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現在的國力能支持中國走出去嗎?

中國的國力在國際上到底是怎樣的?現在的國力能支持走出去戰略嗎?亞投行,一帶一路,人類共同體,中國的這些走出去戰略會成功嗎?


何來此問,不明真相,妄自菲薄啊。

推薦我在財新博客發的文章,作為幹了十年跨境併購的banker,我對中國企業家在海外的成長是從心底欽佩的。

2014年真的是中國出境併購的「元年」嗎?

高爾基

不少有關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報道,近日多見報端;各界人士,對今年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績盤點之餘,經常會聽到一種聲音,即,2014年,是中國企業出境併購的「元年」。

是這樣嗎?

很遺憾,筆者認為,不僅不是,連第二年、第三年,乃至第五年,都算不上啊。

中國企業出境併購,經歷了逐漸走向成熟,建立影響力,參與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有哪些時點非常重要,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想必一定會是眾說紛紜,不過筆者從事跨境併購多年,有一些先輩提及的事情,曾經也作過筆記,可以做一個參考:

1) 中國出境併購第一單

1876年3月,招商局收購美資旗昌輪船公司舉行換旗過戶。該公司7艘海輪、9艘江輪及各種躉船、駁船、碼頭、棧房等全部財產作價白銀222萬兩,購歸局有。這也是中國民族工商企業第一次收購外商資產。

從發生的時間講,1876年可以算是一個「元年」。

2) 現代中國出境併購第一單

1992年底,趁著秘魯鐵礦公司私有化的機會,首鋼集團收購了其98.4%的股權並取得了670.7平方公里礦區內所有礦產資源的永久開發和使用權。

所以說,如果講現代中國的出境併購,1992年算是又一個「元年」。

3) 中國出境併購國際業務的第一單

2005年,聯想集團收購IBM的個人電腦PC業務,,聯想支付予IBM的交易代價為12.5億美元。合併後的新聯想將以13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

因為這一案例影響力太過巨大,儘管在這之前已經有不少併購,但畢竟中國企業第一次收購了一家具有國際布局的公司業務,因此在很多對中國出境併購有所關注的外界朋友記憶里,可能這宗交易,以及2005年成為了中國出境併購的「元年」。

4) 中國企業組團大規模出海從2008年發生

根據彭博的數據,中國企業出境併購的交易額加總,在2007年之前每年均少於200億美元,2007年也只是達到340億美元,而2008年一舉突破870億美元之後,至今每年的交易額加總,均在800億美元以上。

在我心目中,中國企業出境併購的「元年」就是2008年,從此以後,這個領域已經不再是個案,中國企業走出去已經談不上所謂「摸著石頭過河」,這一現象已經成為企業家成熟的戰略工具,投資銀行成熟的資本產品,中國社會經濟水到渠成的社會現象。

為什麼呢?在我看來2008年是多種因素交匯的一年:

1) 歐美經濟危機,以及歐洲家族企業集中換代,導致標的出售機會出現,而且估值窗口很好;

2) 中國企業經過1978年-2008年這30年國際貿易的歷練,已經初步具備參與國際商務競爭的能力和對國際商務規範的理解,人才儲備逐步積累;

3) 國企的兼并重組,導致通過收購做大收入成為在重組大潮中保全自身的重要手段,因此出境併購成為不二法門;

4) 民企第二代的接班,一大批擁有海外商學院教育背景的企業家二代,帶來了新鮮理念和廣闊思路,甚至通過併購進入老一輩從未涉及的業務領域;

5) 中國對戰略資源的高度需求,2008年早期的資源能源導向收購,到2010年前後開始的技術研發能力導向收購,再到2013年前後品牌收購風潮,中國的產業升級把出境併購作為一個事半功倍的抓手;

6) 資本富集效應,中國企業的資本化提高,從提振投資預期,改善投資故事,吸引便宜的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角度,中國企業大範圍使用出境併購來作為一個主要思路。

