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異性的友誼和愛情該怎麼區分?


友誼---—曖昧----愛情

友誼是愛情的階梯,愛情是友誼的墳墓。

有時候,從友誼到愛情,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水到渠成

有時候,友誼只不過是愛情的幌子

所謂的友誼不是天天見面,無話不說,人就是那麼寂寞嗎?

當發展到每天都電話、網聊的時候,你應該就意識到,事情已經到了該攤牌的時候了

這時候,不是友誼了,而是曖昧,你不說,我不說,就這麼享受著,早晚有一個人就憋不住了

想要處理好對異性的友誼

那就是沒事的時候別黏在一起


會不會不見面就想,會不會想獨佔


PSYC: 一個優質的心理學科普公眾號 (ID:psyc1109)

http://weixin.qq.com/r/Ojnr83-EuiLFrTuQ92wo (二維碼自動識別)

作者 | PSYC 主創

前幾天看到林心如產女上了微博熱搜,不禁想起2016年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林心如與霍建華十年之交蛻變愛情。二人自2006年相識,都曾各自公開承認過其他的戀情,而最終兜兜轉轉在十年後決定相守終生。很多人說,一個37歲,一個40歲,這樣的年齡,選擇結婚的理由不是金錢不是外貌,而是你懂我、我也懂你的相惜之情!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異性朋友最終都可以締結良緣。還記得美國經典喜劇電影《我最好朋友的婚禮》(My Best Friend"s Wedding)中那句經典台詞,「一個女人在最好朋友即將走入婚姻殿堂時發現,自己最愛的居然就是這個男人。」然而為時已晚,朱莉婭·羅伯茨(Julia Roberts)飾演的朱麗安也只能在她最好的朋友邁克爾的婚禮上獻上虔誠的祝福。

那麼,男女之間是否存在著真正的友情?這也是越來越多男女一直關心並思考的問題。

1989年的一部《當哈利遇上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讓心理學家們對男女友誼關係的實質進行思考。在電影中,哈利對莎莉說,「在兩人各有所愛的時候,男人和女人或許可以成為朋友,但很快他們會質疑為什麼要與只能做朋友的人交往。」

最新的研究對於男性與女性結交朋友這一獨特又略顯曖昧的話題有了一些新的見解:這種友誼可能很大程度上是由「性」驅使的。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88對非戀人的年輕男女在一份問卷上評估自己對對方的吸引力。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男性認為,這些女性更多的是在「性」方面對他們感興趣,她們自己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另一方面,研究人員發現,無論戀愛與否,女性對他們的男性朋友都有著相同程度的吸引力。不過戀愛中的女性只是想在自己的戀愛生活出現問題時從他們身上獲得更多的東西。對於戀愛中的男性來說,女性朋友對他們的吸引力會有所下降。

社會心理學有個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所有的愛情體驗都是由激情、親密和承諾三大要素所構成的。

  • 激情 (passion)

指的是一種情緒上的著迷,個人的外表和內在魅力是影響激情的最重要的因素。

迷戀是什麼樣的感覺?對方的一舉一動都悉心的關注,生怕錯過一點點表情,會因為對方一點小小的目光接觸而雀躍不已。

暗戀就是典型的激情。有人這樣描述暗戀:感覺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若隱若無,而暗戀人的心也隨著那種感覺,漂浮在 天涯。見到心中的她時,彷彿長久的雨天突然放晴,但每見一面心就更加寂寞,就更加疲倦。或許暗戀才是異性友誼的最高境界:站在不遠不近的地方去欣賞對方。

  • 親密 (intimacy)

指的是兩人心理上互相喜歡的感覺,包括對愛人的讚賞、照顧愛人的願望、自我的展露和內心的溝通。

關於了解,你可以和閨蜜很親密,因為互相了解,戀人即使不是互相了解,也能有愛情。

對於喜歡,到了青春期,人們都會疑惑。喜歡和愛是否一樣,或者說喜歡是否是淺淺的愛。「我喜歡你,但是不愛你」是否是荒謬的借口。社會心理學家魯賓(Rubin,1970)對愛情和喜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發現愛情不是喜歡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喜歡是喜歡,愛是愛。愛情與喜歡是兩種不同的情感。社會化水平比較高的成年人能區別喜歡和愛情,但個別成人,或是相當部分的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區分喜歡與愛情。

  • 承諾(commitment)

