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宋初的形勢讓高文景武四帝經營,能否消滅起碼打殘契丹?


趙宋的行政機制決定了這種可能性無限趨向於零。

宋是從後周手裡和平奪取政權的,為了爭取士人的支持定下了優待士大夫的國策;杯酒釋兵權也是不流血政變,而安撫後周的官吏,以及被奪權軍人的代價則是高管厚祿。越往後期官僚隊伍越龐大,政府在這方面的開銷就越大。而試圖縮減官僚隊伍待遇的後果就是得罪整個官僚階層,慶曆新政的結局就是最好的例證。神宗倒是有魄力想要回收中央權力,結果鬧出了黨爭,間接把國家推向了腐敗的深淵。高文景武要經營這國家,首先得狠下心向這個既得利益階層開刀。對了,當初王安石變法中的市易法還把後宮的曹太皇太后和高太后得罪了遍,所以開刀的對象還包括外戚階層。高文景暫且不說,就說手腕最硬的武帝,當初為了擺脫丞相的牽制,只是設了一個大將軍的職位來試圖架空丞相權力,比起洪武把丞相這個職位直接撤了拉倒簡直是撓痒痒級別的。


關鍵問題不是在皇帝姓劉還是姓趙,而是北宋政權的組織方式

趙大兵變得國,為了穩定權力,崇文抑武,給了士大夫集團太多蛋糕,到神宗年間王荊公想改已經積重難返。

如果你說,讓劉恆父子倆魂穿真宗英宗,我覺得不能完成你的任務;如果把宋換成一個類似炎漢一樣的大一統王朝,才有希望;別的不說,起碼礦茶商三個稅基中央拿到手,馬政不要悲劇;幽雲十六州不在自己手上這種變態的戰略劣勢下,想逆推遼國除了靠穿越者搞工業化以外就只能搞古典軍國主義了。

但是,唐末五代下來本來就是集權渙散的大氣候,沒有神明出手,中原文明的組織性質不會有逆天的改變的,奉勸樓主多讀史書,少YY領導者換人這種有的沒的的事情, @冷哲曾經論述過,如果把太祖在1947換去領導國民黨,內戰結果也不會有太大改變的。


-,-

這個問題太悲傷了。

宋朝是四個方面先天性殘疾,四肢齊斷的苦命人。

你把文景武宣四帝扔在那兒,估計都不用等到孝武帝時把國家禍禍完蛋。

熊孩子孝景帝恐怕會先死在試圖中央集權的路上。

至於孝文帝,他那個慎重沉穩勁兒,估計不會出大事兒,但根本積攢不下多少財富。

沒有三個老爺子肩膀可踩的孝宣帝,運氣好能混成宋仁宗或宋神宗,運氣不好則會死於政治暗殺。

形勢永遠比人強。

一兩個明君拗不過歷史的小指頭。

看宋代那幫文臣們,總會覺得這特么就是一群一字並肩王啊……


清朝後期哪個皇上也不算太差,至少沒有什麼荒淫無度的主,可那又如何?

天下大勢猶如高山滾石,天縱奇才最多只能稍微從旁牽引一下這塊石頭的下滾方向,但每一個指望直接把這塊石頭抗住,甚至倒轉的人,最終只會證明啥叫螳臂當車、蚍蜉撼樹,只能被歷史隆隆碾死罷了。


有可能。宋對外為何無優勢?不必繞著說,有的領導人就是有戰爭天賦,有的就是沒有。宋趙一脈的領導人此天賦就很忽略。而漢的三個皇帝作為可以整體看出三步走,就像秦朝六帝六步走一樣,一人一代不行,但前後發展貫通,下了一步大棋。宋朝沒下成,下成了有可能。


宋初形勢還是不錯的,不過趙二實在太弱了,太祖不早死或者換個劉裕至少能收復幽州這個重鎮先。


1205至1209年,成吉思汗首先征服了西夏,迫使它成為其附庸國。1211年他進攻中國的北方,佔領了長城以北地區,並進而於1213年突破長城防線進入黃河平原。到1215年他已劫掠佔領了北京,而且得到了那些掌握了攻城技巧的中國人和掌握了開發和管理農業社會知識的外國人的幫助。按照其總戰略,成吉思汗此時轉而進攻周圍游牧部落的領土。在其凌厲的攻勢下,1216年滿洲淪陷,1218年朝鮮失守,次年喀拉汗國滅亡。在征服了上述地區之後;成吉思汗已經接近了花刺子模邊境,並於1219至1221年佔領了這個國家。富饒且古老的城市如布哈拉、撒馬爾罕和巴爾赫均慘遭搶劫,居民們被大批屠殺,只有熟練工匠才倖免於死,被送往蒙古。

