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決定要不要選擇讀博士?


首先,某些專業的博士學位不推薦去讀。

除非你嚴格偏好它,又沒有後顧之憂。

是哪些我就不列出來了,以免利益相關的知友打我。可以留意一下那些勸退聲音比較高的學科,或查閱一些就業數據,就清楚啦。

不推薦的原因大概有:

  • 某些專業的 PhD candidate 嚴重供過於求,這意味著你畢業了不一定能找得到滿意的教職(如果想進高校的話)。如果最後你還得去考 CFA、CPA 之類的證書來找工作的話,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這麼做?
  • 某些專業注重實踐經驗,學術訓練的意義不大。
  • 實現你的長期目標可能存在比讀博更好的選擇。

有一種絕對不推薦讀博的情形:

有的家長出於自己的虛榮心,一心想要孩子讀博,完全不顧小孩對學術沒有任何興趣,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勝任。我讀碩士的時候,身邊就有這樣的同學。她根本不適合學術路線,連碩士的課都掛了一片,瀕臨勸退了,可她的家長還逼著她去申請博士。她的壓力很大,一度出現了嚴重的皮膚過敏。這個女孩其實挺有才藝天賦的,她很喜歡傳媒行業,但家裡就是不讓。她家長曾對我們系的老師放言:我女兒就是要讀博!這件事成了大家的笑柄。我們經常談論「坑爹」的故事,而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坑女兒」的例子。本來挺有靈性的一個女孩,被家長弄得神經兮兮的,哎。

(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應儘快找到一份工作養活自己,不要再住在家裡,逐漸減輕對父母的依賴,從而擺脫他們的控制。)

其他需要考慮的因素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說了。

讀了博以後,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避免抑鬱或緩解抑鬱。

博士群體中存在輕度心理問題的不在少數。不過,大家也不要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本來就很可憐的博士僧們。你想想看,花五年時間(或者更多)來鑽研一個問題(甚至多個問題),容易嗎?無論這個問題當初是多麼有趣,隨著一遍遍地抽絲剝繭,最後也會變得異常枯燥。換你來,你可能也會抑鬱。

抵抗抑鬱,我覺得關鍵有倆:一是放低期望,放平心態。想法被老師否定很正常,被牛人碾壓很正常,科研沒有進展還是很正常。不要有「我是 Top 幾齣來的,就應該比別人強」這種想法。你最好相信,你和你的同學到了同一個地方讀博,之前的履歷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大家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也不要有「我本來應該去 Top 幾的,居然來到這種鬼地方讀博」。如果真是鬼地方,趕緊 quit;否則,請認清並尊重現實。

二是多跟別人交流。交流可以讓我們避開很多彎路,讀博路上,自己一個人閉門造車是大忌。另外,多和人交流,不至於讓我們感到太孤單。(有些人讀博所在的國家可能沒幾個中國人,那麼,在知乎上和大家交流也是很好的。)

我很推薦「結伴讀博」這種模式。和小夥伴(同性異性都可以)在一起,學習上互相鞭策,學術之餘一起玩耍,信息共享,鬱悶的時候有人傾訴,遇到困難相互幫助。這樣,抑鬱的可能性會被大大降低。

但是,也不要把小夥伴當做救命稻草死死抓住,這樣會讓對方喘不過氣來。我有個同學就是這樣,不管同性還是異性,總忍不住對自己親近的人犯「作」,不停折騰他們。結果,身邊可以親近的人越來越少。我這位同學也是學經濟的,怎麼一到生活中,就忘記「激勵兼容」這個道理呢?

當然,在讀博的過程中,如果還是出現了抑鬱的癥狀,也不要把它當做天大的事,更不要因此否定自己。

因為,越是創造型的人才,有一種心理衝突就越強烈,那就是:個性化傾向和被認同的需要。

傑出的人才喜歡獨處,又渴望受到矚目;討厭被控制,又盼望被關懷。這兩者的衝突是如此之巨大,常常使人分外痛苦。

創新研究的相關理論也告訴我們,創造性要求一個人具有獨立的心態和判斷,內在動機,固執己見,敢於挑戰權威,不受外部影響,不在乎批評等等特質。

而創造的過程和最終的成果,又需要與他人分享和合作,受到外部的認可和讚揚,才能實現其價值。

這看起來是一個悖論。

心理學家 Rank 把人格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循規蹈矩:遵守規則而不敢逾越。

