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代表性的亞文化有哪些?哪些亞文化和彈幕那樣與產品結合的好,起到了正面效果?


居然沒人回答,那我就自己整理下 自己回答,勿噴,中間涉及引用借鑒的我會標註:

產品經理必須要懂的十種亞文化

讀完小米的《參與感》,書中提到產品經理必須要懂亞文化才能融入青年用戶群體,關注亞文化一方面是真切知道年輕用戶的喜好,另一方面也是對未來主流文化的前瞻探知。那今天就來整理一下當下熱門的亞文化。

亞文化(Subculture),也稱次文化,是指在某個較大的母文化中,擁有不同行為和信仰的較小文化或一群人,次文化和其他社會團體之間的差別,在於他們有意使自己的服裝、音樂或其他興趣與眾不同。

亞文化具有部落式的特點,以共同的興趣愛好作為圖騰似的,類似信仰的東西將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人皆合在一起;並且由於其自身特色具有一定的封閉性,所以才會劃分出一個個的圈子。圈子外的人看圈子裡的人永遠就只是在看熱鬧,只有置身其中才能知道。

如何界定亞文化?

1、與主文化不同

2、不是一個人的文化,而是一個群體或者一個部落的文化

3、有一定封閉性,外部人很難融入

當下幾種熱門的亞文化

1、屌絲文化

2011到2012年的亞文化是屌絲文化的出現,「屌絲」最初來自帝吧(李毅吧),其他比較火的詞語還有「高富帥」,「矮丑窮」,「黑木耳」。

無論從人數還是影響力上看,屌絲文化都堪稱當今規模最大的亞文化,即使是不認同其文化內涵的人,也必須承認它在傳播能力上極其優秀。屌絲文化起源於百度貼吧「李毅吧」,李毅吧本來是由一群對中國足球心懷不滿的人所創立,是一個以反語和諷刺等方法抒發自己情緒的網路論壇。後來因其活潑的氛圍和幽默的內容,吸引到了越來越多的網友,成為百度第一大貼吧。數量巨大的社會中下層用戶群體,對李毅吧的精神內核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發展出了二者相結合的產物——屌絲文化。屌絲文化的核心不再是嘲諷別人,而變成了嘲諷自己,「屌絲」這一自稱就是這種精神的具體表現。屌絲,本來是圈外網友對李毅吧網友的嘲諷,卻被吧友們愉快地接受了,原因大概是網友們覺得,自嘲的文化正需要這樣一個自嘲的稱呼吧。

其實屌絲文化形成之初,頗有種自爆攻擊的感覺——通過展示自己有多可笑,來嘲弄更為可笑的社會現狀。不過現在這種色彩正在逐漸褪去,屌絲文化正在成為判斷標準最模糊,門檻也最低的亞文化:大多數時候,只要你自稱屌絲就夠了。有的人將屌絲文化等同於草根文化,雖然最開始並非如此,但在屌絲文化的內核逐漸寬泛的現在,它確實表現出了這種發展趨勢。這種簡單的文化內核,直接的發展方式,也讓我們對屌絲文化爆髮式傳播的原因有跡可循。 

 有了如此大的群眾基礎作為支撐,儘管名字並不雅觀,屌絲文化還是逐漸得到了主流文化的接受。從目前的社會發展趨勢來看,屌絲們不會減少,只會越來越多,這讓屌絲文化具備了良好的長期發展前景。

2、惡搞文化

惡搞文化標誌性人物是李宇春,網民對春哥是一種以負負得正的方式進行惡搞,與其說春哥紅是因為她的個性,還不如說是互聯網群體集體的功勞;

春哥一詞在早期是指歌手李宇春,隨後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網路惡搞文化。從李宇春兒時起就有此昵稱,在2005年他參加超女海選階段這個稱呼被媒體使用。反感選秀的人也惡搞地稱呼李宇春為「春哥」。 經過各種事件(如選秀、代言、爆吧等)的醞釀,根據Google Trends的統計,在2009年「春哥文化」達到高潮。「春哥」被廣泛地聯繫到日常生活中,成為某種化身和偶像,甚至由此誕生了「春哥教」。最終「春哥」一詞經過幾個階段的演變,成為一種無形的概念,而非只作為對李宇春一人的指代。由於網路惡搞文化流行,「春哥」的稱呼現時仍有被少數媒體所採用,如新華社。

當前惡搞文化的產物還有:杜甫很忙、彈幕等等

彈(dan)幕,本意為STG (射擊遊戲)中密集的子彈過於密集以至於像一張幕布一樣。在使用到視頻中時,大量評論從屏幕飄過時效果看上去像是遊戲里的彈幕。故而這個彈字指的是子彈的彈,而不是彈出的彈(tan)。彈幕是一種很有特點的亞文化,亞文化的動力來源於對已經結構好的內容予以再生產、解構的慾望。當我們用「惡搞」來統稱許許多多相類似的網路事件時,「惡搞亞文化」就能確定起來。當然,在「惡搞亞文化」的稱謂下,需要更具體地去分析惡搞的對象和形態。

