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儀改革中,能不能保留一些如燒紙習俗?
農曆七月十五是」鬼節「,最近在生活周邊看到很多燒紙的現象,回來稍微研究了一下,在普遍人民群眾對於PM2.5日益關心的現在,對於燒紙這個事情,我國目前的政策為殯葬改革_百度百科,其中提倡將燒紙逐漸廢除。大致內容如下:
殯葬改革的方針是必須堅決依靠群眾,積極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舊的喪葬習俗,節儉辦喪事,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火葬是殯葬改革的方向。但是並不是完全強制群眾實行火葬。提倡火葬,逐步限制土葬,最終完全用火葬代替土葬。在暫時還不具備火葬條件的地方,本著有利於發展生產建設的原則,由當地政府統一規劃土葬用地,以鄉或自然村為單位,利用荒山瘠地建立公墓。提倡平地深埋,不留墳頭的葬法。改革舊的殯葬禮俗,改革的目的是破除看風水、選墳地、搭靈棚、擺路祭、出大殯、打幡摔盆、燒香化紙、收送挽幛等迷信和鋪張浪費現象,大力提倡文明、儉樸、節約辦喪事的殯葬禮俗。減少鋪張浪費的靡靡之風。樹立良好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之風。
同時,由於燒紙是過鬼節,過清明節,冬至,除夕等等節日中的重要的祭拜活動,因此提問者將其視為習俗而非「陋習」(除了環境污染意外) 請問,如何能在保護環境的情況下,保留這樣如燒香化紙的習俗?
(如果您認同這些為習俗而非陋習或封建迷信等)PS:提問者設想的一種方式是以新型的,較為環保的紙質作為燒紙的材料,(當然原料價格上可能會稍微貴些),這樣從源頭上減少燒紙帶來的環境污染,(而不是過度限制燒紙)。和這類似思路的也有新型環保鞭炮北京今年新推環保鞭炮:污染較少無紙屑殘留。試問其可行性?
謝邀。
題主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不僅表現在問題層面,而且也是認真閱讀了一些材料。我試著回答下:
一.從環保角度看
燒紙產生的空氣污染並非主流。除非像張家口這樣常年平均霧霾為40左右的地方才有很敏感的反應。大頭的污染源還是工業。而且,一年只有不多的幾次機會。但這並不是說大家就可以肆意的燃燒,而是有時間,有地址的選擇一些方式。甚至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電子燒紙。這就是殯葬改革不做強制性的一個原因。
從改革土葬到火葬來說,火葬燃燒後,還產生二惡英,都的有效地處理和監管。所以,涉及到殯葬的環保問題說來簡單,但配合起改革來尚須時日。而且還不是當前環境污染的主要矛盾。可以分隔急緩。
二.從風俗的角度
中國是有悠久歷史的國家,鄉土情懷和風俗決定了一些做法的延續。作為白事,是民間非常大的一件事情,從個體角度而言,結婚,生子,中舉,離世基本是里程碑式的人生節點。所以,殯葬的改革並不是全盤摒棄,而是根據當前社會城鎮化趨勢,提出的適應文化的漸進引導。
人民一定會有自己處理白事和紀念前人的方式,只是讓這方式更加符合社會潮流而已。
三.從政策的角度
殯葬改革必然要來自於實踐,指導實踐。所以,在尊重風俗,考慮環保因素的前提下。這種改革更可能是一種提倡,在當今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年代中,不會直接廢除燒紙錢。但會鼓勵去做其他事情,也會用一些政策性工具,比如補貼環保紙錢。也不排除個別重污染區禁止燃燒。
所以,保留風俗,適應現代,這個社會還有此包容。
最後,很好奇為什麼會關心這麼小眾的話題。
除了土葬,題主黑體著重的那些我都不認為有必須要改革的地方。婚紗那麼貴只穿一次不是更鋪張浪費?潑水節還可能提高感冒發病率,要改潑溫水嗎?對於這些習俗只要無傷大雅都應該尊重
至於燒紙破壞環境,真的是過慮了,因為影響實在是太小太小了,像樓上所說的火葬產生二噁英也是,跟每年的垃圾焚燒量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每年清明回老家都會發現有山被燒了,私人墓地的雜草常年無人清理,清明的時候很容易被引燃,這個倒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環保主義者希望改善每一個影響環境的因素,於是環境就變好了,工程師會告訴你影響環境的主要因素是哪些,在目前極其有限的投入的情況下,還是先做好這些吧這種習俗不會消失 只是會有更多的祭祀方式出現
在規定合理安全的地方進行祭祀是完全有必要的,人畢竟還是一種感性生物。 按這個理論,婚禮就免了吧,鋪張浪費。 結婚證直接電子的吧,保護環境。 生病了也甭送花了,反正早晚會凋謝,去世了也不要墓地了,最好連骨灰也別要。 不論是葬禮婚禮還是其他的什麼典禮,寄託哀思也好分享喜悅也罷,如果把人最基本的喜怒哀樂剝奪了,生而為人的意義又何在?
大城市不燒可以但是農村應該讓燒紙
現在除了部分農村 很少燒紙錢了 當然這種現象不會消失
推薦閱讀:
※你生活的地方有哪些不可思議的習俗?
※清朝的請安姿勢是怎樣的?
※為什麼觀世音要避諱李世民而改稱觀音?
※你收到過哪些驚喜或者奇葩的婚禮伴手禮呢?
※你們怎麼看待海南人管內陸的叫「大陸仔」這個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