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之間打招呼,是不是較少說「你好」?為什麼?

就我二十多年的所見所聞來看,熟人之間打招呼,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上,無論是當面還是電話或文字,用你好的情況都較少。「你好」在表達禮貌的同時,似乎也會讓雙方有股陌生感。

不知道大家的習慣是怎樣的呢?【特別是工作中,對上對外時,如領導、客戶】 如果也是這樣,那是何原因。(歐美那邊用哈嘍好像沒有這種現象)


跟兒子不用這麼客氣。


中國熟人之間打招呼的特點是:明知故問,問在當下!

你在菜場看到熟人,你會問:買菜呢?人家答:是呢!

你看到有人騎單車匆匆,你問:出去呢?人家說:是呢!

你要是在校園看到有人匆匆往教學樓趕,你問的是:上課呢?人家答:是呀!快遲到了。

你要是看到有人散步,你問:遛彎兒呢?人家答:是呀,走走鍛煉身體。

你好是比較西化的問好方式,比較正式,更多用於生人之間,尤其是商務場合。

熟人之間說你好,生分!


我記得我見到和歐皇蘿莉控打招呼都是女孩,人家打招呼的標準辦法是戴上貓耳,然後雙手獻上帶繩子的項圈,然後來一句:夠修金撒嗎。


一般來說,不熟的人打招呼是這樣的。

如果是早上見到,那就說聲「早啊」。

如果是平時見到,基本上就是互相微笑對視點頭。

稍微熟悉一點點,到了沒什麼畏懼對方了解個人情況的時候,就會根據遇上對方的地點時間和對方的打扮作出詢問式打招呼法:

「去超市啊?」

「帶女兒出去逛街啊?」

「來買菜啊?」

再熟悉一些的話,對方熟知了你的性格以後,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特性來打招呼。

例如我平時在公司和同組的同事打招呼都是:嘿!/啊~你遲到了吧~心疼~/卧槽你怎麼最近天天來這麼遲,昨晚和老婆幹啥了!

有萌妹子就會嗲嗲地說:「扣你一起襪~米娜~」

東北大漢就會揮揮手:「哎呀媽呀咋你們都來這麼早呢!」

還有更爽朗一點的放下包就開始聊早上和昨晚的所見所聞。

在我們南京話里,見面一般都是:「個么四去啊?」「啊吃過啦?」


謝邀!

如果連打招呼都要想半天的,其實正說明你們還不夠熟。因為很多情況下,熟人之間是不用正式打招呼的。


謝邀

從沒這麼說過

一般上來打招呼直接稱呼傻*

顯得親切


得了吧,我真跟從小玩到大的朋友碰面,沒見面先損兩句都不錯了,還搞這些幹什麼?

實話實說,真是熟人,一般打招呼也不會用你好了,畢竟知根知底……


我跟基友之間某一次情形如下:

跟基友在路上走,遇到朋友A,於是擊掌算作招呼。

基友用奇怪的眼神看著我,「你就是這麼跟朋友打招呼的嗎?」

「不然呢?」

「起碼得熱情的拍下屁股摸個胸什麼的吧。」

我立刻回應基友,「那我平時對你不夠熱情,讓我一次性補完這幾年簽下的見面禮吧!」

基友立刻話鋒一轉,「我突然覺得朋友之間冷淡一點也比較好。」


因為我們有———吃了冇!

吃了冇,別客氣呀!

………………

家裡有飯啊!現做也有涼皮米粥啊!

「你好!」多見外啊!是不是城裡人看不起我們鄉下人啊,大家都是炎黃子孫,種地出來的!

啥,你是滿族人!

得,好嘞!

正有個韓國人吃狗肉呢!趕緊給您回一下!咋整?

………………


跟朋友打招呼一般都是「嘿,兒砸。」


熟人基友之間的打招呼,一般我通用以下句式:綽號開頭+主+粗口+謂賓。

例句:傻逼x,你TM去哪裡了


因為知道彼此的真面目,不用那麼正經的掩飾。


不同文明的文化習俗並不會完全融入到不同的文化習俗中


我覺得你是個假中國人,熟人間根本不說你好,哪來的較少?


這讓我想起一件熟人問候的小事。當時吃完飯上學時碰到一個同學,遂問之:吃飯了嗎?答曰:你這不是廢話嗎?--無言以對,以後碰面都很尷尬。


哈嘍相當於 喂


打招呼還要顧慮那就不是熟人了。基友之間一般是傻逼,兒子之類的


只見過一兩面的人,直接無視過去。

不太熟的人,「嗨」「你好」「早」

比較熟「出去啊」「去幹嘛呢?」

非常熟「傻x,幹嘛呢」


你好 顯得太正式了啊,讓人覺得緊張...

吃了沒?嘛呢?幹啥去?就不覺得生疏,回答的人有得說。

或者不說話,擺擺手也挺好的

或者同學之間拍拍後背啊,輕輕踢一下屁股啥的,就非常親切。


手勢、表情、眼神、昵稱、綽號,,,


謝邀。是的,不覺得「」你好」後面能接很多話題嗎,簡直萬能話題鑰匙。解除話題障礙者的福音呀。


不知道或不方便說出對方全名時,一般用「你」或者「您」代替名字,否則就直接稱呼姓名了。還有不熟悉的人之間表示禮貌,用「你好」。


瀉藥,這是中國特色,熟則不遜。很煩這種態度。

在羅剎國幾年,見到無數次同事和同學之間見面握手說您好,男女之間貼面假吻禮。


推薦閱讀:

最近得了春困病?老中醫開方 App 就能藥到病除
給5萬塊錢每天早起一刻鐘你干不幹?
如何養成心靜的習慣?
寫文章不好好斷句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為什麼人們喜歡說自己很忙?而且把它作為一種成功的象徵?甚至稱為一種時尚?

TAG:生活 | 文化 | 習慣 | 禮儀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