主要指個人內心或口頭對愛的預期,是愛情中最理性的成分。

在西方基督徒婚禮上會有這樣的誓詞:「你是否願意娶她為妻,按照聖經的教訓與她同住,在神面前和她結為一體,愛她、安慰她、尊重她、保護她,像你愛自己一樣。不論她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貧窮,始終忠於她,直到離開世界?」

不論是對戀人承諾一生一世,或者堅定的在心裡期待著一生一世,都屬於承諾。承諾由兩方面組成,包括做出愛不愛一個人的決定,和對愛情的忠誠。

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斯坦伯格根據激情、親密和承諾三大要素組成了七種不同類型的愛情:

1. 喜歡式愛情(Liking)

只有親密,在一起感覺很舒服,沒有激情和承諾,如友誼。顯然,友誼並不是愛情,喜歡並不等於愛情,但卻是現代人生活中的常態。男女之間如果能夠進入感情交流階段那麼毫無疑問他們是相互「喜歡」的。

台灣有一部青春偶像劇叫做《我可能不會愛你》,雖然劇情老套,但依舊可以作為友誼式愛情晉級戀情中的典範作品。該劇在第47屆金鐘獎上打破紀錄,男女主角分別拿下視帝和視後。

李大仁(男主角)曾對程又青(女主角)說過,我不可能會愛你。換來了她的一句:謝謝,感激不盡。 他不知道為什麼,交女友的條件只有一個,必須得忍受「她」的存在;也不知道為什麼,怎麼樣都放不下她一個人;更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和她的世界全都卡在一塊,而她也一樣。

他曾經寫了一首歌給她,卻只能孤零零的唱著。很久很久以後,她才知道,歌詞中的我可能不會愛你,其實是,我愛你。

2. 迷戀式愛情(Infatuated love)

只有激情體驗。認為對方有強烈吸引力,大多與性聯繫起來。除此之外,對對方不太了解,也沒有想過將來。只有激情,沒有親密和承諾,只是一種本能慾望的牽引。

3. 空洞式愛情(Empty love)

只有承諾。缺乏親密和激情,如純粹的為了結婚的愛情。此類「愛情」看上去豐滿,卻缺少必要的內容,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許多為了給孩子塑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而堅持不離婚的父母,雖然為了孩子做出了犧牲,然而夫妻之間缺乏精神上的共鳴,也毫無肉體上的激情,只留下了婚姻的空洞的外殼。

4. 浪漫式愛情(Romantic love)

有親密關係和激情體驗,沒有承諾。這種「愛情」崇尚過程,不在乎結果。雖然心心相印,互有好感,而且充滿慾望,但是無法給彼此承諾。

亞洲首富與其紅顏知己周凱旋之間的愛情可以被看做是浪漫式愛情的代表。他們有一致的三觀態度,共同的人生理想抱負,相似的愛好追求。相伴二十餘年,卻不談及婚姻。

「在男女之間的感情上,最靠得住的感覺是:你是不是我最不可替代的朋友,這個是原則。你有一個這樣的關係,你是什麼都不怕的,才能令對方長久眷戀。」周凱旋認為她不是李嘉誠的附屬物,而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

5. 伴侶式愛情(Companionate love)

有親密關係和承諾,缺乏激情。跟空洞式「愛情」差不多,沒有激情的愛情只能演變成親情。這裡指的是中國傳統家庭的愛情觀,崇尚四平八穩的婚姻,夫妻之前「相濡以沫」、「相敬如賓」,只有權利、義務卻沒有感覺。

6. 愚蠢式愛情(Fatuous love)

只有激情和承諾,沒有親密關係。沒有親密的激情頂多式生理上的衝動,而沒有親密的承諾不過是空頭支票。

現實生活中,兩個人做不到親密,也談不上知己,在一起無話可說,缺乏共同的理想或是興趣愛好。如果兩人的結合僅僅是因為被對方的外表所吸引,這種關係往往就是缺乏默契和深層次心靈溝通的 「fatuous love (痴迷的愛)」。

《魂斷日內瓦》(Belle Du Seigneur)改編自法國作家阿爾伯特·科恩的同名經典小說,講述了一位日內瓦的美人,一位有夫之婦,與猶太外交官陷入了迷惘的激情而無法顧及世人的眼光的故事 。俊男靚女一見鍾情的模式,兩主角在情愛中玩著兒童遊戲,扮演各種角色。他們似乎永遠也玩不夠,永遠也愛不夠。然而,永遠這個詞,只在女主角這邊是真實的渴望。然而,對他來說這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他醒了,要重新開始生活了,她卻醒不過來。他回到曾經的情人身邊,一位漂亮、知書達理且懂他的女子,然而此情卻不再,覆水難收......電影的結尾,兩個無路可走的人,用自盡為愛情划上了句號。

