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和讀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說一千個讀者有1001個哈姆雷特?


閱如點兵,讀似飲酒。

閱是吹角連營,沙場點將。這十萬文兵已訓練妥當,三軍陣前執戈待命,十八武藝任你將軍清點。互聯網時代的閱,講究個碎片爆炸,高速快捷,優勢是博覽百家拓寬視野,劣勢是走馬觀花不得其法。你看我在知乎上,一年閱了上億字,這九州壯士刀槍劍戟的琳琅武藝看得個眼花繚亂,到年底細細回想,倒也記不得幾個有趣見聞。

而讀則不然,那是醉漢貪杯,一夢黃粱,忙裡偷閒時浮一白。讀放翁詩句,如飲塞外胡酒,一斟一酌間豪情烈烈,抑揚頓挫處夢回天山。讀詩經小調,如品江南女兒紅,關關雎鳩的呢喃聲里和衣睡去,用聲音沉醉在心底的柔軟。

《說文解字》云:「閱,具數於門內也。從門,說省字,有考察,計算之意。」而讀,則需要「誦讀,吟詠,讓琅琅之聲入耳縈心。」從這裡看,讀明顯比閱的專註程度更高。閱的要求是瀏覽檢索,而讀則是領悟熟記,其實對於不同的內容,我們投入的閱讀方式也不同。

像知乎上的故事經歷,豆瓣上的影評隨筆,新聞客戶端的每日推送,大多數人都是以閱為主,一眼掃過,圖個新鮮,明日想起時已忘記大半。如體系化的專業書籍,文學作品,則側重於讀。其實不論是閱是讀,都只是方法而已,影響閱讀本質的,還是你的閱讀目的。

如果一個人沒有閱讀目的,沉浸在碎片化信息的亂花叢里,自以收穫良多,不僅沒有益處,甚至會危及思考。要知道,互聯網上每日的熱點是層出不窮的,同一個事件,或許有人謳歌,就有人謾罵。而你面對爭執不下的雙方,立場往往來源於大多數,缺乏自身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的重度碎片化閱讀人群,往往也最容易被來自自媒體的碎片化信息引導。

關於如何平衡閱與讀之間的關係,前兩天看了魅族科技副總裁楊柘和學者余世存、教授岳路平共同做的訪談節目《見識》,覺得楊柘提出的一個觀點很好——即存在於美國公司的狐狸模式和刺蝟模式:狐狸跳來跳去,想抓刺蝟的缺點,咬一口。但最終一段時間下來後發現,狐狸咬著肉和被扎差不多是平的。但是,凡是有毛病了就豎起一根刺來,刺不尖了就磨刺這樣的模式,讓小刺蝟最終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刺蝟。楊柘認為:

這個給我的啟發,也就是我自己讀書的一種方式方法,不追求多,但追求的是那個刺蝟,我哪根刺不行了,我找它學去,它也是碎片的,但碎片的前提是有目的的。比如說,我是搞營銷學的,營銷會涉及很多很多的綜合學問,以前是完全觸碰到的。比如邏輯學,在上大學的時候會學,但只是浮皮潦草的學。重新再工作的時候,你發現問對問題比單純問問題要重要的多,所以,我重新開始苦學邏輯學。我還會學習修辭,因為廣告裡面涉及了大量的修辭學,要會學美學,不然你怎麼跟廣告人去打交道。

楊柘的觀點很明確,他的閱讀是以工作為基礎,以學習為目的,去掌握更有效的信息。這類閱讀注重實用價值,每一次新知識的汲取,都能建立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上,化為己用。而之所以碎片化的淺閱讀沒有形成自己的沉澱,也正是因為零散的信息,缺乏有意識的整理。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其實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味的看而不反思,不花時間對碎片化信息進行總結,思考自己停留在什麼層次,需要補充什麼樣的知識,那麼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恐怕也只能永遠停留在閱的層面。

我也無意去反對所有的碎片化閱讀,存在即為合理,碎片信息的存在,不僅能娛樂人們的消遣時光,還可以便捷快速的了解百家觀點,甚至許多自媒體人戳痛點的文章讓你擁有共鳴與慰藉。只是,這類只重閱而不重讀的閱讀方式並不完美,它以淺薄的姿態輕易拋出一個觀點,令你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一場宏大的思考和一份深遠的情懷,往往不是幾分鐘的碎片閱讀所能贈予。

