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生死的時候,我們該談什麼?我們該有如何感悟?
為什麼只有遇到與生死有關的時候才會去思考?生死是一種哲學,一種無解的解!
隔壁有一對母子,相依為命,兒子三十多歲,雙目失明。母子兩人牽手上下樓時,總是微笑著先避讓,熱情的打招呼,待人禮貌周到。母子有兩室一廳,無電梯沒裝修不夠隔音的老工房,乾淨整潔,出租一間,和房客相處融洽。
那位兒子可能上晚班,凌晨到家,他母親每天接送,風雨無阻,日子過得積極樂觀。雖然他看不見,卻自己想辦法網購,聽世界盃球賽直播,用語音提示手機打電話,買幾注足彩,還預定旅行社,計劃和親友去外地遊玩。
昨天還聽到兩人爬上樓,笑著喊"勝利",溫馨的相互鼓勵。今天那位老母親的兒子突然就走了,才知道原來他還糖尿病,今天上午病發症不治。。。不敢看白髮人送黑髮人,只是在樓下聽著他母親痛不欲生的哭喊,心也跟著如刀絞。希望 生者健康平安,逝者安息。明日和來生何者先至,沒有人知道。都 珍重。
每個人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幸福與美好。
以上。感謝閱讀。
經典中的生死觀:
你說著理智的話,為不必憂傷者憂傷;
無論死去或活著,智者都不為之憂傷。
我、你和這些國王,過去無時不存在,
我們大家死去後,仍將無時不存在。
正如靈魂在這個身體里,經歷童年、青年和老年,
進入另一個身體也這樣,智者們不會為此而困惑。
與物質接觸,冷熱苦樂,來去無常,
婆羅多子孫啊!但願你能忍受它們。
智者對痛苦和快樂,一視同仁,通向永恆;
人中雄牛啊!這些東西不會引起他們煩悶。
沒有不存在的存在,也沒有存在的不存在,
洞悉真諦的人們,早已察覺兩者的根底。
你要知道這遍及一切的東西,不可毀滅;
不可毀滅的東西,任何人都不能毀滅。
身體有限,靈魂無限,婆羅多子孫阿周那啊!
靈魂永恆,不可毀滅,因此,你就戰鬥吧!
倘若認為它是殺者,或認為它是被殺者,
兩者的看法都不對,它既不殺,也不被殺。
它從不生下,也不死去,
也不過去存在,今後不存在,
它不生,持久,永恆,原始,
身體被殺時,它也不被殺。
如果知道,它不滅,永恆,不生,不變,
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殺什麼人或教人殺什麼?
正如拋棄一些舊衣裳,
換上另一些新衣裳,
靈魂拋棄死亡的身體,
進入另外新生的身體。
刀劈不開它,火燒不著它,
水澆不濕它,風吹不干它。
劈它不開,燒它不著,澆它不濕,吹它不幹,
永恆,穩固,不動,無處不在,永遠如此。
它被說成是不可顯現,不可思議,不可變異;
既然知道它是這樣,你就不必為它憂傷。
即使你仍然認為它常生或者常死,
你也不應該為它憂傷,大臂者!
生者必定死去,死者必定再生,
對不可避免的事,你不應該憂傷。
萬物開始不顯現,中間階段顯現,
到末了又不顯現,有誰為之憂傷?