3、宅文化

「宅」這個名詞起源於日本,是「御宅族」的縮略,最早是由日本著名漫畫家中森明夫1983年通過漫畫作品提出的,主要描寫那些對動漫等著迷幾乎不顧時間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後來「宅」就逐漸演變成對那些待在家裡,沉迷於個人的興趣、愛好,而與社會脫節的青年的稱呼。

「宅文化」是隨著動漫和計算機遊戲的出現而誕生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電影、動漫、誇張的電動玩具等給當時的孩子以強烈的刺激,逐漸把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導權。這些孩子長大後,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讓他們更願意在網路上尋求真正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導的世界。日本網路上每年都有「御宅族」的俳句(日本短歌)大賽,今/年的獲獎俳句是「雖然我不富有,但在網路世界裡,有溫馨的家」。

4、非主流文化-殺馬特

殺馬特合照

在微博上,「殺馬特」一詞,一直是一個高頻率用詞。它音譯於英文smart,意為時尚的、聰明的。但由於文化知識精英的話語壟斷與價值重構,讓「殺馬特」從「smart」一翻譯成中文,就成為了其反義詞。現在在微博上流行的「殺馬特」,幾乎都是作為審丑狂歡下的貶義詞而存在。在人們的眼中,「殺馬特」們是這樣一個群體:留著怪異髮型,穿著誇張,佩戴古怪,濃妝艷抹,氣質詭異,來自農村或城鄉結合部90後青年。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青年亞文化現象。這些被「殺馬特」青年們,與去年流行起來的「洗剪吹組合」形象一起,構成了當下中國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新生代農民工。從社會學意義上看,他們如何融入城市、被城市接納(現在是被嘲笑),如何完成自身的個人的現代化(現在是半現代化的驚悚穿著),這關係到中國未來的社會局勢。但如果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的話,其實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特別是與「小清新」風格的對比,能夠直白地展示了中國文化多元化背後的文化區隔與文化歧視。

5、小清新文化

小清新妹子

小清新最初指的是一種以清新唯美、隨意創作風格見長的音樂類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Indie Pop,即獨立流行,之後逐漸擴散到文學、電影、攝影等各種文化藝術領域。 如今,這種起初頗為小眾的風格,現在已逐步形成一種亞文化現象,受到眾多年輕人的追捧。在中國,偏愛清新、唯美的文藝作品,生活方式深受清新風格影響的一批年輕人,也被叫做「小清新」。

「小清新」的說法最早源自音樂流派Indie Pop(獨立流行樂),這種音樂起源自1980年代的英國,以旋律優美清爽為特點。在中國,偏愛清新、 唯美 的文藝作品, 生活方式深受清新風格影響的一批年輕人,也被叫做「小清新」。

像王箏的《越單純越幸福》、《我們都是好孩子》,關於青春與學生時代的校園歌曲,是80後、90初喜愛的小清新風格音樂,這樣深入人心的優美旋律,往往能讓人陷入無限的回憶之中

「小清新」曾一度被認為是一個貶義詞:歲月靜好、45度天空、白色棉裙、帆布鞋、LOMO相機、腳丫特寫、陳綺貞、岩井俊二……這些符號性的辭彙和人物構建起來的,是一群被大家認為「不切實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群體,但當這個群體慢慢成長和擴大,人們漸漸發現:或許在那些「裝」的背後,也正是這一群體面對日漸浮躁的現實社會的一種柔軟反擊。

6、二次元

二次元在日語中的原意是二維、平面,後來被用來專指ACG文化所構築的虛擬世界,以實現與三次元所指涉的現實世界的對立。2010年的3月份在日本東京,現場售票2500張,一個多小時之內全部搶空,更多的人是通過網路直播觀看這場演唱會,這場演唱會的主角是一個16歲的少女,身高1.58米,體重42公斤,而且她有標誌性的東西,她長發及腰,頭髮是蔥綠色,她在粉絲呼喊當中登場開始演唱,這個歌星名字叫初音未來。這種迷戀其實為他們帶來一種安慰,他們之所以還能夠坐在家裡安安靜靜地看書,正是因為這個虛擬世界實實在在地慰藉了他們的心靈。

7、同性戀亞文化

同性戀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社會學研究的理想課題。說它"理想",是因為同性戀現象外延清晰,內涵獨特;同性戀作為一種亞文化(subculture),有它獨特的遊離於主流文化的特徵;同性戀者作為一個亞文化群體,具有獨特的行為規範和方式。因此,世界各國的社會學者都很喜歡這個題目,對它做過大量的研究。  

