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來看中國的讀書人是不是就沒有過氣節可言?
01-28
.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闃鬼火,春院閉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讀書人的氣節,有激烈的,也有綿長的,有一瞬間的爆發,也有數十年的堅忍。不一定殺賊才是氣節,赴死才是氣節。
秦始皇焚書坑儒,浩劫過後的讀書人憑記憶生生把儒家經典都恢復起來,這就是讀書人的氣節;
乾嘉學派的考據學也是抗爭,因為皇朝崇尚程朱理學,而程朱理學的根基是古文尚書,考據學者們就發下狠心,板凳要坐十年冷,考證出古文尚書為偽書,從根基處搗毀。這也是讀書人的氣節。
誠如魯迅先生所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同時他也說過」無需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
這兩句話,竊以為最能概括中國讀書人的氣節。.擠走了楊漣,魏忠賢仍不肯善罷干休,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天啟五年(1625),魏忠賢指使「閹黨」大理丞徐大化彈劾楊漣、左光斗「黨同伐異,招權納賄」,借興「汪文言之獄」謀害楊漣等人。錦衣衛北鎮撫司指揮許顯純在魏忠賢的授意下對汪文言嚴刑逼供,要他誣陷楊漣受賄。汪文言寧死不屈,仰天大呼道:「世豈有貪贓楊大洪哉。」許顯純無計可施,只好自己捏造供狀,誣陷楊漣、左光斗曾受遼東經略熊廷弼賄賂。魏忠賢立即遣錦衣衛緹騎前去逮捕楊漣等人來京審訊。 六月,楊漣被逮押送北京,沿途群眾聞訊,皆為楊漣鳴不平。他們自動夾道哭送,所過村市,「悉焚香建醮,祈祐漣生還」。
六月二十八日,楊漣被下鎮撫司詔獄審訊。許顯純將錦衣衛的諸多酷刑一一用於楊漣,折磨得他遍體鱗傷,氣息奄奄。後來提審時楊漣被折磨得無法坐、立,許顯純便讓打手給楊漣帶上桎梏,拖他到堂上躺在地下受審。楊漣仍不屈服,在獄中寫下《絕筆》,繼續陳述「移宮案」的真相,痛斥魏忠賢紊亂朝綱。魏忠賢得知後氣得七竅生煙,令許顯純立即殺掉楊漣。
七月庚申夜裡,許顯純令緹騎在獄中處死楊漣,此賊先後以「土囊壓身,鐵釘貫耳」⑤等手段加害楊漣,但楊漣並未身亡,後許顯純以一枚大鐵釘釘入楊漣頭部,終將其害死。 楊漣被害之後,魏忠賢及其黨羽為了毀滅罪證,下令獄中人員仔細搜查楊漣隨身之物;一牢頭在搜檢楊漣的枕頭時發現了這份楊漣臨刑之前書寫的血書,他如獲至寶,欲將其拿去請賞,但在仔細閱讀了這份血書之後,被楊漣的浩然正氣所感動,於是他冒著生命危險將其保留了下來,直到魏忠賢等閹黨被誅滅之後才將其公諸於世。 血書全文如下,以勉後來者:漣今死杖下矣!痴心報主,愚直仇人[1];久拼七尺,不復挂念。不為張儉[2]逃亡,亦不為楊震仰藥[3],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 打問之時,枉處贓私[4],殺人獻媚,五日一比[5],限限嚴旨。家傾路遠,交絕途窮,身非鐵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義一生,死於詔獄[6],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 惟我身副憲臣[7],曾受顧命[8]。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9]!」持此一念,終可以見先帝[10]於在天,對二祖十宗[11]與皇天后土[12]、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中國曆來讀書人是很有氣節的,從上古到秦漢晉唐一貫如此,雖然從宋朝開始面臨外族統治,外族統治的過程中對漢族主要採用高壓政策,一大堆讀書人隱退山林,但仍然有相當多的讀書人仍然形成了強大的士大夫階層為民發聲,即使到了民國你也不乏看到這樣的讀書人、這樣的大師。只是後來,原因你也知道。。。
宋亡,元朝起。很多文人隱退山林,不肯做元朝的官。每個朝代都有很多正節死義的文人。當然,也有的是因為沒有辦法,就像再落魄的演員也不肯去演三級一樣。
感覺這就是唯名論和實在論的觀念差異,捨身取義的大概是實在論者,氣節,作為一種理念世界中的形而上價值,不但實然,而且高於生命價值。苟且偷生的大約是唯名論者,認為所謂的氣節,再如何牛逼,也無非是一紙空文。或者說,古今中外,無論什麼人,只要是人,就逃不離那個靈與肉的撕扯與掙扎,這個過程總是痛苦的,為了求個解脫,有人成為靈向度的人,有人成為肉向度的人,有時也免不了鄙夷一番選擇不同的人,但在最後,沒有任何一種選擇,可以改變故事的結局——你從哪裡來,就回到哪裡去。
順便想起一個讀書人,題主看看他有沒氣節: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zhù )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至少在先秦時代 可以舉很多的人和事來說明 很多東西都比生命重要 其中氣節是一種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