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名家議論文的推薦?是文章,不要一本書的。
01-28
因為找不到一些滿意的,老師需要推薦, 可是我覺得有些喜歡的文章是在一本書里,不適合單獨拿出來分析評講
余秋雨《黑色的光亮》
中國,有過一種黑色的哲學。世人又將之稱為「顯學」。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韓非子也說:「世之顯學,儒墨也。」
但是,這兩大顯學,卻不能長久共存。墨子熟悉儒家,但終於否定了儒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無差別的「兼愛」,否定了儒家有等級的「仁愛」。他認為,儒家的愛,有厚薄,有區別,有層次,集中表現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親疏差異,其實最後的標準是看與自己關係的遠近,因此核心還是自己。這樣的愛,是自私之愛。他主張「兼愛」,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愛他人就像愛自己。
《兼愛》篇說——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這話講得很明白,而且已經接通了「兼愛」和「非攻」的邏輯關係。是啊,既然「天下兼相愛」,為什麼還要發動戰爭呢?墨子的這種觀念,確實碰撞到了儒家的要害。儒家「仁愛」的前提和目的,都是禮,也就是重建周禮所鋪陳的等級秩序。在儒家看來,如果社會沒有等級,世界就成平的了,何來尊嚴,何來敬畏,何來秩序?但在墨家看來,世界本來就應該是平的,只有公平才有所有人的尊嚴。在平的世界中,根本不必為了秩序來敬畏什麼上層貴族。要敬畏,還不如敬畏鬼神,讓人們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種督察之力,有一番報應手段,由此建立秩序。儒家的仁愛,由於太講究內外親疏的差別,造成了人際關係的迷宮,直到今天仍難於走出。當然,不徹底的仁愛終究也比沒有仁愛好得多,在漫無邊際的歷史殘忍中,連儒家的仁愛也令人神往。
更不奇怪的是,上層社會終於排斥了墨家。這種整體態度,倒不是出於誤讀。上層社會不會不知道墨家的崇高地位和重大貢獻,例如,就連早已看穿一切的莊子,也曾滿懷欽佩地說「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就連統治者視為圭臬的法家,也承認他們的學說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甚至,就連大家都認為經典的《禮記》中的「大同」理想,也與墨家的理想最為接近。但是,由於墨家所代表的社會力量是上層社會萬分警惕的,又由於墨家曾經系統地抨擊過儒家,上層社會也就很自然地把它從主流意識型態中區隔出來了。秦漢之後,墨家衰落,歷代文人學士雖然也偶有提起,往往句子不多,評價不高,這種情景一直延續到清後期。 這種歷史命運實在讓人一嘆。但是,情況終於改變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國的社會改革家發現,舊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必須改變,而那些數千年來深入民間社會的精神活力則應該調動起來。因此,大家又重新驚喜地發現了墨子。孫中山先生在《民報》創刊號中,故意不理會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而獨獨把墨子推崇為平等、博愛的中國宗師。後來他又經常提到墨子,例如:
仁愛也是中國的好道德,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梁啟超先生更是在《新民叢報》上斷言:「今欲救亡,厥惟學墨」。他在《墨子學案》中甚至把墨子與西方的思想家亞里斯多德、培根、穆勒做對比,認為一比較就會知道孰輕孰重。他傷感地說:只可惜我們做子孫的沒出息,把祖宗遺下的無價之寶,埋在地窖里兩千年,今日我們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倫理精神、缺乏科學精神的民族,我們還有面目見祖宗嗎?如何才能夠一雪此恥,諸君努力啊!孫中山和梁啟超,是真正懂得中國的人。他們的深長感慨中,包含著歷史本身的呼喊聲。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寶,黑色的光亮,中國虧待了你們,因此歷史也虧待了中國。
那麼,千說萬說,墨子四處傳播的道義中,有哪一些特別重要,感動過千年民間社會,並感動了孫中山,梁啟超等人呢?我想,就是那簡單的八個字吧——兼愛,非攻,尚賢,尚同。我希望,人們在概括中華文明的傳統精華時,不要遺落了這八個字。
———————————————————————
林清玄《鳳凰的翅膀》