王位空缺兩年後,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繼位為大汗。窩闊台在位期間(1229—1241年)繼續對歐亞大陸兩端約相距5000英里的中國和歐洲進行征戰。在中國,1234年蒙古人殲滅了北方金朝的殘兵,隨即進攻南宋。宋兵頑強抵抗,戰爭持續了45年,最終南宋亡國。與此同時,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兵15萬進攻歐洲西部。1237年秋,他越過伏爾加河中游進攻俄羅斯中部各公國,佔領了一個又一個緘鎮,其中包括當時的重要性遠不及現在的城市莫斯科。到1238年3月拔都已逼近波羅的海沿岸城市諾夫哥羅德,由於擔心春雪可能會將騎兵困在泥濘中,他又突然撤兵南下。

在全球通史看見這一段,可見宋之強大。


朱元璋驅逐韃虜建立明朝以後 總結歷史教訓 棄宋制承唐制 根本上否定了宋朝的各種做法

大明朝直到最後滅亡也沒有受到過宋那樣的屈辱

但是明朝滅亡的原因卻也有些怪異 也許所有的王朝都有壽限吧

滿清異族把大明的律法搬過來繼續用又混了三百年 也誤了中華三百年

我更關心的是已經沒了家天下的新中國 最後又會是個什麼結局呢?


說這些都是意淫,宋朝的軍事制度決定了她不可能像男人一樣勃起。開封地處中原,無險可守,幽雲十六州等天險不在自己手裡,換上孝武皇帝也無能為力。


北宋建立的時候所面對的情況在歷朝歷代中可以算是想當惡劣的。自從唐末以來的長期戰亂讓中原地區四分五裂、百廢待興。各種人力物力條件都受到了極大破壞。而周邊民族尤其是契丹遼則趁著唐末戰亂壯大實力發展成了一個強大政權,並利用逃避戰亂的漢人發展本國經濟,在生產力上有了大大提高,一個明顯表現就是手工業的大發展,反映到軍事上就是各種鐵制兵器鎧甲的大量裝備,連弩都成為了遼軍武備中的一份子。除此之外,遼還利用身處北方的環境優勢擁有大量的畜牧業資源,集中體現就是——馬匹。馬匹在古代世界的作用基本可以相當於現代的汽車,這些馬匹披上盔甲上陣就是古代的「坦克」,套上車轅就是古代的「汽車」,馬匹資源豐富的一方相比不足的一方在戰鬥力上、運輸能力上和動員效率上都有著極大的優勢。具體到戰場上,擁有大量馬匹的部隊可以獲得更快的行進速度,彷彿後世的「機械化部隊」。在經濟上,擁有大量以馬匹為代表的畜牧業產品的國家在國民經濟上也有著很大的優勢,使用牲畜可以極大的提高農業的效率。

於是至北宋時就出現了這種情況,與中原王朝為敵的異族政權,既擁有豐富的畜牧業資源(這個屬於傳統優勢)也擁有較為發達的經濟水平和手工業水平(這兩點其他的異族政權很少做到)。中原王朝在經濟水平和手工業水平上的傳統優勢消失殆盡,自然呈現出了歷史上的面貌——宋朝沒能收復燕雲,完全統一中國。

至於北宋馬少是否因為馬政不佳的問題,首先一般意義上說北宋缺馬導致失利的典型時期是宋遼交戰時期。

北宋真正開始實行馬政始於宋太宗第一次北伐從遼境搜刮來的幾萬匹馬(史載四萬二千餘匹)開始搞,這種起點指望在不斷和遼軍作戰消耗戰馬的情況下還能大批繁殖戰馬...你真的懂養馬么?PS:馬是胎生,妊娠期約為307~412天(10-13個月)

有拿宋朝為什麼不從西北調集戰馬說事的,宋遼交戰時期的西北宋朝就不曾進行多少實際控制,不實際控制的地區就更不要談建立馬政飼養戰馬了,至於為什麼沒有實際控制,了解下那時西北的紛亂形勢就能知道,夷狄遍地,夷為主漢為客,沒有年深日久的經略根本不可能有所成效,指望那裡能瞬間就出產戰馬只能說太異想天開了。

