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集團會成為中國金融業未來十年新的大平台嗎?潛力如何?

就像現在的中信集團一樣,但是中信的步伐明顯不如平安快,平安在銀行業的進展神速。感覺風格非常像之前的招商。

而集團方面又和高科技企業如阿里騰訊的關係非常好,平安這次大規模融資也是二馬來認購了一些。

所以想問問業內人士,是否看好平安集團呢?


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嘗試著從個人的視角做一個簡單的回答。

匯總一下核心觀點:

  1. 平安已經是國內主要的/重要的綜合性金融集團之一,且很有希望在未來十年內繼續佔據重要地位的大型金融集團;
  2. 平安與中信、光大、招商等其他綜合金融集團存在較為明顯的基因差異,主要體現在平安相對靈活的機制、對外部人才(尤其是海外人才)的重視,但這種差異這些年來在逐步縮小,既有平安海外出師不利回歸本土、自身人才戰略調整的因素,也與整個中國經濟、金融近年來日趨國際化、現代化有關。隨著國內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的進一步融合,國內金融企業日趨國際化,這種差異將日漸消融。
  3. 平安在金融互聯網化方面的戰略遠見、資源投入方面,布局較早,在國內金融行業中是處於領先水平的;但在互聯網相關的文化融合、人才儲備方面還存在很大不足,甚至有很強的矛盾在裡面,融合進展方面體現了傳統金融的經驗優勢,偏金融的部份做得好、偏互聯網的部分表現較差。
  4. 未來十年內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市場將出現非常典型的、激烈的新舊交替和競爭,也就是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交鋒。傳統金融的遲緩、官僚、低效率將成為主要被攻擊的方向,但與此同時,其強大的資本實力和人才儲備、更強的抵禦和管理風險的能力,是互聯網金融企業短期內無法抗衡的。傳統金融企業現在正在努力避免的,是成為像電信運營商那樣淪為渠道,被互聯網企業截斷了和客戶的直接交互;平安現在的所謂轉型和發力互聯網金融,在財務上是為了降低成本、快速獲客,但戰略上則是為了避免渠道化,要盡一切力量保持和客戶的直接交互,保住零售金融這一根本。

=======其實下面沒什麼乾貨的分界線=======

對於是否平安與中信的差異、以及看好平安的分析:

首先,是否看好平安?

個人角度,中短期(5-10年內)強烈看好;長期,無法預計——凱恩斯說過,長期看,我們都死了:)

看好的原因一會兒再說,先說說題主的問題。

題主在問題中有寫到一句,「就像現在的中信集團一樣,但是中信的步伐明顯不如平安快,平安在銀行業的進展神速。感覺風格非常像之前的招商。」這句話有4個分句,每個分句都能寫一篇論文,或者至少一篇財經報道。

「就像現在的中信集團一樣」——現在不像,以前像。也就是二十年前。為什麼?因為那個時候中國金融行業(嘗試)做混業經營的只有中信、光大、平安三家;而那個年代,對於混業金融怎麼做、做成什麼樣是成功,還沒有答案或者可借鑒的依據,大家都在試,試的方式也差不多,所以說像。

其中,中信勉強可以說是以信託和(中信實業)銀行為主(這點我不很確定,請熟悉中信的專家指正——補充:評論中@Sgt Pepper 同學提到中信證券,這個確實是我的大疏忽,中信證券作為領先上市的券商,一度在資本層面和市場層面都俾倪業界,力量很強);光大以銀行為主,平安典型的以保險為根本。

90年代中期正是平安開始引入外資、從內部變革的開始。從第一波引入高盛、大摩(財務投資),到第二波引入HSBC(戰略投資),再到引入麥肯錫做總體戰略規劃,可以說從這裡才開始慢慢做混業經營的規劃,但平安勝在把這個規劃真正堅持了下來。沒記錯的話, 平安是96年左右收購了福建亞洲銀行,一家很小的銀行,做外幣業務的;然後收購了深商行獲得人民幣牌照,銀行總部遷回深圳,這才有了當時的「深圳平安銀行」,算是平安集團真正開始涉足銀行業務。當時很多業務都剛剛開始,尤其像信用卡業務,誇張點說從招行挖了半個銀行的人,包括陳偉副行長(兼CFO),粱瑤蘭(信用卡業內人士應該大多聽過她的鼎鼎大名,今年去了微眾銀行做分管信用卡的副行長),以及其他很多精英高管。與此同時,平安資產管理/證券/信託等投資業務也逐漸開展,慢慢形成了所謂「保險、銀行、投資」三大支柱的格局。為了形成這個格局,平安用了十來年。

