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督信仰和世俗價值觀,如何看待張先生的做法?
我不知道怎麼回事那麼多回答糾結於基督教……它就是個案例,只是中間的人有這個信仰而已,信仰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所以希望不要過度解讀……不過也是我的錯,我給它加了一個基督信仰的標籤,就從上而下了。
這是我們上完社會知覺一章後老師布置的作業,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社會知覺相關的內容,不要被信仰局限了~謝謝回答的各位~
………………原問題…………………
社會心理學的案例題,不管是本專業還是非本專業的同學給出的答案都很有趣而且給人很多靈感~爬上來問問知乎上的大家~
不知道怎麼取問題名字_(:з」∠)_
張先生給我的印象是老實的好人,說老實是因為做事蠻傻的,不懂人情世故,也不合聖經所講的。估計成因可能是貶損教育導致的以行為取悅人,同時也因為缺乏智慧和精明。
聖經裡面就教導了吃飯的事情,當年的初代教會有點大鍋飯性質,信的人聚在一起,凡物公用。使徒對光吃飯不幹活的人的態度是: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耶穌也教導了我們應該向真正的弱勢群體行善,而非讓有能力的人白吃飯。張先生的困境是因為他不是基督徒
不可假冒為善,當求因信得生。不加選擇的損己利人,憑著小信去討好外邦人,「願望是像自家人一樣」、「感到自豪和驕傲」,不是基督徒的信念。
不是我要論斷人,是這個故事已經開了上帝視角,塑造了一個矮化信仰的庸俗信徒的小典型。完全看不出這事與張先生是否是基督徒有半毛錢的關係,也看不出這和當事人的職業有半毛錢關係。
但如果非要從聖經的角度來說的話,既然選擇去做,就應該是心甘情願的做,就不應該去考慮自己是否有什麼得失。要怎麼幫張先生呢?就多讀讀聖經咯,看看耶穌是如何舍己的啊。
看到不少回答說張先生事件始末和他是基督徒沒什麼關係,是個多餘的題設,可我覺得還是很相關的。
想起很早以前的韓國電影《密陽》,女主角不能接受上帝比自己先原諒那個害死她至親的兇手,此前,她也信了,也因為信而決定原諒,可是也許連她自己也沒有想到,她不能允許除了她以外的人,包括上帝,有原諒那個兇手的資格。她自己才是那個高級的寬恕者,寬恕那不可寬恕的傷害,以基督教為佐證,證實她的偉大,而當她得知兇手已經在上帝那裡得到寬恕時,她至完美高雅的品格瞬間變得無從彰顯,因此她的整個價值觀破潰崩塌了。
很多基督徒都是張先生,信仰好像不能使得自由,反倒成了「精神枷鎖」,因為我是基督徒,所以我要做這些那些好事,因為我是基督徒,所以我明明受到干犯也最好不要生氣,因為我是基督徒,所以我的行為必須區別於其他人……what would Jesus do這句標語盤踞在腦海,指揮他坐立起行,每達成一件,對自我的欣賞就更多一分。
在這樣的情形下,基督教就好像是「張先生」的一張名片,他的言行都在「基督徒」這個頭銜下,他想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向人證明自己的高尚,證明基督徒的高尚,證明信仰的高尚,而唯獨不是證明上帝在罪人身上的恩典。
「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這句經文是很適合送給「張先生」的,創造我們的神怎麼會不知道我們的本性傾向罪惡,怎麼會不知道我們行義的困難。我並不認為神將難擔的擔子給了我們,神沒有不允許我們犯錯,甚至沒有規定我們做一個高尚的人,我們是那麼不堪,為什麼還要拚命表演優秀,表演快樂,卻不知道憂傷痛悔的心神並不輕看。
更適合「張先生」的經文是「我必衰微,他必興旺」,不是靠自己行義以取得快樂,而是由主在自己裡面,自己變得微小,自己的感受沒那麼重要了,得失沒那麼重要了,甚至高尚低賤與否也沒那麼重要了,因為有最大的在人裡面,那時的「張先生」應該就自由了。
