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中艾瑪的悲劇由個人造成,還是其父親的影響?


艾瑪的悲劇,與其追根究底說她父親,不如說是這個布爾喬亞社會吧。艾瑪的悲劇,指向性在社會多一點。

《包法利夫人》和福樓拜是有被指控「違背公眾道德,冒犯宗教」的,當時的公訴人皮納爾說:

在這頭一回失足,頭一回墮落之後,她就這樣讚美通姦,就這樣唱著通姦的頌歌,歌頌通姦的詩意及其淫逸之樂。這個,先生們,我認為遠比墮落本身更危險,更不道德!

這個控訴很有意思。眾多周知,福樓拜的筆法是自然主義,他作為作者的敘述,已經不像巴爾扎克醬紫,回到台前來指手畫腳一番,他隱到了幕後,他覺得作者應該像創造世界的上帝,無所不在又隱形其中。所以傾向性肯定是有的,只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來。而皮納爾這番話,恰好表現了福樓拜的傾向性。

再看艾瑪,艾瑪卻是是受貴族教育長大,想躋身上流社會。在當時的法國,這也不是特例。艾瑪的出場描寫很有意思。她身上美的地方是她的眼睛……毫無顧忌,天真大膽。順便說,這個眼睛的顏色在後世可引起了不少的爭議。艾瑪的出場,一個少女,充滿生命力,鮮活鮮嫩。之後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是寫她和夏爾喝酒的。之前的場景描寫,陽光,蒼蠅,天鵝絨狀的油煙……福樓拜的文筆絕了。之後是喝酒,仰頭,啜杯底……原諒我沒有引用原文,一來是手頭譯本太爛,二來是真的要一個字一個字打沒什麼耐心。但是文筆極美。這些都是天真無邪的少女描寫,可以看出這個少女當時是多麼可愛和難能可貴。可嗅得出之後的悲劇意味?

之後結婚了。嫁給了夏爾,於是開始慢慢的一步步沉淪。其實嫁不嫁給夏爾都是沉淪啦。因為這樣一個可愛的、充滿幻想的少女,當時社會上的俗男子都hold不住的。當時的社會,一個典型的布爾喬亞社會。這是個令人窒息的社會。福樓拜算是在他的斗室里,避世的。再談艾瑪結婚後,重新布置家居,這些都是充滿生活激情的。

但是社會環境是沒有激情的。極其的平庸。《包法利夫人》的副標題就叫《外省風俗》。這個描寫實在不可忽視。福樓拜的筆法,事無巨細的描寫出了這種風情,和當時普遍的人。不得不提的有一段超經典的多聲部寫法,就是艾瑪和羅爾多夫在調情的時候,主席台上在搞農業評比會,類似這種會吧。整個氛圍都是滑稽可笑的。牛啊,羊啊,亂鬨哄的,而人們就是為了那一個個獎章,開心或不開心。這樣的生活,是讓人窒息的。夏爾則也是一個相當平庸的人。看他那幾個手術就知道了。佳人於是在這種環境中日漸消瘦,百無聊賴。當生活以一種忍受的姿態度過的時候,大概就是蓄積已久的爆發開始,哪怕是沉淪這種代價都在所不惜。

所以艾瑪的悲劇說是她個人,只能說她生活在這種布爾喬亞的社會。艾瑪雖然也看上去浮誇庸俗,但與周遭事物不同的是,她帶有生活的激情,但是這種激情無法發泄,於是就燒到自己了。引火上身。

艾瑪的悲劇,就是這部小說的標題——《包法利夫人》,也是這部小說的副標題——《外省風俗》。

我想到了另一部作品《達洛衛夫人》。其實從一個鮮活的姑娘變成一個行走的姓氏符號,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枷鎖,把自己框起來,大概就是這樣。找不到合適的枷鎖,或者不敢被匡複的,也只好墮落了。墮落好受一點啦。

於是艾瑪開始主動熱烈的追求愛,但是遇到兩個渣男,就不做贅述了。她這種方式在這個社會中行不通的啦。所以引火上身,造成了所謂的悲劇。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想,如果艾瑪恪守了這種布爾喬亞的生活,然後抹掉生活的激情,就跟小說中描寫的那些人一樣生活,譬如說藥劑師啊這些人,那是不是也是一種悲劇呢?至少是一種藝術的悲劇。

