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首個針對體內基因突變的基因療法獲批,其作用機理與之前獲批的基因療法有何不同?
美國首個針對體內基因突變的基因療法獲批 - 基因治療專區 - 生物谷
之前獲批的,據我了解,廣義上講有三種藥物:
1、實際上第一個其實是在中國獲批的,2004年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治療藥物「今又生」獲得葯監機構(SFDA)批准上市,批准文號:國葯准字S20040004,成為世界第一基因藥物獲准上市,當時真可謂轟動世界。
「今又生」即重組p53腺病毒注射液,由彭朝暉博士創立的深圳市賽百諾基因技術有限公司(Shenzhen SiBiono GeneTech)研發。該藥物靶點是p53基因,一種研究最透徹的腫瘤抑制基因,作為一種轉錄因子,其控制著細胞周期的啟動,能修復缺陷基因,還能使腫瘤細胞凋亡從而防止癌變。突變後的p53則是癌基因,它可以消除正常p53的功能,約50%的腫瘤都存在突變型p53。
該藥物使用腺病毒作為載體(經改造後無複製能力),攜帶人正常的p53基因,將其導入腫瘤細胞內,恢復正常p53的功能。國家批准的臨床試驗病種是「頭頸部鱗癌」,包括20餘種惡性腫瘤。當時因為該葯未經過大規模隨機對照III期臨床研究,關於其安全有效性一直存在爭議,反正聽說很多國外患者慕名來求葯的。但是始終未獲批在國外上市。
後來的劇情就狗血了,一句話:內鬥耗死一個國產「Genentech」,劇情詳細見世界首個基因治療藥物「今又生」緣何變得默默無聞?。
2、另一個就是基因療法藥物Glybera(有人譯為「阿利潑金」),作為超罕見疾病脂蛋白脂酶缺乏遺傳病(LPLD)的基因治療藥物,Glybera於2012年在歐洲獲得批准上市,標價125萬歐元,創造了昂貴現代醫藥的新紀錄。
原理:該葯由荷蘭生物科技公司UniQure研發,LPLD患者體內缺乏正常功能的脂蛋白脂酶,該藥物用以治療這種酶的缺乏引起的嚴重肌肉問題,使用腺相關病毒(AAV)作為載體,攜帶正常的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拷貝傳遞給骨骼肌。為了利用這種AAV載體,Glybera的開發者移除了病毒基因,用治療DNA替換了大部分的AAV基因組。這一治療DNA由LPL基因和來自其他病毒的啟動子和調控元件組成。他們還添加了將載體引導至骨骼肌的蛋白質。
療效:在兩項II/III期臨床試驗中,LPLD患者的大腿肌肉接受了一系列的注射,隨後數周給予免疫抑製藥物減弱對病毒衣殼的免疫反應(1999年Jesse Gelsinger的最終死亡原因)。在注射12周後,治療成功地降低了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在之後長達2年的時間大大減低了胰腺炎發病率。謝布魯克大學大學內分泌科醫生André Carpentier說患者甚至可以放鬆飲食限制,也幫助提高了生活質量。更為重要的是,迄今只報道了一次值得關注的副作用--引起了發燒,但在12個小時內便會消除。
結局:2017年4月20日上午,UniQure公司宣布其在10月份Glybera的銷售許可證到期之前不再重新申請銷售許可,這也就意味著Glybera不會繼續留在市場上,據報道該藥物上市後只被用過一次。
3、這樣看基因治療藥物都無疾而終,然而2017年註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
首先是2017年8月30日,諾華的基因治療方法CAR-T細胞藥物 Kymriah(tisagenlecleucel,CTL-019)被美國FDA批准上市,用於治療兒童和年輕成人(2~25歲)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這是醫學史上首款批准的CAR-T療法,也是在美國境內,首次獲批的基因療法。諾華將Kymriah的價格定為治療一次47.5萬美元(按照療效付費)。
接著2017.10.18,Kite的Yescarta也獲批上市,用於治療特定類型的大B細胞淋巴瘤成人患者。Yescarta成為繼Kymriah後第二款獲批的CAR-T療法,同時也是首個針對特定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基因療法。
扯的有點多,題主主要想知道機理上的區別:
由於1和2中的原理很簡單,就是體內某個基因發生了突變,直接或者間接導致了疾病,然後就用非致病病毒載體攜帶正常基因,恢復其正常功能。
這裡詳細說下CAR-T的不同之處:
起源:CAR-T的原型概念最早來自於Zelig Eshhar教授(以色列人,德國洪堡大學教授),提出將抗體的輕重鏈連接到T細胞表面TCR的α/β恆定區上(1989),隨後又用scFv替換輕重鏈(1993),避免了多次重複的轉基因,並嘗試了包括CD3ζ等多種信號區。