最可怕的莫過於,你看著所有互聯網碎片信息組成的烏托邦,自以為掌握了人生真諦而流連忘返,洋洋得意。其實閱和讀的區別差距在哪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閱讀之後能收穫屬於自己的認知。要知道,在對信息的邏輯背後思考的時間越長,你對世界的理解便越深刻。


謝邀。

這個問題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做新媒體、自媒體的人來說都值得思考。尤其是在「媒介即內容」的今天,對閱讀的形態的理解,某種意義上也決定了對於能夠創作什麼、呼應什麼的理解。

@梁悅老師的回答我很認可,他提到的那期訪談我也看了,有魅族科技的副總裁楊柘和我比較喜歡的公共知識分子余世存。在這個節目里,楊柘提了一個叫做「發展T字形人格」的概念,我以為頗為適合來描述「閱」與「讀」的關聯。

閱是什麼?你去「閱兵典禮」,一定不是看儀式上每個人長什麼樣(也看不過來),而是看隊形、勢頭和整體;

讀是什麼?你去「讀書上學」,一定是鑽研學問,做題思考。

閱強調的是大量、快速、高效;讀強調的是深度、記憶和思考。

用楊柘的概念來講,閱就是T字上的一橫,強調對於信息獲取的廣度;而讀就是T字的一豎,強調對於知識、見解的深層次研究。這應該說是一個不錯的比喻。

從「閱」的層面來說,我們這個時代無疑是歷史上最好的時代——一個人通過智能手機每天閱讀的文字量可能比前智能手機時代一周的閱讀量都要多。並且,你可以輕鬆地通過一台已經相當普及的手機,查找到以往在圖書館都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找到的知識與內容。

但你也會發現,真正精深的、有價值的知識,其實並不是可以通過淺閱讀就獲得的。擁有一個無限容量的搜索引擎並不等於讓人變成萬寶全書——說白了,如果你沒有一定的積累,給你個百度你也不知道該用什麼關鍵詞搜索。

我曾經不信邪,認為即使是在移動互聯時代,只要正心誠意,一樣可以做深入的閱讀。但最終我發現,無論是紙質書還是kindle,都很難讓我靜心下來,讀一本嚴肅的著作。看了沒幾頁,便想要拿起手機刷刷知乎,看看新聞。

原因在於,智能手機作為一種充分利用碎片時間的閱讀渠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滿足了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所需求的快感與成就感——我們自覺已經讀了許多,處理了許多信息量,因而不再有動力進行深度的、非功利性的學習。

同時,智能手機是一種極其適合碎片化閱讀的渠道,碎片化時間的閱讀有三個特點:隨時隨地,單次時間短,投入精力少。要認真讀一本嚴肅著作,得花時間沉浸,得花精力思考,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地鐵上的幾十分鐘,工作摸魚間隙的一杯咖啡工夫,根本來不及進行深度閱讀——而對於深度閱讀的渴求,則被以上所言的,通過淺顯而大量的淺閱讀獲得的快感所滿足了。

這種對淺閱讀的喜好,最終會改變人的思維習慣與閱讀習慣——習慣快速切換熱點,習慣快速思考,習慣感官刺激。這樣久而久之,便失去了所謂的「T字豎劃」的能力。在我看來,有兩個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是鍛煉自己切換「橫」「豎」閱讀的能力——這一點很難,但如果你希望能夠在閱讀中真有收穫的話,就一定得讓自己有沉下心的能力,並且創造沉下心的條件。所以,不要覺得焚香飲茶夜讀書是件特別裝逼的事情,你必須得給自己一些儀式感,才能對抗本能的快感;

另一個能力,則是用快速閱讀方式去進行一定程度的深度閱讀。嚴肅書能不能快讀?可以,哪怕讀得浮於表面,但讀通其氣脈,總會有所收穫——與之相對應的是,「拆書」是我特別不認可的一種做法。一本書本身是有氣韻,有呼應的,作者寫一本書的時候,章節之間有其邏輯,而所謂的「拆開嚼爛餵給你」的讀書法,會把書的氣給斷掉,為我不取。

再來談談「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認為,這種感覺建立在深度寫作和深度閱讀上。

對於大部分自媒體寫作者來說,「共鳴更多的人」,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大家在淺度閱讀狀態下,往往是以一個群體的形式作出反應,對閱讀的反饋也是同質的。在這個層面上,作者想要讀者樂則樂,哀則哀,讀者要做的是跟著作者走,讓作者為自己的情緒服務。