以上是平安集團的一些簡要歷史,為什麼說這個呢,因為對照上文提到的中信、光大,就能看出很明顯的差別。這兩家的具體情況我不熟,不敢亂講,但現在基本上是能夠比較明顯的看到,在混業金融這個方向,平安是遠遠走在其他兩家的前面的。道聽途說,當年國務院和央行認為金融業就應當分業經營,混業經營的風險不可控(參照美國花旗和旅行者合併後的世界第一大金融集團未能達到預期,又重新分拆,成為世界金融史上的一起極重要案例),決定分拆平安(是否還有其他拆分對象,我就不清楚了),但平安、尤其是老總馬明哲頂住了,平安的混業經營模式就這麼堅持了下來,終於算是走出了一條比較成功的案例。這個裡面就有很多事情,不知內情,就不展開講了。而你看中信,它的混業體現在哪裡?銀行(補充:以及證券)很強,信託是根本,但除此之外在金融領域比較一般,其保險業務應該是和保誠集團合作的信誠人壽,現在也是規模比較小。光大就更不用說了,作為集團核心的光大銀行主要股權應該是被收歸匯金,集團已經喪失了對銀行的控制權,別說混業金融折戟沉沙,能剩下些什麼也不知道呢。

而平安的銀行業,前面已經講了初期的沿革,即現在內部被稱為「小平安」的、合併深發展之前的平安銀行。之前收購廣發,功虧一簣,最後被老對手中國人壽領銜的財團擊敗,後來還是立足深圳,收購了深發展,中國第一家上市公司。個人認為,收購深發展、以及兩行合併成功,是平安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由於歷史和政策原因,銀行業的盈利能力要遠超保險行業,而平安擁有了一家中型銀行,一方面是財務和盈利水平上突飛猛進,另一方面才真正有了混業經營的可能性。之前平安的金融業務執行官理查德傑克遜就是為了收購而來,完成之後隨著民生系的進入,銀行本身的盈利水平這兩年來可以說是罕見的提升,現在不但銀行的總資產占集團1/3以上,盈利也佔到1/3以上,今年不出意外銀行的盈利同比上升30%以上。如果維持這個速度,再加上保險業務的人海戰術已經到達一個頂峰,邊際效益減少,而行業轉型又看不見,用不了五年,銀行的盈利應該就能占集團總盈利的一半,成為真正的核心。這個時候,估計平安的名字中,就會把「保險」兩個字拿掉了。

======12.3分割線======

從三馬合作賣保險(眾安),到平安今年H股定向增發對象包含阿里和騰訊,一直是業界津津樂道的話題(勘誤:今天看到進一步報道,應該是馬雲作為個人投資者進入,而不是阿里巴巴作為投資人)。但要考慮到的是,無論是眾安保險,還是今年投資電影行業,平安在三馬中都是最少的。從這個角度上,更像是一種戰略嘗試,而不是一種戰略投資。

平安的互聯網金融戰略以及相應的一些布局,還在進行中。因為利益相關,就不展開說了,而且很多事情還都是剛開了個頭,遠沒有到能夠下定論說成或不成的時候。其實吧,個人覺得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一群人在一起以一種傳統的方法做了很久的事情,你要他們全都轉型成另外一種思維模式、另外一種玩法,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或許創造一個基於互聯網的新平安,比讓整個平安集團轉型成互聯網金融企業,要更容易一些。

最後,對於「集團方面又和高科技企業如阿里騰訊的關係非常好」——

馬明哲曾經說過,「平安未來最大的對手不是傳統金融企業,而是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大意如此)。

但另一方面,馬化騰在做某次演講時,也引用馬明哲的話,「未來十年內,50%的現金和信用卡將消失」。

所以,這種關係好,並不是想要跨界合作實施壟斷,而是相互惺惺相惜卻又充滿警惕,認可對方的觀點、判斷,但正因為如此,更要相互了解,看看對手到底是怎麼做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因為遲早有一天(甚至已經開始),相互之間會成為激烈競爭的對手。我想這也是三馬頻頻合作的一個重要因素。

主要內容先說這些吧,也許過幾年,自己的經驗更深厚些、眼界更開闊些,能更準確的回答這個問題。

======對其他幾個答案中某些觀點的看法=======

基本上不太同意@蝸牛的主要觀點。有興趣的同學請看他的回答。我說幾點個人意見:

  1. 平安不是華爾街企業。平安最早的學習對象和發展榜樣是AIG和滙豐。後來,AIG在08金融危機中倒了,但平安做得應該說要比當年的AIG更優秀;而滙豐此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平安的第一大股東和重要的戰略投資人,後來因為同業競爭和其他一些因素轉手,有興趣的可以去看《新世紀周刊》的相關專題報道,內容很多。不要講太遠,往前推十年,哪個金融企業不拿華爾街企業做榜樣?但金融危機影響深遠,加上兩國不同國情、不同需求,很多金融企業都會重新考慮華爾街哪裡強、哪裡弱。
  2. 招行和平安,或者招商系和平安,沒那麼大差別。平安最早就是發源於招商局旗下,和招商銀行可算是一母同胞。比如前文提到的平安從招商銀行挖了不少人來做信用卡,因為招行時是中國信用卡、以及整個零售業務做的最好的銀行,同樣的一群已經很成功、很成熟的人,文化底蘊是不會變的。即使現在,平安銀行都在學習招商銀行。
  3. 平安的「下場」不會是雷曼。投行雖然是金融業最高精尖的業務,但並不是最大的業務,更不是最基礎的業務。保險業的穩定性要求,和投行的風險自負要求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投行對金融穩定性的影響程度,其實並沒有傳統銀行和保險業這麼大。AIG破產,就是因為披著保險業的皮,做得投行的事,風險收益不對等再加上太過貪婪和短視。有此前車之鑒,再加上中國更加嚴格的金融管制,兩者其實沒什麼可比性。
  4. 「平安會不斷變大,但未必會讓股東賺多少錢。平安的不斷變大,並非價值內生型的,更多的是吞併,靠不斷的增發變大變強。」這兩條觀點不準確。其一,平安的股東賺了太多錢,這個沒什麼好解釋的;其二,平安近年通過收購深發展迅速做大體量,但不代表其一直以來的/尤其是此前發展路徑是通過吞併。事實上,平安的收購相對較少,最大的一筆收購(富通)還失敗了,自發性、內生性的增長是主流,要不然你以為二十多萬正式員工、五十多萬代理人隊伍是怎麼來的。。。
  5. 關於上海家化這個事情,我也是從外部財經渠道進行了解,沒有和主導或涉及此項目的人聊過。但金融企業收購化妝品公司,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是戰略投資;而作為財務投資,肯定是利益優先、財務表現有限。當然這個事情比較複雜,中間很多聲音,應該會有更了解內情的人來解釋。


大哥,平安的問題不是未來會不會成為大金融平台。而是現在它已經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大金融平台。平安集團信託中國排第二第三,保險排第三,銀行合併以後在股份行里也排名不錯,證券曾經很強,現在是二流以下了但並不差。連p2p都排第一了。試問中國哪個金融平台有如此多的金融牌照並且還都做得不錯?

在無秘上,大平台這三個字常被中信的人拿來自嘲,但實際上中國最名實相配,業務協調和平衡最好的金融大平台,我以為還就是平安。不用等到未來。


如果真有平安大佬前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

我只想說能不能不要出各種亂七八糟的手機app來強行規定員工每天必須登陸?例如平安天下通。。費流量不說還各種抄襲,抄襲都不帶換幾個字的。保險就專門做個賣保險的app,銀行就出個口袋銀行,投資就出個投資的app。不多不少,不雞肋,又能少而求精,多好!做個天下通,做個類微信軟體,竟然還參雜了平安銀行的個別功能到底是幾個意思!平安口袋銀行哭暈在廁所。

真的好的軟體不用強迫,自會有人每天使用(比如知鳥,E行銷,財酷或者快樂平安),強迫別人使用體驗不佳還無處投訴的軟體,只會讓人覺得是軟體開發部門強行表現自己沒有吃白飯,自己開發的雞肋還是有人用的。

作為一名基層民工,只能感覺每個企業一旦發展擴大到了一定規模,果然怎麼都躲不了會進入一個混吃混喝的階段呢。

真希望每個企業的高層都能像過去封建專制的皇帝一樣來基層輪崗微服私訪一段時間呢~雖然一樣可以作假,但是至少人家皇帝還知道做做樣子呢~

———————————————————————————————————————————

於是剛才看書看著看著突然想起來。

我的部門的部門經理是做業務做上來的。他做業務的時候平安還沒有名氣,所以在那種年代想要做出點成績出來不走點偏門是很難的。於是可謂吃喝嫖賭,黑白兩道,行走江湖。。就連現在的長相都像道上混的。。於是到了如今做領導的時候,說實話他的手段依然是做業務的那套東西。據說他現在已經收斂很多了,以前幾年更是髒話連篇,辦公室經常響徹他對你家人的問候。我也是幸好沒有見識過他的本性,不然我大概忍不了那麼久。

死要面子,沒啥文化,思路混亂,喜歡被人奉承是我跟他接觸下來對他的了解。這麼說也許要被人說不管怎麼樣人家是領導,能做領導肯定有本事,我這種是眼高手低,弱者心態之類的。不過以基層唯業務論,與高層唯學歷論的差別來看,這樣一個企業時間長了總要出點問題的。基層勞心勞力就是不動腦子,高層世外桃源不知人間疾苦。怎麼看怎麼覺得跟某些歷史上的事件有點類似呢~