至於如何幫助張先生走出困境,我覺得從基督教信仰來說,我一直非常安慰的是神是喜歡真實的,他會喜歡心靈誠實的禱告,約伯向著神指責控訴,神反倒喜悅他,還有蓖麻樹下的約拿,在廚房忙活的馬大,他們真實的生氣都得到神的回答,張先生也可以用心靈誠實向神禱告,也可以坦誠地和對方溝通自己的想法,不要隱藏在高尚的外衣下自食苦味。這個故事中把第二句去掉,完全不談基督教,依然會毫無違和感。不論張先生是不是基督徒,他在這件事上從頭到尾都是運用的世俗價值觀,而非基督教價值觀。
(需要注意的是,在基督教的理論中,基督徒的一生都是從世俗價值觀向基督教價值觀轉變的過程;且基督教中摻雜了大量不處在這一過程中的人。也就是說,還在世的基督徒中,完全以基督教價值觀生活的人永遠是鳳毛麟角。)………………………………………………世俗價值觀導致這一系列現象的機理:
世俗價值觀有一個核心,追求以自己為神。具體表現為追求以自己為是、為對、為好、為至高、為中心、為標準、不改變、被順從、被頌讚、佔有一切……基督教把這個核心價值觀稱為原罪,認為它是一切罪惡的原因。人有良知(關於「什麼是對、什麼是好」的知識),在實踐中和原罪發生協同和拮抗作用,因而表現出一切非核心的、可變的價值觀。張先生的事件,就是這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分析如下(張先生的角度):事件節點1:張先生做飯。良知:為鄰舍做飯是好的。原罪:因此我是好的。表現:驕傲。(良知:做飯是付出,是虧損。原罪:我受虧損。
表現:痛苦。良知:做飯換來對方也做飯。原罪:我的損失被彌補。表現:痛苦消除。)事件節點2:鄰居不做飯。
良知:為鄰舍做飯是好的。原罪:鄰居錯。表現:憤怒。良知:做飯是虧損。原罪:我受虧損。
表現:痛苦。良知:互相做飯才公平。原罪:我好,鄰居錯。表現:驕傲、憤怒。事件節點3:張先生聽妻子的去家訪而不能做飯良知:為鄰舍做飯是好的。原罪:我不做飯有合理的理由,鄰舍不能說我錯。原罪:我不做飯是妻子的意思,方法也是妻子出的,要錯也是妻子錯,我沒錯。表現:隱隱知道自己錯而因此不安。………………………………………………
張先生如果完全以基督教價值觀來實踐這件事,大體上會這樣展開:張先生因為每晚做飯能幫助到鄰居而感到平安喜樂。並沒有因為鄰居的做法「不公平」或者「與公平的自己不同」而感到憤怒,甚至完全不在乎、不計算這些。這份付出本不是為獲得什麼,因此也不會感到「不值」。鄰居因為佔到小便宜而竊喜,乃至於會因為張先生偶爾因故沒能做飯而對張先生大發雷霆。張先生也不生氣,也不感到委屈,甚至完全不在意。妻子卻心裡不平,不贊同、不認可張先生的各種做法,時常指責張先生。張先生卻不因此改變對妻子和鄰舍的好。在各自經歷了各種風風雨雨後,妻子和鄰舍終於開始羨慕張先生這份環境所奪不走的平安喜樂,開始接觸基督教。人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審美的問題。
我是一名美術設計師,容老夫我從審美的角度來胡說——張先生的人間煙火。1、平衡,是人類最基本的審美之一。
平衡:是指通過觀察物理上的重量分布,繼而在審美上做出均等的判斷。張先生的問題就是:他的平衡審美被破壞了。雖然他企圖忽略平衡,繼續維持系統的運行,但這隻能是掩耳盜鈴。現實中,沒有人可以抗拒人類基因中對平衡的審美追求。失去平衡,人類的系統就必然出現錯亂,繼而崩潰。
所以,要想張先生的系統不崩潰,解決之道就是重新構建被破壞的平衡審美。
2、對比,人類喜歡從種種紛雜中抽象出質與量相差很大的兩個元素,來進行配對。從而在審美上感受鮮明強烈的矛盾與衝突。人類嗜好對比審美,這體現在方方面面。
張先生的平衡審美,正是被對比破壞掉的。
3、和諧,是人類的高級審美。是人類智能的體現。是人類審美的終極追求。
和諧,指在不同事物間追求統一和協調,同時又能保留鮮明的對比。
張先生初衷的本質,就是他對和諧審美的追求。這很難,但值得尊重。平安,送分題。