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閱歷與價值觀。對同一部作品的觀點有不同的理解,才意味著更深的思考。沒有一部作品可以迎合所有人,真正征服所有人的作品,靠的一定不是迎合讀者,而是其精神內核中最普適的部分,與讀者精神核心裡的獨特部分有所契合。真正優秀的讀者,尋找的也不是與他人所見相同的表象,而是作品背後的核心思維。這個核心思維一部分來自作者的雕琢,一部分來自讀者的獨特體驗,擁有了它,才能按到作者想要傳達給所有人的東西。

這個過程,沒有人能幫你,沒有人能驗證。尋找第一千零一個哈姆雷特,是一條註定孤獨的道路。如楊柘所說:「我還是堅信,真正說到閱讀,還是自我的事情,是跟自己內心的對話。將一個句子放在內心吟誦,反覆咀嚼出美好,我不認為一個不認識我、不了解我的人,能在這一點上與我有真正的共鳴。即便他在我的分享上點了一萬個贊,我深表感謝,但我依然會抱有懷疑:你是否真的理解我的意思。」

所以,深度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孤獨的。你要為自己做好準備,才能找到單獨屬於你的東西。


閱,就是你的小學語文老師看完你作文後在底下留的字。

讀,就是你的小學語文老師會在要求你背誦軟文後還給你留下「寫讀後感」的作業。


都是讀的一樣的教科書,坐在同一個教室裡面,一模一樣的老師,一模一樣的課程。

可為什麼考試的時候卻三六九等,有人一百分回家開開心心,有人不及格但一臉無所謂?

等到畢業過後十幾年。

回到曾經的教室。

每個學生的心理都不一樣。

有的人坐在座位上,想到的是兒時的淘氣。

有的人坐在座位上,想到的是當尖子生的榮光。

有的人坐在座位上,想到的是當年你們都笑我,現在我笑你們。

有的人坐在座位上,一臉茫然,因為當年的女神居然嫁給了校長的兒子。更可恨的是,校長的兒子現在是自己孩子的校長。

書還是那些書,樓還是那幢樓,一樣的教室,一樣的人。

但是不一樣的經歷和這麼多年不同的執念。

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

其實哪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心裡住著一千個戲精而已。

人生如戲,人不死,戲不停……

————————

如果你也有疑惑,不妨試試我的知乎值乎。

私密提問,一對一服務。


閱是大街上看美女——所謂:閱女無數……

讀是跟媳婦兒過日子——所謂: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

最後:僅僅是寫段子而已,本人走路一向是非禮勿視的……不……本人一向是閉著眼睛走路的。(此段文字,僅為某位讀者書。)


閱是百花叢中過,讀是沾身的那一片葉。


1000個讀者,就會有1000個哈姆雷特?如今看來這是一個極為中庸的態度。為何如此?請從辯論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正方贊成支持哈姆雷特的行為做法,而反方反對哈姆雷特的行為,說哈姆雷特這麼做不對!於是就分成了兩個分支派別去研究哈姆雷特,時間過去很久很久了,但是誰也無法說服對方,最後兩個派系的領導人站出來說:好啦!好啦!再這麼爭下去永遠也爭不出個結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每個觀點都有它的道理。最後就變成了中庸之態!既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千人千面!借題主這個問題,表達一番內心的想法!不贊成的朋友,也只當做過眼雲煙,一笑置之!

靜坐,飲茶一杯!為君再道來:

閱讀,讀閱,何為本?何為末?

閱字,乃門內省度,需覓到門道之處,方可進門尋道悟道!

讀字,實則誦書也。從言賣聲。只需識得其字便會誦文讀字!

在我看來,閱為重,讀為次,閱為主,讀為輔!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心,知生存之道!