當審視別人的悲劇的時候,我們大概應該想想,我們是不是比別人更悲劇。生活的束縛纏繞,是讓有激情的人窒息。在唾棄違背道德的人的時候,可能還需要審視一下,道德本身給我們帶來了什麼。這是這件藝術品中給我帶來了這一點。

另外,十分反對原來那些說什麼資產階級的腐朽引誘了什麼純真少女然後什麼失足體現了資產階級的腐朽之類的。這部小說難道沒有映照到當下的生活嗎?我們的生活,正好也是布爾喬亞的生活。無論是巴爾扎克,還是福樓拜,十九世紀的寫作,在二十一世紀了,仍然歷歷在目。

正視生活的平庸,和道德的力量。

祝願在平庸的生活中不至於熄滅了生命的光彩與激情。這可能比墮落的悲劇更悲劇。(ˉ﹃ˉ)


這裡談一談包法利夫人的悲劇和包法利先生的關係:

包法利夫人懶洋洋地,穿著從巴黎運來的時裝,在被陽光照得發亮的屋子裡讀小說,或是沿著鄉間的小路四處亂逛,等她回來之後,包法利先生一定會溫厚、和顏悅色地討好她似得向她詢問一天過得怎麼樣。

但是她並不想回答。

她曾在心中無數次貶損過包法利先生,「她看著他的時間越長,就越覺得這個場面單調無味,她內心對他的憐憫也就越來越少了。她覺得他是個小人物,沒本事,不中用。總而言之,在各方面都是個可憐蟲。怎麼擺脫他呢,這一晚可真長啊!」

她如何對待這個愛她愛得要命而她又看不起的人呢?「她就是這樣工於心計,設下圈套,讓她丈夫自投羅網,答應她一個星期進一次城,去會她的情人。」

而那個心心念念的情人,兜兜轉轉,輾轉徘徊,一個個都像是幻象,只是附了一個實體的身,供她慰藉。那個她真正期待的情人,她曾在心裡這樣描述過,「哪裡找得到一個剛強的美男子,天生的勇敢,既熱情洋溢,又溫存體貼,既有詩人的內心,又有天使的外表,能使無情的琴弦奏出多情的琴音,能向青天唱出哀怨動聽的樂歌?為什麼她就碰不到一個這樣的男子?呵!不可能!再說,也不值得追求,到頭來一切皆空!」

』有一個笑話是這樣說得: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可是狗最好的朋友是另一隻狗。

而包法利夫人,就像包法利先生豢養的一隻貓。他一見到她就喜歡上她了,他得到了她,他要滿足她。

這或許就是包法利夫人與包法利先生關係不正常的重要的點。

他是個好人,他那麼愛她,她卻感知不到,甚至感到噁心。

而她對於人生,有一種無魘的慾望,她那麼地討厭他,他察覺不到或者絲毫不介意,甚至想著是不是自己付出得不夠多。

很多人斥責包法利夫人這樣的女人,那麼愛你的丈夫,那麼優渥的生活,那麼多無窮無盡的體貼,你還想要怎樣?

她和包法利先生的關係中,包法利先生一定是那個值得同情、值得惋惜、值得感慨的人,而她則將承擔所有的責難,成為不作死不會死的代表。

可是,忠厚老實愛她到無法自拔的包法利先生,就真得沒有任何責任嗎?

至少,他允許了她的作死。

所以他們兩人的關係概括起來的話,可以這樣說:一方熱衷於付出,另一方就營養過剩。

包法利夫人不懂得感情需要建設,她只想佔有,佔有一份貴婦人的名號,佔有一個天使般的男青年,佔有這個男青年對她熱烈的愛。她想要這個世界的幻覺,而且是不勞而獲。

而包法利先生,也從為建設兩人的感情做出點什麼來。他只是想要愛她,他要看到她每天開心;他因為她而遷居,因為她的攛掇而去給跛子做手術最後失敗之後得到了她的嘲諷;他從未想過她的衣服鞋帽是不是太多了,所以她屢屢提出購買時裝的建議都被他答應;他送她去上昂貴的鋼琴課,還被她要求不能中斷。