有人看它如同奇蹟,
有人說它如同奇蹟,
有人聽它如同奇蹟,
而聽了也無人理解。
居於一切身體內,靈魂永遠不可殺,
因此,你不該為一切眾生憂傷。——----摘自《摩訶婆羅多》之《博伽梵歌》。
本來,我的問題是:什麼是生?什麼是死?可是知乎不讓我提這個問題,總是羅列出一大堆錯誤的問題和錯誤的答案。不,我的這個問題,更精準,更容易回答。
一個好的問題,必須是一個正確的問題,否則,錯誤的問題是沒有答案的,不管你回答了什麼,即便答案本身是事實、是正確的,其實際意義,也超出你的認知範圍之外,從而對於提出錯誤問題的你來說,這正確答案也失去了其正確的含義而變得毫無意義。
什麼是生?什麼是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身體出生了,叫做生;但是死呢?卻沒要求身體消失。這種回答,明顯地看出來,生和死,是不對稱、不對等的。故此,這樣的回答,必定是錯誤的。生和死的對象,一定是同一個東西,而不可能是兩樣不同的東西。因此,確定生的對象和死的對象,是回答什麼是生、什麼是死的關鍵。
生和死,都是「我」生、「我」死。每一個生命,都是這樣。離開「我」去談生和死,那是不正確的。探討生命的起源,探討意識的起源,探討意識、記憶、感覺的提取,探討存在,探討主體的特性、探討人性的本質、探討自由的本質等等,為何這些概念都不是能夠正確關於生命的提問呢?因為,這些概念所引發的結論千奇百怪,各自有理卻相互衝突甚至矛盾。如果一個問題提對了,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唯一的。為什麼呢?因為事實只有一樣,答案不可能有兩個。所以,當一個回答,尤其是其依賴的核心概念,所引發的結論,有兩個甚至兩個以上,我們基本上可以肯定,這個概念一定有不對的地方。回到問題本身。為何生命、意識、存在、人性等等概念,都不是正確處理生死問題的好概念呢?因為它們通通都遠離了「我」。而生和死,不是別的東西生、別的東西死,僅僅只是「我」生、「我」死;換句話說,生和死的對象,全部都是「我」,而不是身體、不是記憶、不是思想、不是感覺、不是……其他一切。
什麼是「我」呢?用以下這個句子結構,可以清晰地判斷、找到「我」:我的……
可以放在「的」字後面的,全部都不是「我」,而是「我」所擁有的東西;只有在「的」字前面的那個東西,才叫做「我」!生,是這個東西生;死,是這個東西死。在佛教中,把我所擁有的東西,叫做「我所」;把「我」,叫做「我」、「我識」、「能我」。我們簡單借用一下,就叫做「我」和「我所」就好了。所以,不要把我所的消亡,當做我的消亡;也不要把我所的出生,當做我的出生。我和我所這兩個內容的混淆,是絕大多數人的思想錯誤和認識誤區。比如,有人談論生病快死了,他一直在擔心:「啊呀,我身體不行了,我快死了!」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他的語句出現了明顯的事實推理的斷檔。身體不行了,為何「我」就會死掉呢?我所消亡了,怎麼就得到了我一定會滅亡呢?這個事實問題,沒有人回答清楚,科學也沒有回答清楚。所以,這就是關於死後有靈魂存在之類的說法一直消除不掉的根源。
所以,回答生和死,不要用我所來代替我,混淆我和我所之間的區別,是一個最普遍的錯誤;而回答什麼是生什麼是死的問題時,用「意識」、「生命」等概念,來代替「我」,或者使用「我」這個概念,卻把它當做概念來使用,而沒有把自己的那個「我」放入進去體驗思考,那麼這樣子,也叫做從「我」這個事實存在上挪開去了,那麼也必定得不到正確的答案。正確的答案,一定是正確的問題導致的;而提問正確,不僅僅只是概念正確,而且立場也要正確。回答生和死的問題,不光要有「我」這個概念,更要站在「我」的立場上去體驗式思考和回答,否則,一樣得不到正確的答案。從「我」上走開去旁觀,用概念來代替「我」的事實存在感知,這樣子回答生死問題,叫做解剖「我」的屍體,而欲得到「我」的靈魂,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世界上,的的確確有人早就正確地提出問題、正確地站在事實的立場上,正確地回答了這個生死問題,並且正確地解答了生死問題。的確有人做到了!我2013年在巴黎交換一學期,一起到處觀光的小夥伴里有個姑娘從南美某小國來的,二十幾歲,長的挺一般,聊天時候可能因為她英法語都不太好,也沒什麼深入的交流。總之,她跟我說的最多的話是「Rita 你幫我在這兒照個相吧」,而我對她最深的印象是她當時用一個屏幕很大的三星手機,上面出廠的那層帶水印的膜從沒揭下來過。幾次想推薦她去買個貼膜,因為不太熟,沒開口。
2014年初學期結束,大家結束了在歐洲的大冒險四散到地球的各個角落了。
聖誕節前,一個朋友發信息給我,說這姑娘得了胃癌,已經去世了。
我震驚大於難過的去她的臉書網頁,很多留言,都是西語,我完全看不懂。本來這些狀態也會刷新在我臉書主頁上的,大約因為不是很好的朋友,又語言不通,我從未想要看看翻譯過來什麼意思。
我第一想到的是,她也算看過了世界。
後來一直心心念念不忘的是:不知道她的出廠貼膜撕下來了沒有。我們談論生死,實質是在談論價值。談論一個人的生死,其實是在談論ta的價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