說實話,這道題雖然是社會心理學的案例題,但也是基督徒輔導中的經典應用題。上周我們剛討論過類似的案例。
首先,我們說,張太太的方法只是治標不治本,這個方法的後果也絕對不僅僅是家裡沒人做飯。我們都能看到一點,就是張先生出問題了,並且張先生並不知道他的問題出在哪兒。甚至我們可以想像,當張先生和他妻子一起去家訪時,他可能會想「家訪應該...」之類的,從而把本應他妻子負責的家訪弄的一團糟。因此,首先,我們需要告訴張先生律法,律法指出人的罪,給人方向,那麼,張先生問題出在哪兒呢?絕不是有人說的他的愛不夠,或是他的愛是假的,因為,當張先生做飯時,他是真的在愛這個家,因此,他的抱怨也顯得理所當然,我這麼辛辛苦苦的為這個家,為什麼大家都看不到呢?但問題在於,當張先生把他的價值放在這個家有沒有按照他的想法來運行上,他的愛就成了一種轄制,不僅轄制別人,也轄制他自己,使得所有人,不僅是他,甚至包括鄰居夫婦,都很痛苦。說到這兒,大家或許以為張先生很奇葩,但張先生這樣的人,在中國太常見了。想想一個充滿控制欲的母親,全心全意的為這個家著想,卻總是陷入一種委屈中:我這麼辛苦的為這個家著想,你們怎麼不體諒體諒我呢?大家或許能更好的理解張先生的心理。然而,知道問題並不能幫助張先生解決問題,真的給張先生帶來安慰的,是上帝對他的安慰和赦免,人子耶穌,赦免了他一切的過犯,記念他的勞苦愁煩。他不需要再靠每天做飯,家庭和睦去證明自己的價值了,因為上帝已經視他為無價的了,他得了永恆的平安,這平安既然不是這個家給他的,也不是這個家所能奪走的。最後說一下,在題目已經假設張先生是基督徒的情況下,誰說張先生不是基督徒的?就因為張先生做的這件事嗎?誰給你權力去通過行為去論斷一個人是不是基督徒,甚至是不是一個好基督徒的?雖然這只是個案例,但這樣的案例,隨時可能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甚至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可能不會遇到張先生這樣的問題,但因為我們的罪,我們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錯誤的指責張先生,比如說他不是真的愛,說他小信,除了使他更不知怎麼辦,並不能幫他明白自己的問題(因為他確實是真的在愛),而離開福音真實的安慰,他除了痛苦不堪,陷入世俗的憂愁,並沒有力量往前走。最後以我最喜歡的經文結尾:【弗2:1】從前,你們因著自己的過犯罪惡而死了。【弗2:2】那時,你們在過犯罪惡中生活,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領袖,就是現今在悖逆的人心中運行的邪靈。
【弗2:3】我們從前也都生活在他們當中,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的意念去做,和別人一樣,生來就是該受懲罰的人。
【弗2:4】然而, 神有豐富的憐憫,因著他愛我們的大愛,
【弗2:5】竟在我們因過犯而死了的時候,使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可見你們得救是本乎恩—
【弗2:6】他又使我們在基督耶穌里與他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
【弗2:7】為要把他極豐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穌里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
這跟他是不是基督徒沒有關係,去掉開頭那句話,全篇依然讀的通
強烈推薦一本書《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限》。
恰好也是教會出的書好像,但非常好地解答了這個問題。網上很容易找到電子版。幾個答案,都在糾結基督徒,你們真敏感!
這麼多答主都在幹什麼?
