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粵菜湯類的烹飪哲學只強調功能而不強調口味嗎?

我所接觸的廣東人對湯類進行推薦、褒揚時,使用最多的辭彙是類似於:營養,滋補這樣的詞語,一般還加一堆玄之又玄的中醫辭彙,包括粵菜餐館的菜單對湯類的推薦也是同一調調,什麼滋陰補腎,活血益氣balabala。

我個人也是無法體會粵菜湯類的美味和精妙。

因為我個人感覺,粵菜湯類,似乎不重調味,喝來索然無味,光有原材料那股子淡薄的寡味。

不重 「口味 」似乎也能從粵菜館和廣東人對湯類的推介用詞中窺得二三,他們強調 所謂 「營養」 「滋補」,並不把口味擺在前面來說。

那麼,粵菜文化的精華:湯類的烹調哲學果然如此嗎?還請各位達人指點。


我們一般拿調料調出來的不叫湯,叫味精水


廣東人煲湯,除了什麼注重營養,還有注重湯水的鮮甜。鮮,主要來源於肉類和魚類;甜,有來源於肉類的甜味,也有如栗子、玉米、胡蘿蔔等食材的甜味。

「粵菜湯類,似乎不重調味,喝來索然無味,光有原材料那股子淡薄的寡味」這句話其實恰恰說中了粵菜的精髓所在。粵菜的宗旨是發揮食物本身的原味,這點相比川菜講究菜色的味道是通過廚師調配出來的,可以說是南轅北轍。

這也是很多人不理解粵菜的原因,比如我身邊的一些湖南湖北一帶的人就很不理解為什麼廣東人喜歡吃蒸魚,他們覺得一點味道都沒有,因為很多人習慣了味道是從各種調味料和香料來的,對食物本身的味道早已經忽略了


也許我不該挖墳,但是我看到了,就隨便說說自己的想法。

我第一次吃粵菜的時候是和幾個廣州的朋友,當時只是覺得青菜很淡,但是個人比較喜歡吃蒜香味,正好有一道蒜香的青菜,然後幾碗熱乎乎的湯下肚,感覺挺舒服,那是個冬天,吃的暖和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第二次吃粵菜,是和兩個天津的朋友,他們好像比較接受,畢竟是其中一個帶我來的,這就說明他比較接受粵菜。我就完全無感了,不能說不好吃,但是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覺得那應該是索然無味,如果桌子上有調料,我估計會毫不猶豫的加進去,那是一個廣州人開的很小的私家菜館,我也只能嘴上說著好好好,心裡卻在想,下次還是吃點好吃的吧,不然這不是白花錢嗎?他這樣的菜肴,就連平時不做飯的我都能很輕鬆做出來,完全沒有感覺到有何精髓。讓我覺得白花錢的不是別的,正是整隻雞切成塊,用清水燉的湯,裡面的調味食材少而又少,僅有幾種食材還能讓我略微聞見香氣,比如姜等。吃到嘴裡果然那也是清淡寡味,好吧,再看看碗里的廣式臘腸配米飯,這讓我一個土生土長的天津人(加個小註:天津人的飯菜融合了多地特點,咸鮮二字形容無疑最為準確,和其他地方一樣,最近8-10年也有被川味大肆入侵的感覺,但是相當一部分本地人還是以咸鮮為主)無論如何也吃不下,硬著頭皮還是填飽了肚子,心裡想著雖然沒有味道,但總算健康,粗茶淡飯是不是就說的這些,所以這頓飯的心情還算比較好,加上和2個朋友有說有笑,這頓飯就在不錯的氛圍下結束了。

而後凡是有能自主選擇權的情況我都不會在外選擇粵菜,因為粵菜的確沒有給我留下值得留戀的味道,後來又認識了不少廣州人,我發現他們也在川味的影響下,逐漸偏向於重口味,我問過不少廣州朋友粵菜到底哪方面好吃,他們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但是都有說到食補,葯膳的功效,據說從小長輩就比較注重這些,但是到了年輕人這裡還是喜歡偏重的口味,聽到這些我也就安心了,只是安慰自己小小的想法,原來我也不是吃不出粵菜的美味之處呀,原來廣州人自己也這麼說,不是我自己的問題就放心了,其實在心裡一直有這樣一個小糾結,從小看中華小當家每次提到廣州就是美食之都,如果我吃不出粵菜哪方面好吃,總覺得是自己有問題,後來又過了一段時間也就不想這些了,每個人生長的地方不同,口味自然有差異,糾結這麼多幹嘛。

總之後來偶爾還是會去吃粵菜,我還是喜歡上了某些東西,比如做湯的時候現在我會放進去很多能相到的一切,比如玉米啊,菌類啊等等。最重要的還是對於魚類的做法吧,比如魚頭的做法和清蒸魚的做法。

現在我覺得如果一個菜系裡能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那這個菜系就應該值得稱讚,就好比中美建交,在這之前無論雙方有多少意識形態的對立和利益的衝突以及情緒上的反感,最終都在「有爭議的我們一律束之高閣,把雙方共同有利益的事項先合作了」這種想法下慢慢化解掉,化解不掉的繼續束之高閣,然後雙方學者可以打打嘴炮,互相罵罵,然後繼續合作。這樣的想法有了,長此以往之後,你會發現更多你之前不喜歡的某種可能切實有其價值的東西的閃光點。

總體來說,不喜歡粵菜的一面多餘喜歡的一面,這是對我自身而言的,不小心挖個墳,也想知道題主最近的想法。


推薦閱讀:

在午夜時分走進豬什店 豬心仍在跳 內臟尚溫熱……豬雜生滾粥謝謝!
誘人的香港燒臘,讓人再也不能清心寡欲的活著了
外表顏值不高,內心甜蜜無比,春天那些好吃的菠蘿美食
香港機場有什麼好吃的?
北京烤鴨和廣東燒鴨是同一回事嗎?

TAG:烹飪 | 粵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