包法利先生太愛包法利夫人了,以至於他沉迷在自己愛她的癮中,久久不能自拔。

包法利夫人尋找一個偉岸強大的人,供她佔有、供她消遣她的愛與寂寞、供她實現她長久以來就期盼實現的夙願。

愛一個人,很容易卑微,很容易將自己的不完美展露出來。

在書中,包法利先生帶著包法利夫人去戲院看戲,整個場景,包法利先生「醜態畢露」。他和包法利夫人進劇場,像無頭蒼蠅似得找座位;當包法利夫人沉浸在戲中為之感動的時候,他居然和她說他看不懂,他想試著進入包法利夫人的內心,想聽她講講這究竟是個什麼故事的時候,被她一口回絕;他給她去買杏仁露,路上摩肩接踵,杏仁露灑了旁人一身,被人粗暴地要求賠償損失;等他終於開始入戲的時候,她又要求別看了。

如果沒有包法利夫人的話,夏爾會不會這麼做呢?會去看一出自己根本不懂得言情戲劇嗎?會去千辛萬苦地出去買一杯杏仁露嗎?會去看得正起勁說走就走嗎?

大概不會。他之所以會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全是因為他愛她,因為他想博她一笑,因為他的生活的主題,基本上就是在如何滿足她。

愛如此偉大,但是支撐不了搖搖欲墜的感情。

包法利先生就這樣毫無保留地豢養著包法利夫人,逐漸逐漸地,就把包法利夫人養成了一個貪得無厭飽食終日又無所建樹的畸形兒。

包法利夫人既懦弱又兇殘,對待那些她求而不得的人,她放下身段去面對,而對待那些永遠滿足她永遠不會呵斥她的包法利先生,她不停地給他設置陷阱,在一旁看他的笑話。

她像一個巨嬰,沒有安穩過度到成人。

這是我認為地,包法利先生在這段關係中,並不會被太多人注意,甚至注意之後也會有諸多人為他辯解的失誤。

實際上,包法利夫人也一直渴求成長,渴求經歷,渴求生活的獨特。

在這些方面,包法利先生忽視了。

或許他曾和他第一任妻子共同經歷過磨難,所以知道磨難的痛苦,因此一直穩妥地保護著包法利夫人,以免她受到侵害。

他像一個引路人一樣帶著包法利夫人躲過生活的雷區,可是他不知道,他越是將包法利夫人保護得安安全全,包法利夫人就離危險越來越近,近到碰觸到危險了,都不知道這件事情究竟多可怕。

包法利夫人被保護得好好地,沒有經歷過危險,所以她想死;包法利夫人看過書中的世界卻沒有看過世界,因此她被引誘,所以她想去巴黎。

包法利先生讓她從一個女孩變成了女人,從一個少女變成了母親,卻沒有將她帶入到成人世界中。以至於她將他看成老朽,認定他不理解自己的想法,因此秘密地進行著自己對於成人世界的探索,一句話都不對他說。而他,也真得對她的種種行為不聞不問,不去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

包法利先生,像養貓一樣養著包法利夫人。給她愛,給她錢,給她安全感,給她自己的心,卻換來了家破人亡的結局。

他把她當成了最愛的人,最終都沒有發現,她只愛她的同類。而他,不是她的同類。

因為人和人的關係,本就喜憂參半,不會事事美好。愛到極致了,也挽救不了即將崩塌的感情關係。付出到極限了,往往收穫的是一個情感的瘋子。

有一些養貓的老人,愛貓愛得很,臨死前關上了門,貓們沒辦法出去,去自由的天地找尋活路。於是就地開始吃死人的屍體,不知道貓們知不知道死去的人和它們什麼關係。

包法利先生養了一隻叫艾瑪的貓,他很愛她,他最後也被這隻貓吃掉了。


昨天看了《包法利夫人》,意猶未盡看了91電影版。這部書,算印在腦子裡了。太好了,值得我為它寫讀後感。還是覺得,都說經典的書還是要一看。

包法利夫人,簡而言之,描寫的是一個家庭主婦墮落的故事。我也看過蘇青的《結婚十年》,同樣描寫家庭主婦生活。我在廈門做家教的時候,也見過家庭主婦。她們的生活重點,都是老公、孩子。沒有自我。不做家務的時間,看電視,玩電腦,做任何在我看來沒有任何意義的事。