現在想想,那個年代提出這種想法簡直是腦洞夠大的啊,分子生物學起步也才三十多年(1986年5月,Mullis在冷泉港實驗室做專題報告,向科學家們推廣PCR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剛剛起步,獲得性免疫的很多細節還沒搞不清楚,所以被稱為「CAR-T之父」理所當然。
不過由於第一代CAR-T臨床結果不理想,再加上想法太超前(那時候科學家們發玩各種基因和功能什麼的,正熱火朝天了),停滯了十多年。
這裡需要簡單介紹下免疫細胞治療的背景,一開始研究者用CIK/DC-CIK和TIL進行治療,但是CIK(也就是魏則西事件所用的那個技術)療效不明顯很早被國外放棄了;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是美國NCI的Steven Rosenberg一直倡導的,對一些腫瘤有效,但是TIL很難獲得和體外培養擴增。
2000年後在三個重要人物的推動下,Michel Sadelain(MSKCC)、Carl H June(賓大)和Steven Rosenberg(NCI),在第一代CAR-T基礎上,加入了第二共刺激信號CD28 or 4-1BB,克服了第一代的擴增和持續性差的問題。
該技術的原理其實是利用了人體自身的免疫武器--T淋巴細胞,能特異識別腫瘤細胞上異常表達的抗原蛋白。為了讓T細胞具有特異識別抗原的能力,將抗體的最關鍵的識別區域(VH和VL,構建成scFv),通過一些linker/跨膜區,將其連接到T細胞的信號傳導分子上(第一信號CD3ζ和第二信號CD28/4-1BB),這樣的CAR-T細胞加入患者體內後,在接觸到表達特定抗原的腫瘤細胞時,就會大量擴增並觸發其殺傷腫瘤細胞的功能。
目前主流的是第二代CAR-T,在研和臨床試驗中也有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的,下圖是第一二三代在CAR分子結構上的區別,主要是第二信號的差別。
下面是美國Kite Pharma網站上的CAR-T原理介紹:
臨床結果也在2010年後陸續發布,療效振奮人心啊!諾華Kymriah的安全性與療效在一個多中心的臨床試驗中得到了驗證,這個臨床試驗招募了63名罹患難治性或複發性B細胞前體ALL的兒童和青年。在治療的3個月內,CAR-T療法帶來的總體緩解率達到了83%。Kite的Yescarta,在一項多中心的臨床試驗中,超過100名成人患者接受了治療,完全緩解率(CR)可達到51%。這樣的治療結果可都是來自複發難治的患者(甚至是多次化療失敗,已經沒有其他治療方法了)。
這是目前最有希望治癒癌症的療法,背後的技術也極其複雜的:
CAR-T細胞治療臨床上主要分為5個步驟:
1)從癌症患者外周血中分離出T細胞;
2)利用慢病毒載體/其他非病毒手段,將CAR結構轉入T細胞;
3)體外培養,大量擴增CAR-T細胞至治療所需劑量,一般為十億至百億級別;
4)對患者進行化療預處理,清除體內循環的絕大部分白細胞,為CAR-T細胞進駐騰位置;
5)一次/分次回輸CAR-T細胞,觀察患者情況,嚴密監測不良反應(發燒,頭痛和細胞因子風暴等)。
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個體化的藥物,針對每個患者單獨定製,而且是活的細胞,可謂劃時代的療法。已有公司在進行通用CAR-T的臨床試驗,就是從一個健康人體內獲取一定量的T細胞,然後進行CAR-T的製備,凍存起來後可以直接用於病人,大大縮短了病人治療等待的時間和生產成本。
目前CAR-T對血液系統腫瘤療效很好,但是實體瘤卻沒那麼容易,不過相信未來幾年就會有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的CAR-T發展迅猛,短短几年,近一百家大小公司進入該領域,在clinicaltrials上查詢註冊CAR-T的臨床試驗分布,中國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
題主提到的Spark獲批的Luxturna,用於治療RPE65突變所致的遺傳性視網膜營養不良,RPE65基因突變患者的視網膜感光細胞(色素細胞)會逐漸失去功能並壞死,視野逐漸縮小,最終導致視覺功能的完全喪失。該療法使用AAV病毒載體,把正確的基因RPE65導入到眼部,產生有功能的蛋白,促進視網膜感光細胞的存活和功能,有效將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最終患者的眼睛可以恢復視覺感光。
不難看出,這種基因療法的原理和第二種治療LPLD的Glybera是一致的,和第一種差別在於所用的病毒載體不同(第一種用的是複製缺陷型腺病毒),上面腺病毒和AAV病毒載體是不插入/整合到患者細胞染色體/基因組的,基本上是以一種遊離的DNA形式存在細胞中。而第三種CAR-T療法,用到的慢病毒載體是要整合到T細胞基因組中的,慢病毒載體來源是HIV病毒,但是去掉了致病基因和非必需基因,利用的是它的整合相關元件。