同性戀問題一直是全世界範圍內存在廣泛爭論的現象。各種文化都曾斥責和反對過這種行為。西方社會也一度因為愛滋病對同性戀產生過恐慌。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理解,人們已經開始慢慢接受了這些人,使他們有了更多的空間,也衍生出了自己的文化。

8、嘻哈文化

嘻哈即「Hip-Hop」。Hip-Hop意為「搖擺的屁股」,源自美國黑人社區,其淵源可上溯至20世紀70年代。Hip-Hop是一種由多種元素構成的街頭文化的總稱,它包括音樂、舞蹈、說唱、DJ技術、服飾、塗鴉等。

Hip-Hop是街頭的文化,是一種生活態度。他與同是街頭文化的滑板、小輪車等極限運動有著親密的關係。Hip-Hop現在已經從街頭步入主流文化。在美國,主流娛樂空間已經被Hip-Hop佔據;在韓國,Hip-Hop被與其本民族的文化相結合,成為具有韓國特色的最受大眾歡迎的文化形式;在中國,這種文化青少年中日益活躍起。

所謂的「嘻哈」早已成了一種流行的時尚,甚至已成為一種固定下來的習慣,穿著寬鬆但昂貴的衣服,包著名牌頭巾或運動帽,典藏版的球鞋,當然還有帶數位攝影的手機與耳機,加上一堆亮閃閃的金屬飾物,踩著那種有點搖晃的步伐。

這些人往往是八零後、九零後的中產階級,熱愛獨立音樂和另類音樂,追求非主流生活方式,喜歡有機食品和手工製品,刻意選擇和「時尚」不同的審美。他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反抗「主流」,可事實是他們自己的打扮卻總是差不多,走在街上一眼就能看出來。

9、腦殘體(包括火星文)

腦殘體是中國大陸一部分網民對於一種網路語言的蔑稱。這種網路語言的特點是,利用形近或音近的生僻字代替一般漢字,並可能夾雜有其他網路語言用法。腦殘體多見於QQ的用戶名,個性簽名,及論壇上的簽名等,主要是使用者用以標新立異,彰顯個性。

例一:原 文:有時候不知道腦子裡在想什麼 腦殘體:宥時候卜之辺瑙孑哩茬緗葉吆

例二:原 文:每天想念你已成了一種習慣 腦殘體:莓兲湘埝禰巳宬孑⒈腫漝摜

火星文,字面上解作火星人的文字,但實際上是指一類網路語言。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年輕網民為求方便或彰顯個性,開始大量使用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號來表音的文字。由於這種文字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相比有明顯的不同,文法也相當奇異,難以讀懂,故稱為火星文,取「地球人看不懂的文字」的諷刺效果。

例:醬很好阿!(「醬」表示「這樣」的合音)

例:表這樣做!(「表」表示「不要」的合音)

10、理性派-技術宅

與其它亞文化相比,理性派最顯著的特徵在於,其成員幾乎全部是理科生,至少有著極端理科化的思維。他們聚集於果殼網、科學松鼠會一類網站中,日常活動就是提出和解答千奇百怪的問題。這種古羅馬大學堂式的群體本應是相當封閉的,之所以能成為影響力頗大的亞文化,或許要拜社交網路上泛濫的公知言論和低劣廣告所賜。

從災難頻發時的「地震研究無用論」,到馬航失聯時的「中國科技無作為」;從影視明星的「膠原蛋白美容葯」,到礦泉水品牌的「老化水不能喝」。理性派的存在感,幾乎就是在這些謠言和廣告的屍體上累積而來。

對亞文化的態度?

它們都是社會總體文化中的構成部分,是社會關係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關係存在,它們以自己的方式和這個社會構成一種對話性關係,從積極的意義上來說,顯示了社會的包容性和開放度,顯示了年輕一代活躍的創新能力和參與社會文化建設的努力。從另一方面來說,也體現了社會的離散性,甚至碎片化。

重視亞文化具有活力和創造性的文化實踐,發掘其意義,有助於豐富我們社會的文化形態。

相關資料:

亞文化wiki二次元審美時代到來南方周末-亞文化無法忽視的力量

小清新-互動百科殺馬特到底是什麼群體火星文亞文化初階指南

相關配圖來自網上……END!


推薦閱讀:

[美讀客]在線沙龍第十八期:韓松落:身體里住著一個老靈魂
「 病體 」仍為主要顯像儀器的時代。n—?—?理查.巴奈特 ( Richard Barnett )的《 病玫瑰 》。

TAG:產品 | 文化 | 社會 | 網路亞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