蘇青說母愛的偉大,很多是由於做母親的世界太狹窄。不能再贊同。家庭主婦,她們的世界太小了。

包法利夫人,名做艾瑪。她由鄉下姑娘,因嫁給一個鄉村醫生,而順利晉陞為中產階級。如果能合理分配丈夫的收入,不說大富大貴,但生活,也足以讓外人羨慕了。他們有不錯的房子,有長滿鮮花的後花園。艾瑪有可愛的女兒,有女傭侍候一家起居。艾瑪還多才多藝,愛看書,會素描,彈得一手好琴。她丈夫,也對她百依百順,愛到卑微。她每日要做的事,就是照顧好家庭,等丈夫回家。

聽起來美滿的生活,但艾瑪並不開心。她空虛,因為無所事事,百無聊賴。她嫌棄丈夫不夠多情,不能滿足她少女時代的浪漫。她憧憬愛情,儘管,已為人婦。她對自己的社會地位還是不滿足,她幻想做貴族,夜夜笙歌。

平淡如白開水的生活,讓她鬱鬱寡歡。只好做最低級、最容易做的事——找情夫,以此來填滿內心的空虛。偷的刺激和激情暫時完滿了她的人生,她常常在丈夫熟睡後,在樓下的後花園和情婦偷情。她變得神采奕奕,每日光彩照人。

她換了三個情夫,雖然第一個和第三個是一個人,在我看來是誰都無所謂,重要的是偷。其實艾瑪最後,她已經不知道在做什麼了。她只好告訴自己,她在愛著她的情夫。

與此同時,對丈夫苦心經營的家,她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她開始背著丈夫花錢。追求美麗的衣服,給情夫送禮物。最終負債纍纍,整個家都要被拍賣。她償還不起,也無法面對蒙在鼓裡的丈夫,只好服毒自殺。

可憐的是她丈夫,要跪在她面前表達他愛的人,自始至終都不知道妻子的秘密。他可笑的,他如此信任這個世界,一次次給妻子和她的情夫製作機會,讓他們行苟且之事。在她死後,還舉債給妻子辦了一場體面的葬禮。最後時刻,依然表達著他深沉的愛。在妻子下葬很多天後,他才偶然發現了妻子和情夫們偷情的信件,得知了所有事情。可是,不久他也死去了,沒有受太多罪。

真正可憐的是他們的女兒,父母雙亡後,被送到遠房親戚家,做了紡紗廠的童工。這個女孩,本來可以有非常好的未來的!可惜,都被她母親毀了,一乾二淨。

包法利夫人的悲劇,究竟在哪裡?

我在網上看書評,很多人把這個歸咎於時代,歸咎於資產階級,各種理由。《包法利夫人》寫於大約1840,蘇青的《結婚十年》大約寫於1940.離現在都有一二百年的時間了。以前會一直覺得時間很久,一百年前,說不定是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看過那個時代的書,才發覺相比過去,現在也沒有想像的那麼發達。民國時候,高中數學就在學sin、cox,到現在一直學。一百年前中國的教育,絕不落後現在,那時候中產階級的家庭教育,比如彈琴、畫畫,比現在中產階級有過之無不及。我們現在絕大多數人受到的教育,無論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是遠遠的比不過你認為是上世紀的三毛和張愛玲的!

再往前一二百年,其實和現在的人,沒多大區別。思想如是。無論什麼時代、朝代、正統思想,人都一樣吃喝、繁衍後代。關於政治,大多數人都不關心。國外如是,國內如是。包法利夫人的悲劇,其實可以拿到現在說,甚至中國說。

我想了很久,還是覺得包法利夫人的悲劇,在於沒有主心骨。她不知道活著是做什麼的,反正就是閑著了每天。所以只好去做一些事,比如刺激的偷情,僅僅的去做,做到最好她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女人虛榮、墮落,不也是在找事做嗎?

讀書的時候,一直為著考個好成績,找個好工作而活。很多女人等到步入婚姻生活,忽然不知道生之意義在哪裡,只好學別人,把孩子當做全部,為之付出全部,正好證明了母愛的偉大。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交給孩子做,在我看最自私不過的父母。孩子已經是獨立的個體,憑什麼要附屬別人的人生。鞭策著別人努力,真是要比自己去努力容易的多呢。

工作時,男人把工作做主心骨,混個出人頭地,也算活著的意義所在。現在女人也可以,就像我也是費勁了力氣找的工作,當然不會輕易辭職。可是,工作外呢?活著到底為的什麼,目標是什麼?