我時常想,創作的生命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像恆星或行星一樣,發散出永久而穩定的光芒,這類創作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巨大而深刻的作品;另一類是像彗星或流星一樣,在黑夜的星空一閃,留下了短暫而眩目的光輝,這類作品特別需要靈感,也讓我們在一時之間洗滌了心靈。兩種創作的價值無分高下,只是前者較需要深沉的心靈,後者則較需要飛揚的才氣。最近在台北看了義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作品《女人城》,頗為費里尼彗星似的才華所震懾。那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說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在火車上邂逅年輕貌美的女郎而下車跟蹤,誤人了全是女人的城市,那裡有婦女解放運動的成員,有歌舞女郎、蕩婦、潑婦、應召女郎、「第三性」女郎等等,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裡,費里尼像在寫一本靈感的記事簿,每一段落都表現出光輝耀眼的才華。這些靈感的筆記,像是一場又一場的夢,粗看每一場均是超現實而沒有任何意義,細細地思考則彷彿每一場夢我們都經歷過,任何的夢境到最後都是空的,但卻為我們寫下了人世里不可能實現的想像。誠如費里尼說的:「這部影片有如茶餘飯後的閑談,是由男人來講述女人過去和現在的故事;但是男人並不了解女人,於是就像童話中的小紅帽在森林裡迷失了方向一般。既然這部影片是一個夢,就用的是象徵性的語言;我希望你們不要努力去解釋它的涵意;因為沒有什麼好解釋的。」有時候靈感是無法解釋的,尤其對創作者而言,有許多靈光一閃的理念,對自己很重要,可是對於一般人可能毫無意義,而對某些閃過同樣理念的人,則是一種共鳴,像在黑夜的海上行舟,遇到相同明亮的一盞燈。在我們這個多變的時代里,藝術創作者真是如鳳凰一般,在多彩的身軀上還拖著一條斑燦的尾羽;它從空中飛過,還唱出美妙的歌聲。記得讀過火鳳凰的故事,火鳳凰是世界最美的鳥,當它自覺到自己處在美麗的顛峰,無法再向前飛的時候,就火焚自己,然後在灰燼中重生。這是個非常美的傳奇,用來形容藝術家十分貼切。我認為,任何無法在自己的灰燼中重生的藝術家,就無法飛往更美麗的世界,而任何不能自我火焚的人,也就無法穿破自己,讓人看見更鮮美的景象。像是古語說的「破釜沉舟」,如果不能在啟帆之際,將岸邊的舟船破沉,則對岸即使風光如畫,氣派恢宏,可能也沒有充足的決心與毅力航向對岸。藝術如此,凡人也一樣,我們的夢想很多,生命的抉擇也很多,我們常常為了保護自己的翅膀而遲疑不決,喪失了抵達對岸的時機。人是不能飛翔的,可是思想的翅膀卻可以振風而起,飛到不可知的遠方,這也就是人可以無限的所在。不久以前,我讀到一本叫《思想的神光》的書,裡面談到人的思想在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光芒和形式,而這種思想的神光雖是肉眼所不能見,新的電子攝影器卻可以在人身上攝得神光,從光的明暗和顏色來推斷一個人的思想。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我們思念一個人的時候,我們的思想神光便已到達他的身側溫暖著我們思念的人;當我們忌恨一個人的時候,思想的神光則會到他的身側和他的神光交戰,兩人的心靈都在無形中受損。而中國人所說的「緣」和「神交」,都是因於思想的神光有相似之處,在無言中投合了。我覺得這「思想的神光』與「靈感」有相似之處,在「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摟,望盡天涯路」時,靈感是一柱擎天;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時,靈感是專註的飛向遠方;「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時,靈感是無所不在,像是沉默的、寶相莊嚴的坐在心靈深處燈火闌珊的地方。靈感和夢想都是不可解的,但是可以鍛煉,也可以培養。一個人在生命中千迴百折,是不是能打開智慧的視境,登上更高的心靈層次,端看他能不能將彷彿不可知的靈感錘鍊成遍滿虛空的神光,任所邀翔。人的思考是鳳凰一樣多彩,人一閃而明的夢想則是鳳凰的翅膀,能沖向高處,也能飛向遠方,更能歷千百世而不消磨——因此,人是有限的,人也是無限的。馬恩,毛,魯迅,隨便拿出一篇都是經典
文心雕龍神思篇 曹丕的典論論文 都是關於文論的古文 駢體比較難懂
推薦閱讀:
※贊同超過10240的專欄文章
※有沒有好的保護小孩和老人的 追蹤器、定位器推薦?
※如何禮貌地應對屈臣氏或超市裡喋喋不休的推薦?
※Adobe和谷歌共同發布的思源宋體,美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