題。

所以參話頭最正確的方式就是不參而參,先讀一遍巴利經藏,根據佛陀教法正確的定位念處,然後隨時隨地常修習止觀,最終證得緣起,離於我見,那時候你已經不參而參了。不過想必那時你也沒興緻參話頭玩了,用正見滅苦才是正經事。


文字義:

狗子佛性_百度百科

參話頭_百度百科

首先聲明,末學沒學過禪宗,以下是以末學所學四念處禪修,來回答的。

如上"參話頭"中所說:

"參話頭廣受中國佛子歡迎的原因,在於它的入手處極為簡易,但卻開悟速捷,只要靠住一個話頭,起疑情、參到底,就可以了脫生死。"

話頭,在末學所學法門是一種念頭,能一直念住自己的一個心念(靠住一個話頭),是心念處的練習之一。

起疑情,在末學所學法門是一種心行,能一直念住自己的心念或心行,是心念處的練習之一。

參到底,能夠一直念住自己的心念或心行,自然的就能夠熟悉心念處,能熟悉心念處的人,由於五蘊是無法分割的,自然的也容易熟練身念處及受念處,身受心念處都熟練的人,很自然的,較能夠覺觀苦集滅道,當自己由苦諦的覺觀,進步到集諦的覺觀,覺觀到觸(身念處),受(受念處),愛、取、有、生、憂悲惱苦(心念處),就是自己在覺觀集諦的親身體驗,"參到底",讓自己有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的機會,一旦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就了解了"了脫生死"(不再被纏,不再被牽著走)之道。

末學以往在台灣網站回答時,常強調,只要是在練習覺觀五蘊的法門,若再學習佛陀所教導的四聖諦,都可能成就。

所以,不論任何練習覺觀五蘊,且學習佛陀所教導的四聖諦的法門,都可能是直指人心的法門,都是末學讚嘆的對象。

在此讚嘆禪宗的參話頭法門。

以下也順便簡介一下末學所學法門:

學佛,就在日常生活中,"用而不執":

時時,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使用自己的身心,用而不執,無我執。

學習世法及佛法,用而不執,無法執。

這兩句古德的話可參考:

"但求息妄,莫更覓真。"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許多人以為要除妄,結果以妄治妄,新學了一堆妄。

殊不知,只要不再妄,讓原來的妄,自然熄滅就好。

許多人也以為,有一個"真"可覓得,殊不知,越覓越妄,真沒妄時,那狀態或許就是人們想覓的真。

所以,馬祖大師的開導,"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就是此意。

會被因緣牽著走,就是因緣的奴隸。

會被境界牽著走,就是境界的奴隸。

會被五蘊牽著走,就是五蘊的奴隸。

(可將,文字,經典,金錢,享受,貧窮,富貴等取代因緣。學佛,用而不執,貧窮,富貴等,不再是自己的負擔。)

有興趣的師兄可參考末學回答的這篇及接下去相當多篇,對如何練習不被牽著走有較詳細的說明:

如何開始學習佛法? - 自在之路的回答

感恩!

祝福!

以上:編輯於 2016-07-15

這篇最近的回答也可參考:

自在之路:如何靜心?打坐?冥想?或者一個人獨自的去外面走一走?


誰?誰說狗子沒佛性?!


看了一下回答,沒一個說到點子上的。這個問題表面的意思就是問,「佛性是有還是無?」

如果佛性是有,那阿貓阿狗也應成佛,可世間從無此事,可見佛性是無。

如果佛性是無,那阿貓阿狗即無佛性,佛性即不遍照,不遍照的佛性即有自性,即非佛性,可見佛性非無。

如此,佛性非有非無,即有即無。那在問辯的瞬間,畢竟如何?又該如何作答?

這才是這則公案的題眼。

別的很多公案,如「祖師西來意」(中原如有佛性,祖師為何西來?如無佛性,西來何用?),「如何是佛法大意」(佛法有大意否?有可說即有佛法,無可說即無佛法。有無皆翻為斷常之見),「如何是和尚家風」(和尚講法若何?畢竟有法可說否?),「離四句絕百非,某甲問,請師答」(佛法離名相,即名相,道即可道,說即不可說,畢竟如何?)。大抵如斯。

其實這種公案的案眼還是比較好找的,真正難的在於顯示五家七宗各自手眼的公案。如「洞山麻三斤」「趙州庭前柏樹子」「雲門胡餅」等,要理解這樣的公案,就非得是各宗的門下人才行了。


狗子無佛性,狗子即是佛。佛性是相對眾生無明業識來說的,如果狗子斷盡無明惑業,佛性如何獨存?本無一法可得。同樣佛也是相對眾生來的說的,若狗子斷盡無明惑業,證得佛果,狗業已消,亦無狗子,佛何獨存?佛亦是空。本來無一物,了不可得之心,即諸佛涅槃。