2,神經過敏:開始嘗試打破常規,但外部的阻力容易讓他們感到不安。

3,獨立自主:正確地認識並認可自己,對自己控制自如。

因為社會閱歷有限,讀博的人多數處於第二階段。而且,由於從事創造性工作的緣故,這種心理衝突容易被放大,這是正常的。

我們就叫它「高智商病」好了。


這個回答的題目是《去睡那些你心心念念的人》

別人說讀博出來賺不了大錢,你就不想讀了。

別人說讀博以後做老師不用坐班很輕鬆,你就又想讀了。

別人說讀博士以後找教職不容易要跟很多人競爭,你又不想讀了。

別人說儘管好學校找教職難,但是一般的學校還是好進的,你又想讀了。

別人說以後高校都沒編製了不穩定,於是你又不想讀了。。。。

這樣的反轉我可以幫你寫到5000次。

樓主,當一個人碩士畢業了,甚至可能有幾年工作經驗,

是時候應該了解自己是怎麼一個人,

世界是怎麼一個世界了。

不光是讀博士,

任何事情了解一定的信息後,

依舊讓你思來揣去仍然猶豫不覺的,

都是很難給你帶來人生的快感和樂趣的。

不是這個事情本身不能給人帶來快感和樂趣,

而是你這個人,

你不愛你的人生,

沒有自己喜歡的東西,

一直在計算與衡量得失,

覺得利益才是生命的本質卻未曾真正善待過自己的本性。

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一套精確的計算方法,

可以告訴不同的人,你是適合讀博士的,你博士讀出來是可以登上事業高峰的。

我想你如果不真地關注自己,

你生命里肯定還有類似問題,「如何決定要不要接受求婚?」

樓主,

去睡那些你心心念念見到他就情慾高漲的,

別去睡自己不喜歡只因為妥協其實並不喜歡甚至討厭的。

去走那些你一提起它就兩眼發光的幾角旮旯,

別去那些只為了想要發朋友圈或者覺得很小眾可以裝逼的地方。

找到自己內心所愛的,

然後義無反顧地去支持自己內心。


在高中的時候看了李開復的自傳,看過了其中一段話,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去讀Ph.D.。

「什麼是做博士的目的?」在我選定研究方向,正準備挽起袖管大幹一番的時候,我們的院長尼科·海博曼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想都沒想,脫口而出,「就是在某一個領域做出重要的成果。」「不對。」尼科·海博曼教授不假思索地否定了我。他告訴我,「讀博士,就是挑選一個狹窄並重要的領域作研究,畢業的時候交出一篇世界一流的畢業論文,成為這個領域裡世界首屈一指的專家。任何人提到這個領域的時候,都會想起你的名字。」海博曼教授的「做世界某一個領域的一流」的觀點,讓我十分震驚,我從 奢望在 20 多歲時走到某個領域的頂峰,但是這種「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激勵,我始終銘記在內心深處。看到了我的興奮,海博曼教授問我:「你懂了嗎?」我說:「懂了,我從卡內基·梅隆大學將帶走的就是這份改變世界的、頂尖的博士論文。」他又說:「不對,你從學校帶走最有價值的不是這份論文,而是你分析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研究和發現真理的經驗,還有科學家的胸懷。當你某一天不再研究這個領域的時候,你依然能在任一個新的領域做到最好。」這番話引起了我深深地思索,也再一次印證了「沉澱下來的才是教育」這句話的意義。學習成績只是一種表象的結果,而學習能力才是伴隨一生的能力。

之前還看過有人這樣說。人生在世能留下什麼呢,做科研,能夠在象徵著人類文明的資料庫裡面留下屬於一點自己的東西。「讀博士,就是挑選一個狹窄並重要的領域作研究,畢業的時候交出一篇世界一流的畢業論文,成為這個領域裡世界首屈一指的專家。任何人提到這個領域的時候,都會想起你的名字。」 字裡行間表露出的自豪,每當想起這句話的時候,內心總有一股衝動。

儘管讀博可能讓你少賺了很多錢、

可能讓你壓力很大、很鬱悶、掉頭髮、

可能拿不到好的教職、

可能找不到對象、

但是如果因為這些就放棄了,恐怕之後回更後悔。

總要為自己喜歡的事情拼一把。

HWChen:哪一刻讓你覺得想讀個博士學位?