閱是了解書中信息,讀是懂得書中靈魂。

信息是客觀的,靈魂是需要共鳴的。


閱就是看,走馬觀花,一目十行,都OK,看完就完了,你就是一個冷冷的旁觀者,看作者自己起承轉合,一個人自說自話。

讀呢,就是用心了吧,帶著自己的感情和經歷,嘗試進入作者為你構造的世界,哭哭笑笑。其實大部分都算是讀書,只不過是淺讀、深讀、鑽研還是怎麼樣,總之用心越多,越靠近讀書。


不同人欣賞角度和理解能力不同。


關於閱與讀的區別,請參考語文老師在你暑假期間10篇作文10篇讀後感40多篇日記後面的「已閱」。

不懂?閱就是小蔥拌豆腐——一眼分青白,讀就是……讀就是魯迅家裡的兩棵棗樹

第二個問題,正好可以用現在據說很火的一聲歌來回答「我們不一樣」,對,就只是單純的因為我們不一樣,同樣一本書,對於不同時期不同閱歷的人來說都是不一樣,他們有的可能在關注世界觀的整體建設是否有瑕疵,有的又可能就只是當做一本黃書來看。

《哈姆萊特》只有一個,莎士比亞也只有一個,但這些並不妨礙我們心中有另一個。


多出來的那一個是作者寫的


因為所有讀者所理解的哈姆雷特都和作者想要表達的不盡相同,所以,一千個讀者加作者本人=一千零一個哈姆雷特。


王小波在文章《我的師承》中說過,文字是用來讀,用來聽,不是用來看的——要看不如去看小人書。這句點評一語中的,讀與看之間的區別一目了然。

閱是一種簡單的觀看,可能一目十行,走馬觀花,看畢只記得粗枝大葉,那些深藏暗處的巧妙卻被過濾掉了。

閱仔細點,也不過如同做初中閱讀題,所謂大家散文不過是一看而過,所有的思考都是極快時間得出的,過於表面化。

讀則可抑揚頓挫,投入時,於高興處大哭,於悲傷時戚戚然。讀是一種理解,一種沉浸式體驗。

好的文字是用來讀的,其中的韻律只有讀才能感受到,只有在經過朗讀,你才能與作者投入到文章中的感情共鳴。

至於「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當作者寫出傳世之作,創造出極具影響力的人物時,作者筆下的人物已經不屬於他了。每個人都對虛構人物有自己的一番理解。哈姆雷特是怎樣的,有時候取之於我們看他的角度與方式。

我們都會加入自己的理解,他的一些特點會被某些人放大,一些特點則被某些人忽略。就像我們看身邊的人一樣,同一個人,有人會覺得忠厚本分,有人則認為木訥不知變通,同樣一個人,有人會覺得聰明機靈,有人卻覺得狡猾世故。

哈姆雷特究竟是怎樣的哈姆雷特,莎士比亞也沒辦法和我們取得一致。


閱是眼睛去看,讀是走心去品


個人以為,從閱到讀是一種進階。

《道德經》,之前是朗讀幾遍,抄一遍,再試圖背一遍

(字渣人丑,見笑)

以為這樣就算精讀了,就能將書中奧義瞭然於胸了。

今天下午單位開會,之前志在必得的餡餅沒有從天上掉下來。恍兮惚兮之中,頭腦中迸出「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又「有欲者弗居」,又「不知常,氓」。

那麼對於這幾句話,我此時應該算是完成了從「閱」到「讀」的轉變。

所以,讀書讀書,如果沒有經驗和認識上的融合,是不能稱其為「讀」書的,頂多算看過


第一遍叫閱,意思是看過了,用的是眼睛,知道大致在寫什麼。

讀是閱之後的事情,讀的時候用的就不是眼睛了,用的是刀,割開文章的每一寸肌膚,將內容敲骨吸髓,一口一口地吃到肚子里。

文字是線性的,思考是湧現式的,讀就是要把文字還原成思維。


我理解為「閱」是閱覽,是快速瀏覽大概知道講什麼;「讀」是精讀,是仔細閱讀知道讀物的深層次內容,並且依據自己的人生經歷表達出自己的見解。

至於1000個讀者有1001個哈姆萊特,我的理解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人生經歷,在讀書中會帶入自己的見解,若1000個人去讀就會有1000個哈姆萊特,至於第1001個我認為是正真的內個哈姆萊特,不以其他人的看法而變化,僅僅只是內個哈姆萊特。就像其他人看自己都會有不同的觀感,定位,然而自己就只是自己。

以上僅代表個人看法,如有疏漏歡迎提出探討

(灬oωo灬)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推薦閱讀:

水獺
讀書這件小事,其實可以很簡單。
不如試著去創造點什麼吧
改進自己的文風--文章是改出來的
直男審美的小說作者,如何增強自己對女性的審美,從而塑造出讓讀者心動的女性?

TAG:閱讀 | 思考 | 文化 | 寫作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