愛情可以褪色,孩子有不需要操心那一天,就連無話不談的老公,或者忙,或者後期因為太熟無話可說……不得不承認,太多時候,還是一個人。人活著,真的要在往後無邊的時間荒野里,尋找一點主心骨,一點你愛好的東西,你做著,可以打發寂寞,打發孤獨,再好一點,能讓你感覺到意義。

包法利夫人偷情,我認識的家庭主婦,幾乎都獻身於孩子、老公、家務、電視劇、綜藝節目……男人有炒股,有完全獻身工作……王昊說他要去歌曲里尋求慰藉,而我,將一如既往的依偎在書旁。

不再上學了,再也沒有人管制,忽然完全的自由了,還是有大把的時間,需要好好經營。

電影版最後,詳盡的拍攝了包法利夫人中毒慘死的慢性折磨過程,看的心驚肉跳。其實有多少人已經這樣死了多少次。她是我的前車之鑒,是所有活著無所事事、空虛寂寞、沒有主心骨女人的凄慘下場。

愛好,比如讀書、寫作、旅行,這樣能做一生一世的愛好,我將繼續尋找。這就是我的生之意義。這樣的東西,可以讓我們挺直脊樑活著。就算窮,就算困,還是不卑躬,不屈膝,不討好,不諂媚,錚錚鐵骨一樣活著。


多夢和多言,其中多有虛幻。得不到與想得到,往往是悲劇的來由。


艾瑪的悲劇,往大了說,是當時的社會以及她所受的貴族教育造成的,往小了說就是她自己骨子裡就是個小浪蹄子,誰也賴不了。


艾瑪的悲劇是人性的悲劇,否則福樓拜不會流傳下來。別說在那樣一個女性無自主無權利的時代,就是在現代,多少人都過著嚮往另一種生活的混沌日子,生活在別處在很多人不經意間都脫口而出過,包法利主義也在於此。一個年輕的生命力沒有揮霍過生命力,沒有燃燒過毀滅過,怎麼算是活過。


時代是最大的因素。這本書我分多次才看完,在看的過程中總覺得她太可憐。尤其是譯者前言說這本書用來諷刺下層社會的婦女因為虛榮想要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的,說她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可是仔細想想如果她生在眼下的社會裡,一個出身平凡卻想要過上流社會的生活,想要去交往高富帥有什麼錯,成功了就是鄧文迪,失敗了就是思聰後宮的無名女人。或許她的前進的方式有問題,但在那個時代她也沒有其他的方式無法做到自力自強啊。所以她的悲劇更多的是那個時代女人的悲劇,她不過是比同時代的女性想要的多而已。


正好在做比較文學的研究。艾瑪的悲劇 總的來說可以分成三個原因吧,

一是 社會悲劇、當時的社會沉悶乏味 沒有生機 ,讓人感到壓抑,而艾瑪迫切的想逃離這樣的現實,在她的偷情中,可能找到了自己浪漫主義的幻想的寄託,也是對現實的逃避。

二是家庭和教育背景、當時她接受的禁慾式的教育 但是又私自看了許多浪漫主義的小說 激發了對浪漫啊激情什麼的嚮往。

三是自身性格的矛盾之處吧,如上所說,她接受的教育並不允許她做這樣的事情,可見她並不相信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她這樣做也是一種對現實的反叛吧。

四是一些外界的因素,遇人不淑。如果她遇見的是真愛,可能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可她遇見的兩個人都並不愛她的人,而是貪圖一時之利,待到艾瑪山窮水盡去找他幫忙,卻消失了,可見並不是艾瑪的真愛,艾瑪只是可憐的被利用了。


都怪他丈夫對他太好,所以說一個男人太愛一個女人,毀毀掉彼此!一個女人太愛一個男人,會毀了自己!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席慕蓉及她的詩?
如何評價鮑鵬山的《風流去》? ?
如何評價「廢話詩」?
如何評價穆旦的人跟詩呢?
寫在人生邊上你們看後都有什麼理解?

TAG:文學 | 文學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