7. 完美式愛情(Consummate love)

同時具備三要素,包含激情、承諾和親密。只有在這一類型中我們才能看到愛情的廬山真面目。

斯坦伯格很聰明,在這些愛情前面都加了一個「式」字,因為在他看來,前面列舉的六種都只是類愛情或非愛情,在本質上並不是愛情,只有第七種才是愛情,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的類愛情和非愛情的情形獅子太多,以致把具備三要素的愛情基本當作是一種超現實的理想狀態。

另外,還有一種類型叫做無愛(Nonlove):三個因素都不具備。形式婚姻,可以被看做是無愛式愛情的寫照。

形式婚姻,又稱互助婚姻。是指為了某種目的而與另一人進行婚禮或法律上的結婚手續,但實際上只是名義上的夫妻身份,婚姻只有形式而無實質內容。表面上是個由一男一女組成的正常家庭,實際,「夫妻」雙方在生理和人格上保持獨立。例如一些人為了辦移民,到外地工作,從事地下工作,或者一個男同性戀者和一個女同性戀者組建家庭等,都屬於形式婚姻。

曖昧式愛情

Z.魯賓(1973)把喜歡與愛區別開來。他認為,愛的因素是對對方負責、溫柔體貼、自我揭示、排他性。喜歡則指被他人所吸引、尊重對方、認為對方與自己相似。

這裡所說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觀上的相似性,而是人們感知到的相似性。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價值觀、態度和個性品質的相似性、成長經歷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和年齡的相似性、以及社會地位的相似性等。許多研究表明。相似性與喜歡之間有直接聯繫。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現實生活中,雖然生活中「我喜歡他(她),但不愛他(她)」的現象經常發生,但是喜歡是愛情的基礎,影響喜歡的因素也影響愛情。

在男女雙方以密友的身份相處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假設可能會出現非常多次的情況造成生理喚起。另外一種介於「迷戀式愛情」與「浪漫式愛情」之間的兩性關係,可以被稱之為「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曖昧式愛情。這樣的異性關係,非常特別並且默契十足,不近也不遠,不多情也不無情......

曖昧式愛情,可以被看做是具有泛華的高度親密關係的靈魂伴侶,帶有迷戀色彩的「紅顏知己「與」藍顏知己」的衍生。雖然也具備親密和激情體驗,但相比較「浪漫式愛情「,曖昧關係中缺少依戀感和利他性。雖然彼此有感覺,彷彿他缺不了她,她也離不了他,但其實,各有各的陽光空氣和水分……這種感覺不足以讓他們切切實實的發展一段正式的關係。

異性好友之間,「先性後愛」這個主題在近些年來的愛情喜劇片里已經屢見不鮮。《不求回報》(No Strings Attached)是相似題材的電影中男女主角的情感進展最具感染力的一部。影片講述一對異性好友相互承諾「只隨性、不戀愛」,但隨著交往的深入,他們的情感逐漸升華,最終雙雙墜入愛河的故事。

友情能否變成愛情?

友情並不是愛情,喜歡並不等於愛情。Z.魯賓(1973)認為,愛的因素是對對方負責、溫柔體貼、自我揭示、排他性。喜歡則指被他人所吸引、尊重對方、認為對方與自己相似。

這裡所說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觀上的相似性,而是人們感知到的相似性。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價值觀、態度和個性品質的相似性、成長經歷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和年齡的相似性、以及社會地位的相似性等。許多研究表明。相似性與喜歡之間有直接聯繫。

但是這種「喜歡」也可能是異性之間的相互欣賞,而不是與性有關的喜歡。但是這種相互欣賞的喜歡在兩人繼續交往的過程中究竟能不能夠一直維持,而不發展為兩性之間的喜歡或者愛慕呢?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現實生活中,雖然生活中「我喜歡他(她),但不愛他(她)」的現象經常發生,但是喜歡是愛情的基礎,影響喜歡的因素也影響愛情。

以上。


愛情有三點

一:喜歡跟他/她待在一起

二:對他/她有生理衝動

三:幻想過和他/她未來一起的生活。

友情只有第一條附和。


推薦閱讀:

愛情沒有套路|一旦開始玩弄手段,你就出局了
戀人之間的最好狀態
問雅君 | 暗戀這件小事
2016《聽青音》年度情愛報告之——相愛為什麼不能在一起?

TAG:關係 | 愛情 | 友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