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三次的葯必須按8小時間隔來嗎?

怎麼分配時間最好?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做這樣一道計算題:一個大水缸,一個管子往裡放水,一個管子往外排水。怎樣才能保持水缸中既有水,又不溢出?

這是一道比較煩人的數學題。事實上,它也是一個很簡單的人體服藥模型。

水缸,就相當於我們的人體;水缸里的藥水,就相當於我們體內的藥物。我們生病後,體內需要一定量的藥物來治病,但藥量又不能太多,否則可能會引起中毒。也就是說,人體這個「水缸」內,要保持有藥水,但又不能溢出。

我們服藥的過程,就相當於往水缸中放藥水。而同時,服藥後我們會通過排尿、排汗等過程,不斷地把體內的葯排出體外,就如同往外排藥水的排水管。

一般來說,人體內「排水管」的排量是相對固定的。不同的人可能因為體質、基因等因素,藥物排泄速度不同,但差別不會太大,因此大部分藥物針對成年人都有一個固定的劑量。但兒童是例外,因為兒童的「排水管」比成人更細一些,因此,兒童用藥需要酌情減量,以免「溢出」。

而「進水管」則因人而異了,放入多少藥水,完全取決於我們吃藥的頻率和劑量。

可以想像,如果放入的藥水太少,而排水管又在不斷地排藥水,那水缸就會慢慢乾涸。這就比如我們只吃了小半片葯就不再吃了,藥物很難發揮作用。

反過來呢?如果往水缸里猛放藥水,但排水管又只能慢慢排藥水,那水缸里的藥水就會溢出來。這就更糟糕了。比如有的人一下吃十幾片葯,超出了安全範圍甚至達到中毒劑量,最終只能去醫院洗胃。

怎樣才是剛剛好?理想的狀態當然是進水和排水的速度都一樣。我們每分鐘排出多少藥水,那就放多少藥水進去,保持一個穩定的水平。但這是「理想」的狀態,我們能隨時隨地都往嘴裡不停地塞藥片兒嗎?顯然不可能。

所以我們只能一次性口服略大劑量的一片或幾片葯,相當於往水缸里倒入一大桶藥水,等排水管把這一大桶藥水排得差不多了,又再服一次葯。這樣才能保持水缸里始終有水,藥物起到應有的作用。

在這樣一個「人體水缸模型」下,「一日三次」到底該怎麼吃,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我們顯然不可能只是白天往水缸里倒三次藥水,夜晚就不管它了。因為夜晚我們的排水管依然在活動,雖然活動得相對慢一些。

所以,嚴格來講,「一日三次」是將24小時平均分割,每8個小時服一次葯。

有人可能會說,那為什麼不「一日四次」,「一日五次」呢?從理論上來講,把一天的劑量分割成十份後,「一日十次」當然效果更好。但是,顯然我們沒辦法半夜爬起來吃藥啊!因此,「一日三次」是充分考慮了藥物作用與人體習慣後的平衡結果。大部分藥物的劑量也按照一日三次來設計。

有些貪睡的人可能很難嚴格按照8小時服藥一次。這意味著晚上捱到十二點服藥後,早上八點又要準時起床服藥(而有些藥物還不能空腹服用)。不過,好在入眠後人體代謝速度變慢,排水管放藥水的速度有所降低,因此夜晚這一段的間隔可以比8小時略長一些,而相應白天的間隔可以略短一些。

但無論如何,千萬不要將「一日三次」理解為「一白天三次」就好。

好在科學在不斷進步,現在有不少緩釋製劑,也就是廣告中說「一天一片兒」的藥物。其作用機理如同在進水管上裝了個閥門,把每天的劑量一次性全倒入,但卻通過閥門慢慢流入水缸中。這樣一來,就不會出現「一日三次怎麼吃」的問題了,每24小時吃一次葯就行。

如果非要指定一個最佳吃藥時間,那最好不要每天晚上服用。因為現在我們都知道了,晚上的「排水管」排量略低,而白天的排量比較正常。


不一定,但是建議也不要間隔太過於不規律。但是如果說明書上 標有每隔多少小時進服一次的,尤其是抗菌藥物,建議時間以說明書為準。


臨床上給葯有不同方法,Bid,Q8h,Tid,igvtt,你說的是Tid么?就是一日三次,這個事不要求嚴格的間隔8h,但是Q8h則是必須要求間隔八小時去處理醫囑的。

題外話,實習的時候,某小護士拿我開涮,我假裝生氣了,警告她,你小心我把測血壓改成Q4h的!她就再沒拿我開涮了。哈哈哈哈哈~當然我是嚇唬嚇唬她


不一定是8個小時。這取決於藥物需要多長時間在血液里能達到峰濃度(Cmax),即所謂達峰時間(Fig.1)。

大多數藥物的服務是遵循盡量讓藥物濃度分布曲線下面積(AUC)達到最大而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最理想的效果是形成一個穩定的平台期。達到平台期的方法即是讓兩次服藥所形成的濃度峰有效疊加(Fig.2)。