本科或者研究生的時候找個自己喜歡的實驗室或工作組學習一段時間,你覺得喜歡且輕鬆就讀,不喜歡就算了。

別人說再多也沒用,自己試一試便知。


不要讀基礎數學的博士,除非你極其熱愛數學,沒它活不了。

現在中國很多985高校數學招人青年千人起,除非你是洋博,有幾篇很不錯的論文,或者是土博但導師有權有勢,至少傑青。去了差一點的大學,每周十幾二十節課,學術就廢了。

我的原則現在是拚命勸退,勸退不了拚命鼓勵。


一定要覺得你真心喜歡科研還有搞科研的過程!因為你在寫paper發paper的路上會經歷無數rejection。 只有真正熱愛你研究的東西 你才有動力和熱情一直做下去。而且一旦踏上讀博的不規路等待你的就是起碼十年的艱辛。 五年畢業五年拿到tenure已經是比較快的了。所以樓主要想好了。


知友@星日馬 回答的比較全面了,但是我在補充幾點吧。

中國是世界上少數的博士求大於供的國家,舉個反面例子來說,美國,2014年Ph.D.數據估算是290萬博士holder(25歲以上人群),超過美國人口比例的百分之一,接近百分之1.5左右。如果要是把E.DD., M.D.AU.D. Psy.D.這些專業博士(既非Ph.D的博士)全部算上,應該接近人口比例的百分之三(很可能超過,不敢斷言,缺少詳細數據)。百分之三是一個細思極恐的數據,就是你在路上開車,一開始堵車,你就知道前後左右很可能都是被博士學位的車包圍了。商場里每和你插肩而過的三十個人,理論上就有一個人有博士學位。

中國的博士生是數量不夠,且大部分可以迅速找到工作的。畢竟1978年剛恢復高考我們全國才有18個博士生,起步就比較晚。現在雖然發展到25萬一年(2017年)左右,總量來說還是比較小。所以我覺得星日馬應該把這個國情補上。

不過就算在美國,博士們因為太多種,所以工資差距是很大的。

比如研究類型的博士們工資平均是55萬人民幣,這還是稅前。博士後的工資是30萬人民幣。但是電腦軟體博士們的工資可以到達70萬。這完全是幾個不同的level。而跟美國的收入對比,相信中國的博士們的平均收入會低的更多(記得中國沿海地區城市的一個高校老師說他們的博士後起薪是6千,當時我還是嚇一跳,因為太少了)。當然,如果是大牛,在哪裡的收入都很高,畢竟中國的灰色收入很多是看不見的。

我覺得社科博士首先要有的,應該是夢想或者功利心中的一個。博士畢業的終極目標是自己發明理論,沒有夢想,也沒有功利心,是堅持不下來的。

個人覺得社科類博士是給有錢有閑有興趣的人讀的,這樣效果是最好的。事實上,在國內看到的往往是相反,就是因為沒錢,沒時間,沒興趣,但是就是為了要一個好的未來才讀----畢業後的效果和自己的反差比較大。

嗯,大概如此吧。


本科畢業,如果連自己要做的方向都不清楚,還是不要直博了。

碩士畢業,如果連自己方向的,各個大牛實驗室的情況沒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就不要接著讀博士了。

即使自己非常渴望讀博士,估計都會讀得很痛苦。

當然前提都是你能夠著的學術資源有限。如果你本科畢業就能直博去顏寧的實驗室,那妥妥的讀!兩年三篇CNS,閃亮學術界。

努力從來不值錢,也不會給你任何等價值的回報。只有在明師的指導下,努力才能給你的學術生涯錦上添花。君不見大多數博士熬白了頭髮,熬的抑鬱,天天泡在實驗室都發不出來一篇好文章。有的人小妞摟著,小酒喝著,小車開著,小日子過著,好文章也照發著。什麼會玩的人才會學習完全是扯淡,你換個平台試試?大多時候都是平台決定命運。

當然萬人中會有一個人完全靠自己脫穎而出,你確定你是那一個人,而不是默默無聞,混學術界的另外9999人?