搞什麼鬼心理分析,我一條一條扯給你們看:
1、張先生是聖母婊,張太太是世俗化的人。看題看出來的。
題目就有問題,張先生和張太太豈可同負一軛?自己的家庭隱患重重,好在太太不蠢。
2、理想與現實的差異:聖母婊在世俗環境里總是難以融入社會的。理想主義者和偏執狂都是要有足夠的個人能量才可以堅持的,張先生明顯自不量力。
3、聖母就該不食人間煙火,又食人間煙火,又想做聖母,結果聖母沒做成,飯也吃不香。不解人情世故,不通人性,張先生就是根源,張先生就是誘因,他自己的感覺隨外部環境在演變,內憂外患,不知所從。
4、張先生有三個選擇:
(1)潛心慕道,愛鄰如己。做一個純粹的聖母婊,安心繼續做飯。
(2)親兄弟,明算賬。做一個世俗的好人,打開天窗說亮話。
(3)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儘快搬家,改變環境,走出問題區。
這世道,好人難做,做一輩子好人難上加難。
張先生不是真好人。
張先生 不太像一個正常人
很難想像。。一個 男的 下班後 急忙趕回家 搶著做飯!!做飯!!做飯!!給同居的人!!他不打DOTA嗎?不玩王者榮耀嗎??他又不是個廚子。。甚至會因為 別人津津有味吃自己的飯菜感覺自豪和驕傲!!他的願望也很特別 是希望像一家人和睦相處 不分彼此!!明明張太太才是他妻子。。不想著如何從四人合居轉向二人世界。。。一起共用的起居室 衛生間 廚房 也是張先生一人打掃 妻子多次勸說 輪流『值日』 張先生 每次都否定 常常心事重重 自責 。。自責。。自責。。對鄰居感到失望 。。。張先生性格分析:最早初我看下來 不明白 為什麼做飯的是張先生 打掃衛生的是張先生 一般情況下 家務這種活都是妻子的角色在進行 張先生一個大男人 為什麼扮演女性角色??? 張太太去哪兒了???是張太太很懶嗎?我以為張先生是很愛張太太 所以主動承擔家務 後來 我又看了幾遍 並不是這樣 從張太太勸說他和鄰居輪流家務 張先生每次 都否定 每次!!卧槽 這裡說明張先生以自我為中心 做人狹隘 情商低 愚蠢 甚至讓自己的負情緒轉移到張太太身上 張太太才是他妻子啊 超固執 明明內心都矛盾的要死 還對妻子說 都是一家人 幹嘛分得那麼清清楚楚??!!自己不清楚還要自欺欺人 還要對身邊人洗腦進行道德綁架 所以不是張太太不做家務 是張先生神經病 自己綁架自己 就像 他急忙趕回家做飯 看到別人吃自己的飯菜 他會自豪 他只是在滿足自己病態的滿足感 而且他並不是無私的 他也希望獲得回報 他大概是個很理想化的存在 類似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但實際上自己自己都過不好自己 是個病態的假好人張太太性格分析多次和張先生討論 輪流值日 被否定 卻沒有吵架 原先活潑開朗 明顯的感受到張先生的矛盾 擔心張先生的身體 想辦法拖張先生去家訪 可能和她的人民教師的形象有關 溫柔 是一個真正明事理的人 但是為什麼會嫁給 張先生呢。。。鄰居性格分析剛剛開始 搶著做飯 到後來 減少 到 踩點到家 甚至 沒有主動承擔 衛生 。。已經是佔小便宜的 無恥之徒 果然。。日久見人心 但是 這一現象:全是張先生自己神經病作出來的是他自己要營造理想國兩對夫妻 沒有提到孩子 說明他們很年輕我想 年老的張先生也不可能一下班就趕回家做飯看別人吃自己的飯菜很開心 我覺得張先生是個很可怕的存在 他做飯 做衛生 如果 有一天 她的妻子也像 鄰居一樣習以為常 理所當然 張先生是不是也會『失望』呢?? 而且他還超固執 從他不聽張太太勸 還讓張太太產生負面情緒可以看出來 他其實不夠愛張太太 有一天張太太會失望 會無力 這個丈夫會因為不相干的人讓自己不開心 張太太和張先生的組合就像知識分子家庭 他們租房 還是合租 說明他們沒有太多存款 張太太能和張先生在一起 一是張先生有工作單位 另一方面是覺得張先生人好 張先生的這種好實質是愚蠢 沒有財力作供應實在要不得 如果你看到這裡 回去 把張先生和張太太的角色換一下 好像都明白了這麼說吧,首先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樣的關係是有問題的,其次,基督徒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對一的,其中應當有上帝的同在,再就是這個問題跟他是不是基督徒沒有關係,人都有惰性,不單指懶惰,而是習慣,如果是我個人的話,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直接說清楚就是了,結果則要看雙方性格,信仰方面來說,如果可以接受則沒什麼問題,不能接受還是要提早說清楚,如果因為這種事心裡起了矛盾,使撒旦乘機而入,那就更不好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室友帶男朋友回來過夜這件事?
※女生和男生合租的安全度數?
※和異性合租是怎樣一種體驗?
※應屆生應如何在北京租房?