一般來說,除了消化科的藥物(如治療胃潰瘍的藥物)和口腔內含服的藥物,普通藥物需要在小腸吸收,在肝臟轉化,在腎臟排出。達峰時間取決於小腸的吸收速率和肝腎的清除速率之比。每日服用三次的藥物,其清除過程可能比較簡單,沒有多重的吸收循環,因此和人的正常消化過程可以保持一致,所以一般推薦的是餐後服用。並不是說要把一天(24h)嚴格地分成三分之一(8h)。圖片來自互聯網,以上。


所謂隔多少時間用藥,主要是基於藥物代謝動力學、藥效學原因考慮的。目的是使血葯濃度維持在合理(有效)水平之上,從而合理髮揮藥物的濃度,緩釋劑之類的,也是利用了這一層原理。

一般來說,藥物的效果與其血葯濃度成正比,而血葯濃度則是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降低),為確保療效,需要不斷補充藥物,使其濃度保證在有效範圍內。

補充一點知識,同一劑量藥物用不同患者(病因相同),療效往往相差很大,有的藥到病除、有的稍見好轉、而另有的則根本無效療。這個原因比較複雜,總體來說,是個體差異所致(年齡、性別、機體狀況、遺傳、種族等)。比如,吉非替尼,用於肺癌歐美人的效果就不咋的,但是用於東亞人群就效果爆棚。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並非藥物濃度越高就效果越好,越高的一個後果就是毒副作用加重。

無論如此,吃藥請參見醫囑,若無醫囑,比如otc什麼的,請參見說明書。


如果是飯後服用, 可以三餐半小時後.

具體要看藥物說明書. 有些藥物必須有一定的間隔時間.


第一名的答案已經說的很好了,我來補充點,藥物在體內有一個代謝時間,一段時間之後藥物的療效就會降低,就像你吃了早飯消化了,中午會餓一樣,這個八小時是基於大量臨床的人體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藥物在8小時內都是有效的濃度,所以藥物說是一天3次,你吃藥最好是可以在8小時之外吃,不要在八小時之內吃,前者只是療效會差一點,後者可能會有毒副作用。

說點題外話,就現在中國的一般藥品的藥效來說,基本不是很好的,如果都到一天三次的話,其實就在飯後吃就行了,不要在意時間了,就算在8小時之內,也不會有什麼副作用,八小時作用時間估計都是達不到的,像好的葯是12小時,甚至24小時的,使用緩釋製劑,或者本身藥物在體內滯留時間就長,而且這樣的葯一般一天一片什麼的,量也很少,不像一些中成藥,一天三次,一次三四片,是因為中成藥它的有效成分提取的太少,只能靠多吃來起到作用,所以有時候買葯如果它一天用量少,次數也少,這個葯一般都是比較好的,當然這不是科學評價藥物療效的方法,我只是來搞一搞中國特色的。


看說明書,或者遵醫囑。

不同要不一樣。

個人比較喜歡飯點時間,切勿模仿。


一般來講Q8h是嚴格要8小時吃的,這樣要求的藥物通常是抗生素,要保證血葯濃度;tid的意思是每日三次,並不嚴格要求間隔相同時間,我會要求患者跟隨三餐吃,這樣容易記住...(= =)根據不同的藥物餐前或者餐後吃,因為有些藥物有腸胃刺激,餐後服可有效避免藥物引起的腸胃不適,而相反有些藥物餐後吃可能會影響效果。


高燒死了,前一陣看遼寧一個叫健康一身輕的節目,裡面專家還是教授就說葯標書一天幾次是按24小時計算的,大多數人都吃錯了,然後我就記住了,然後我為了一天3次的退熱片,等8小時一吃給我燒到39度9,腿都酸疼了。


一日三次是tid,我們在臨床上一般四五個小時就會用一次。同理還有一日兩次,一般七八個小時就會給一次,像q12h的話就必須嚴格按照12小時一次的


一般人認為是三餐之後半小時服藥,其實科學的方法是把一天24小時劃分成3段,間隔8小時服一次。


一般是按照說明書上的服藥時間,沒有說一定要間隔8小時這樣。說明書上的建議服藥周期,是為了保持個體在服藥之後,體內的有效藥物濃度保持在穩定水平,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藥物在體內的代謝也不僅僅跟時間有關係,還與飲食等密不可分,所以還是參考說明書。說明書上的建議是經過大量的實驗之後得來的,參考價值最大。


我覺得用不著掐表來算。服藥時間的設計應該是根據多次試驗得出的關藥物進入體內、被人體吸收後達到最有殺病毒效果的濃度以及後來的變化的一個理想結論而設計的,每個人因其體質具體情況不同而會有差異。所以特殊情況下一次兩次沒按規定時間服藥也沒關係。


推薦閱讀:

蜜03 尿道易發炎,治療不丟臉

TAG:醫藥 | 藥物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