什麼為了快樂搞研究的真的太雞湯了,我覺得大多數人都需要正面的激勵和反饋吧。

總結,如果你能夠到極其牛逼的學術資源,無論你是什麼專業,一定要妥妥去讀,你有99.999%的概率在學術界出人頭地。如果你只能成為世界上萬千普通實驗室的一個普通博士,鑒於你還在猶豫選不選擇讀博士。

我建議,還是不讀了吧。。。

樓主最近讀博讀得有點抑鬱,發點牢騷。


只有一種情況下,應該選擇讀博士:你打算去高校或公立研究所工作,後半輩子都做純粹研究。

其他情況下,都不推薦讀博。原因有二:

1、讀博消耗的精力和時間成本太大,而且風險也很大。風險很大的意思是說,並不是你既努力又聰明,就能夠順利拿到學位。因為科研的本質是探索未知,這需要運氣。運氣不好,導致無法順利畢業,是很常見的事情。

2、如果不去高校或公立研究所工作,那麼,碩士學歷+一定的工作經驗,職業競爭力不比博士差。因為絕大多數工作,並不需要特別深入的學術訓練,實踐經驗反而更重要。


去美國交換一暑假之後,美國老闆說她不明白為什麼中國好多學生不想做科研卻讀PhD的。所以其實很簡單,你是否想從事科學研究。

至於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想從事科學研究:你是否能從科研中感受到快樂。

如果是,請直博,如果不是,請不要搭上人生那麼多大好時光在你不喜歡的事情上面。當然博士的訓練也包括思維邏輯,抗壓能力,problem shooting的能力提升等,所以如果覺得可能想做科研的還是可以讀一下,以後覺對不會考慮做科研的就千萬不要浪費時間了。


讀博士前看看導師是否攪屎棍

博導攪屎棍最多


很簡單,家裡在大城市有房子就讀,沒有就不讀。

我來美國讀這個Top50的文科水專業博士之前家裡已經在一二線屯好了5套房。所以我讀這個博士完全是好玩。要是文章發的好就去學校,要是發的不好,就再炒炒房地產。用家裡的門面房做點小生意。 實在不行還能去高中。

所以各位不需要糾結了,反正在國內做好學術不如炒房或者排領導有用。實在不行好好練肌肉再找個有5套房的妹子也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幾年前是這麼考慮的:

1.未來十年的工作預期;如果未來想從事的工作更多的是專業性,而非經驗性,選擇讀。

2.自己目前的能力狀況(各種,外語,證書,專業知識等);如果能力與嚮往的工作或者生活(收入與工作辛苦程度)不匹配,選擇讀。

教育和深造的結果都是提高了成功的概率,我們會看到很多富翁並不是博士,我認為他們只是極端值,應該考慮教育與平均情況的關係。


1. 專業的性質。有些專業本科讀完沒啥用,必須讀碩讀博才能真正掌握到必要的技術,比如生物工程等。有些專業技術含量很低,讀博沒必要,比如中文,政治等。


2. 擇業的打算。有些崗位對學歷有硬性要求,比如大部分大學老師,基本要求博士學位,比如專業的金融分析研究人員,很多也要求博士背景。很多高新技術產業的工程師,也只招博士。


3. 你的興趣與潛力。第一,你想不想讀博,有沒有興趣搞研究。第二,你適不適合讀博,有沒有學術天賦,踏不踏實,聰不聰明。


4. 其他因素,比如家庭環境。有些學生家裡條件特變差,亟需新的勞動力或經濟來源,不建議讀博。


另外,你讀完本科就讀博士么?碩士去哪兒了?還是說直博?



我覺得是自己熱愛這個學科,即使身處環境很糟糕也能夠因為有不錯的進展而興奮,而不是別人的讚賞而興奮。沒有這種出自內心的快樂,我覺得挺難堅持讀下去的,因為碰到的問題基本都是人類未解之謎。至於各位勸退黨,基本都不是真心熱愛這個學科的,從經濟回報看博士這個事情,並不合適。有句很矯情的話,一輩子其實也不長,選擇做一件沒有人做過的事情也挺好的,而且自己還很感興趣的話。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