至於內地的馬匹飼養,先不說本來馬匹這種動物就不是內地能養好的(就算到近現代,我國的軍馬場都基本在北方),北宋領土因為唐宋以來人口膨脹的問題也沒有多少空餘的地方來進行飼養戰馬的工作,所謂馬政毀壞也基本是因為被改為民田了。不說馬,作為農業一大助力的牛都開始缺少地方飼養,何況馬?因為人口膨脹,內地為了解決人口膨脹問題只能大力發展種植業,生產牲畜(馬、牛、驢、騾)的牧地都被大量擠占,就導致了宋朝內地的畜牧業不可能有大量出產來解決軍事需求。無獨有偶,明代馬政也是經歷了這麼一個過程,好在明代地盤比較大,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這個問題。

可能有人要問了,為什麼明代可以北伐?宋代就不行?明代為什麼可以北伐,因為蒙元政權已經四分五裂,內部各大軍閥內訌不休,無法團結一致,這一點看一些介紹元明改朝的相關書籍就可以深刻了解到(所以當元朝軍閥團結起來的時候明朝就只能被動防禦)想了解蒙元政權內部是如何四分五裂的,如果可以的話當然可以看史料原文,有困難的話看李湖光的《戰爭事典4》也可以。

也許還有不服氣的要問柴榮怎麼北伐就有成就了。首先柴榮北伐根本就沒有進軍到幽州城下,所以說不能對柴榮北伐有過高的估計。周世宗要拿下(而不僅僅是旋風般的佔領並撤退)16州,那麼他就必須在短時間內同時達到以下幾個目標:1、迅速進軍到幽州以北,阻截遼軍主力南下的通道。2、迅速佔領山南諸州並籌措好足夠的糧草補給。3、滅北漢。在古典時代,能同時建立一個對外正面(阻援)並鞏固一個對內正面(攻略對內包圍的城市),以後周世宗當時的人力物力,要達到這三個目標,在幾個月之內,可以說基本不可能。事實上歷史上的柴榮也是知難而退收兵南歸了,而且撤兵時「倉卒之際,亡失甚眾」(《新五代史》),可見並不是十分從容的。

可能有人還會說,為什麼唐代就能在與周邊游牧民族的爭鬥中處於上風而不是像宋代一樣經略乏力,那就要仔細分析一下唐初的周邊形勢了。唐朝初年,東突厥憑藉著自己的軍事實力一度對唐朝造成了極大的邊防壓力,但是北方不是只有東突厥一個游牧政權,西突厥也擁有不可小覷的勢力,而東、西突厥的固有矛盾就給了唐朝從中斡旋的機會。而在東突厥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暫時歸附於東突厥的鐵勒諸部在形勢有變時也會舉起反旗。而歷史上也正是如此,雖然東突厥在南下征伐唐朝的作戰中不落下風,但是最終在歸附部落的叛亂中分崩離析。而唐朝「消滅」東突厥後對歸附突厥諸部的厚待,對參戰唐朝將領的薄賞,也間接證明了東突厥的分崩離析功不在戰。根據現在一些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當時的東突厥突然遭遇了罕見的氣象災害,這一因素嚴重激化了東突厥內部業已存在的內部矛盾,加速了其分崩離析的速度,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唐朝周邊形勢的好轉,可以說是「天意」。

可能又有要問的了,北宋末年遼朝腹背受敵,怎麼北宋軍隊表現還那麼差呢?這也有幾方面原因:首先,澶淵之盟以後宋軍的主要對手是西夏軍隊,主要戰場是西北,而西夏軍隊和西北戰場都與遼軍和華北戰場有很大差異,宋軍在經年累月的西北戰爭中軍隊已經變為適應西北戰場的環境與和西夏軍隊作戰,已經不習慣再與遼軍作戰;其次,宋徽宗的腦殘命令和童貫的糟糕指揮也是一大原因,至於有多腦殘多糟糕,可以看王曉波的《宋遼戰爭論考》;其三,因為更戍法廢除的原因,北宋軍隊有戰鬥力的軍隊只剩下西軍一部,所以西軍就成了北宋的「救火隊」,被四處派遣執行軍事任務,等到北伐遼朝的時候早已師老兵疲了。

至於西夏的問題,西北地區就像之前說的夷狄蠻戎散步四處,夷狄為主漢家成客,本身人口上漢人就不具備多少優勢。其次西北地區的後勤供應也十分困難,按照記載「朝廷出師常為西人所困者,以出界便入沙漠之地,七八程乃至靈州,既無水草,又無人煙,未及見敵,我師已困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西夏境內有三片沙漠,其中有兩片是在唐末五代形成,惡劣的後勤環境必然導致軍隊進攻的難度增加。不過即使如此,因為西夏軍隊的戰鬥力還是不如遼軍,所以宋軍最後通過「淺攻」進城戰術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後勤問題,宋軍將堡壘修築進西夏的領土蠶食西夏領土,「平夏城」就是一個典型。在北宋末期時已經基本上將西夏逼死,不過一切都因為遼國的變亂而功敗垂成了。