平安的前途應該是非常看好的,綜合金融領域的巨無霸,最具華爾街血統的中國金融機構。

1、當行情好的不得了的時候,高位巨量增發,這是平安做大的法寶。

2、與社會最有權力和潛力的巨無霸結合,有眼光,有手段,三馬就是典型。

3、牌照最齊全的准民企,旗下平安銀行,證券,信託,保險,混業經營的最典型代表,而且目測也是目前最成功的。

4、擁有華爾街嗜血的本性,當利益與道德出現分歧的時候,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利益,在各種蜜糖誘惑下,把國內最有潛力的化妝品巨頭家化集團弄到手,回頭就把原管理層踢出,然後榨盡家化的各種精血,如賣掉其他非核心價值資產變現,估計未來家化也是被賣的命。

5、平安的血統與招商血統完全是兩種風格,招商的傳統是穩,積極進取,有底線有道德。平安是嗜血的,對資本的渴望令人髮指,打個不恰當的比例,招商如何是狗,那麼平安就是狼,所有的肉在狼的眼裡,都是肉,沒有人畜之分的。

6、平安未來的下場很有可能就如08年的雷曼兄弟,但目測,那一天還很遙遠,在那個遙遠之前,平安應該會不斷的變大。

平安會不斷變大,但未必會讓股東賺多少錢。平安的不斷變大,並非價值內生型的,更多的是吞併,靠不斷的增發變大變強。

說這麼說,不是在貶低平安,恰恰相反,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這是一個非常非常成功的企業,但對於局外人而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作為裡面的一員,說點切身感受。平安集團是很大很強,但對普通員工來說不是個好地方。平安招進來很多優秀的人,都留不住,絕大部分幹個一兩年就走了,周圍就沒有超過3年以上的。領導有很多不幹實事的,無力吐槽。與同級別的大企業相比,在人才上有很大差距,不看好。始終認為不重視基層員工的企業走不遠,不自己培養人才的企業很難長久。


這個問題很有價值

繼續深入啊 = =

目前觀察鵝廠 阿里 和平安 已經沒有三年前那麼和諧了

當然三年前也不和諧,郭廣昌問過三馬這個問題,當時就火藥味很濃,雖然三馬作為holder出現在眾安的開業式上。

一方面 互聯網巨頭的高估值對業績的壓迫性不小 需要新的利潤來源 淘寶 遊戲不夠用

另一方面 平安集團的資本驅動 不符合歷史潮流

前者嘗試個人零售

後者嘗試科技賦能

我的看法是 這個時代十年太長 Pony都陸陸續續賣了不少700股票

從大的方向看 零售金融 尤其保險 阿里騰訊在壽險上很難發力 也不會願意為了搶市場 變成重資產行業

他們的主要打算是靠用戶流量和數據、科技去為金融業賦能 在簡單的財險可能還好再往上 極難整合

另一方面 重資本也不要完全否定啊 不是說互聯網企業先進就完美無缺

資本驅動的金融業 尤其是保險業 對付寒冬的能力比較強勁 因為保險的流動性 久期 償付能力 本身需要對環境鈍化,而互聯網行業是否存在周期性呢?當然金融業也有周期性。但是保險相對就滋潤一些。

從平安所作所為看,他們學習的目標是Amazon。

互聯網零售商業 →互聯網結合線下零售金融

雲計算→雲計算(照抄= =)


平安,中信,招商,差別都很大,但是只有平安系這三個字是真正地代表著統一的平台。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信信託雖然都是中信的,但是三家人彼此都不怎麼相干,各自發展。中信,和招商局的根基都是老一輩的國有資產,就相當於自家做市場規劃為了競爭一個廠子變成一廠,二廠,。。。五廠。平安是近十年壯大的,是真正的統一的金融平台,老馬一人說了算,但是底子還是薄,特別是像保險還沒經歷全生命周期的投資。不像中信證券之前說要做中國的高盛,平安從來沒要做中國的XX,平安是在全球化經濟的中國自尋開拓屬於自己發展的道路。


平安在下一盤大旗,我們需要擦亮眼睛好好地看看才能下決定


呵呵,樓上的意思是沒買後悔了呢?還是怕人家說的哪樣不敢相信?


手中平安銀行,賺錢的時候看到這問題就沒賣,現已跌16個點…昨天平安集團和平安銀行雙雙跌停…說多了都是淚


平安的綜合市場開拓,就是壽險賣財險,壽險辦信用卡,銀行推薦保險。。。通過這種途徑佔了不少市場份額。話說這樣真的好么? 不違規么


推薦閱讀:

悟空理財怎麼樣?
戴斯小姐是一位很漂亮的小姐,她在學校時喜歡上兩個男孩,怎樣能讓三個人滿意?
有沒有前輩參加過華爾街學堂的行業研究培訓?效果怎麼樣?
弗蘭克·威廉·阿巴內爾具體是怎麼行騙的?

TAG:金融業 | 中國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