所以嚴格意義上講,CAR-T療法算是第一個對人體自身的基因組進行編輯的上市藥物。
參考資料:
1、FDA approval brings first gene therapy to the United States
2、FDA approves CAR-T cell therapy to treat adults with certain types of large B-cell lymphoma
3、Specific activation and targeting of cytotoxic lymphocytes through chimeric single chains consisting of antibody-binding domains and the gamma or zeta subunits of the immunoglobulin and T-cell receptors,Zelig Eshhar, 1989.
4、Expression of immunoglobulin-T-cell receptor chimeric molecules as functional receptors with antibody-type specificity,Zelig Eshhar, 1993.
5、The story behind an Israeli immunologists cancer-fighting breakthrough
6、How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Design Affects Adoptive T Cell Therapy,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 2016
7、Spark Therapeutics Our Scientific Platform and Programs
8、Novartis receives first ever FDA approval for a CAR-T cell therapy, Kymriah(TM) (CTL019), for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ith B-cell ALL that is refractory or has relapsed at least twice | Novartis
9、Kite Pharma
10、Juno Therapeutics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echnology
11、CAR-T領域的重要人物與糾紛 | 細胞免疫治療
感謝邀請。
美國首個針對體內基因突變的基因療法是Spark Theraputics 公司的產品Luxturna。
它是利用腺病毒相關病毒將未突變的RPE65 基因重組進病毒後,注射入視網膜下,通過病毒的複製,包裝,產生高滴度正常外源RPE65基因,進入到視網膜內,正常的RPE65基因並不整合到人體細胞的DNA中,而是在細胞核中合成正常的RPE65蛋白,從而幫助觸發光傳導通路,恢復正常的視覺功能。
利用腺病毒相關病度感染細胞溫和,宿主免疫原性低,轉染效率高,能夠介導基因在體內長期穩定表達,安全性也不錯。
美國首個CAR-T療法是需要基因改造的自體免疫治療 Kymriah。它嚴格意義上不是一種產品,而是一個醫療服務。病人至少需要接受4個星期的治療。Kymriah的是由個體病人的白細胞組成。所以該產品的foundation是病人自身的血。Kymriah需要從1)個體患者體內提取T細胞,2)並在生產中心引入嵌合抗原受體CAR,使T細胞能夠直接靶向並殺傷帶有CD抗原的白血病細胞。3)當改造完成後,病人的血液會會輸到患者體內,進行治療。
Kymirah 帶來治療血液腫瘤美好前景的同時,風險也非常之大。Kymirah可能增加致命的感染的風險。另外,還有一直為業內擔憂的細胞因子風暴,B細胞發育不良,腫瘤溶解綜合征以及HIV 感染。
小結:這兩款基因療法是基於完全不同的機理。Luxturan是引入外源正常基因,使病人正常表達該基因。Kymirah是對自身的T細胞進行改造,使其識別並攻擊腫瘤細胞。
推薦閱讀:
※【經歷】參加iGEM是怎樣一種體驗(下)
※利用轉基因技術將艾滋病病毒與感冒病毒的基因組裝在一起,使艾滋病大範圍傳播 理論上可行嗎?
※基因修飾的蘋果來了,消費者會買單嗎?
※人類進化的未來方向在哪裡?
※獨家專訪張鋒CRISPR團隊核心成員叢樂:我們完全可以不用這麼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