其實參話頭,需要較深的佛學基礎,如果基礎不行,參了也無益,不會是正見。


兩個字:「不解」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無!」

問:「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為什麼狗子就沒有佛性呢?」

「因為它有業識在。」

大家要知道,此「無」非彼無,而是超越了有無對立的無,這個「無」是在堵你的思路。通常情況下,你會繼續追尋這個問題,但是「無」這個回答截斷了你的思路,疑情立馬出現了。

此「無」是「以無所得故」的無。

也是「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為法界」的無。佛學院的學生,都讀過《佛教三字經》,開頭這幾句就是這樣講的,講一切事物就是這樣。

「阿字本不生」的「阿」字,翻譯成中文就是「無」。「無」是般若的最高境界,佛法的最高境界。中國佛教史上有一位最有名的佛學大師叫僧肇,他寫了四篇論文,其中一篇是《般若無知論》。般若本來就是真知,本來是最高的智慧,他說:「般若無知」,就是用「無」來概括佛教的最高智慧。

我們不要隨便給「無」字來一個定位,不要認為它是有無的無。「無」在這裡指般若理論所主張的「空」。三論宗的《中論》,裡面有一首偈子「以有空意故,一切法得成」。正是有「無」,所以一切法才有成。這個「無」是指一切法無自性。每個法都無自性,所以它都能夠成為另一個法生存和發展的條件。(講到這裡,我知道有的人連「法」字,都不知道其正確的含義,所以讀到這兒,就不懂了,這很正常,不懂就是不懂,要學習,不要裝懂)正是因為它沒有自性,可以隨因緣組合,這種組合體現了「法爾道理」。我們有鼻子有眼,耳朵聽聲音,肚子餓要吃飯。究竟為什麼會這樣長呢?法爾如是。佛教認為這都是法爾如是的,它就應該這樣,不能夠第二樣,佛說這是緣起性空,或者就是「無」字來概括它。

那麼我說這麼多,想表達什麼意思呢?就倆字兒:「不解」。懂這倆字兒的人,不必多說。不懂這倆字兒的人,還需要繼續啟發疑情。聽吾偈言:由疑到悟一瞬間,放下萬緣不去攀。執著妄想皆斬斷,佛性自在隨風轉。言語道斷何謂佛?開口即錯動念乖。一個「無」字參個遍,千萬般若自心現。若將佛法書中求,千萬億劫望佛手。語言文字是葛藤,明了佛意字可丟。若問狗子有佛性?我今可說有也無。若明「不解」其真意,便得宗門之傳承。


如果說透的話,

這個話頭要從當時的情景和佛教的基本認識來看。

佛教認為有情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狗是有佛性的。因為根據輪迴說,這輩子的狗,可能是上輩子的人,下輩子或以後某一世可能也會輪迴為人,未來無數劫後可能成佛。

但這樣有定論的說法,當時的禪宗大師卻對提問者說狗子無佛性。顯然與佛經上公認的定論或真理相反,提問的參禪者怎麼看?提問者如果再問的話,就會被禪宗大師亂棒打出去,不理你了。

從學理上講,第一義,也就是真如,或如來,或涅槃,或開悟,都是一個意思,站在第一義開悟者的角度,所謂的狗、佛性、有無,都是如夢似幻,都是方便之說,你說狗有佛性,不能說對,也不能說錯,談不上對錯。就像夢中的事情,你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是有。所以告訴提問者狗沒有佛性,是因為提問者本身問問題時就帶了狗有佛性的認識,禪師是要用對立的觀念打破學者的觀念的,使提問者能夠放棄執著認識,從而達到第一義,超越一切二元對立。

參話頭的人,如果能深刻領悟到這一點,一切執著放下(因為佛經里的定論都被否定都可以放棄了),可能就一下契入第一義開悟了。

而後世參話頭,則方式變了,變成了修止的方法。後世參話頭時把這個狗子無佛性放在心裡,時時刻刻照顧話頭,不急不躁,不思不沉,因為話頭沒法思維(狗沒有佛性因為不符合佛教邏輯無法思維)所以不會讓念頭攀援,而時時觀察提起又起到了制心一處修止的作用,所以讓人可以逐漸消除妄想,有助於開悟。和現在流行的內觀、密宗的觀想很相似,不過很明顯這個已經不太適合現代人了。就算在過去,和尚參一個話頭十幾年幾十年沒有效果的比比皆是,更不用說用意過度有導致吐血生病的了。

所以參話頭,首先理要明,明理後參,才有效。明理後,有了正念,即超越一切二元對立,有了正念,再參的話,什麼話頭都是可以的。因為真如即幻,幻即真如。話頭即是真如,真如也是話頭。這時候參話頭,則是明理後逐步實修實證了。


因為你還有分別心跟狗無關


因為狗子還有業


推薦閱讀:

一瞬間忽然有種類似「開悟」的感覺是怎麼回事?
克里希納穆提的思想和禪宗有區別么?
整個世界都是信出來的嗎?

TAG:佛教 | 禪宗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