基本上,這些趨勢,都是在2008年之前逐步醞釀,而在2008年這一年實現交匯的。因此,這一年,中國企業實現了大豐收,很多地標性項目層出不窮,還有很多地標性項目正在醞釀,直接促成了2009年出境併購的井噴。

所以說,嚴格意義上講,2014年算是中國企業出境併購的「第七年」,在這七年里,中國企業的確犯了不少錯,走了不少彎路,但公平地說,創造的成果,是更加豐碩的。筆者經歷了整個這七年的戰場前線,不得不說,這種成果,說成「鳳凰涅槃」也不過分。

1) 中國企業對國際併購交易的規範越來越了解,並且開始學會利用規範為自己所用。

最初最初,中國企業對所謂「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報價」、「分手費」、「國家安全審查」等等都不甚清楚,那時對企業客戶進行培訓是非常吃力的;但經過幾年時間,中國的企業家,普遍理解這些規範,逐漸能夠主動尋找辦法來適應這些規範;更有甚者,已經有企業家,能夠聰明地利用國際規範來推動項目進展朝向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

比如筆者參加過一家民營企業家在一宗美國上市公司敵意收購中主動擔當白衣騎士的案例;也參加過國企客戶收購美國較為核心的工業資產,並且積極推進國家安全審查,從而順利獲批;還有一些案例,則更為典型,一些常年駐守海外的企業家二代,通過槓桿收購等方式,積極進行行業整合,在海外樹立了強悍的資本集團形象。

我正在寫的小說《大投行家》,計劃用12章來描述這個過程,前後情節對比,這個成長一目了然。

2) 中國企業已經學會如何「以夷制夷」,完善收購後整合,甚至能夠藉助併購實現自身的國際化。

據說,中國企業曾經在德國聲名狼藉,因為當時曾經有過一個交易,中國企業收購了德國工廠,立刻拆下所有設備,運回國內,德國的工廠則關門大吉。因為這麼做,有悖當地工會政策,對當地經濟不利,因此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德國企業對中國企業頗為顧慮。

但是經過一系列成功案例的完成,中國企業在德國的聲譽已經大為改觀,比如北京第一機床廠在科堡機床廠的收購之後,保留當地員工,總部只派少量高管負責兩地銜接,促進工廠在中國國內訂單,加強兩地協作,使得當地政府高度肯定北京第一機床廠的做法,授勛獎勵。

乃至三一收購Putzmeister的時候,基本上社會環境已經是全面支持三一的了。甚至當時還有德國企業專程來北京找筆者,詢問自己的企業是否也可以賣給三一。

3) 中國企業在出境併購中收穫的不僅僅是礦產,技術,甚至包括了國際市場的格局重組,乃至包括了自己業務的轉型。

國際知名律所Paul Hasting在2013年雙匯收購Smithfield之後,做過一個關於中國企業出境併購的統計,統計結果令不少人很吃驚,因為和想像很不一樣。

一方面,中國企業收購能源礦產行業的交易在整體出境併購里還算是最大的一個領域,但比例已經降到27%左右,而製造業收購因為技術導向收購的因素,大幅上升,大約在20%左右;

其次,有超過一半的跨境併購中,中國企業是實現了業務轉型的,也就是說,標的和買方的業務不盡相同,中國企業有這個膽魄這麼做的原因,主要是通過出境併購實現業務轉型和升級,是中國不少企業戰略訴求;

最後,不是該律所的調研結論,但和調研動因有關,中國企業的出境併購已經具有參與甚至影響國際產業競爭格局的作用了,比如雙匯收購Smithfield,更加典型的是水泥泵車行業,中國三家巨頭對歐洲三家巨頭的完美收購,實現了這個行業的華麗轉身。

那2014這個所謂「第七年」,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嗎?