其實也用不著這四位,正如樓上提到的,老趙多活幾年就齊活了。就說雍熙北伐,這一仗讓老趙去打准贏,贏就贏下燕雲十六州,這對契丹的戰略態勢立馬就轉優


有韓信 李廣 程不識周亞夫嗎


柴榮不死即可,或者趙匡胤不死也可


竊以為宋立國之初最重要的是確保政權穩固,不重蹈五代覆轍,所以有了杯酒釋兵權,放棄爭雄天下的資本。這一選擇也是建立在血淋淋的五代更迭史上,無可非議。

來看看漢高祖,因人成事,正是他人盡其用才戰勝項羽等同輩建立大漢帝國,而在五代更迭中,基本都是權臣篡位,漢高祖只怕不如宋太祖了。文景之治重在休養生息,對外擴張也非其能,漢景帝時如果沒有周亞夫王朝都會動蕩,能在宋朝守住疆土就不錯了吧。最大的希望在於武帝,坦誠的說國力民風如果不行,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武帝的征伐也是建立在文景的積累下,以及軍民飽受匈奴之害的基礎上。遼國後期與宋也算和平共處,加上宋文重武輕的格局,縱使武帝也未必能收復失地了。


宋朝是歷經五代十國的戰亂而建立,整個國家(南北宋)命運一直伴隨著塞北幾個非常強大的帝國而據:契丹之遼、拓跋之夏、完顏之金,直到這三個帝國最終合為一處,成為蒙古,尚且花了幾十年、歷經三代人,才平定了整個中原地區,足見宋之強盛。

另:遼、夏、金三國之中,以西夏對宋的危害最深,反而遼和金都有過和宋的聯合。尤其遼的檀淵之盟,近百年與宋和好,因此與宋的仇恨也是最少的。


漢朝時匈奴用的是骨兵器石兵器銅兵器,漢朝自己是精鋼環首刀配漢弩,光裝備上差距就是巨大的。加上漢朝自己有產馬地,還引進西域良種,而且那個年代沒有馬鐙,在騎乘上我們不比那些從小騎馬長大的游牧人吃太多虧。外加漢初良將名臣輩出。反觀北宋,不考慮國家體制問題,首先那時候都是用長矛鋼刀重甲了,你武器上就沒優勢,外加馬鞍馬鐙對騎戰衝鋒的加持,使得平夏鐵鷂子女真鐵浮屠可都是BUG的存在,可北宋連馬都湊不齊,被迫開發出步兵對抗騎兵打法,當然北擊匈奴直入漠北那種玩法是別指望了,宋朝贏的戰爭大部分都是守城戰,主動出擊悲劇太多。何況人家遼金夏還都是在打下江山後學的中原的治國發展政策,可不像匈奴那幫野人,國家底子就很紮實。。然後都說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其實北宋的相比起漢初的也不咋的。。。好歹西漢的削藩、斂財、改革都是成功的,北宋基本沒成幾樣。。。良將上面就更不用說了,天上地下了。。。劉徹接這爛攤子估計得哭。。。


歷史有諸多原則,其中有兩條:

1.不能假設,沒有如果;

2.個人力量難擋歷史趨勢。


不說這四個人,就算是讓宋太祖多活20年,燕雲十六州就能收回來了。

我記得王立群教授說過,當初宋太祖是存錢準備把燕雲十六州買回來,如果不賣,就用這個錢招兵買馬打下來的。

可惜了,偏偏有宋太宗這個.....不好評價


如果趙大能活到劉四那個歲數,估計宋朝不會悲劇。


一,時勢造英雄 二,虎落平陽被犬欺


鐵血大宋自我閹割。


宋朝的戰事勝率最高。 為何能輸?

讓那四個也不一定可以打殘的


觀中國歷史,牛逼的時代都是先從中央集權做起。

宋朝是大一統朝代裡面中央集權做的最爛的,那群文官大爺你傷不起啊。


推薦閱讀:

紫明樓舊事(十)
如果現代中國穿越冷戰時期,會怎麼樣?
腦洞大開,這部板鴨國神劇我給100分!
紫明樓舊事(一)

TAG:歷史 | 穿越 | 宋朝 | 漢朝 | 契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