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的通識教育到底怎麼樣?
仔細瀏覽了一下「在復旦大學就讀時怎樣一種體驗」這個問題後,我發現大家對於復旦的通識有贊有黑。
贊的是各種視野開闊,培養全人。黑的是為了刷開課數目而開課,名字高大上卻在浪費時間,各種折騰鬥爭不停。而且我好奇復旦的通識教育如何從簡單的獵奇上升到教育境界。
所以希望各位大神能再隨便聊一聊 QAQ
方向正確,資源不足。
像王德峰哲學導論這種水平的人文類課開多少都不嫌多,理工類科普性質的水課乾脆不要開,反正想學的文科生會自己看知乎果殼,不想學的照樣跪舔崔永元。
上航空航天,考試給飛機圖片讓寫名稱,收卷時看到某女生把B2當殲十;
上人類進化,討論課某男生長篇大論,講的是拉馬克的用盡廢退如何科學。社科類我在這就不黑了,糊塗兔啊劉學禮啊大家都懂得。虛有其表,名字看上去很fancy,然而什麼都學不到,還不如多給一點任意選修的學分
(期末季我又來填坑了)
誠如 @Eric 而說,方向正確資源不足。
不過哲學導論課算了吧,60個人以上的環境真的令人窒息。
通識教育滿足了文理醫科同學的需求了嗎?
通識教育的老師與同學上課真的是認真的嗎?
接受通識教育到底要達到怎樣的一個程度?
與其說通識核心、七大模塊的課符合通識教育的思想,還不如說書院的新生研討課和通識選修課程更為符合通識核心的定義。何者,一來課程的考核更多以論文和平時的表現來結合,考試這種突擊你學過就忘,二來選課的人數更加少,相對來說師生的距離更加接近,也更容易討論一些話題。(20~30人),三就這不大是以GPA為導向了,如果從功利的角度來說,刷非專業課的GPA遠沒有抓緊自己的專業課GPA,實習、交流、實驗室搬磚來得重要。在你選課的時候,更加是以你的興趣導向來選擇。(但是旁聽更加輕鬆啊,想來就來,還不受拉低GPA的風險)
回過頭來說,七大模塊實際上往往是很多理工科學子的噩夢,因為你可以注意到,大部分的模塊課都相當於一種文科性質的課,背背背寫論文,哪有做題來得爽快。就不要說某些人還真的每節課去刷臉,凡作pre必爭先恐後。一二模為什麼成了往往拖到最後選的課,一來哲學文學哪有那麼容易讀得進去,而來討論課討論稿和論文也實在令人煩躁。
醫學生的困局在於大二就要搬去楓林、張江加之學分過多,大一一年幾乎就把所有模塊課都最好預先修掉。
那文科社科商科生如何看待模塊課呢,這點暫不清楚。
另外一個顯然有答案的問題,如果一個同學想要在大三之後多修一點額外的學分,他是選擇專選課還是通選課好呢。你到了大三,未來的壓力往往就壓在這一年,就好比你升到高三,明年你就要高考(保研、申請),這個時刻或許是迷茫期,多一事的煩惱還不如少一事的輕鬆。
稍微下一個草率的結論,通識教育實際上是與我校學子個人的目標——打磨自己的專業性背道而馳的,現階段這樣的培養只能說粗糙地進行了通識培養。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接受更加細緻,或者說更加徹底的通識培養。如果想要搞出一個小環境的通識培養,還不如先學學P大元培的學科整合。(雖然我覺得新院前兩年的培養挺通識的)。不過這在資源分配上又是一種不平均,比如課程的設置,成績的評定。
復旦對不起他的學生
某教授:某一年我發現復旦本校學生考研進來的比以往少了很多,去問他們為什麼,原來是校方決定進行通識教育建設了。不過我本人還是覺得,和通識教育相比,某些學院的專業課更是[某不友善詞]
大多數課,老師放水學生蹚水罷了。特別是理工科那幾個模塊,實在挺浪費時間的。
一般同學看看往年給分,上課該幹嘛幹嘛,期末混個無限心滿意足,但只要是給成績的課,就不乏一些吃相難看的人,雖然說大家為了績點都沒辦法,但是就我個人而言,當我看到那些刷臉的同學,或者期末各種事情爆炸還要寫一些毫無意義的學術垃圾的時候,心裡還是想罵一句mmp的。
不過話說回來,很多專業必修也是又水又無聊吧。拿我的專業來說,什麼醫學導論啦,醫學生綜合素養啦,都是上面拍拍腦袋就掉下來的鍋,一個臭德行。
我的看法是,要不選很少的幾門其他的專業課程,要不全部改成P/NP。
然而我的話又有什麼用呢?
舉個例子,某門課講得是孟子,結果老師大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是要學孟子。。。對於理工科的學生,一模二模三模跟本就沒必要上,想學的刷刷知乎就行了,餘下的時間刷刷數學題碼碼代碼學學英語不是更好?
我不知道是我們自己沒選好還是什麼原因,我覺得水,我身邊的同學也覺得水。最可怕的是我親身上過一節通識課,全程覺得智商受到侮辱,然後一下課就退了。
推薦閱讀:
※復旦大學哲學系吳曉明演講:哲學與我們的時代
※如何評價蔣昌建?
※復旦,上交,中科大,浙大,南大,如何選擇?
※一戰復旦金磚專業課135分學長分享經驗和資料啦!超多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