根據前文來看,當然就是沒有了。這一年相比以前,統計數據上可能會有更好的表現,但和2008年的歷史性突破相比,少了那麼一絲激動了;中國企業家也早已不是吳下阿蒙,早已成熟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國的出境併購,早已不限制於狹窄的行業領域,而是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

但是,也還是有一些新鮮空氣的。

比如我看到這樣的消息:國內首本企業國際化藍皮書《中國企業國際化報告(2014)》指出,2014年將成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分水嶺,中國有望在今年成為資本凈流出國。

這個新聞的解讀,當然又是眾說紛紜。比如有人就嗟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操之過急;也有人會感覺中國經濟放緩,因而資本流出;或有人對此趨勢是否持久,抱有懷疑態度。

筆者經濟學基礎薄弱,不從宏觀大局來看,只是在想,這個趨勢恐怕是不可逆轉的,而且也是有必要推動的。

中國企業在過去一段歷史時期中走出去,已經形成了一種態勢,即「儘管中國已經是世界工廠,但中國的工廠已經分布在全世界」。中國企業控制的產能早已經不僅僅布局在中國國內了,而這樣分布全球的產業鏈,如果沒有對這樣產業鏈的優勢影響力,這些投資的抗跌性,是有一定問題的。

所以,如果說2014年一定要做一個「元年」的話,這一年,我聽到我的客戶開始不僅僅考慮在國外做收購,甚至也已經不僅僅考慮中國這個龐大市場對國外收購業務的提振,而是開始考慮,如何在海外通過投資,提高在海外市場需求的影響力,從而促進海外已投資業務的發展。

這個大棋,決不是一家企業,個人之力,做得了的了。所幸,中國資本已經組團出海多年,這次的船隊更大,希望收穫更豐厚。

從這個意義上講,2014年是這樣一個「元年」,中國的企業家從此時開始,著手打造全球化的中國資本版圖,中國的企業家也已經不僅僅是中國的企業家,更是全球的企業家。未來,中國企業之間的競爭,很可能更會取決於各自在國際化視野下的競爭。

科幻小說《三體》里曾經對於脫離地球環境的銀河艦隊是否還是地球人有過討論,我們不是章北海,我們也沒有面對「水滴」,但是我們的企業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企業家」,想必我們看到「水滴」,自然也就不怕了。

2014年,銀河艦隊,起航!


現在來講,中國在世界上的國力(硬實力+軟實力)只輸給諸位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含美帝國主義……),但是在上升勢頭上可是無人能比的。限制我們走出去的並不是國力,而是觀念,是人的想法。什麼觀念?遵守法律的觀念,用好法律的觀念,信用社會的觀念,國際合作的觀念,國際分工的觀念……在這些方面,中國人真的還是小學生,要學的太多了,要交的學費也太多了。至於走出去會不會成功不敢妄言,但不走出去是一定不會成功的。


亞投行發起後有56個國家申請成為創始會員國,還引發某些國家嫉妒,有沒有國力你看不出來嗎?

你問 走出去戰略會不會成功 ,我怎麼知道? 我又不是多啦A夢,走一步算一步,幾十年後告訴你


政府能走出去吧,好像也走的小心翼翼 , 至於我,偶爾還會想起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上加的行業大牛 ~


我還以為說的是軍事走出去呢!原來是經濟文化方面。這個問題還用問嗎?中國如此地大物博,本身就具備無限的潛力!擁有輝煌的榮耀歷史,關鍵是最近幾十年取得的矚目成就,就是相當響亮的名頭!近年來,中國買家全世界是買買買!雖然有土豪炫富之嫌,但是也證明了中國的市場消費能力是多麼恐怖!這麼多綜合起來,完全就是未來超級霸主的架勢!為何不能走出去?而且中國要進一步發展,也必須走出去,中國有市場,但是缺技術,缺先進的理念!通過不斷的學習融合,讓自身不斷完善和強大!中國以後能出現索尼、三星、蘋果、微軟那樣的統治級企業(民企),那中國就真成功了!


為了這幾年的走出去,我們構思了30多年。


推薦閱讀:

國際關係學雜談(三)
到2050年,開封和紐約哪個能成為世界的政治經濟中心?
有哪些差一點就發生的領土變更?
一個國家的領土面積越大國力越強嗎?

TAG:國際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